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樂蓉
Lygaityte, Laura
論文名稱: 當代臺灣藝術作品中漢字運用研究:以北美館1983-2016年間典藏為討論個案
The Study on the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A Case Study of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s Permanent Collection 1983-2016
指導教授: 白適銘
Pai, Shih-Ming
黃麗娟
Huang, Li-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像與漢字關係漢字藝術作品文字圖像
英文關鍵詞: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Chinese character-image relationships, Chinese character-based art, Word, Imag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33.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對當代臺灣藝術中漢字與圖像關係的研究,本研究關注的是當兩種看似不同的人類溝通方式—漢字與圖像—結合在一起時會發生什麼(當真正的漢字(語詞)出現在臺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圖像)中)。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介紹精選當代漢字藝術作品範例的主題性分類,藉以討論和分析臺灣藝術家在視覺藝術中使用漢字語言的各種方式。
    本研究以北美館永久典藏品(1983-2016年間)的案例分析為基礎,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質性內容分析作為資料收集方法。基於視覺素材分析與文獻探討,本研究的結果約略分為三大類:「畫作為主、漢字為輔」、「漢字為主、畫作為輔」、「畫作與漢字作用相當」。這些類別目的在於展示以各種藝術形式(繪畫、版畫、複合媒材作品等)呈現的漢字與圖像組合的多樣性。
    最後,本研究表明,臺灣藝術家已將漢字與視覺描繪的結合作為一種工具,用以批評、諷刺或密切關注國內的普遍問題,並且就個人或社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n word-image relationship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what happens when two seemingly distinct mod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written and pictorial, are combined, when actual written texts in Chinese (word) appear in works of art (image) created by Taiwanese artis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troduce thematic groupings of the thoroughly selected exampl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based artwork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artists in Taiwan have use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in visual art. This thesis ada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1983-2016) and use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as data coll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visual material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rranged in three loose categories: The Image Supplem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 Supplemented by the Image, and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the Im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hese categories were designed to show the diversity of word-image combinations as they appear in various art forms (paintings, prints, mixed media works, etc.).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study allowed to show that artists in Taiwan have used Chinese language in combination with visual portrayals as a tool to criticize, satirize or bring attention to the prevailing issues in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ward personal or societal problems.

    謝誌 2 摘要 3 Abstract 4 目錄 5 圖目錄 6 表目錄 8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1 第三節 研究目標與研究步驟 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途徑 24 第二節 研究策略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6 第四節 資料收集方法與樣本選擇 3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3 第六節 資料闡釋方法 37 第四章 當代臺灣藝術作品中漢字運用研究與分類 39 第一節 「畫作為主、漢字為輔」 39 第二節 「漢字為主、畫作為輔」 48 第三節 「畫作與漢字作用相當」 57 第五章 結論 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展望 80 參考文獻 82 表1 88 表2 91 表3 92 附錄1 94 附錄2 113

    一、中文專書

    王翠萍等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105(2016)》,臺北:臺北市美術館,2017。
    林葆華:《典藏百選:臺北市立美術館館藏精品》,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侯俊明:《侯俊明的罪與罰:1992-2008年六腳侯氏版畫創作事件》,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8。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2016北美館年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ArtTaiwan: Biennale di Venezia 1995》,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謝東山:《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臺北:藝術家,2002。

    二、專書論文

    王福東:〈三民主意統一中國?梅丁衍的「藝術行為論」〉,《梅丁衍》,臺中:臻品藝術中心,1992。
    王福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梅丁衍的「藝術行為論」〉,《梅丁衍》,臺北:臻品藝術中心,1992。
    李友煌:〈玄武立命・藝華深啟〉,《立命玄武:洪根深專輯》,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6。
    李友煌:〈臺灣黑、臺灣力—「根深」葉茂、高雄製造的臺灣熱帶水墨〉,《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李友煌:〈臺灣黑、臺灣力—「根深」葉茂、高雄製造的臺灣熱帶水墨〉,《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李品墨:〈論洪根深教授人格特質的淵源及創作風格〉,《立命玄武:洪根深專輯》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6。
    林育淳:〈兼融理性與感性—作品搜藏工作紀實〉,《臺北市立美術館三十週年典藏圖錄總覽》,臺北:北市美術館,2013。
    侯俊明:〈從萬善祠搜神記到阿麗神宮原鄉植物—侯俊明2004年自述〉,《旗艦巡航—臺灣當代藝術選粹》,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張晴文:〈城市的紀念碑—讀陸先銘1990年代以來的創作〉,《旗艦巡航—臺灣當代藝術選粹》,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盛陽華:〈傳奇邊緣的藝術家-談梅丁衍的創作〉,《梅丁衍》,臺北:臻品藝術中心,1992。
    陳永賢:〈文字畫語的魅力〉,《2014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臺北:和映有限公司,2015。
    陳泰松:〈梅氏政治圖像學〉,《梅丁衍》,臺北:當代藝術基金會,2003。
    陳寬育:〈歷史:永恆爭鬥或無盡懷舊:梅丁衍的政治性藝術〉,《旗艦巡航—臺灣當代藝術選粹(三)》,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
    陳寬育:〈歷史:永恆鬥爭或無盡懷舊-梅丁衍的政治性藝術〉,《旗艦巡行-臺灣當代藝術選粹(三)》,臺北:北市美術館,2011。
    黃光男:〈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風格及制度之建立〉,《臺北市立美術館三十週年典藏圖錄總覽》,臺北:北市美術館,2013年。
    楊茂林:〈瀲灩之魂〉,《楊茂林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
    蕭瓊瑞:〈千山過盡是人間-洪根深的臺灣後現代水墨〉,《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賴小秋:〈華夏悲憫・盧怡仲・深邃樸實的藝術實踐〉,《盧怡仲作品集:1983-2007》,臺北:盧怡仲工作室,2008。
    賴瑛瑛:〈典藏管理與價值創新〉,《臺北市立美術館三十週年典藏圖錄總覽》,臺北:北市美術館,2013。
    龔卓軍:〈叛徒的遊牧—楊茂林的分裂修辭與反諷〉,《楊茂林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
    龔卓軍:〈叛徒的遊牧—楊茂林的分裂修辭與反諷〉,《楊茂林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
    龔卓軍:〈叛徒的遊牧—楊茂林的分裂修辭與反諷〉,《楊茂林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

    三、中文期刊

    石美玲:〈刑天符號變衍—臺灣畫家侯俊明戲仿畫風試論〉,《興大人文學報》第48期(2012年3月),頁187-210。
    李振明:〈從現代水墨的改革到心墨無法的實踐-试析洪根深的創作轉折〉,《藝術論壇》第3期(2005年5月),頁1-24。
    邱武德:〈金爍爍‧沖沖滾—黃進河的金光視覺美學〉,《臺灣日報》(2003年6月26日)。
    盛鎧:〈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藝術學研究》第7期(2010年11月),頁213-250。
    盛鎧:〈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藝術學研究》第14期(2014年9月),頁99-158。
    黃海鳴:〈試談連德誠的作品〉,《雄獅美術》第240期(1991年02月),頁156-161。
    黃海鳴:〈在都市建築中「人的消失」陸先銘油畫展「臺北‧新‧人類」〉,《藝術家》第336期(2003年5月),頁454-457。
    羅淑君:〈臺灣當代藝術(1987-1998)中的文字運用概況〉,《現代美術》第87期(1999年12月),頁66-72。

    四、中文網路資料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574&ddlLang=zh-tw。瀏覽日期:2018年4月20日。
    王鏡玲:〈窮神變、測幽冥—黃進河《寶島系列》的視覺美學〉,真理圍牆翻跟斗,http://au2478.epage.au.edu.tw/files/13-1080-22940.php?Lang=zh-tw。瀏覽日期:2018年4月20日。
    侯俊明:〈十三年之後:侯俊明分享他對《上帝恨你》的感想〉,Asymptote,https://www.asymptotejournal.com/visual/legend-hou-chunming-god-hates-you/chinese-traditional/。瀏覽日期:2018年4月30日。
    陳奇相:〈黃進河—金光強強滾「臺式美學」先鋒〉,Titien,http://www.titien.net/2014/07/03/黃進河-金光強強滾「臺式美學」先鋒:/。瀏覽日期:2018年4月29日。
    劉美玲:〈北美館2001典藏常設展〉,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2689。瀏覽日期:2018年4月20日。

    五、中文學位論文

    吳垠慧:《臺灣當代藝術作品中的漫動畫圖像:以楊茂林、洪東祿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寬育:《論梅丁衍作品中的政治圖像運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怡嘉:《臺灣當代藝術中之「新臺風」(1995-2005)》,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8。
    蔡佩玲:《介入性的外延—論陸先銘個展「臺北‧新‧人類」》,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第五屆碩士論文,2014。
    蕭嘉慧:《從解嚴以後的臺灣社會寫實主義藝術論侯俊明的版畫創作之特色》,嘉義:南華大學社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
    羅淑君:《解嚴後台灣繪畫作品中的文字運用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龔加恩:《解嚴後臺灣藝術家對政治神話的解構-以楊茂林、吳天章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9。

    六、英文專書

    Ball, Michael S. and Gregory W.H. Smith. Analyzing Visual Data.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2.
    Bateman, John A. Text and Imag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Visual/Verbal Divide.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Chandler, Daniel. Semiotics for Beginners.
    Christin, Anne-Marie, ed. A History of Writing: From Hieroglyphic to Multimedia. Paris: Flammarison, 2001.
    Claiborne, Robert. The Birth of Writing. New York: Time-Life Books, 1974.
    D’alleva, Anne. How to Write Art History.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0.
    Emmison, Michael, Philip Smith, and Margery Mayall. Researching the Visua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12.
    Fisher, Steven Roger. A History of Writing. London: Reaktion, 2001.
    Galenson, David. Language in Visual Art: The Twentieth Century.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8.
    Hunt, John Dixon, David Lomas, and Michael Corris. Art, Words and Image: Two Thousand Years of Visual/Textual Interaction. London: Reaktion, 2010.
    Leavy, Patricia. Method Meets Art: Arts-based Research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9.
    Leeuwen, Theo van and Carey Jewitt.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Lune, Howard and Bruce L. Ber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Pearson, 2017.
    Panofsky, Erw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55.
    Panofsky, Erwin.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2.
    Rose, Gillian.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with Visual Material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12.
    Ross, Leslie. Language in the Visual Arts: The Interplay of Text and Imagery.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4.
    Runyan, William McKinley.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Schramm, Wilbur. Notes on Case Studies of Instructional Media Projects. Working Paper for the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1971.
    Sullivan, Graeme. Art Practice as Research: Inquiry in the Visual Art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5.
    Willis, Jerry W. Found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pretative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7.
    Yin, Robert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3.

    七、英文期刊

    Li, Xiao-Guang, “Establishment of Meaning of Ink Wash Painting in Modern Times: Evolution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as a Formal Language of Oriental Figure Painting.”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vol. 8, no. 3 (2014), pp. 152-155.
    Boltz, William G.,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in China.” Oriens Extremus, vol. 42 (2000), pp. 1-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