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姝慧 |
---|---|
論文名稱: |
圓圓不絕-創作論文 |
指導教授: | 陳淑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8 |
中文關鍵詞: | 圓 、剖面 、女性主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2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圓圓不絕」系列作品以「生命」創作主題,用「圓」來表現源源不絕的生命狀態。創作論文的主題:「圓圓不絕」取「源源不絕」同音之妙,是在雜亂的思緒中反覆梳理之後的結果。生物的源源不絕的循環得以使得各物種在天地之間將生命延續,各物種有自己的循環方式與狀態,生命的源源不絕就是靠著自己的循環,它是一個「圓」的狀態,起點和終點是接在一塊,終點也就是起點,不斷的交相循環延續生命,因此筆者把「圓」抽出,作為自己詮釋生命的形象,從這個切入點來表現生命,開始發展「圓」的作品。
文中研究的範圍與方法大致劃為幾個面向。
1. 理論的建構
2. 版畫創作的背景條件
3. 創作理念與發展方向
4. 創作的內容與形式
5. 作品解析
理論的建構依照筆者創作的需要,找出三個切入點做研究討論。第一小節談中國哲學思想對「圓」的詮釋。第二小節談女性主義對「圓」意象的選擇與詮釋。第三小節簡述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起源及其特質,以及在後現代主義藝術特質中影響筆者最深之處。
在版畫創作的背景條件方面,研究範圍涉及中國凸版畫的發展概述、台灣凸版畫的發展概述、台灣現代版畫發展概況及趨勢。
果實種子的剖面究竟有什麼希望在裡面?果實選擇的依據是什麼?為何作此系列的發展?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之下,果實被如何重塑一個新的形象?這些問題,將在創作理念與發展方向來探究。
作品內容與形式是列入研究論述的第四部份,內容包含作品中最主要的形式—「圓」的討論,以及構圖上空間的安排,色彩的表現。
第五部分是作品解析,內容將細說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詮釋。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籍
滕守堯,《道與中國藝術》,揚智文化,台北,1996。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中庸第二十六章》,三民書局,台北,1987。
劉其偉,《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雄獅叢書,台北,2002。
文潔華,《藝術自然與人文》,允晨文化,台北,1993。
王財貫,《易經》,讀經出版社,台北,1996。
曾春海,《易經這學的宇宙與人生》,文津出版社,台北,1997。
張玉春、金國華譯注,安平秋審閱,《老子》,錦繡文化,台北,1993。
葛勤修,《老子研究》,星光出版社,台北,1986。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三民書局,台北,1984。
葉玉麟編譯,《莊子新譯》,大夏出版社,台南,1996。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藝術家出版社,台北,2002。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藝術家,台北,2003。
李允經,《中國現代版畫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1996。
潘元石、黃才郎,《中民國傳統版畫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1987。
潘元石、呂理政,《台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1985。
陳奕凱、陳奕伶,《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版畫藝術》,文建會,台北,2003。
黃才郎編輯,《中華民國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1983。
虞君質,《藝術概論》,大中國圖書,台北,1999。
二、 外文書籍
葛瑞席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Vision and difference:femininity,feminism,and the history of art),陳香君譯,遠流,台北,2000。
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穿越花朵》(Through The Flower),陳宓娟譯,遠流,台北,2003。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允晨文化,台北,2001。
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女性,藝術與權力》(Women , art , 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 ),游惠貞譯,遠流,台北,1995。
三、 論文期刊
張珂,〈從新興木刻開始的中國現代版畫〉,《2000國際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北,2000。
鍾有輝、林雪卿,〈十青版畫會與台灣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2000國際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北,2000。
賀楚僑,《後現代藝術現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9。
傅嘉琿,《袋子與子宮˙管子與陽具,談女性藝術與女性意象》,藝術家,期253,1992,3月。
高千惠,《新世代的一種寓言體—兼讀「寓言裝置展」中的陰性美學與評價創作主張》,藝術家,期292,1999。
黃海鳴,《女性「絕對身體」的閱讀》,藝術家,期320,2002。
汪雅玲,《從女性藝術家聯展看女性美學—看「酸甜酵母菌—烏梅酒廠與橋頭酒廠的甜蜜對話」展覽》,藝術家,期321,2002。
高千惠,《另類春秋,女性藝術家的當代研究空間》,藝術家,期328,2002。
鍾有輝,《電腦與版畫》,現代美術,期78,1998,6月。
陳樹升,《百年來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下)》,台灣美術,11卷2期,1998,10月。
陳宜君,《開啟國際版畫新紀元,廖修平談「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興革》,典藏今藝術,2003,4月。
張晴文整理,《版畫藝術的再發展》,藝術家,336期,2003,5月。
四、 參考網頁
http://www.ylib.com/art/artist/200202/artist01-11.html,2005/1/11瀏覽
http://www.tmoa.gov.tw/skl/228/html/galview/a3_3.html,2005/1/26瀏覽
http://www.kmt.org.tw/epaper/Papers/930226/P16_0a.html,2005/1/26瀏覽
http://www.tfam.gov.tw/download/good.asp,2005/3/28瀏覽。
http://www.biol.ntnu.edu.tw/information/juniorbio/chp04/mf4-9.jpg,2005/4/7瀏覽
http://www.abcgallery.com/B/botticelli/botticelli34.html,2005/3/22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