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佳樺
論文名稱: 俞樾曲園《易》學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4
中文關鍵詞: 俞樾曲園《易》學象數互體半象旁通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2下載:9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俞樾是清末之經學大家,其《易》學重漢代象數,虞翻之學常見於其《易》論之中,曲園之所以重象數,乃以之為解釋《周易》意蘊之方,欲藉此通達義理。 另外,關於《易》圖學對邵雍圖學多所駁正,實有繼承與批判之功。本論文探討曲園《易》學,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訂立研究方法與範圍,繼而探討目前研究概況,略述本論文之研究架構。

    第二章〈俞樾曲園生平〉,依據所見之年譜,及俞曲園自己的著作,記述其其一生經歷,明白其為人及學術傾向。分成四節考述,一為早歲蒙養,二為仕進之路,三為回歸家園,此階段為曲園一生重要成就完成之時,故再分出四小點分述之,言其如何轉意治經,進而著述,生活如何困窘,書院講學的歷練,及「春在堂」、「曲園」、「右台仙館」、「俞樓」之由來,與其關心時局之心,最後一節則論其師友。

    第三章、第四章〈俞樾曲園《易》學著作〉,因其《易》學著作豐富,故分作四大主題論之,先言訓詁類,次言象數,再論圖書、最後言一般通論。第三章為訓詁類,分:《周易平議》、《艮宧易說》、《茶香室經說》、《經課續編》、《古書疑義舉例》五個部分,分作三節。第四章首言「象」,有:《易貫》、《周易互體徵》、《易窮通變化論》,繼而言卦氣之《卦氣直日考》、《卦氣續考》、《七十二候考》;再論圖書之說含《玩易篇》、《八卦方位說》、《邵易補原》三部分,而其他的《易》學之作,歸入《易》學綜論一節,第四章分作三節。

    第五章〈俞樾曲園《易》學淵源〉,主要的支架為象數與義理的流變,其實《易》學史的流變,是象數與義理消長,歷代《易》家從過去的學者中擷取精華,或繼承,或創新,都是一己之得,俞曲園的《易》學多有繼承,因此論其《易》學淵源。曲園於各個時期的學者都有所繼承或開創,分為漢《易》學者、魏晉隋唐《易》學者、宋元《易》學者、清《易》學者四節。

    第六章〈俞樾曲園《易》學思想〉,從著作到淵源,對俞曲園之《易》學,已有概括瞭解,於此統整《易》學思想。分作四節:第一節論曲園之象數《易》學,第二節論曲園之圖書《易》學,第三節論曲園之義理《易》學,第四節為曲園 之《易》學綜論。

    第七章〈結論〉分為三節,第一節言曲園的《易》學特色,第二節言曲園《易》學之繼承與開創,第三節言曲園之《易》學評價,肯定其成就。

    俞樾曲園《易》學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範圍………………………………………………………………4 第三節 研究現況與論文架構 ……………………………………………………5 一、研究現況…………………………………………………………………5 二、論文架構…………………………………………………………………7 第二章 俞樾曲園生平…………………………………………………… 9 第一節 早歲蒙養:一至十六歲 …………………………………………………9 一、初生之喜…………………………………………………………………9 二、從師求學…………………………………………………………………10 三、殷殷母教………………………………………………………………11 第二節 仕進之路:十六歲至三十七歲…………………………………………11 一、科考多舛…………………………………………………………………11 二、授業謀生…………………………………………………………………12 三、榮登金榜…………………………………………………………………12 四、官宦生涯…………………………………………………………………13 第三節 回歸家園:三十七歲至八十六歲………………………………………14 一、因罪免官…………………………………………………………………14 二、講學著述…………………………………………………………………15 第四節 師友交遊…………………………………………………………………21 一、良朋益友 ………………………………………………………………21 二、師生情誼 ………………………………………………………………24 第五節 小結………………………………………………………………………26 第三章 俞樾曲園《易》學著作(上)……………………………29 第一節 訓詁類《易》學著作之內容………………………………………… 29 一、《周易平議》……………………………………………………………29   二、《艮宧易說》…………………………………………………………56 三、《茶香室經說》……………………………………………………64 四、《經課續編》……………………………………………………………70 五、《古書疑義舉例》…………………………………………………73 第二節 訓詁類《易》學著作之釋《易》方法…………………………………76 一、運用考證之學 …………………………………………………………76 二、運用象數之學 …………………………………………………………77 第三節 訓詁類《易》學著作之《易》學特色…………………………………79 一、訓詁詳盡,考證綿密……………………………………………………79 二、義理象數,兼而用之……………………………………………………80 三、獨立思考,注重思辨……………………………………………………81 四、尊崇古訓,追尋古義……………………………………………………83 五、修正前說,精進不已……………………………………………………84 第四章 俞樾曲園《易》學著作(下)……………………………87 第一節 象數類《易》學著作……………………………………………………87 壹、《易貫》…………………………………………………………………87   一、提要……………………………………………………………87 二、體例…………………………………………………………88 三、內容…………………………………………………………89 (一)《易貫一》……………………………………………………89 (二)《易貫二》…………………………………………99 (三)《易貫三》…………………………………………………109 (四)《易貫四》…………………………………………………118 (五)《易貫五》…………………………………………………129 四、《易貫》之釋《易》方法…………………………………………137 (一)歸納…………………………………………………………137 (二)類比……………………………………………139 (三)錯綜…………………………………………………………140 五、《易貫》之《易》學特色…………………………………………143 (一)多用象數,主言變易…………………………143 (二)訓詁學風,注重引證…………………………143 (三)解釋綿密,詳略互見………………………………………147 (四)獨立思考,思辨他說………………………………………149 (五)多言坎象,隱含憂患………………………151 六、小結………………………………………………………………152 貳、《周易互體徵》…………………………………………………153 一、提要………………………………………………………………153 二、內容………………………………………………………………153 三、思想與特色………………………………………………………157 參、《易窮通變化論》………………………………………………157 一、提要………………………………………………………………157 二、內容………………………………………………………………158 三、思想與特色………………………………………………………161 肆、《卦氣直日考》、《卦氣續考》、《七十二候………………162 一、提要………………………………………………………………162 二、內容………………………………………………………………162 (一)《卦氣直日考》……………………………………………162 (二)《卦氣續考》………………………………………………166 (三)《七十二候考》……………………………………………168 三、思想與特色……………………………………………………170 第二節 圖書類《易》學著作………………………………………170 壹、《玩易篇》………………………………………………………170 一、提要………………………………………………………………170 二、內容………………………………………………………………171 三、思想與特色………………………………………………………178 貳、《八卦方位說》、《邵易補原》………………………………178 一、提要………………………………………………………………178 二、內容………………………………………………………………178 (一)《八卦方位說》……………………………………………178 (二)《邵易補原》………………………………………………180 三、思想與特色………………………………………………………181 第三節 其他《易》學綜論之作………………………………………182 一、內容……………………………………………………………………182 (一)《茶香室叢鈔》…………………………………………………182 (二)《茶香室續鈔》…………………………………………………183 (三)《經課續編》………………………………………183 (四)《九九銷夏錄》…………………………………………………184 (五)《游藝錄》………………………………………………………188 二、大要…………………………………………………………………189 (一)言《易》道之流變………………………………………………189 (二)明《易》學之體例…………………………………189 (三)述《易》著之優劣…………………………………190 第五章 俞樾曲園《易》學淵源…………………………………193 第一節 漢《易》學者……………………………………………………194 一、孟喜……………………………………………………………………194 二、京房……………………………………………………………………195 三、鄭玄……………………………………………………………………197 四、荀爽……………………………………………………………………197 五、虞翻……………………………………………………………………198 六、《易緯》………………………………………………………………203 第二節 魏晉隋唐《易》學者……………………………………………203 一、王弼……………………………………………………………………204 二、韓康伯…………………………………………………………………205 三、孔穎達…………………………………………………………………205 四、陸德明…………………………………………………………………206 第三節 宋元《易》學者…………………………………………………206 一、陳摶……………………………………………………………………206 二、邵雍……………………………………………………………………207 三、朱熹……………………………………………………………………207 四、元儒之說………………………………………………………………208 第四節 清《易》學者……………………………………………………209 一、黃宗羲…………………………………………………………………210 二、胡渭……………………………………………………………………210 三、惠棟……………………………………………………………………212 四、張惠言…………………………………………………………………213 五、焦循……………………………………………………………………213 第六章 俞樾曲園《易》學思想……………………………………215 第一節 俞樾曲園之象數《易》學………………………………………215 一、互體說…………………………………………………………215 二、卦變說…………………………………………………………217 三、旁通說…………………………………………………………222 四、半象說…………………………………………………………223 五、成「既濟定」說………………………………………………225 六、卦氣說…………………………………………………………225 第二節 俞樾曲園之圖書《易》學………………………………………226 一、河圖圖、洛書圖……………………………………………227 二、伏羲八卦方位圖………………………………………………227 三、重六十四卦圖、卦變圖………………………………………228 第三節 俞樾曲園之義理《易》學………………………………………228 一、天地之道………………………………………………………………229 二、人世之道………………………………………………………………231 三、觀象天地,推及人世…………………………………………………232 第四節 俞樾曲園之《易》學綜論…………………………………………232 一、《連山》、《歸藏》亦可信,不可泥於《周易》之說……………232 二、因錯綜之理而分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卦………………233 三、《易》歷四聖:伏羲、文王、周公、孔子………………233 四、《易》之象可一以貫之……………………………………234 五、《易》以變易為主,終歸於人事…………………………235 六、推尊古《易》,冀得古訓…………………………………235 七、推演《易》義當行之以中庸之道…………………………236 第七章 結 論 ……………………………………………………………239 第一節 俞樾曲園之《易》學特色…………………………………………239 一、考證訓詁,治《易》之本……………………………………………239 二、象數為方,義理為歸…………………………………………………239 三、圖書《易》說,辨正創新……………………………………………240 四、隨時而用,不泥一說…………………………………………………240 第二節 俞樾曲園之《易》學繼承與開創…………………………………241 一、繼承部分………………………………………………………………241 二、開創部分………………………………………………………………242 第三節 俞樾曲園之《易》學評價…………………………………………242 附 錄 附錄一:俞樾曲園先生學譜 ………………………………………………245 附錄二:《周易平議》引用分類表…………………………………………254 附錄三:訓詁類《易》學著作條目索引……………………………………270 參考書目 ……………………………………………………………………289

    參考書目
    一、 俞樾著作
    俞樾:《春在堂全書》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刊本影印,臺北:環球書局,1970年10月。
    1、《群經平議》三十五卷
    2、《諸子平議》三十五卷
    3、《弟一樓叢書》三十卷
    4、《曲園雜纂》五十卷
    5、《俞樓雜纂》五十卷
    6、《賓萌集》六卷
    7、《賓萌集外集》四卷
    8、《春在堂雜文》六編共三十七卷
    9、《春在堂詩編》二十卷
    10、《春在堂詞錄》三卷
    11、《春在堂隨筆》十卷
    12、《春在堂尺牘》六卷
    13、《楹聯錄存》四卷
    14、《四書文》一卷
    15、《右台仙館筆記》十六卷
    16、《茶香室叢鈔》二十三卷目錄一卷
    17、《茶香室續鈔》二十五卷目錄一卷
    18、《茶香室三鈔》二十九卷目錄一卷
    19、《茶香室四鈔》二十九卷目錄一卷
    20、《茶香室經說》十六卷
    21、《經課續編》八卷
    22、《九九銷夏錄》十四卷
    23、《金剛經注》二卷
    24、《太上感應篇纘義》二卷
    25、《游藝錄》六卷
    26、《小蓬萊謠》一卷
    27、《袖中書》二卷
    28、《東瀛詩紀》二卷
    29、《新定牙牌數》一卷
    30、《慧福樓幸草》一卷
    31、《春在堂全書錄要》一卷
    32、《春在堂全書校勘記》一卷
    33、《曲園自述詩》一卷
    34、《曲園墨戲》一卷
    35、《瓊英小錄》一卷
    36、《三耍》一卷
    37、《東海投桃集》一卷
    38、《傳奇二種》各一卷。

    二、古籍(分經、史、子、集)
    (一)經部
    1、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韻樓刻本,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9年11月。
    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
    3、魏‧王弼、南宋‧朱熹:《周易二種─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4、唐‧孔穎達:《五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5、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影印吳縣吳志忠校刊本,1985年9月。
    6、清‧胡渭:《易圖明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7、清‧焦循:《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8、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9、清‧李道平纂述:《周易集解纂述》,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10、民國‧嚴靈峰編輯:《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
    (1)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157易緯乾鑿度》
    (2)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158易緯乾坤鑿度》
    (3)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159易緯稽覽圖》
    (4)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161 易緯乾元序制記》
    11、《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南昌府學重刊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二)史部
    1、西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月。
    2、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3、宋‧范曄撰、梁‧劉昭補志、唐‧章懷太子賢註、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5、《二十五史》共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第六次印刷。
    6、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
    7、《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編著印行,1990年。

    (三)子部
    1、春秋‧老聃、晉‧王弼注:《老子帛書老子》,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5月。
    2、戰國‧莊周、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3、戰國‧荀卿、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二》,1983年4月。
    4、戰國‧列禦寇、晉‧張湛注:《列子》,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5、西漢‧劉安、陳麗桂校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6、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8、清‧徐世昌等編:《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四)集部
    1、南宋‧朱熹著、民國‧陳俊民校定:《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2、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國學基本叢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三、專書
    1、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2、王瓊珊:《易學通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5月。
    3、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4、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5、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6、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
    7、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9月。
    8、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
    9、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10、吳康:《哲學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1月。
    11、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12、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月。
    13、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14、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15、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16、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17、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1988年。
    18、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9月。
    19、俞潤民、陳熙:《德清俞氏-俞樾、俞陛雲、俞平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20、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
    21、徐芹庭:《易圖源流》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
    22、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5月。
    23、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31日。
    2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香港:人生出版社,1966年3月。
    25、高明等:《群經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0月。
    26、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 總經銷:文津出版社,1975年8月。
    27、陳柱等:《清儒學術討論集》第一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7月。
    2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2月。
    29、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
    30、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
    31、張善文:《周易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
    32、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
    33、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第一版。
    34、莊雅州:《經學入門》,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9月。
    35、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36、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4月。
    37、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38、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
    39、曾昭旭:《俞曲園學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5月。
    40、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15日。
    41、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42、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43、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44、劉翰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2月。
    45、潘雨廷著、張文江整理:《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3月。
    46、鄭振模:《清俞曲園先生樾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47、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48、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49、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
    50、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51、羅雄飛:《俞樾的經學研究及其思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年月先後順序排列)
    1、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2、林文鎮:《俞琰生平與易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楊怡卿:《俞樾(右台仙館筆記)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林文鎮:《俞琰生平與易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5、羅碧屏:《俞樾論語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6、江婉玲:《易緯釋易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7、岑溢成:《王弼易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8、奚敏芳:《俞曲園左傳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9、林琬茹:《端木國湖及其周易指初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五、期刊論文(依出刊年月先後順序排列)
    1、高越天:〈俞曲園先生之生平及著作〉,《浙江月刊》,第五卷第2期,1973年2月,頁7-9。
    2、黃慶萱:〈周易數象與義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報》,第37期,1992年,頁295-328。
    3、牟小東:〈清代經學大師俞曲園〉,《國文天地》,第八卷第8期(總第92期),1993年1月,頁36-40。
    4、胡楚生:〈俞樾「群經平議」中之解經方法〉,《文史學報》,第23期,1993年3月,頁1-13。
    5、孫良明:〈談古文訓詁中的語義關係分析-兼述讀俞樾《諸子平議》、《群經平議》感〉,《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97年。
    6、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頁147-188。
    7、林忠軍:〈鄭玄易與兩漢易學思潮〉,《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頁80-93。
    8、王競雄:〈從館藏「俞樾小像」談俞樓師生翰墨情誼〉,《故宮文物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期(246期),2003年9月,頁86-95。
    9、羅雄飛、越劍:〈俞樾在日本、韓國的影響及其與外國友人的交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57期,2004年第2期,頁19-22。
    10、羅雄飛:〈論俞樾「因文見道」思想及其學術風格〉,《齊魯學刊》,總第180期,2004年第3期,頁96-100。
    11、張欣:〈俞樾與近代日本漢學〉,《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卷第4期,2004年8月,頁73-76。
    12、羅雄飛:〈俞樾公羊思想發微〉,《清史研究》,2004年8月,第3期,頁88-94。
    13、羅雄飛:〈俞樾「務求通博」治經思想探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月,第6期,頁77-80。
    14、羅雄飛:〈俞樾與經學人才的培養-俞樾、阮元經學教育之比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二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2-115。
    15、羅雄飛:〈試論俞樾學術思想的幾點侷限〉,《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65期,2005年第4期,頁20-24。
    16、羅雄飛:〈俞樾學術思想散論〉,《東方人文學誌》,第四卷第3期,2005年9月,頁235-242。
    17、盧康華:〈俞樾與詁經精舍〉,《南京曉庄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16-121。
    18、羅雄飛:〈俞樾校釋群經、諸子的得與失〉,《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23-27轉39。
    19、羅雄飛:〈論公羊學在俞樾經學思想中的地位〉,《齊魯學刊》,總第191期,2006第2期,頁16-19。
    20、王其和、王明春:〈《群經平議》訓詁失誤舉例〉,《德州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40-4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