研究生: |
唐季渟 Tang chi ting |
---|---|
論文名稱: |
日本和太鼓在台灣的發展 |
指導教授: | 許瑞坤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7 |
中文關鍵詞: | 日本 、太鼓 、和太鼓 、組太鼓 、打擊 、發展 |
英文關鍵詞: | Japan, Taiko, Wadaiko, Kumi-daiko, Drumming, Develop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4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本太鼓的發展至今已存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大約自古墳文化時期從中國、朝鮮等各地方鼓類傳入而成形,並廣泛地作為功能性應用與伴奏樂器的角色。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文化等因素衝擊之下,日本太鼓文化產生了一條新的發展軌跡,開始脫離附屬地位並發展成組太鼓的演奏型態,呈現不同的表演格局。不但在樂器上改良形制,呈現出明顯不同於傳統樂器之樣貌;在音樂與表演型態上也同時和世界接軌,尋求一種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和」。從和太鼓的本質與發展來看,一方面是希望將此表演藝術視為日本民族的文化表現,使之具有藝術與傳承的價值、文化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體認到其音樂與表演乃需趨於多元化之走向,思考如何讓和太鼓從日本出發與世界接軌,並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而開始將其傳統鼓藝結合世界各地不同的表演風格與元素。
本研究主要以和太鼓的歷史脈絡與發展現況、樂器的形制發展、精神意涵等作為理論方面之論述,並且嘗試將和太鼓的演奏型態與打擊形式,進行分析與整理。而和太鼓在台灣音樂創作中的運用與體現方式,近年來已有許多擊樂家們反思與審視未來發展的方向,極力以本土音樂與文化作為取材來源進行創作;其中部分作品已用於國際和太鼓賽事之自選曲,呈現出富有台灣本土文化風格的特質。因此在樂團調查與文本分析方面,主要以表現手法、展演形式、樂曲分析等要點,切入探討融合多元音樂素材的編創手法,並思考創作風格與演奏手法在整體和太鼓環境中的趨勢定位,希冀建立其專業形象與價值,作為思考未來推廣和太鼓發展之基礎,並重新省視自身文化之內涵,及對於進步價值之持續追尋與真誠實踐。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taiko has been lasting for over 16 centuries. Taiko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as early as Kofun period in which various drums around China and Choson are said to have circulated and widely used to func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 Under such factors as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ese taiko drums have been developed into a wide range of percussion instruments to depart from the subsidiary role. Wadaiko has been transformed in distinct art form of ensemble taiko drumming (sometimes called more specifically, "kumi-daiko") that would be used i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lassical and folk musical style and resonate deeply in the Japanese people’s hearts. Considering the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wadaiko is made up of various kinds of Japanese taiko drums as arts and culture presentation. Thinking of the fact that multicultural direction is fundamental to music and performance tendenc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significant to start with Japanese wadaiko and bridge a connection global network and further combine folk music with diverse worldwide performance styles and elements.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Wadaiko and its development, instrumental evolution, and the essence and so forth; the analysis about Wadaiko performance as instrumental style and percussion would be in further discussion. The appl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Wadaiko in Taiwan music cre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that many performers pay much attention to reflec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heir dedication to local music and culture in such artistic creations would be the best witness. Some of the masterpieces have been selected as elective song that presents Taiwan original cultural style in it. Taiko drumming ensembles survey and textual analysis; therefore, should highlight scheme of presentation, style of performance, musical analysis and so on. Further discussion lays great stress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music ingredients; creative style and performance scheme w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it comes to Wadaiko trend and its situational analysis. Creative designers deserve a comprehensive direction to creative works in hopes for reflection on initial culture itself and devotion to sustainable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thusiasm.
一、中文書籍
Nettl, Bruno.《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沈信一 譯。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6。
三木稔。《日本樂器法》。王燕樵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毛樹駿。《太極圖說講義》。台北:中國孔學會,1976。
林謙三。《東亞樂器考》。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6。
林明德、陳慈玉、許慶雄。《日本歷史與文化》。台北:空中大學,1992。
林景淵。《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日本武士道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社,1980。
音樂之友社 編。《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台北:美樂出版社,2003。
星旭。《日本音樂簡史》。李春光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庫斯特卡。《二十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宋瑾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
社,2002。
黃貞燕。《日韓無形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2008。
施慧美。《日本近代藝術史》。台北:三民,1997。
陳振濂。《維新: 近代日本藝術觀念的變遷: 近代中日藝術史實比較研究》。
杭州:杭江古籍出版社,2006。
康謳 編。《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書店,1980。
夏學理。《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7。
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鄭方靖。《當代四大教學法之比較與應用》。高雄:麗文文化,2003。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 理論與實證 》。台北:全音,1998。
______。《日本傳統音樂與藝能》。台北:全音,1996。
二、日文書籍
三宅都子。《太鼓職人》。大阪:解放出版社,1997。
小野 美枝子。《太鼓という楽器》。石川縣,財團法人淺野太鼓文化研究
所,2005。
_________ 。《和太鼓がわかる本》。石川縣,財團法人淺野太鼓文化研究
所,2002。
小柴はるみ。《日本の音と樂器》。東京:小峰書店,1995。
下中邦彥。《日本音樂大事典3》。東京:平凡社,1983。
大庭 哲、小田 彩。《和太鼓を打とう》。東京:ほるぶ,2005。15
九住和麿。《北陸‧佐渡地方の和太鼓のリズムについて》。文部省科学研究
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1981。
山崎 清則。《和太鼓音樂にみる日本のリズム─〈間〉〈表間〉〈裏間〉
─》。東京:日本圖書刊行會,1998。
山本宏子。《日本の太鼓、アジアの太鼓》。東京:青弓株式會社,2002。
山本幹夫。《日本の太鼓 : 複式複打法教本─組太鼓》。長野縣:御諏訪太鼓
團,1994。
太鼓センター 編。《和太鼓入門 : 心とからだにひびく太鼓をみんなで》。
太鼓センター,1992。
水野好子。《実践「和楽器」入門 : 伝統音楽の知識と箏・三味線・尺八の
演奏の基本》。東京:トーオン株式會社,2001。
平野律宏。《日本音楽大事典》。東京:平凡社,1989。
田邊尚雄。《日本の樂器‧日本樂器事典》。創思社,1964。
_______。《日本音樂史》。東京:東京電機大學出版局,1963。
仙堂新太郎。《現代和太鼓奏法》。東京:ソキョウパブリツュ,2001。
吉川英史。《日本音樂の歷史》。東京:創元社,1965。
西角井正大。《民俗民芸双書99祭礼風流》。岩崎美術社,1985。
坂本太郎 編。《日本書記》。東京:岩波書店,1965。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日本の楽器 : 新しい楽器学へ向けて : 第二十五回
国際研究集会報告書》。東京:芸術社,2003。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編。《日本樂器の源流: コト・フエ・ツヅミ・銅鐸 歴
博フォーラム》。東京:第一書房,1995。
河乃 裕季。《やさしく学べる─和太鼓教本》。東京:汐文社,2001。
奈良部和美。《邦楽器づくりの匠たち : 笛、太鼓、三味線、箏、尺八》。
東京:ヤマハミュージックメディア,2004。
林英哲。《あしたの太鼓打ちへ》。東京:晶文社,1992。
坪能由紀子。《和太鼓を打ってみよう》。東京:汐文社,2002。
垣田有紀。《和太鼓が楽しくなる本─科學編》。淺野太鼓文化研究所,
2005。
郡司すみ。《楽器學》。国立音楽大学出版課,1982。
_______。《楽器資料集:太鼓‧Drum》。国立音楽大学樂器學資料館,
1992。
茂木仁史。《入門 日本の太鼓―民俗、伝統そしてニューウェーブ》。東京:
平凡社,2003。
淺香淳。《新音楽辭典─楽語》。東京:音樂之友社,1977年。
_____。《學生の音楽事典》。東京:音樂之友社,1978。
関刀鼓。《和太鼓教本、基礎理論、練習曲》。関刀鼓太鼓研究会,1985。
網代景介,岡田知之。《新版打樂器事典》。音樂之友社,1994。
蒲生鄉昭。《日本的音樂‧亞洲的音樂7》。岩波書店,1989。
三、西文書籍
Alaszewska, Jane.“Kumi-daiko.”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
Helen, Myers.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92.
Cooper, Grosvenor and Leonard B. Meyer, 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四、學術論文
(一)中文論文
林芸伊。〈日本太鼓文化的傳統與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談起〉。政治大
學碩士論文,2008。
林欣瑩。〈二十世紀音樂的節拍脈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張秋禹。〈「和太鼓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影像之研究─以台中一技術學院學生
為例」〉。大葉大學碩士論文,2004。
鄧靜然。《談視覺與聽覺的交錯─以作品〈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為例》。國立
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4。
(二)日文論文
中野紀和。〈小倉祗園太鼓の都市人類学的研究 : ライフヒストリーからみ
た都市の文化動態〉。慶應義塾大学博士論文,2006。
朱家駿。〈神霊の音づれ -太鼓と鉦の祭祀儀礼音楽論〉。大阪大学博士論
文,1996。
杉本良男。〈太鼓と法輪 -ウダラタ・シンハラ社会の儀礼と権力〉。東京都
立大學博士論文,1995。
桑原瑞來。〈創作和太鼓—関西現状的分析〉。大阪音楽大学修士論文,
2003。
鈴木伸英。〈和太鼓の構成と演奏形式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日本拓殖大学
博士論文,2000。
(三)西文論文
Bender, Shawn Morgan. “Drumming between tradiction and
modernity: Taiko and neo-folk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Japan.” Ph.D.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003.
Itoh , Keiko. “A journey to be a Japanese drama therapist:
An exploration of Taiko drumming as a therapeutic
resource for drama therapy.” Ph.D.dis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Studies, 2000.
Konagaya, Hideyo. “Performing the Okinawan woman in taiko:
Gender, folklore,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modern Japa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7.
Tusler, Mark. “Sounds and sights of power: Ensemble taiko
drumming(Kumi-taiko)pedagogy in California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wer.”Ph.D.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2003.
五、研討會論文
唐季渟。〈日本和太鼓的傳統與發展〉。《傳統藝術文化資產研討會會議手
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籌備處,2009):21。
六、期刊
(一)中文期刊
王墨林。〈身體與聲音的愛戀關係—從「鬼太鼓」談聲音的象徵性〉。《表演
藝術》No.42(四月號,1996):8-9。
______。〈「當代」急驚風遇上「傳統」慢郎中─鬼太鼓與優人神鼓之比
較〉。《表演藝術》No.117(九月號,2002):51-53。
田國平。〈鬼太鼓以奔跑、敲擊震撼臺灣--爆發力的脈動、馬拉松的精神〉。
《表演藝術》No.148(四月號,2005):65。
李茶。〈在「鬼太鼓」的旋風中—被鼓聲震出的幾段隨筆〉。《表演藝術》
No.44(六月號,1996):83-84。
作者不詳。〈和太鼓〉,《新台灣新聞週刊》NO.402(12月號,2003)。
邱志賢。〈太鼓宗師的新傳統風格〉。《音樂月刊.唱片音響評鑑》No.214
(七月號,2000):108-109。
林于竝。〈兩種不同的傳統─日本能劇與歌舞伎〉。《傳統藝術》No.28(三月
號,2003):49-51。
林芸伊。〈日本太鼓文化傳統的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談起〉。《傳
藝》No.78(十月號,2008):81-83。
黃惠如。〈鬼太鼓─挑戰肉體和靈魂的極限〉。《康健雜誌》No.11(八月號,
1999):90-93。
______。〈鬼太鼓來臺灣吃苦〉。《康健雜誌》No.78(六月號,2005):
154-160。
童乃嘉。〈輕鬆還是輕浮—從鬼太鼓看傳統與現代的迷思〉。《表演藝術》
No.44(六月號,1996):81-82。
張世忠。〈慶和鼓藝聲動天〉。《艋舺傳奇》No.20(七月號,2008):24-
25。
蔡富澧。〈優人神鼓的修行與表演〉。《新活水》No.6(五月號,1996):
86-89。
廖勤。〈繼續燃燒生命的精靈─鬼太鼓座〉。《表演藝術》No.80(八月號,
1999):12-14。
鄭淑瑩。〈關於擊樂的天才〉。《表演藝術》No.156(十二月號,2005):
40-48。
蓬萊。〈鼓動人心─雲林縣明禮國小締太鼓隊〉。《師友月刊》No.465(三月
號,2006):90-91。
(二) 日文期刊
本田安次。〈日本の民俗〉。《芸能》No.8( 1979):157-177。
西角井正大。〈芸能研究大會〉。《芸能》No.15(3月號,2006):38~54。
阪口あき子。〈太鼓樂團─台灣密訓營隊〉。《北海道太鼓》(十月號,
2004):1-4。
淺野太鼓資料館 編。《たいころじい─鬼太鼓座の時代─かくも甘美なる雷鳴
ふたたび》No.10,8月號,1994。
_______________。《たいころじい─御諏訪太鼓の研究:戦後和太鼓の黎
明》No.11,4月號,1995。
_______________。《たいころじい─楽団海つばめ精神史─わるび座和太鼓
芸能》No.12,8月號,1995。
_______________。《たいころじい─ジャズ‧かントリ一に轟の和太鼓:北
米日系人の文化からユニグ‧アサルアトへ》No.16,5月號,1998。
_______________。《たいころじい─2001リポ一ト太鼓コンフエしンス》
No.20,12月號,2001。
_______________。《たいころじい─太鼓,もうひとつの舞台》No.21,6
月號,2002。
(三)西文期刊
Fujie, Linda. “Japanese taiko drumming i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Converging musical ideals in the search for
success on stage.’’ The world of music, Otto-
Friedrich University of Bamberg43{March, 2001}: 93-101.
Hennessy, Sarah.‘Taiko Southwest.’Developing
a ‘new’mus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3
(3) Dec, 2005:210-226.
Lem, Brenda Joy.‘Inner truth taiko dojo.’ G.E.M.S 5(3)
{2008}:1-10.
Ochi Megumi、Tukitani Tsuneko, “Techniques of making the
taiko.” Japan Instruments, 1996, (46):278-287.
Yoon, Paul Jong-chul. “She’s really become Japanese now!
Taiko drumming and Asian American identifications.”
American music 19{April, 2001}:417-438.
七、節目單
《武藏劍‧鼓舞情》。鼓舞藝術表演團節目單,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2008
年7月27日。
《2009第三回昼神温泉和太鼓》。塩原 良&御花泉節目單,熊谷元一写真童
画館2階。2009年5月11日~6月7日。
《2009白山國際太鼓エクスタジア─日本の太鼓、明日の太鼓》。音樂會節目
單,白山國際太鼓文化協會,白山市松任文化會館。2009年7月19日。
《初下山櫻‧劍鼓舞樂揚》。鼓舞藝術表演團節目單,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
堂。2009年5月31日。
《登龍門》。台北慶和館,國立中正紀念堂 演講廳。2009年7月21~24日。
《鼓擊巡礼》。2005-2008東京國際和太鼓大賽最優秀賞音樂會節目單,飯田
人行劇場。2009年9月19日。
《台灣音吶》。鼓舞藝術表演團節目單,台中中興堂。2009年11月1日。
八、樂譜
小林義隆。《來神》。2006(未出版)。
大久保宙。《和太鼓&バ一かツション‧アンサンブル》。東京:エㄧ‧テイ
ㄧ‧エヌ,2004。
大久保宙。《和太鼓アンサンブル導入曲集》。東京:株式會社エー‧ティ
ー‧エヌ,2004。
石井真木。《ビㄧテッせソスΙ─大太鼓獨奏のための(2002)作品123》。
2002(未出版)。
田村拓男。《和太鼓入門》。東京:全音,2005。
松下功。《飛天遊─和太鼓協奏曲》。東京:全音,1997。
張秋蘭。《流雲》。2005(未出版)。
九、網路資料
Takata, Takeshi. “Taiko:Overview and History.” http://www.taiko.com/ resource/ history
html{accessed March 31, 2009}.
黃貞燕。〈日韓兩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制度暨個案資料收集計畫〉。
http://www.ncfta.gov.tw/ncftace/c05/c05060610.aspx?E=Q0lEPTEmSWRlbnRpdHlJRD0yJlBhZ2VJbmRleD0=2006;摘錄於3 January 2009。
趙琴。〈台大美育系列演講:太鼓神韻─日本鼓樂與傳統文化〉。
http://speech.ntu.edu.tw/user/vodfilm.php?film_series=4&pager_PageID=8&film_sn=12
1&sPID= 2005;摘錄於 21 December 2008。 25
〈台北極鼓擊〉。http://www.taiko.tw/open.htm;摘錄於 25 May 2009。
〈御鼓坊〉。http://www.yugufun.com.tw/;摘錄於 30 June 2009。
〈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http://www.iov.org.tw,摘錄於26 October 2008。
〈東京新聞─第八回東京國際和太鼓コンテスト〉。http://www.tokyo-np.co.jp/event/taiko
/schedule. html 2009;摘錄於8 July 2009。
〈金沢藝妓─お稽古風景〉,http://www.kanazawa-kankoukyoukai.gr.jp/featureokeikofukei
09 /.摘錄於26 October 2009。
〈諏訪工藝〉。http://www.suwakougei.com/;摘錄於26 October 2009。
〈淺野太鼓文化研究所〉。http://www.asano.jp/;摘錄於20 September 2009。
〈御諏訪太鼓会館併設世界の太鼓博物館〉。http://www5a.buglobe.ne.jp/ osuwa
/hakubutu.htm;摘錄於20 October 2009。
〈芸能、音楽としての太鼓─宗教音樂〉。http://en.wikipedia.org/wiki/Taiko.2009;摘錄於 16
January 2009。
〈御諏訪太鼓保存會〉。http://www.h4.dion.ne.jp/~osuwa/.2009;摘錄於16 January
2009。
〈國立音楽大學樂器學資料館〉。http://www.mmjp.or.jp/kcmgs/j_index.html;摘錄
於5 July 2009。
〈宮本卯之助商店〉。http://www.miyamoto-unosuke.co.jp/homepage/index.html;
摘錄於3 November 2009。
〈川田太鼓工房-鉦 拍子木〉。http://www.kawadataiko.com/;17 February 2009。
十、影音資料
IOV Taiwan 製作。《2007 鼓舞 樂動心世界》。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發行,2009。
DVD。
_______________。《2006 鼓舞 美麗心世界》。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發行,2007。
DVD。
_______________。《2005 鼓動台北城》。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發行,2006。DVD。
_______________。《2004 台北鼓城會》。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發行,2004。DVD。
_______________。《2003 世界鼓友會》。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發行,2003。DVD。
大江戶助六太鼓。《大江戶助六太鼓─法國演奏會時況》。台北:上揚唱片,2004。DVD。
台北慶和館。《2008日本東京和太鼓大賽實況》。台北慶和館製作,2008。DVD(未出版)。
________。《2006萬華文化嘉年華─艋舺文化節》。台北慶和館製作,2006。DVD(未
出版)。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2000年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節奏與舞韻》。台北:金格唱片,2003。DVD。
鬼太鼓座。《鬼太鼓》。台北:寶聲唱片,1985。CD。
_______。《鬼太鼓座─富嶽百景》。台北:齊威國際,2001。DVD。
御鼓坊。《御鼓坊宣傳專用影片》。御鼓坊製作。台北,2005。DVD。
十一、報紙
劉英純。〈鼓舞潛能,幼兒動靜皆宜〉。《中國時報》,2001.02.19,第19版。
駱焜褀。〈音體演藝營,250名幼童鼓舞〉。《聯合報》,2001.06.11。
唐榮麗。〈鼓舞家園,重建心靈〉。《中國時報》,2003.09.21。
十二、訪談
張家齊,「台北極鼓擊」團長。筆者訪談於2009.02.04,台北極鼓擊,台北。錄音,筆錄。
______。筆者訪談於2009.02.18,台北極鼓擊,台北。錄音,筆錄。
______ 。筆者訪談於2009.07.16,台北極鼓擊,台北。筆錄。
陳文吉,「御鼓坊」團長。筆者訪談於2009.02.05,御鼓坊,台北。錄音、筆錄。
______。筆者訪談於2009.02.19,御鼓坊,台北。筆錄。
王慶齡,「台北慶和館」藝術總監。筆者訪談於2009.07.17,台北慶和館,台北。錄音,
筆錄。
_______。筆者訪談於2009.07.26,台北慶和館,台北。錄音,筆錄。
_______。筆者訪談於2009.08.25,台北慶和館,台北。錄音,筆錄。
塩原 良,「御花泉」團長。筆者訪談於2009.07.21,國立中正紀念堂 演講聽,台北。錄音,筆錄。
陳國臨,「中華音體教育發展協會」會長。筆者訪談於2009.09.02,台北。錄音,筆錄。
郭蔚蓮,「鼓舞藝術表演團」藝術總監。筆者訪談於2009.09.08,台北。錄音,筆錄。
_______。筆者訪談於2009.10.06,台北。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