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俊豪
Chun-Hao Su
論文名稱: 國內培育跆拳道奧運選手道館之個案研究-以台北縣雄麒道館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the most Taekwondo Olympists’ Training Center in Taiwanese – Hsiungchi training center
指導教授: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奧運跆拳道經營訓練策略
英文關鍵詞: Olympic Games, Tae Kwon Do, management, training, strategy Athens Olympic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0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跆拳道運動在2004年雅典奧運獲得2金1銀的成績,且發展已有40多年歷史,與跆拳道道館的耕耘息息相關。其中,雄麒道館為我國培育出最多奧運選手之道館,培育出眾所皆知的黃志雄、宋玉麒、楊淑君等人。事實上,主要負責該道館訓練與經營的宋景宏教練乃1995-2008年擔任世界杯、亞洲杯國家代表隊教練,並為1998、2002年亞洲國家代表隊教練,除此之外更是2000、2004、2008年奧運國家代表隊教練。而雄麒道館自從1981年宋教練接手以來,一直是樹林地區獨樹一幟的道館。為感念該道館對研究者的培育之恩,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法,經由田野觀察、半結構式訪談、相關文獻之蒐集彙整,藉由策略管理的學理探討,以培育出最多的奧運選手之雄麒道館為研究對象,瞭解個案道館經營策略模式與訓練之策略模式。歸納其經營透過垂直與水平的有效整合,形成道館經營的綜效,於訓練方面則因選訓賽輔連貫一體,方可創造國際知名選手。於實務層面則建議擴展組織規模、培育教練人才。

    Taiwanese Taekwondo team won 2 golds and 1 silver medals in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cultivation of Taiwan’s popular training centers in the past 40 more years. In particular, Hsiungchi training center has raised the most Olympists including Zhi-Xiong Huang, Uu-Chi Sung, Shu-Chun Yang. In fact, Coach Ching-Hungc Sung is in charge of the major affairs of training and managing in this center. He is not only a representive coach of World Cup and Asia Cup from 1995 to 2008 but also the coach of Olympic Games form 2000 to 2008. Hsiungchi training center was founded since 1981 by Coach Sung and has good reputation in Shul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clude its traning and managing key successful factor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is adopte.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the three approaches: field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The theories of strategy are also applied into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is training cernter’s training and managing modeling. Synergy created by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is the key successful of its management. Because this center joins tightly the sections of player selection, cultivation and contest, many international players have come form this center. The suggestion can be to cultivate more coaches and expand the organizational scale of this center.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跆拳道發展與個案道館之概述 4 第二節 策略管理之理論 6 第三節 跆拳道道館經營與運動訓練之相關研究 15 第四節 關鍵成功因素 19 第參章 研究設計 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 研究步驟 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6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28 第四章 道館經營策略 30 第一節 環境與產業分析 30 第二節 競爭對手分與顧客分析 35 第三節 策略架構與經營績效 39 第四節 組織政策與策略困擾 53 第五節 本章小結 57 第五章 道館選、訓、賽、輔策略 59 第一節 選材 59 第二節 訓練 62 第三節 比賽 70 第四節 輔導 74 第五節 本章小結 7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8 一、道館經營策略 78 二、道館選訓賽輔策略 79 三、關鍵成功因素 80 四、研究建議 81 (一) 實務層面 81 (二) 學術層面 82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份 83 二、英文部份 88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90 附錄二:訪談大綱 91

    一、中文部分
    司徒達賢 (1995)。策略管理。臺北市:遠流。
    司徒達賢 (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1996)。中華民國跆拳道手冊。台北。
    葉霽翔 (2000)。跆拳道運動在臺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懷恩 (1991)。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李建興 (2007)管理策略發展歷程及其在台灣運動領域應用性之研究。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85-107
    伍忠賢 (1998)。實用策略管理。臺北市:遠流。
    方世榮譯 (1999)。基礎管理學。台北:東華。
    湯堯 (2001)。學校經營策略管理。台北:五南。
    湯明哲 (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天下。
    伍忠賢 (2002)。策略管理。台北:三民。
    程俊堅 (2001)。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廖運正 (1994)。跆拳道館業者經營重要因素與行銷策略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彭鈞渝 (2005)。臺灣地區跆拳道道館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
    楊志賢 (2007)。彰化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鄧寀縈 (2006)。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宋茂玄 (2005)。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澤民 (2007)。跆拳道館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 (2001)。運動訓練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吳萬福(1985)。教練實用運動科學講義。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馬鐵 (1900)。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范祥雲 (1995)。不同策略型態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威尊 (1996)。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賢 (1999)。行銷管理-市場分析與策略預測。台北:智勝文化。
    巫立宇 (1991)。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貿所,台北。
    陳慶得 (2001)。連鎖式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美語補習業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日融 (2003)。咖啡店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智芳 (2004)。兒童文教事業連鎖加盟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前進大陸策略與根留臺灣策略之比較。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群盛 (1996)。連鎖經營產業之營運性關鍵成功因素暨競爭優勢分析-臺灣連鎖餐飲業之實證。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莊明貞、陳怡如(合譯)(2006)。Corrine Glsene原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嚴祥鸞 (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筱峰 (1999)。台灣史上100 件大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
    彭懷恩 (1992)。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127-128。
    郭慎 (1991)。國軍體育運動史略(1924∼1990)。國民體育季刊,20(1),46-55。
    葉榮鐘 (2002)。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市:晨星。
    蔡學儀 (2004)。台灣經濟論。台北縣:新文京。
    林玉体 (2003)。台灣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葉公鼎 (2003)。2004年我國運動產業發展之分析。鞋技通訊,131,34-38。
    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 (2000)。運動行銷學。台北市:華泰。
    昝家騏、劉榮聰 (2000)。運動產業的市場結構與其對運動行銷的涵義。大專體育學刊,50,165-171。
    林房儹、劉秀端(2005)。運動休閒產業發展重要課題與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4(2),18-23頁。
    鄭志富 (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第二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李文娟 (1997)。邁向運動用品業的戰國時代。大專體育學刊,30,68-74。
    傅成仕(1997)。運動用品業,產業經濟,189期,107-110頁。
    高俊雄 (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志軒企業。
    黃明教 (1999)。科學訓練探索。1999 年海峽兩岸體育研討會論文集,455-458。
    周資眾 (2008)。運動選材新趨勢。學校體育,104.第十八卷 第一號。
    蘇秦玉 (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常有的限制與困擾。聯合學報,16,217-221頁。
    魏香明 (2008)。臺灣競技運動選、訓、賽策略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 (4),1-15。
    孫顯峰 (1999)。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張婉貞、莊紋娟、江界山、陳和德、林清和 (2004)。跆拳道基礎及專項肌力訓練法。文化體育學刊,2,211-216。
    陳定雄 (2001)。運動訓練的問題。2001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會手冊。國立臺灣體育學院,62-73。
    陳琳、趙冰、劉驍倩、黃寧寧 (2007)。我國跆拳道的發展與科研現況及其建議。湖北體育科技,26 (3),249-252。
    蔡明志 (2002)。我國跆拳道選手年度訓練計畫:以大專甲組跆拳道選手爲例。教練科學,1,45-60。
    蔡明志、邱共鉦 (2006)。2006年卡達亞運跆拳道培訓隊專項體能訓練計畫。運動教練科學,7,97-108。
    俞智贏 (2006)。從新規則的修訂探討男子體操訓練方法的因應。中華體育季刊,20(2),86-91。
    徐台閣 (2005)。再創奧運巔峰。國民體育季刊,34(4),21-25。
    黃志雄 (2000)。跆拳道發展史。奧林匹克季刊,31,57-59。
    覃素莉 (2001)。談教練領導理論與應用。淡江體育,4,84-89。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 (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大為、魏香明 (2009)。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1,122-130。
    蔡明志、邱共鉦 (2004)。跆拳道協會經營策略與奧運奪金團隊成功運作模式。國民體育季刊,143,21-27。
    包德明 (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蔡金霖 (1996)。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工作之實際問題與解決之道。大專體育,25,142-146。
    葉憲清 (1993)。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二號-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經費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 (1),95-101。
    吳思華 (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strategy。臺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程紹同等 ( 2007)。運動管理學導論。臺北市:華泰。
    李忠星 (1993)。休閒渡假中心經營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