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昭妤
論文名稱: 台灣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Visual Art Education Promotion in Taiwan Corporate Foundation and Independent Foundation
指導教授: 趙惠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2
中文關鍵詞: 企業基金會獨立基金會視覺藝術教育社會行銷
英文關鍵詞: Corporate Foundation, Independent Foundation, Visual Art Education, Social Marke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隨著台灣社會大眾與企業界對於藝術需求的與日遽增,近年來政府及民間單位都積極地推廣美感教育,企業更透過基金會來展現對於藝術文化的最大支持。在台灣各色的非營利組織中,基金會一直是數量最多,並且能長期且多元化地執行活動的機構。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針對五家(帝門、邱再興、富邦藝術、廣達、台新)推廣視覺藝術教育的基金會進行了解,並將訪談對象擴及到曾與基金會合作的關係人士;同時以活動觀察法、文件資料蒐集輔助研究,以了解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的動機、執行狀況與影響因素。以下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一、本研究結論
    (一)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動機包括:
    1.企業主認同藝術對社會產生的正面影響力,願意贊助藝術教育活動。
    2.基金會可以透過藝術教育活動吸引資源,開拓人脈。
    3.企業可透過藝術教育活動達成行銷與公關宣傳策略。
    4.基金會希望透過藝術教育活動增加藝術觀眾。
    5.透過藝術教育活動能促進藝術工作者與民眾交流。

    (二)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狀況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1.倡導新議題與開發新活動方式,是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的最大價值。
    2.企業基金會擅用通路與資源整合方式進行社會行銷。
    3.基金會的藝術教育活動重視分眾行銷與市場區隔。
    4.基金會利用「模組建置」簡化活動運作過程,增加推廣便利性。
    5.基金會透過績效評估檢討活動成效。
    6.基金會的藝術教育活動提供不同領域工作者一個交流的平台。

    (三)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影響因素為:
    1.基金會與母企業的依賴程度,影響機構選擇推廣藝術的種類與活動方式。
    2.決策核心的態度與藝術專業程度,影響藝術活動的發展方向。
    3.內部職員跨領域的組合影響教育活動(子計劃)的多元性。
    4.基金會的成立資金來源與年營運資金額,將決定活動的行銷組合方式。
    5.目前政府與基金會的互動以個案合作、經費補助及合產協力居多。
    6.外在環境的競爭與壓力,使基金會在推廣活動時重視市場區隔與定位。
    7.基金會操作藝術活動的方式受台灣社會環境影響深遠。

    (四)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困境包括:
    1.社會大眾對企業贊助藝術的動機不了解,使認同感與參與度偏低。
    2.基金會內部人力、物力與資源不足,增加推廣工作的困難度。
    3.基金會缺乏更有效的宣傳管道。
    4.法規政策不周全,機構與政府互動太侷限,限制贊助與活動推廣方式。
    5.藝術與行政等專業人才不足,是基金會未來長遠發展的危機。

    二、本研究建議為:
    (一)對政府單位之建言
    相關單位應著手調查統計基金會資料以落實有效管理,並透過策略聯盟方式合作,發揮實際效益。此外,透過稅務優惠與更多元的獎勵方式持續鼓勵更多企業與基金會推廣藝術活動。

    (二)對基金會推廣教育活動之建言
    基金會可參考國外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之模式,而在與其他單位長期合作時,則需將合作對象原有的運作機制列入考量。基金會與公部門在政策互動上較薄弱,應增加雙方互動,實踐第三部門的功能。

    (三)對學校藝術教育之建言
    重新思考學校藝術教育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定位。學校教師要更積極地運用社會資源,以提高學校藝術課程與社會藝術的聯繫程度。

    (四)後續研究建言
    可以擴展中南地區的基金會並增加受訪對象,以獲得更多不同立場的觀點。此外,台灣藝術生態對基金會發展影響甚深,故後續研究亦可從社會歷史及哲學層次切入,研究台灣藝術基金會的發展。

    Abstract

    As the need of arts from mass population and entrepreneurs in Taiwan increases steadily,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vigorously. Many enterprises even show their greatest support to art culture through foundations. Among var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foundations always account for the highest percentage. This study employs in-depth interviews, one kin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uses five visual art education promotion foundations (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Chew’s Culture Foundation, Quanta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Fubon Art Foundation, and Taishin Bank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and the respondents also include the people who had ever cooperated with foundations. Meanwhile, recorded activities and collected data will also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of foundations for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when the foundations were hold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to know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s. In the following are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esearch:

    Ⅰ.Conclusions
    A. The motivations of Corporate Foundation and Independent Foundation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include:
    1.Enterprises approve that arts has positive influence and are willing to sponsor for arts activities.
    2.The arts activities held by foundations would attract resources and extend business relations.
    3.The arts activities held by enterprises would accomplish the strategies of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4.Foundations hope to increase audience from arts activities.
    5.Artists could interact with the masses through arts activities.

    B. The conditions of arts education promotion held by Corporate Foundation and Independent Foundation can be generalized into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The ultimate value of foundations holding arts education activities was to promote new discussions and initialize new modes of activities.
    2.Corporate Foundation would make good use of accessible approaches and integrated resources to carry out social marketing.
    3.Arts education activities held by foundations put much emphasis on segmentation marketing.
    4.Foundations would employ modularity to simplify the process of arts activities and to help increase the convenience of promotion.
    5.Foundations would review the achievements of arts activities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6.The arts activities held by foundations could be a platform to provide various jobs for different fields of workers.

    C. The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Corporate Foundation and Independent Foundation on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include:
    1.Foundations and primitive industries rely on each other so much that it affects the organizations on choosing the kinds of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arts and the ways how activities should be held.
    2.The attitude and arts profession of decision core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activities.
    3.The combination of interior cross-field employees affects the diversity of sub-projects.
    4.Foundations’ source of endowment and annual expense would decide the modes of marketing mix.
    5.No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foundations is mostly based on cooperating cases, subsidy, and public private co-porduction partnership.
    6.The competition and pressure from exterior circumstance made foundations take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orientation seriously.
    7.The ways foundations hold arts activitie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aiwan society.

    D. The hardships Corporate Foundation and Independent Foundation are confronted with when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activities include:
    1.The masses do not know the motivations for foundations to sponsor arts education, so the re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are both low.
    2.The arts education is hard to promote because foundations are short of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3.Foundations are lack of effective promoting channel.
    4.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incomplete, and government restricts sponsoring and promoting arts activities.
    5.Art professionals and administrators are insufficient, which will be a crisis for foundations’ future development.

    Ⅱ.Suggestions
    A. To the government:
    Any related administrative unit should build a database for founda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systematic management and use strategic alliance to cooperate with foundations to develop benefit. Besides, it is good to encourage other enterprises and foundations to promote arts by means of tax deduction and various rewards.

    B. To the foundations on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Foundations can refer to foreign countries about the ways they hold these activities. While having long-term cooperating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foundations should take the operation of some cooperated target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oundations have little advantage over governmental policies,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to practice the function of the Third Sector.

    C. To the schools on promoting arts education:
    Schools need to rethink and reposition the role of arts as an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 should use social resources more actively to connect school art curriculum with social art.

    D. To the follow-up researches:
    Research foundations can start to develop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Taiwan and increase more respondents to get more viewpoints dimensionally. Moreover, since foundation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aiwan’s art environment, the follow-up studies can do a research from a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o look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art foundation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研究問題 6 一、研究範圍 7 二、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一、非營利組織 10 二、企業基金會 10 三、獨立基金會 10 四、文教基金會 11 五、學習社會 11 六、CORPS模式 12 七、視覺藝術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基金會的概念與功能 13 一、基金會的定義 13 二、基金會的類型 15 三、基金會的社會功能 18 第二節 基金會的組織運作與策略規劃 23 一、基金會的組織運作 23 二、基金會的內部環境 25 三、基金會的外部環境 29 四、基金會的策略規劃 31 第三節 基金會的社會行銷 33 一、社會行銷的概念 33 二、基金會社會行銷的目的 34 三、基金會社會行銷的策略 37 四、基金會行銷策略的影響因素 42 第四節 基金會的藝術贊助起源與角色 46 一、企業基金會贊助藝術活動之起源 46 二、台灣企業基金會贊助藝術活動之起源 49 第五節 國內外基金會推廣藝術活動之實例 52 一、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方式 52 二、國外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案例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6 一、主要研究方法 66 二、輔助研究方法 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9 一、前導訪談對象 69 二、深度訪談對象 69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73 一、研究架構 73 二、研究步驟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8 一、深度訪談大綱 78 二、基金會基本資料問卷 81 三、活動觀察記錄 81 第五節 研究實施 83 一、前導性訪談 83 二、深度訪談 85 三、基本資料問卷填答 86 四、活動觀察 87 第六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88 一、資料蒐集與處理 88 二、資料分析 89 三、信、效度建立 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內部環境對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影響 93 一、基金會的成立宗旨與現況 93 二、基金會內部組織與人員背景 95 三、企業基金會與母企業的互動狀況 104 四、企業成立藝術基金會之動機 108 第二節 外部環境對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影響 114 一、基金會與政府單位互動狀況 114 二、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的競爭對象 123 三、台灣社會環境對藝術類基金會發展的影響 125 第三節 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內容之分析 132 一、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執行狀況 132 二、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績效評估 149 三、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困難 152 四、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合作對象 15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72 一、基金會內部環境因素對推廣藝術教育活動的影響 172 二、基金會外部環境因素對推廣藝術教育活動的影響 174 三、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執行狀況 1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0 一、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動機 180 二、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狀況 183 三、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影響因素 185 四、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困境 18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92 一、對政府之建議 192 二、對於基金會推廣藝術教育活動之建議 193 三、對於學校藝術教育之建議 195 四、對於後續研究之建議 198 第三節 研究省思 200 引用文獻 201 一、中文部份 201 二、英文部分 205 附錄一:台灣與藝術相關之主要基金會 208 附錄二:台灣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研究 訪談大綱 209 附錄三:訪談大綱之專家意見修正表 210 附錄四:基金會基本資料問卷 213 附錄五:台灣企業與獨立基金會推廣視覺藝術教育活動之研究 研究申請與說明函 215 附錄六:觀察活動記錄範例 217 附錄七:正式訪談訪談逐字稿範例 220 附錄八:國藝會常態補助項目 221 表 次 表1:基金會屬性表 17 表2:台灣主要企業基金會之藝術類博物館一覽表 55 表3:蓋迪信託核心任務和支援任務表 61 表4:研究訪談之基金會資料一覽表 71 表5:研究問題與訪談題目之對照表 74 表6:專家效度之專家名單 79 表7:專家效度之具體建議彙整表 79 表8:基本資料問卷題目與提問目的對照表 81 表9:活動觀察記錄範例表 82 表10:前導訪談對象一覽表 85 表11:基金會正式訪談對象一覽表 86 表12:基金會關係人訪談對象一覽表 86 表13:活動觀察項目一覽表 87 表14:資料分析代碼表 89 表15:編碼分類表 90 表16:原始文件編碼示意表 90 表17:受訪基金會成立宗旨 94 表18:受訪基金會概況比較表 95 表19:基金會舉辦教育活動時申請補助之單位 120 表20:基金會藝術教育活動資金來源 133 表21:基金會藝術教育活動主要對象一覽表 134 表22:基金會目前主要的藝術活動一覽表 138 表23:基金會歷年來曾舉辦過之藝術教育活動 139 表24:基金會推廣教育活動困難與最需要協助之處 152 表25:基金會推廣藝術活動時合作單位 158 圖 次 圖1:我國民法界定之非營利組織圖 14 圖2:企業基金會之社會功能圖 19 圖3:CORPS模式圖 25 圖4:台灣基金會組織架構圖 26 圖5:市場行銷架構圖 40 圖6:非營利組織行銷流程圖 41 圖7:影響企業型文教基金會行銷策略因素之關係圖 43 圖8:研究架構圖 73 圖9:研究流程圖 77 圖10:基金會與藝術工作者之關係圖 166 圖11:企業、基金會、藝術工作者與社會大眾之關係圖 169

    參考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國華(2003)。國家文藝基金會運作七年有成,卻是法人化負面教材。民生報,1月1日A10。
    今藝術編輯部(2005)。公辦民營美術館的五年經驗。今藝術,11,126-130。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司徒賢達(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江明修主編(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王俊元(2002)。台灣企業基金會之公共服務功能。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公共政策與管理國際研討會。
    取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8_doc/2003.pdf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80。
    朱紀蓉(1995)。美國企業參與藝術活動的概況。典藏藝術,34,142-145。
    巫宗融 譯(2001)。價值鍊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宋巧雰(2000)。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策略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禮孟(2000)。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吳淑華 譯(2001)。企業概論。台北:臺灣培生教育。
    邱天助(1990)。社會教育活動方案設計。台北 : 心理。
    邱維濤(2005)。他山之石,北國啟示錄。管理雜誌,337,20-21。
    社教雙月刊專題研討會(2005)。學習社會中基金會的角色與功能。社教雙月刊雜誌,128,4-18。
    官有垣(1997)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與政府的購買服務契約活動關係:董事會影響力之探討。跨世紀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的決策與領導。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施君蘭(2006)。誰是「最佳」企業公民?天下雜誌,343,102-110。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特刊35,24-30。
    涂瑞德(2003)。基金會與政府、企業的關係。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南方朔(2000)。富而好禮的接合劑 私人基金會的領航。中國時報,1月6日37版。
    俞玫妏譯(2005)。社會行銷。台北:五南
    夏傳位(2000)。企業經營基金會:向善提升或為名沈淪?天下雜誌,227, 236-241。
    夏曉鵑(2005)。研究方法:實地調查與訪談。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質性研究方法研習課堂講義,11月29日。
    夏鑄九(1996)。文化政策與國家文藝基金會。藝術家,258,306-307。
    康淑華、方凱弘 譯(2003)。帶領公益部門邁向成功之路: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指南。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徐木蘭(1998)。企業與藝文共舞。天下雜誌,208,146。
    秦雅君(1998)。感性出發,理性成就。典藏雜誌,68,155-161。
    陸蓉之(1999)。景氣低迷下 為文教基金會把脈。聯合報,4月12日14版。
    張君玫 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
    張志源(2003)。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的政策性角色與功能:以台灣地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毓珊(2005)。學習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世界健康而富有!今藝術,152,89-91。
    張晴文(2003)。以累積換取深度探索的可能¬-訪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熊鵬翥:企業贊助藝術基金會。藝術家,335,354-358。
    張端君(1995)。企業紛紛成立文化藝術基金會。今藝術,34,122-125。
    郭禎祥(1989)。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於DBAE理論之實驗、研究和推廣。師大學報,34,89-410。
    郭禎祥(1993)。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美術館)美術欣賞教育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38,取自http://140.122.100.145/ntnuj/j38/j38.asp?appl=j38-14.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貴(1996)。美國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歐美月刊,11(6),100-118。
    陳嬋娟(2003)。企業成立文教基金會及美術館之組織管理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01)。全國文教基金會名錄。台北:教育部。
    黃月麗(1998)。文教基金會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角色與任務。成人教育,46, 15-19。
    黃金鳳(1993)。民間團體參與社會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全國性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俊夫(2000)。博物館.基金會。科技博物,4(5),19-27。
    黃美賢(2004)。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順富(1998)。學習社會理念的發展、意義、特性與實施。學習社會。台北:師大書苑。
    黃營杉 譯(2000)。管理學。台北:臺灣東華。
    傅振焜 譯(2003)。杜拉克談未來企業。台北:時報文化。
    葛雅茜(1999)。當企業遇上藝術。華人新潮藝術雜誌,6,74-80。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1997)。基金會在台灣。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2005)。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楊淑娟(2001)。用藝術開創教育新機。天下雜誌,特刊35,120-123。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鄭秋霜(2003。點燃千盞燈企業公益新貌系列報導-喚起冬眠基金會,善用資源創三贏。經濟日報,4版綜合新聞,20031月20日。
    鄭展瑋(1998)。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事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漢賢 主編(1977)。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蔡漢賢。
    劉美芝(2004)。第三部門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中的角色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劉真如 譯(2003)。下一個社會。台北 : 商周出版。
    劉惠媛(1999)。金錢與品味的競賽。華人新潮藝術雜誌,6,72-73。
    鮑德溫等著(2001)。從價值鍊到價值群組―設計互動性策略。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遠見。
    蕭新煌(1998)。民間企業與文化發展。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文集, 95-105。
    蕭新煌(1992)。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辦理。
    蕭新煌(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蕭富峰(1997)。內部行銷。台北 : 天下遠見出版。
    簡靜惠 口述(2004)。文化生態與藝術環境課程。課堂筆記。林昭妤 紀錄。3月11日。
    簡瑞榮(1998)。從1993泰納獎談企業贊助藝術。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文集(頁95-106)。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謝東山(2003)。民間基金會在國內藝術體制中的角色與前景:企業贊助藝術基金會。藝術家,335,364-369。
    謝理發(1982)。從沙龍、畫會、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04,36-49。
    藝術教育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2005年全國藝術教育發展會議。
    羅寶珠(2003)。台灣企業贊助藝文管道之研究─藝術與企業媒合平台組織之建置與發展。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晏健(1996)。從服務行銷觀點談社會教育活動行銷。社教雙月刊,71,17-26。

    二、英文部分
    Beder, H. (1986). Marke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ristine W. Letts., William Ryan & Allen Grossman (1997). Virtuous Capital: What Foundations Can Learn from Venture Capitalis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 Mar 1
    Dayton, K. N. (1998). Governance is governance. New York. Independent Sector.
    Efland, A.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ndowments Directories. (1998). Th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directory (8th ed.).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Farneth, D., & Nye, B. E. (2005). Managing business records and archives at the Getty Cen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39(2), 46-51.
    Faure, E. (1972). Learning to be :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Paris: Unesco.
    Fine, S. H. (1987). Social and nonprofit marketing: Some trends and issues. In R. Belk(Ed.) Advances in nonprofit marketing. Vol. II, 71-98. Greenwich, CT: JAI Press.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5).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5-2006. Retrieved 11/23, 2005/ from http://www.weforum.org/site/homepublic.nsf/Content/Global+Competitiveness+Programme%5C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Koontz, H. (1967).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Kotler, P., & Andreasen, A. R. (2003).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otler, P., & Fox, K.F.A (1980). The marketing of social cause: The First 10 Years, Journal of Marketing, (44), 24-33.
    Kotler, N. G., & Kotler, P. (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Designing missions, building audiences, generating revenue and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10-15.
    Kotler, P., & Roberto, E. L. (1989). Soc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public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Kotler, p., & Zaltman, G. (1971). Soci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3-12.
    LeCompte, M. D. & Preissle, J.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argolin, J. B. (1991). Foundation fundamentals.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
    Merriam, Sharan B.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ractice : examples for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chael, E. P., & Kramer, M. (1999). Philanthropy's new agenda: Creating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 121-131.
    Robinson, A., Long, G. (1987), Marketing Further Education: Products or People? NATFHE Journal, No. March, 42-51.
    Shapiro, B. P. (1973).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Oct: 123-132.
    Smith, J. A. (1999). The Evolving American Foundation ,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Stone, J. R. (1984). Marketing is key to better programs,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August.
    Robert, M. H.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Yin, Robert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