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錢宜新
論文名稱: 科學革命的序曲-哥白尼行星理論的創造性與和諧性
指導教授: 姚珩
Yao, He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科學革命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行星逆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6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科學革命的創始者哥白尼,顛覆歐洲千餘年對亞里士多德的信仰,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在這篇論文中,我首先介紹天文學在十六世紀之前的主要演變過程,托勒密的周轉圓系統所遇到的問題,讓哥白尼下定決心創造新宇宙。接著探討哥白尼的著作《概要》與《天體運行論》,他在《概要》提出新宇宙的七大公設,這就是地動說的概念基礎;《天體運行論》中第一卷提到地球的三種運動,與建立在地球運動之上的同心圓宇宙模型,展現哥白尼系統絕佳的和諧性。這場革命所代表的重要意義是對待真理的態度轉變,哥白尼秉持新柏拉圖主義追求實體的精神,與畢達哥拉斯主義萬物皆數的信仰,創造具和諧性與一致性的宇宙,影響了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等人。最後討論《天體運行論》中尚待改進之處—太陽地位的不確定性,以及為了符合實際觀測而重新引用本輪和偏心圓,這留下未完成的天文問題即是後人研究的出發點。

    摘要 3 第一章 序言 4 第二章 歷史背景 7 第一節 古希臘時期的天文學 7 第二節 托勒密體系與中世紀時期的天文學 15 第三節 文藝復興的精神 18 第四節 科學革命與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21 第三章 天體運行論 24 第一節 《概要》的七個公設 24 第二節 《天體運行論》與地球的運動 28 第三節 《天體運行論》與宇宙的秩序 39 第四章 地動說與行星逆行 44 第一節 行星問題 44 第二節 軌道週期與半徑的建立 50 第三節 行星逆行的預測 63 第五章 哥白尼思想之科學哲學的探討 65 第一節 為何拒絕托勒密體系 65 第二節 畢達哥拉斯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哥白尼的信仰 71 第三節 哥白尼在科學史中的地位 76 第四節 哥白尼派的成就 79 第六章 哥白尼系統的和諧性 87 第一節 從兩篇序言談起 87 第二節 哥白尼的和諧性 92 第三節 對圓的迷思與太陽角色的不定性 97 第七章 結論 101 附錄 105 行星計算軟體MICA的介紹 105 MICA使用方法 105 參考文獻 116

    1. 哥白尼 (2005):天體運行論。臺北市:大塊文化。
    2. 孔恩 (2003):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3. 金格瑞契 (2007):追蹤哥白尼。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4. 伯特 ([1952] 1980):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5. 格蘭特 ([1977] 2000):中世紀的物理科學思想。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6. 費里斯 ([1988] 2004):銀河系大定位。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 姚 珩 (1998):物理學的基礎—力學。臺北市:台灣書店。
    8. 勞埃德 ([1970] 2004):早期希臘科學—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 恩格斯 ([1925] 1987):自然辯證法。北京市:北京東光印刷場。
    10. 伽利略 (2006):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錢宜新、姚 珩 (2009):奇異的行星逆行到日心說的建立。台北市,科學月刊。(經過審查待出版)
    12. Bechler, Z. (1991). Newton's physics and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
    13. Blumenberg, H. (1987). The genesis of the Copernican world.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4. Copernicus, N. (1939). Three Copernican treatis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5. Duhem, P. (1985). To save the phenomena: An Essay on the Idea of Physical Theory from Plato to Galileo .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16. Margolis, H. (2002). It started with Copernicus. New York:McGraw-Hill.
    17. Nebelsick, H. (1985). Circles of God:Theology and science from the Greeks to Copernicus. Edinburg:Scottish Academic Press.
    18. Multiyear Interactive Computer Almanac (MICA, 美國海軍天文台用星體位置計算軟體), Version 2.0
    19. Tezel, T. (2008). http://apod.nasa.gov/apod/ap080511.html (圖4-1: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火星逆行路徑。)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