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馥嫚 Chan, Fu-Man |
---|---|
論文名稱: |
明清杭州戲曲的美學品格──以高濂、李漁為例 The Aesthetics of Hangzhou Traditional Oper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s of Gao Lian and Li Yu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Tsai, Meng-Chen |
口試委員: |
沈惠如
Shen, Hui-Ju 羅賢淑 Lo, Hsien-Shu 蔡孟珍 Tsai, Meng-Chen |
口試日期: | 2023/06/0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杭州戲曲 、高濂 、李漁 、戲曲美學品格 |
英文關鍵詞: | Hangzhou Opera, Gao Lian, Li Yu, Aesthetics of Traditional Opera |
研究方法: | 主題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6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3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南曲戲文萌發,歷宋元兩代醞釀,至明清兩代傳奇體製成熟,杭州居戲曲發展史上重要地位,而高濂、李漁正是晚明清初杭州戲曲之代表性人物。本論文探討高濂、李漁的名劇與其美學理論,研究「戲曲美學」與「時代風尚」之間的交映意趣,彰顯晚明清初杭州戲曲所展現的特殊美學品格。
高濂《玉簪記》至今常見於崑曲舞臺搬演,該劇留下諸多文人式的生活品賞,這些「物」與「藝」包含了諸多明末文人的審美意識,茶、香、琴、棋、書等文人雅道與生活雅藝被豐厚描寫,加上月、花木、居室院落等「空間」與「景」的搭配,既是晚明追慕宋代的文化符碼,也是明末文人生活藝術上的登峰造極。而《遵生八牋》亦顯示高濂本人正是此文人文化的實踐者,琴、茶、香、書、居室、器物、植栽、旅遊等事皆有涵攝與考證。
李漁的劇作置入更多通俗化的文學表現,日常品茶、古玩買賣、品賞女子、清明風俗皆入劇作,更用調笑趣寫的方式記錄科場百態,展現出明清之際更多「生活日常與世情風俗」影響文學的寫作元素。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對「物質」、「空間」與「戲曲理論」的論點也與劇作連結、呼應,影響劇作與舞臺設計。
此外,劇作中的旅遊勝地、宗教場所與園林、青樓等地,亦反映晚明清初具歷史意義的場域。高濂、李漁二人劇作之時代思想意識,如女性特寫、情理辯證等,亦為晚明清初杭州戲曲的時代特色。
In the history of theatrical development, Hangzhou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nowned plays and aesthetic theories of Gao Lian and Li Yu, two representative playwrights of Hangzhou opera, examining the intriguing interplay between "dramatic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aesthetic qualities exhibited in Hangzhou opera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Gao Lian's play "The Jade Hairpin," which continues to be frequently performed on Kunqu opera stages, presents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including tea, incense, music, poetry, ches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settings of the moon, flowers, plants, cranes, and interior courtyards. Another work, 'Zunsheng Bajian,' also reveals Gao Lian's profound familiarity with these subjects.
Li Yu's theatrical works incorporate numerous elements from everyday life, such as tea drinking, antique trading, appreciation of women, and Qingming customs. He cleverly employed humor to recor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Xianqing Oujian," Li Yu's viewpoints on "objects," "space," and "theories of drama" also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atrical works and the design of stages.
Furthermore, the theatrical works also reveal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settings, such as tourist spots, religious sites, gardens, and brothels. Gao Lian and Li Yu's plays reflect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ir era, with notable themes like focusing on women's perspectives and discussions on emotions and reason, which are also Hangzhou oper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一、古籍文獻
[明]高濂:《遵生八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據明萬曆十九年自刻本縮印原書版(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13年)。
[明]高濂著,麻國鈞評注:《玉簪記評注》,收錄於《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清]李漁:《風箏誤》、《意中緣》、《憐香伴》、《奈何天》、《玉搔頭》、《蜃中樓》、《凰求鳳》、《慎鸞交》,收錄於《笠翁傳奇十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李漁著:《閒情偶寄》,收錄於《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李漁:《笠翁一家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清]葉堂:《納書楹曲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宋]田芝翁撰,[明]袁均哲註音釋:《太古遺音》,據國家圖書館藏之明精鈔彩繪本影印(臺北市:世界,2012年)。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收錄於《宋元地理史料匯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陳敬:《陳氏香譜》,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張舜民:《畫墁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蔡襄:《茶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朱權:《神奇秘譜》,收錄於《中國古琴譜集》(杭州市: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
[明]周嘉冑:《香乘》,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陳鑒《虎丘茶經注補》,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65年)。
[元]鍾嗣成:《錄鬼簿》,收錄於《曲品》(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驥德:《曲律》(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明]吕天成著;王卓校釋:《曲品》(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祈彪佳著,黃裳校注:《遠山堂明曲品劇品校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1957年)。
[明]湯傳楹:《閒餘筆話》,收錄於《廣虞初新志》(清嘉慶年間埽葉山房石印)。
[明]馮夢龍:《情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1986年)。
[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臺北:世界書局,2017年)。
[明]宛陵汪氏輯印:《詩餘畫譜》(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清]余懷:《板橋雜記》(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年)。
[清]張潮著,馮保善註譯:《新譯幽夢影》 (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清]曹雪芹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出版)。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清]顧祖禹輯著,王雲五主編:《讀史方輿紀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顧鐵卿:《清嘉錄》(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二、近人論著
汪協如校輯:《缀白裘》(臺北:中華書局,1930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
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俞為民:《南戲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楊振良、蔡師孟珍:《曲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
蔡師孟珍:《重讀經典牡丹亭》(臺北:臺灣商務,2015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聶付生《浙江戲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中: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年)。
郭梅:《杭州戲曲史》(浙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隋樹森:《全元散曲》(新北:頂淵文化,2004年)
張夢機、張子良選注:《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
楊豔琪:《祁彪佳與《遠山堂曲品劇品》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劉正浩等:《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單錦珩:《李漁年譜》,收錄於《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沈欣林:《李漁新論》(蘇州:蘇州出版社,1997年)。
胡天成:《李漁戲曲藝術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單錦珩:《李漁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黃麗貞:《藝文雙絕李笠翁:李漁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4年)。
駱冰:《李漁的通俗文學理論與創作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張曉軍:《李漁創作論稿:藝術的商業化與商業化的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吳毓華:《古代戲曲美學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出版,2005年)。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3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二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樊樹志:《圖文中國史》(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胡衍南:《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臺北:五南,2022年)。
林語堂著,鄭陀譯:《吾國與吾民》(上海:世界新聞社,1941年)。
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書店,2014年)
[日]青木正兒撰,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三、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黃妙慈:《高濂遵生理念及其生活實踐──以《遵生八牋》為主要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雅鈴:《李漁小說戲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朱亮潔:《李漁新論——遺民觀點的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沈薇玉:《陳妙常與潘必正──話本〈張于湖傳〉、雜劇《女貞觀》與傳奇《玉簪記》》(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懷之:《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佳彬:《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曾莉莉:《高濂《遵生八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陳淑萍:《李漁戲曲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遊戲概念》(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涵筠:《出奇以制勝─論李漁小說、戲曲之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年)。
陳品元:《《西遊記》宗教元素的拼貼與戲仿》(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林維萱:《明末江南文士飲食中的閒適和養生:以李漁《閒情偶寄》和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為研究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呂書林:《活物:《閒情偶寄》的動態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楊翰:《李漁《十種曲》之喜劇理論與創作實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 年)。
陳貞宇:《李漁《風箏誤》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趙永紝:《李漁《風箏誤》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鄺采芸:《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郭迎暉:《高濂及其《玉簪記》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靜:《從新版《玉簪記》的改編策略和表演特點看白先勇團隊的崑曲美學觀》(浙江: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飛:《中國古代市民美學:李漁閒情美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王小景:《明末清初文人俗樂審美思想考察——以馮夢龍、吳梅村、李漁為例》(西安: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楊凱鋒:《高濂與《玉簪記》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立言:《崑曲視野下的《玉簪記》》(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紅娟:《李漁生活美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李欣玉:《明代戲曲作家高濂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沈芳:《明代鑑賞著述中的文人審美趣味研究——以高濂《燕閑清賞箋》為例》(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
劉娟:《高濂《玉簪記》研究》(吉林: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董興宇:《高濂《遵生八箋》的生活美學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四、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
釋聖嚴:〈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1981年)。
林宜蓉:〈理想的頓挫與現世的抉擇──陳洪綬「狂士畫家」生命型態之開展〉,《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
王璦玲:〈中研院文哲所與「明清戲曲」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2001年5月)。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卷第一期(2004年秋季)。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第17卷第四期(2006年12月)。
林鶴宜:〈清初傳奇賓白的寫實化趨向〉,《戲曲學報》1期(2007年6月)。
陳雲飛:〈高濂《遵生八箋· 四時幽賞》對茶都品質生活的啟示〉(2007年)。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9月)。
蔣星煜:〈《玉簪記》中茶事、茶藝考釋〉,《戲曲學報》第5期(2009年6月)。
吳寶成:〈博雅玄遠自成玉簪——關於高濂《玉簪記》中花意象的卓異別趣〉,《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
廖寶秀:〈官窯膽瓶與鵝頸瓶--略談書齋花器造形〉,《故宮文物月刊》第340期(2011年7月)。
廖寶秀:〈乾隆皇帝與竹茶爐〉,《故宮文物月刊》367卷(2013年10月)。
劉嘉偉:〈論臺灣蘭庭版《玉簪記》之創新〉,《中國戲劇》(2015年1月)。
侯惠嵐:〈從《燕子箋》到《風箏誤》─李漁傳奇中信物的翻新與借鑑〉,《南開學報》12卷1期(2015年6月)。
張成香、宋長江:〈論晚明文人之古琴觀——以高濂《遵生八牋》之論琴為例〉,《阜陽師範學大學學報》6期(2016年)。
李惠綿:〈論《玉簪記》對明話本、雜劇及其女冠文化之衍義─兼論改編崑劇小全本結構之得失〉,《中國文學學報》第9期(2018年12月)。
蕭涵珍〈高潔的文人與優秀的劇作家:論江戶創作家眼中的李漁〉,《成大中文學報》第62期(2018年9月)。
商海鋒〈「香、禪、詩」的初會——從北宋黃庭堅到日本室町時代「山谷抄」〉,《漢學研究》第36 卷4期(2018年12月)。
葉雅婷:〈明代的宦遊文化—談院藏《水程圖》的紀實特色及其觀眾〉《故宮文物月刊》432期(2019年3月)。
簡欣晨:〈康熙皇帝的集字活動——從幾件董其昌(款)〈古詩十九首〉談起〉,《故宮學術季刊》第38卷第4期(2021年)
五、影音資料與網路資源
《玉簪記》,岳美緹、華文漪主演(上海崑劇精英展覽演出資料片,1985年)。
《玉簪記》,收錄於《美意嫻情2008崑劇名家匯演》,岳美緹、張靜嫻主演(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2009年)。
《玉簪記》,顧鐵華、華文漪主演(顧鐵華振興崑曲基金會錄製,2008年11月)。
《玉簪記》,俞玖林、沈豐英主演(臺北:公共電視事業文化基金會發行,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