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沛涵 Peiha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軀體的人文細節-肉身童話 黃沛涵創作論述 |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Su, Hsien-F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 |
中文關鍵詞: | 身體肖像畫 、玩偶娃娃 、暴力美學 |
英文關鍵詞: | Body portrait, Doll, Aesthetics of viol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藝術創作有很多目的,有為了抒發個人情感而作,也有為了國家社會而作,身為這個時代下的年輕創作者,筆者自問該如何找到自身的立足點?筆者回憶起了自身的童年到成長這段過程中,許多看似毫不相關的事情漸漸的連在一起。
從成長的過程中的純真,很單純的只想要有朋友有東西玩,在家裡私密的享受玩具的陪伴的同時,無意中卻也受到台灣以及全球化下的影響,成為全球化中的一員,從如此微小的點連結到世界,這一切像是骨牌一樣一路影響。「蝴蝶效應」裡,上空一隻小小的蝴蝶搧動翅膀而擾動了空氣,長時間後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透過自身微小的生活觀察,能夠體會出什麼樣的藝術觀點?筆者從自身的生活中觀察起,以玩偶娃娃這樣微小的題材嘗試去體會人生,藉由身體的肖像畫形式為手法創作,並且希望可以以小觀大,從中體察到1980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的內心的狀態,希望筆者之創作能夠為這個年代留下一個樣本。
在以下之研究中,筆者將於第二章中從玩偶娃娃背後所攜帶的文化符碼,闡述與人類行為之間的投射關係,同時間選取小叮噹以及芭比娃娃為樣本,驗證玩偶娃娃角色在消費的社會狀態中所佔之角色。
第三章探究筆者創作中所運用手法背後之脈絡與發展。從寫實繪畫與表現主義繪畫中間各自做對照,同時間說明在藝術史裡面身體肖像畫創作之內涵、暴力美學的運用以及最為當代科技之必備的數位影像術作為創作之輔助工具所帶來之不同面貌。
在第四章則會從筆者的心境說明作品所採取的觀點,並從個人美感經驗之偏好與背景與創作手法之運用,分析所運用之形式與精神。
第五章則是從作品分析去印證前四章之論述,藉由與觀者之互動尋求認同感。最後的第六章則是結論,將本研究之心得歸納總結並且提出未來之遠景。
關鍵字: 身體肖像畫、玩偶娃娃、暴力美學
Abstract
Artistic creation exists for numerous purposes. Some perform it to release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others for their country or the society. As an author in this new era, how could one finds his or hers own place and make his or hers own stand? When harking back into childhood memories, this author discovered that pieces which seemed irrelevant at first glance, now starts to form a clear picture.
Began with the innocence and longing for companion of childhood, the intimate sentiment of enjoying the playmate’s company was connected to the mass globalization throughout Taiwan and rest of the world, extending and expanding its effect like a house of cards. In the famous Butterfly Effect, the flicking of a single butterfly’s wing can cause a lightning storm far and away, and what kind of artistic point of view can one deduce from simply observing trifle daily live? Started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his author wishes to experience everyday lives through a theme as insignificant as childhood dolls, using portraits as the channel for expressing personal message to observe the macrocosmic world and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beat generation, and leave a sample to reflect this particular time of our existence.
Unde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is author will first use the cultural code expressed by dolls mentioned in Chapter 2 to interpret the projec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hile using Doraemon and Barbie Dolls as s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they play in the social-consumer status.
Chapter 3 expresses the the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 which the author has used in artistic creation. It begins with the comparison of realistic painting and expressionist painting, then moves to the essence of body portraits in artistic history. Then the aesthetics of violence and digital image technology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the support tool of creation.
Chapter 4 will focus on the statement this author wishes to make in accordance to personal sentiment, while analyzing the form and artistic credo this author preferred under personal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background.
Chapter 5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atements mentioned in the former chapters, aiming to interact with viewers to confirm the theory proposed earlier, while Chapter 6 sums up the thesis and provides a personal view on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Body portrait 、Doll、Aesthetics of violence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 李錫佳。2002。《德國表現主義會畫風格與發展》。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2. 廖炳惠。2003《關鍵詞兩百》。台北:麥田出版。
3. 劉紀蕙。2005。〈文化建斥與恐怖暴力:台灣九0年代前衛藝術暴力圖像的理論性思考〉。《台灣當代藝術特紀》。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4.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5. 潘東波。2002。《20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相對論出版社。
6. 史作檉。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7.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
8.魯迪&吳東興(Rudi Teruel & David Wu)。2000。《芭比博覽會》。台北:城邦文化。
9.魯迪&吳東興(Rudi Teruel & David Wu)。2001。《新芭比博覽會》。台北:城邦文化。
10. 蕭學仁。2004。《妹妹背著洋娃娃-懷念娃娃300精選》。台北:上旗文化
11. 葉錦睿。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頗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2. 詹偉志。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巨思文化。
13. 鄭意萱。2007。《攝影藝術簡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英文書目
1.Roland Barth。許琦玲譯。1995。《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2. John Berger。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
3. Jean-Luc Chalumeau。陳英德、張彌彌譯。2007。《藝術原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4.Auther Danto亞瑟丹托。2008。《美的濫用》。台北:土緒文化。
5.. Auther Danto亞瑟丹托。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6.. Gilles Deleuze 德勒茲。2009。《法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7. Wollf-Dieter Dube。吳介禎 吳介祥譯。1999。《The Experssionists 表現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8. Ophira Edut。鄧光潔譯。2004。《妹妹不背洋娃娃-解放芭比情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9. M.G.Lord。閻蕙羣譯。2005。《解讀芭比娃娃-芭比對女性自我形塑的影響》。台北:智庫文化。
10. 瑪格達雷娜.. M.梅拉等。魏伶容等譯。2004。《German Expressionist Art德國表現主義》。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1. Linda Nochlin。刁筱華譯。1998。《Realism寫實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12. Linda Nochlin。游惠貞譯。1995。《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13. Griselda Pollock。陳香君譯。2000。台北:遠流出版社。
14. David Sylvester。陳品秀譯。1995。《培根訪談錄》。台北:遠流
學位論文:
1.林曉筠(2007)。《從符號學角度分析卡通代言人的動畫廣告的象徵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2.葉思岑(2005)。《情緒紓緩玩偶產品魅力要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3.楊德全(2006)。《玩偶角色設計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4.徐嘉廉(2008)。《美國好萊塢超級英雄之電影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5.林康琦(2007)。《洋娃娃造型設計與消費心理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6.郭瑞豐(2005)。《遊牧式的軀體-從表現主義到新表現主義之差異與延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7.葉怡君。2007。《當代「球體關節人偶」(BJD)創作的藝術風格、展場氛圍與產業環境之研究-兼論台灣「人偶」產品的設計與消費現象。》東海大學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8.黃薇珉。2006。《無所不在-黃薇珉創作論述》。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9.張忠民。2008。《動作電影的剪接藝術¬-以吳宇森電影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0.林愛芳。2006。《以「眼」還「眼」-林愛芳創作論述》。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11.翁筱芳。2006。《赤裸的靈魂:路西安.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