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銘灝
Che, Meng-Hou
論文名稱: 高中游泳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暨升學進路之研究
A Study of High School Swimming Athlete’s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Academic Pathway for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吳清基
Wu, Ching-Ji
口試委員: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吳清基
Wu, Ching-Ji
方永泉
Fang, Yung-Chuan
口試日期: 2023/05/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運動績優生體育班普通班學習適應升學進路
英文關鍵詞: athlete students, sport class, regular class, studying adaptation, academic pathway for university, career development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46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體育班長久以來都被外界質疑為重體育輕學習,社會上亦出現不少關於體育班是否應該續存的討論浪潮。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運動績優生的學習適應與升進路之現況,透過文獻探討與半結構性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訪談高中體育班運動績優生、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學校專任教練、體育班班導、普通班班導,以探究體育班運動績優生與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各自的學習適應與升學進路現況為何、體育班運動績優生與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與升學進路之間的差異為何,以及高中運動績優生和師長對於運動績優生就讀體育班或普通班的適宜性、對體育班制度規劃與續存的看法與意見。
    本研究發現,高中體育班與普通班運動績優生的學習適應皆為良好,當中體育班運動績優生適應最好的面向排序為人際關係適應、運動訓練適應、學科學習適應。而普通班運動績優生適應最好的面向為學科學習適應,人際關係適應與運動訓練適應並列在後。在升學進路方面,體育班運動績優生真正能選擇的升學管道並沒有比普通班學生多,可是體育班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能選擇的大學與系所卻比普通班學生局限,大多都是與運動領域相關的系所偏多,結果便是比較難以轉換到其他領域進行升學與生涯發展,而當體育班運動績優生的運動績優生運動表現與成績不出眾的時候,最終其升學進路亦會受到影響。普通班運動績優生能選擇的升學管道、大學與系所都較體育班運動績優生多元與廣闊,亦能夠按照自身的運動成績與學科成績去衡量和選擇最適合、符合自己升學進路目標的升學途徑,其生涯發展不會因運動表現不佳而受到限制和影響。本研究將於最後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論及對體育班制度未來改善之建議。

    For a long time, the sports class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public for being focused on sports and neglecting academic learning. There has been a wave of discussion in society about whether the sports class should continue to exis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high school athlete studen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s research methods.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ports class athlete students and regular class athlete students, dedicated coaches, class advisors of sports and regular classe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academic advancement of sports and regular athlete studen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 suitability of attending sports or regular class, as well as the opin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sports class system among high school athletes and teacher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of sports class and regular class athlete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is good. Among sports class athlete students, the best adaptation aspects a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daptation, sports training adaptation, and academic learning adaptation. Among regular class athlete students, the best adaptation aspect is academic learning adaptation, followed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dapt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daptation. Regarding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sports class athlete students with outstanding athletic achievements do not have more options than regular class athlete students, but the universities and departments that sports class athlete students can choose are limited to those related to sports,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m to switch to other fields for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hen sports class athlete students '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grades are not outstanding, their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may also be affected. Regular class athlete students have more diverse and broad options for academic advancement and can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ath according to their academic and athletic achievements, without being limited or affected by their sports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ports class system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體育班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15 第二節 高中運動績優生的升學進路 27 第三節 學習適應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實施 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體育班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之情形 71 第二節 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情形 81 第三節 體育班運動績優生升學進路情形 89 第四節 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升學進路情形 93 第五節 對於體育班制度的看法與意見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3 一、中文部分 123 二、英文部分 130 附錄一 在校的高中體育班運動績優生的訪談大綱 132 附錄二 在校的高中普通班運動績優生的訪談大綱 134 附錄三 已畢業的高中體育班運動績優生的訪談大綱 136 附錄四 已畢業的高中普通班運動績優生的訪談大綱 138 附錄五 任教體育班老師的訪談大綱 140 附錄六 任教普通班的老師的訪談大綱 141 附錄七 學校專任教練訪談大綱 142

    一、中文部分
    丁美琴(2013)。國中生體育班樂觀/悲觀傾向及學習適應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丁毓珊、葉玉珠(2021)。國中生學習心向、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適應之關係:以自我調整學習為中介變項之路徑模式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7(2),83-117。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21)。多元入學方案。http://www.jbcrc.edu.tw/multi3.html
    王光輝(2006)。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榮發(2009)。國內外高中培育優秀運動選手之課程淺析。學校體育,115,48-53。
    王慧豐(2009)。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王薪琇(2015)。屏東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適應及學習滿意度對未來升學意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民國91年6月25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120007&lnndate=20020625&lser=001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
    何卓飛(2018)。我國體育班實施現況、問題與改善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43-253。
    吳志銘、丁美琴、王文宜(2014)。國中體育班學生樂/悲觀傾向與學習適應之關係。政大體育研究,23,59-74。
    李坤培(2006)。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33-46。
    李宜先(2017)。我國優秀高中撞球選手升學意願與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李昱叡(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44-55。
    李美姿(2021)。國小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李振賢(1998)。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李詠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遠流出版。
    李雅燕、林靜萍(2015)。高中體育班課綱訂定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20,53-82。
    李新民、陳密桃(2007)。幼兒園園長實用智能的因素結構及其與個人表現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8(3),227-250。
    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周坤潭(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北區某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佩樺(2017)。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林欣怡(2019)。體育班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以新北市高中W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16)。122-136。
    林俊彥(2013)。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林姻秀(2011)。國小獨生子女學童自我概念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林秋雯(2018)。臺北市國中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以萬華區X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林峻禾(2017)。國中體育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林國棟(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 44 - 49。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靜萍(2008)。以運動教育模式發揮新高中體育課程綱要之精神。學校體育,109,48-53。
    施致平、黃蕙娟(200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解析。學校體育,16(5),23-33。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徐元民(1985)。高級中學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22-26。
    國民體育法(民國111年01月19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01
    專任教練輔導與管理辦法(民國109年6月28日)修正公布。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15
    張芳慈、陳淑瑜(2016)。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4(1),105-162。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灣東華。
    張瑞鈴(2015)。臺灣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歷史軌跡之探 究(1968~201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1)。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學生成績考查試辦計畫。
    教育部(2001)。高中體育班訪視報告書。
    教育部(2006)。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教育部(2007)。體育類高級中學及體育班免試入學作業要點。
    教育部(2008)。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10)。體育班設置專任運動教練改善計畫。
    教育部(2012)。教育部體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hid=1657
    教育部(2019)。108課綱資訊網-體育班升學。
    https://12basic.edu.tw/edu-pe.php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育班課程實施規範。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課綱/3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育班課程實施規範.pdf
    教育部(2021)。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36
    教育部(202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71
    教育部體育署(2015)。「運動職業化發展計畫」期末報告。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458023920984.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8)。105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Files/UnZips/636639058643750000/files/assets/common/downloads/publication.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9)。106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6982002100844211.pdf
    教育部體育署(2020)。107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7196263922009047.pdf
    教育部體育署(2021)。108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7475158250098218.pdf
    教育部體育署(2022)。109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7824162742721770.pdf
    郭子榕(2019)。體育班之行動反思。臺大體育,68,37-42。
    陳子弘(2017)。高中體育班學生與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
    陳旻杰(2012)。國小學童科學學習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姵伶(2012)。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盈全(2013)。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困難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枝大學。
    陳羿戎(2006)。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書國(2019)。高雄市立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陳雪玉(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適應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陳喬雯(2015)。新北市立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志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月如(2011)。高中足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學習適應對升學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曾瑞成 (2011)。國民中學體育班課程綱要之規劃。學校體育,122,59-62。
    曾瑞成(2000)。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粟山靖弘 (2011) 。「職業スポーツ従事者」を目指すということと大学進学:高校野球特待生の進路選択を中心に。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190-191。
    黃弘彰(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黃立婷(2006)。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志雄(2013)。臺灣地區學校體育班制度初探。臺南大學體育學報,8,11-19。
    黃鳳君(2010)。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承勳(2012)。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葉思含、林靜萍(2017)。高中體育班教育生態之個案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 12((1),57–71。
    詹俊成(2002)。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2)。147-180。
    蔡政志(2017)。臺中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蔡淳榆(2011)。新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童就讀動機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蔡閎璿、邱金治(2012)。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學非體育科系之動機與學習適應研究。2012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翠玲(2007)。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賴志成(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謝育臻(2017)。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麗君(2014)。臺南市國民中學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適應及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
    鍾鳳嬌(1989)。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特質、生活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羅明屏(2012)。臺北市高中(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蘇建禎(2021)。高中體育班制度的回應性政策評估—以棒球專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蘇瑜芬(2014)。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二、英文部分
    Adler, P., & Adler, P.A. (1985).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a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8,241-250.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McGraw Hill Book Co..
    Atwater,E.(I987).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Prentice-Hill 2nd.
    Deering, M. T. (2004). Coping strategies: Adjustment, and persistence among Black men attending predominantly Wh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 dissertatio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NJ.
    Fischer, M. J. (2003). Finding a place: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minorities to colle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Kaplan ,P. S.,Stein, 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Wadsworth, Inc.
    Leonard, W.M. (1987). Situated behavior of the student-athlete in NCAA basketball. Arena-Review, 11(2), 79-93.
    Martens, M.P., & Lee, F.K. (1998).Promoting Life-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Student. Athlete: How Can Career Centers Help?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5, 123-134.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Simons, J. A.,Kalichman, S.,Santrock, J. W.(1994). Human adjustment.Madison, WI:Brown & Benchmarks.
    Street, J. M. (1999). Self - Efficacy: A Tool for Providing Effective Support Services. for Student-Athletes. In. S. Robinson (Ed.), Gaining the Competitive Edge:Enriching the Collegiate Experience of the New Student-Athlete. (pp.7-18).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8/06/1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