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志彥
Huang Tyh Yan
論文名稱: 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在平面設計上之應用研究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Decorative Patterns on Graphic Design
指導教授: 張柏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平面設計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Aborigines, Decorative Pattern, Graphic Desig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7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人對於台灣原住民的印象可能只是「他們很會唱歌跳
    舞」,實則其在紋飾創作上的形質生動有趣,表現出與眾不同
    的古樸風味。而裝飾圖紋往往是族群身分的表徵,是人們認識
    族群的符號系統,因此服飾的紋樣、臉龐上的刻痕、頭上的冠
    帽佩帶、具有濃烈民族意涵的圖紋…,這些匯集出來的圖象或
    這些圖象的轉化往往成為族群呈現在外的「文化」。
    本創作試圖透過對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的粹取,利用其簡
    單的線條分割、幾何圖紋的規律變化、色彩呈現的自然律動,
    透過設計的創作,賦與它新的生命,並引領大眾去欣賞原住民
    動感、力度的生命結構,進而讓這種「原民之美」進入現代的
    生活。
    為達上述目的,在方法上以文獻探討和實驗創作進行之。
    首先針對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進行有系統的探討,以了解其裝
    飾圖紋的分布、造型及蘊藏其中的深層涵義,並以此為基礎,
    進行實驗創作。
    創作上,先針對原始圖紋進行單純化、圖案化、幾何形化
    ,以強化原始圖紋的造形特色﹔色彩上除了運用原住民傳統的
    艷麗色彩外,並且引進其較少運用的中間色,使圖像產生迥異
    於往的風味﹔再者,應用現代設計的構成技巧,重新組合圖紋
    ,以增加整體畫面在視覺上的強度。
    是以,若能從固有的資產中,擷取吉光片羽,進行調改,
    亦能從中創造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People’s impression toward Taiwanese aborigines might
    be limited to“ they are inborn singer and dancer”, in fact
    their creation in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are vivid and
    interesting, which shows the unusual style of primitive simpli-
    city.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usually symbolizes one's identity
    and status in the clan, the symbolic system that people use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clans, therefore, the patterns in their
    clothing, tattoos on their faces as well as the crests and caps
    they wear, all carried designs with strong national implication
    …, the collection of these patterns 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patterns usually becomes the “Culture” a clan shows to
    the peopl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and by making use of simple line incision,
    regular variance of geometric patterns, the natural rhythm of
    the color shades, and through creative designing, this study
    intended to give it new life, and led the people to appreciate
    the aborigines' vital, energetic life structure, then further
    introduced this "beauty of aborigines" into the modern life.
    Documentary discussion and experimental creation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mentioned
    goals. First is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aiwanese aborigines' decorative patterns, as to know the
    dispersion, styling of its decorative patterns as well as its
    implication deep within, and use these as the foundation to
    make further experimental creations.
    In its creation, first is to simplify the primitive
    patterns, make these patterns into designs and geometric
    patterns in order to intensify the sty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itive patterns; and for its colors, aside from
    the traditional vivid colors often used by the aborigines,
    some medium colors that infrequently used were introduced
    here to make the tinge of the entire pattern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lor combination ; in addition, the
    composing techniques of contemporary designing were applied
    to reorganize the patterns, and to make the entire picture
    visually more intensive.
    Therefore, if one collects the creams from the
    inherent assets , makes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reformation
    on them, these could then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creation
    of the era.

    第一章  緒論 1 壹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貳 創作目的 2 參 創作方法 2 肆 資料蒐集範圍 4 第二章 台灣原住民 6 壹 台灣原住民由來 6 貳 台灣原住民族群分類 8 參 台灣原住民族群分佈 12 第三章 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 24 壹 裝飾圖紋探源 24 貳 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之外在造形與內在涵義 31 參 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平面設計構成分析 49 肆 台灣原住民裝飾圖紋色彩運用分析 52 第四章 創作流程與作品解析 56 壹 創作流程 56 貳 作品解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壹 創作心得 102 貳 創作限制 103 參 對未來創作的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比令.亞布(1999),泰雅族的巴達斯,原住民教育研究,2,
    頁197-203。
    王煒昶編(1998),山谷中的花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王煒昶編(1998),山林的智慧─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導覽手冊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光華畫報雜誌編輯部(1997),與鹿共舞─台灣原住民文化(3)
    ,台北:光華。
    安力‧給怒(賴安淋),愛、生命、尊嚴─安力‧給怒(賴安淋)
    創作集,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成耆仁(2000),台灣原住民服飾紋飾與其內涵,載於苧綵流霞
    ─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台北:史博館。頁20-29。
    朱鍔(2000),小島良平的設計世界,廣西:廣西美術。
    江桂珍(1998),試論泰雅族之身體紋飾,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9,頁113-134。
    何耀坤(1997),台灣原住民的動物傳說,原住民教育季刊,
    5,頁73-78。
    何耀坤(1997),台灣原住民的植物傳說,原住民教育季刊,
    4,頁50-55。
    余光弘(1996),泰雅族黥面的社會文化意義,歷史月刊,107
    ,頁4-8。
    呂靜修譯(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Micholas Roukes原著:
    Design Synectics,台北:六合。
    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台北:地景。
    李來旺口述,黃詩芬紀錄(1996),阿美族木雕的源起與圖騰
    意義,空間,81,頁91。
    李季育(2000),台灣原住民泰雅族方衣服飾的紋飾與色彩,
    歷史文物,89,頁36-46。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
    ,台北:南天。
    李莎莉(2000),台灣原住民的衣飾文化,載於苧綵流霞─台
    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台北:史博館。頁14-19。
    李聰祺(2000),台灣原住民排灣群之圖騰研究與應用─以蛇
    形圖騰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宏(1999),設計原理,台北:全華。
    林淑心(2000),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之人文探索,載於苧綵
    流霞─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台北:史博館,頁30-39。
    柯鴻圖(1998),傳統文化素材的現代設計運用,台北:世界。
    美工圖書社編(1992),月曆設計,台北:邯鄲。
    胡家瑜(2000),工藝傳統與現代商品的對話─消費社會中的
    賽夏族群藝術,宜蘭文獻雜誌,44,頁75-97。
    胡家瑜、崔伊蘭編(1998),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徐瀛洲(1999),蘭嶼之美,台北市:文建會。
    江桂珍(2000),由雅美族之衣飾文化看其族群特性,載於苧
    綵流霞─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台北:史博館,
    頁56-61。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原真之美─陳澄晴先生珍藏台灣原
    住民藝術文物,台北:史博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苧綵流霞─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
    ,台北:史博館。
    許功明(1998),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
    許郁芳(2000),排灣族百步蛇木雕紋飾之分析與探討,國教
    之聲,33,頁34-44。
    陳奇祿(1992),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
    陳奇祿(1996),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
    陳斌全編(1998),朗島野銀風土繪本,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建次(1998),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
    台中:晨星。
    楊寶欽(1997),排灣、魯凱族百步蛇紋圖騰藝術,藝術論衡
    ,3,頁49-64。
    靳埭強(1983),平面設計實踐,台北:藝術家。
    劉其偉(1995),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
    諸葛鎧(1999),圖案設計原理,南京:江蘇美術。
    戴嘉玲編(2000),原住民寫真解說集,台北:前衛。
    鄧相揚(1995),邵族的祖靈籃,山海文化雙月刊,9,頁113
    -114。
    黃榮洛(1997),賽夏族的紋身來歷,台灣風物,47,頁169
    -171。
    瞿海良(1995),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屏東:台灣原住民文
    化園區管理局。
    江桂珍(1997),台灣原住民概述,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7
    ,頁64-71。
    潘英(1996),台灣原住民的遷徙與分布(上),台北文獻,
    115,頁141-167。
    潘英(1996),台灣原住民的遷徙與分布(下),台北文獻,
    116,頁89-126。
    林美滿、張宰金譯(1985),現代藝術與西方文化之死,
    Rookmaker:原著Modern Art & The Death of A Culture,
    台北:中華基督教翻譯中心,頁206。
    何廷瑞(1960),台灣土著諸族紋身習俗之研究,考古人類學
    刊,15、16期合刊,頁7-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