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啟民 Chi-min Lu |
---|---|
論文名稱: |
從Rawls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 On Civic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wls’ Public Reason |
指導教授: |
林火旺
Lin, Huo-W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羅爾斯 、公共理性 、公民資質 、公民教育 、國家認同 |
英文關鍵詞: | Rawls, public reason,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national ident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9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自由主義學者Rawls的政治思想中,正義一直是核心的議題,也引發政治理論界熱烈的討論。直到今日,政治、學術、經濟等各界仍經常引用他的觀點。本論文旨在探討Rawls公共理性在公民教育的影響。自由主義學者指出公民德行與公共精神是憲政民主國家能否良好運作的關鍵。由此自由主義學者的觀點出發,本論文從理論探討與公民課程實務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Rawls的公共理性對於當代立憲民主社會的意義、Rawls理想的公民觀為何,以及Rawls的公共理性可以給予公民課程什麼樣的思考方向。
本論文分別從《正義論》與《政治自由主義》檢視良好公民應有的表徵,主張Rawls承續自由主義的差異性原則、寬容、中立性原則及個人主義建構一個正義的社會。正義社會的公民須能遮蔽有利於己的訊息,進行公共事務的討論。此外,公民須具備公共理性的知能,在合理性與相互性前提與他人進行公共論辯。
在公民課程,本研究則發現:隨著解嚴、透過教科書的開放、教學法的引進及課程的改革,公民課程脫離過去威權時代統治馴化的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消費主義、教科書的反智主義及升學主義,公民課程仍停留在社會科學概念的知識傳遞階段,這對公民公共事務的參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論文的分析結果發現,公民教育的實施必須超越過去純粹知識的教育,加入公共理性的元素,才有助於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In Rawls’ political thought, justice has always been a core concept and a controversial issue t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scholars as well as economist. Kymlicka points out, civic virtue and public spirits are the keys to a well-operate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tic country. Proceeding from this critique, our study, employing the two approaches of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im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effect of Rawls’ public reason to the contemporary constitutional democratic society? (2) what is the Rawls’ perspective on citizenship? (3) do Rawls’ public reason enable any new perspective on civic education?
From Rawls’ points of view, our study examines what is a good citizen in “A Theory of Justice” and “Political Liberalism”. Our study argues that continuing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ty, tolerance, the principle of neutrality and individualism, Rawls builded a well-ordered society. In the well-ordered society, citizens can neglect the advantageous messages in public debating. Furthermore, citizens should develop the competence of public reason—reasonableness and reciprocity when discussing public affai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Our study points out that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et rid of the implement of moral discipline of the state as the Lifting of the Emergency Decree in the Taiwan Area, textbook reform,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reforms. However, due to consumerism, anti-intellectualism, and credentialism,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till in teaching civic knowledge. This is harmful to the citizens’ public participation. As a result,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civic education should add the competence of public reason in teaching civic knowledge so that will helpful to civic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and the goal of holistic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
王前龍(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頁68-85)。高雄:復文。
王淑女(1993)。民眾的守法觀念及其影響因素。輔仁學誌:法、商管理學院之部,25,259-297。
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國民教育的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台北:業強。
王錦雀(2001)。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台灣教育改革經驗與發展遠景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0,149-178。
司琦(2003)。概述小學課程標準演進(上)。研習資訊,20(3),7-18。
司琦(2003)。概述小學課程標準演進(中)。研習資訊,20(4),6-15。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
石計生等著(1993)。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石雅玫(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花蓮師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無日期)。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2007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org.tw/features/92-pub/paper/634æ±å®æ¨º.doc。
江義德(1997)。政治民主化途徑之硏究:孫中山先生政治民主化理論之價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羊憶容(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的經驗。台北:遠流。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諮議報告書。2009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
何琦瑜(2003)。越過半數國中生:作弊沒關係。天下雜誌,287期。
呂慧娟(2002)。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枝益(1999)。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丁讚(2007)。台灣民主困境的根源。台灣社會研究,65,215-226。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汪宏倫(2006)。從「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管窺台灣公民社會之未來:試論群體生活的當代困境。臺灣社會學刊,36,1-64。
林火旺(1996)。當前政治倫理的重建—失序與調適。哲學雜誌,18期,30-57。
林火旺(1998)。公民身份:認同與差異。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379-409)。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林火旺(2004)。公共理性的功能及其限制。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8,47-77。
林火旺(2007a,06)。心靈解嚴:公民教育與民主深化。論文發表於元智大學社會系、人文社會學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活動領導學系、教育學院舉辦之「兩岸四地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研討會」會議,桃園。
林火旺(2007b年7月16日)。20年過去 台灣心靈仍然戒嚴。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林毓生(1994)。當前文化發展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載於邵玉銘(主編),理念與實踐—國內當前文化發展之檢討與展望(頁3-15)。台北:聯經。
林毓生(1996)。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四十週年文化藝術學術演講論文集—台灣光復後中華文化發展之回顧與省思(頁171-199)。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毓生(2002)。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型式、實質與前景。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頁1-24)。台北:桂冠。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載於台灣歷史學會(主編),國家認同論文集(頁145-180)。台北,稻香出版社。
張世宗(1997)。台灣地區中等教育階段公民學科教材之研究(1991-1997)--「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秀雄(1998a)。公民教育的內涵。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8b)。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
張秀雄(200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設計)的理念與模式。公民訓育,34,2-19。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
張秀雄(主編)(1996)。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王錦雀 (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42),台北。
張秀雄、李琪明(2004)。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台灣地區個案研究。載於劉國強、謝均才(主編),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頁27-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張政亮(1999)。時空變遷下的社會科教學。國教新知,45(5),38-48。
張茂桂(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的訂定。教育研究月刊,166,44-53。
張盈崑(2000)。性別迷思—從批判教育學的抗拒觀點論教科書意識形態再生產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1956)。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商務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2)。國民暫行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56)。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與文化社。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2)。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國教司(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嘉惠(2004)。戰後臺灣高中公民教育之研究--析論公民科政治教材之變革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台北:高等教育。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采妍 (2001)。核四應該續建還是停建-嘗試以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高中公民課程進行。載於龍騰文化事業公司編印,社會科教學妙錦囊(二),75-81。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lungten.com.tw/Ltnews/society/02/keep or stop.htm。
陳致嘉(2001)。教育本土化研究報告書。2009年4月3日,取自http://tc.formosa.org/scholarship/2001/education.html。
陳素秋(2004,6月20日)。溝通論辯公民教育。中國時報,時報廣場。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
程崇華(譯)(1986),J. S. Mill著。論自由。台北,唐山。
黃人傑(1998)。從人文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頁233-251)。台北:師大書苑。
黃人傑、董秀蘭、鄧毓浩(1997)。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高中公民類科教學的應用。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五學年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輔導團研究發展組三民主義及公民科,21-49。
黃政傑(1995)。課程教材改革與中小學教學正常化。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社會課程取向(頁129-166)。臺北:師大書苑,。
黃素貞(2004)。臺北市九年一貫課程國中階段社會領域運作實務。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下)(頁655-68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照╱顏厥安 (1999,2月28日)。左右失衡、前後失據的台灣自由主義。中國時報,37版。
楊瑪利(2003)。教改後—壓力不減,品質下降。天下雜誌,287,76-84。
葉煬彬(1994)。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比較研究—以國中一年級為例。中等教育學報,11期,179-207。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
趙素娟(2000)。公民槪念的澄清及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慧(1997)。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公民教育之應用。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 173-199。
劉美慧、廖添富、董秀蘭(1998)。師範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1-26 。
歐用生(1988)。 國民小學價值教學的困境─從教科書談起,收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形態與教育(頁241-254)。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7)。教科書的評鑑標準與應用。國民教育,37(5),2-7。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台北:揚智出版社。
蔡昀珍(2006)。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蔡擎淦(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鄧志松(2005)。公民教育與認同政治:以國家認同教育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2(1),45-70。
鄧毓浩(1999)基本學力指標與公民科教學。菁義季刊,11(2)。豐原: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鄧毓浩(無日期)。近五十年來台灣國民(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2008年1月1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60/cum1.htm.。
蕭揚基(2004)。型塑現代公民。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謝長廷(2005年1月31日)。從『共生』到『台灣主體』──我的施政理念。台灣日報。
瞿海源(1996,4)。國中師生對公民與道德教育意見之分析,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國立編譯館合辦之「公民道德與社會研討會」,中研院。
瞿海源(1998)。跨世紀公民教育問題,見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省思。台北:桂冠圖書。
藍順德(199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刊,31(復刊號),3-11。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的審定與選用。中等教育,53(3),4-18。
藍順德/王立心(2007)。晚清以來中小學教科書發展的歷史回顧。檔案季刊,6(1)。頁28-44。
蘇永欽、王正偉(1998)。我國人民在法律與政治上認知及行為的關聯性初探。政大法學評論,60, 153-177。
顧忠華(2002)。公民社會在台灣的形成經驗,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頁161-196),台北:桂冠。
顧肅(2006)。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
二、英文部分
Ackerman, Bruce. (1980). 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eral Stat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Arblaster, Anthony. (1984).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Liber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Bohan, James. (1995). Public Reason and Cultural Pluralism: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Moral Conflict, Political Theory 23(2), 253-279.
Galston, W. A. (1995). Two concepts of Liberaoism. Ethics, 105(3), 516-534.
Galston, William A. (1991). Liberal Purposes: Good, Virtues and Duties in Liberal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eenawalt, Kent. (1994). On Public Reason, Chicago-Kent Law Review 69 , 669-689.
Gunsteren, Herman van. (1994). Four Conceptions of Citizenship, in Bart van Steenbergen (ed.),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pp.36 – 48).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orton, John. (2003). Rawls, Public Reason and the Limits of Liberal Justificatio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2, 5-23.
Kekes, John. (1994). Pluralism and the Value of Life. In Ellen F. Paul, Fred D. Miller, Jr., & Jeffrey Paul, (Ed.), Cultural Pluralism and Moral Knowle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 Will. (2002).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2nd e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 & Norman, Wayne. (1994). Return of the Citizen: A Survey of Recent Work on Citizenship Theory. Ethics, 104(January), 352-379.
Larmore, Charles E. (1987). Patterns of Moral Complex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rmore, Charles E. (1990). Political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 18(3), 339-360.
Liu, M. (1995). Teachers’perspectives toward the issues-center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A study of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teachers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sota.
MacIntyre, Alasdair. (1984). After Virtues: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2th.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ill, J. S. (1859). On Liberty. United Kindom.
Mill, J. S. (1978). On Liberty.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Moon, J. Donald. (1993). Constructing Community: Moral Pluralism and Tragic Conflic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uffe, Chantal. (1993).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London: England.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88). The Priority of Right and Ideas of the Good,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Fall), 17 (4): 251-276.
Rawls, John.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99a). A Theory of Justice(2nd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vised edition).
Rawls, John. (1999b).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In The Law of Peoples(pp. 129-180).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99c). The Law of Peopl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 Erin Kelly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idy, David A. (2000). Rawls’s Wide View of Public Reason: Not Wide Enough. Res Publica 6(1), 49-72.
Ryan, Alan. (1993). Liberalism, in Robert E. Goodin and Philip Pettit eds.,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Sandel, Michael J. (1998). A Response to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In Michael. J.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2nd ed.).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ichael J.(1982).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ichael J.(1992). The Procedural Republic and the Unencumbered Self. In Avineri Shlomo and De-Shalit Avner (Ed.), 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pp. 12-2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ichael. (1984).Introductiion. In Michael J. Sandel (Ed.), 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chwartzman, Micah. (2004). The Completeness of Public Reason, 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 3(2), 191-220.
Talisse, Robert B.(2001). On Rawls.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CA.
Waldron, Jeremy. (1987).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iberalism. The Philosophical Quarerly, 37(147), 127-150.
Watkins, Frederick. (1967).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nar, Leif. (1995). Political Liberalism: An Internal Critique Ethics vol. 106 no. 1 (1995): 32-62.- Reprinted in John Rawls: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ers ed. C.Kukathas (London: Routledge, 2002): 57-86.
Will, Kymlicka. (2002).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