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清輝 Wu Cheng Hue |
---|---|
論文名稱: |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研究 略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Chen, Li-K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董仲舒 、春秋 、大一統 、公羊春秋 、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
英文關鍵詞: | 略, 略, 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董仲舒的政治哲學希望以「元」學為出發點,達到「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 的目的,最終理想還是在實行「王道」的理想上。而事實上,「大一統」也等同於「元統」,提出「元」的概念以統一一切,包括「思想一統」與「政治一統」。思想上的大一統是接續著大一統的政治時局之後,所面臨到的問題,因此董仲舒在上〈天人三策〉時,分別提出了,「元」、「更化」、「天不變道亦不變」等概念,主要目的是在求思想上的大一統,以達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董仲舒發揮重視「元」的主張,以為王道必須「慎微」,「微」是最初的萌芽期,要能十分謹慎,方能有個好的開端。其次,他以為必須重視教化,除了教化百姓之外,也為君王培育憂秀的輔佐人才,以分勞解憂。此外,他更創造了一套為王道政治量身定做的「三綱五常」說,以為「王道三綱可求於天」、「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飭也」,做為王道政治的綱常,循著三綱五常才能將百姓導入正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實現孔子的政治理想。政治一統,則要從漢初以來的政治背景加以了解,主要可分為兩方面來討論﹕一是縱向的歷史背景,指的是自「漢承秦制」以來,繼承荀子以來的教化思想,透過賈誼,到董仲舒集其大成。一是橫向的大時代需求,黃老思想已無法滿足大一統時代的需求,因此漢武帝急切找尋替代的學說,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思想正適合大一統時局,以順應大時代的需求。
略
二、當代專著︰(一)、專著︰作者 章節名稱 出版社 頁碼 日期李威熊 董仲舒與西漢學術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33面 1978年6月王孺松 董仲舒天道觀 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154面 1985年(教育叢書第13)韋政通 董仲舒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67頁 1986年7月周桂鈿 董學探微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16頁 1989年1月華友根 董仲舒思想研究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7面 1992年3月黃樸民 董仲舒與新儒學 臺北文津出版社 231頁 1992年7月賴炎元 春秋繁露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445頁 1992年11月周桂鈿 董仲舒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 444面 1995年(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16)陳師麗桂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 253頁 1997年2月(二)專著內部分章節︰作者 章節名稱 編者 書名 出版社 頁碼起訖 日期戴君仁 董仲舒不說五行考 戴君仁 梅園論學集 臺北開明書店 頁319-334 1970年9月戴君仁 漢武帝抑黜百家非發自董仲舒考 戴君仁 梅園論學集 臺北開明書店 頁335-344 1970年9月戴君仁 董仲舒不說五行考 戴君仁 戴靜山先生全集(二) 臺北戴顧志鵷發行 頁929-944 1980年9月任繼愈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體系 任繼愈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頁321-363 1985年2月敏澤 董仲舒及詩大序、禮記樂記 敏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 濟南齊魯書社 頁381-408 1987年7月于首奎 試論董仲舒哲學思想的「氣」 于首奎 兩漢哲學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頁151-160 1988年4月于首奎 董仲舒的「元」就是「元氣」嗎? 于首奎 兩漢哲學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頁161-163 1988年4月于首奎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嗎? 于首奎 兩漢哲學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頁164-173 1988年4月于首奎 對董仲舒哲學思想的商榷 于首奎 兩漢哲學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頁142-150 1988年4月方立天 董仲舒的「人之命在天」和「三綱五常說」 方立天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 北京中華書局 頁441-447 1990年3月方立天 董仲舒的三統、三正說 方立天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 北京中華書局 頁542-543 1990年3月方立天 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陰陽五行運轉的宇宙模式 方立天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 北京中華書局 頁17-20 1990年3月曾春海 董仲舒的正義觀及其思想梗概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頁189-208 1991年10月項退結 從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與「命」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系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頁413-434 1991年10月梁榮茂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司馬遷的「天道觀」之比較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頁189-208 1991年10月林聰舜 董仲舒思想中出現法家傾向之檢討 林聰舜 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 臺北大安出版社 頁159-195 1991年4月侯外廬 漢初的子學餘緒與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學 侯外廬 中國思想史綱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頁111-119 1993年9月陳麗桂 董仲舒的黃老思想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4年5月21-22日國科會研究獎助論文 頁423-444 1994年林啟彥 董仲舒與漢武帝獨尊儒術 林啟彥 簡明中國學術思想史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0年;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頁84-125 1994年1月劉修明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在什麼樣的形式下提出的?他對後世發生什麼影響? 夏乃儒 中國哲學三百題 臺北建宏出版社 頁64-65 1994年9月胡申生 什麼叫大一統?他是什麼樣的形勢下提出的? 夏乃儒 中國哲學三百題 臺北建宏出版社 頁458 1994年9月劉修明 天人三策是怎麼一回事? 夏乃儒 中國哲學三百題 臺北建宏出版社 頁63-64 1994年9月胡申生 天人感應思想始於何時?盛於何時?他究竟是神學,還是科學? 夏乃儒 中國哲學三百題 臺北建宏出版社 頁459-460 1994年9月章權才 反映漢初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 章權才 兩漢經學史 頁113-188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5年5月
三、期刊作者 篇名 期刊名 卷期出版社 頁碼 日期顧頡剛 三統說的演變 文瀾學報 第2卷1期 頁1-9 1936年3月顧頡剛 董仲舒思想中的墨教成分 文瀾學報 1937年第3卷1期 頁1-7 1937年3月施之勉 董仲舒對策年歲考 責善半月刊 第2卷15期 頁880-883 1941年10月施之勉 董仲舒對策年歲考 東方雜誌 第40卷13期 頁43-44 1944年7月施之勉 《董子年表》訂誤 東方雜誌 第41卷24期 頁50-52 1945年12月施之勉 漢家堯後出於董仲舒說 大陸雜誌 第7卷8期 頁11-24 1953年10月徐復觀 西漢政治與董仲舒--儒家對中國歷史命運的掙扎-- 民主評論 第6卷20期 頁3-11 1954年12月施之勉 董仲舒對策在元光元年 大陸雜誌 第8卷5期 頁24-29 1954年3月徐復觀 董仲舒後儒家對歷史之影響--西漢政治與董仲舒之三-- 民主評論 1955年第6卷22期 頁7-11 1955年12月徐復觀 董仲舒的志業--西漢政治與董仲舒之二 民主評論 1955年第6卷21期 頁2-8 1955年6月劉澤華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歷史教學 1965年第6期(總第168期) 頁32-35 1965年6月戴君仁 漢武帝抑黜百家非發自董仲舒考 孔孟學報 第16期 頁171-178 1968年戴君仁 董仲舒不說五行考 中央圖書館館刊 第2卷2期 頁9-19 1968年10月賴炎元 董仲舒學術思想淵源 南洋大學學報 第2期 頁107-118 1968年2月賴炎元 董仲舒與何休公羊學之比較 南洋大學學報 第3期 頁67-77 1969年楊樹藩 連山易與董仲舒思想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3卷第7期 頁13-17 1970年7月戴君仁 董仲舒對策的分析 大陸雜誌 第42卷6期 頁1-7 1971年3月賀凌虛 董仲舒的治道和政策 思與言 第10卷4期 頁62-75 1972年11月陳麗桂 董仲舒的天論 孔孟學報 第27期 頁137-147 1974年4月夏超雄 漢墓壁畫,畫像石刻所見董仲舒反動思想的批判 考古 1974年第3期(總第132期) 頁164-166 1974年6月賴炎元 董仲舒生平考略 南洋大學學報 第8期 頁67-77 1974年8月林麗雪 董仲舒的人性論 孔孟月刊 第14卷4期 頁12-13 1975年12月林麗雪 天人合一思想對兩漢政治的影響 書目季刊(上) 1975年第9卷1期 頁73-90 1975年9月賴炎元 董仲舒生平考略 南洋大學學報 第9期 頁23-35 1975年9月林麗雪 董仲舒的倫理與正名思想 孔孟月刊 第16卷3期 頁38-41 1977年11月賴炎元 董仲舒生平考略 中國國學 第5期 頁75-85 1977年4月鍾肇鵬 董仲舒的儒法合流的政治思想 歷史研究 1977年第3期 頁98-101 1977年6月王孺松 董仲舒的天道觀 師大學報 第22期 頁321-401 1977年6月林麗雪 董仲舒以後漢代諸子天人思想概說 孔孟月刊 第17卷3期 頁34-41 1978年11月周桂鈿 董仲舒的「仁義論」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78第1期 頁17-21 1978年7月鍾肇鵬 董仲舒的哲學思想與漢代今文經學 文史哲 1978年第3期(總第126期) 頁52-57 1978年7月陳美圓 董仲舒的天人哲學 孔孟月刊 第18卷2期 頁39-41 1979年10月于傳波 董仲舒對策年代考 學術研究 1979年第6期 頁30-31 1979年11月賴炎元 春秋繁露探述 中國學術年刊 1979年第3期 頁157-169 1979年6月張春波 論董仲舒哲學的歷史作用 哲學研究 1979年第9期 頁47-52 1979年9月倪天蕙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 孔孟月刊 第19卷2期 頁21-34 1980年10月金春峰 論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6期 頁67-86 1980年11月嚴北溟 談「天不變道亦不變」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 1980年第6期 頁67-68 1980年11月何春光 正確認識董仲舒哲學思想的歷史作用 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80年第1期 頁13-18 1980年1月施丁 董仲舒「天人三策」作於元光三年辨--兼談董仲舒不是「罷黜儒家,獨尊儒術」的創始人 社會科學輯刊 1980年第3期 頁90-99 1980年5月施丁 董仲舒天人三策作於元光元年辨-兼談董仲舒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始 人民社會科學輯刊 1980年第3期 頁90-99 1980年5月賴炎元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中國國學 第8期 頁294-303 1980年7月林麗雪 西漢群儒之首--董仲舒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13卷7期 頁64-74 1980年7月施昌東 評董仲舒的唯心主義美學觀 復旦學報 1981年第3期 頁58-64 1981年5月杜寶元 春秋繁露簡論 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81年第3期 頁103-110 1981年9月李奎良 董仲舒「更化」思想初探 河北師院學報 1981年第3期(總第13期) 頁91-95 1981年9月燕國材 試論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心理思想 上海師範學院學報 1982年第4期(總第14期) 頁131-137 1982年12月于首奎 董仲舒的「元」就是「元氣」嗎? 中國社會科學通訊 1982年第1期(總第13期) 頁57-78 1982年1月金春峰 不能把董仲舒的「元」僅釋為開始 中國社會科學 1983年第1期(總第19期) 頁72-73 1983年1月溫公頤 董仲舒的神學邏輯剖析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4第3期 頁96-99 1984年3月溫公頤 董仲舒的神學邏輯剖析 南開學報 1984年第1期(總第57期) 頁69-74 1984年3月智彥 對董仲舒哲學思想的不同評價簡介 哲學研究 1984年第5期 頁96-101 1984年5月智彥 董仲舒的哲學思想的不同評價簡介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4年第6期 頁59-61 1984年6月溫公頤 董仲舒的神學邏輯推演 南開學報 1984第4期(總60期) 頁66-71 1984年7月于首奎 試論董仲舒哲學的「氣」 文史哲 1984年第4期 頁51-54 1984年7月蘇誠鑑 董仲舒對策在元朔五年議 中國史研究 1984年第3期(總第23期) 頁87-92 1984年8月于首奎 試論董仲舒哲學的「氣」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4年第8期 頁56-61 1984年8月朱義祿 論董仲舒的宗教道德觀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5年第3期 頁71-78 1985年3月王永祥 董仲舒天道觀重探 中國哲學史研究 1986年第2期 頁31-35 1986年3月盧瑞容 試論董仲舒思想中的「黃老」,兼論儒家政治思想的一個轉折發展 大陸雜誌 第74卷2期 頁14-23 1987年2月于首奎 試析董仲舒哲學思想的天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7年第3期 頁50-54 1987年3月周桂鈿 評董仲舒大一統論的功過 北方論叢 1987年第3期 頁91-96 1987年5月齊振翬 董仲舒思想析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年第4期(總第86期) 頁80-82 1987年7月賴炎元 儒家思想轉變的關鍵人物--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國文天地 1987年第3卷4期(總第28期) 頁32-37 1987年9月黃開國 天人感應本質上是社會倫理政治哲學 社會科學研究 1988年第1期 頁103-109 1988年2月王永祥 董仲舒辯証法思想研究 孔子研究 1988年第1期(總第9期) 頁83-89 1988年3月羅光 董仲舒的天論 哲學與文化 15卷6期(總第169期) 頁38-42 1988年6月劉凌 論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8年第3期(總第78期) 頁63-69 1988年6月黃樸民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文史哲 1988年第4期(總第187期) 頁16-20轉頁40 1988年7月黃樸民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8年第9期 頁51-57 1988年9月李宗桂 淮南子與春秋繁露的異同沈浮--兼論西漢中期統治思想的轉變 中國哲學史研究 1989年第4期 頁58-63 1989年10月黃樸民 白虎通義對董仲舒新儒學的部份發展 社會科學輯刊 1989年第6期(總第65期) 頁84-87 1989年11月林聰舜 儒學對專制政體的相容性與抗爭性--董仲舒思想中出現法家傾向之檢討 清華學報 1989年第19卷2期 頁67-95 1989年12月黃樸民 董仲舒社會政治思想新探 學術月刊 1989年第2期(總237期) 頁49-55 1989年2月黃樸民 董仲舒與漢代新儒學的發展 文獻 1989年第2期(總第40期) 頁172-185 1989年4月黃樸民 董仲舒社會政治思想新探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89年第6期 頁50-56 1989年6月李宗桂 論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義 天津社會科學 1990年第5期 頁41-47 1990年王葆玹 天人三策與兩漢中葉的官方學術--再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間問題 哲學研究 1990年第6期 頁98-108 1990年11月李宗桂 推陳出新,繼往開來--讀周桂鈿董學探微 孔子研究 1990年第4期(總第20期) 頁120-123 1990年12月王葆玹 中國學術從百家爭鳴時期向獨尊儒術的轉變 哲學研究 1990第1期 頁108-115 1990年1月李宗桂 評海峽兩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 哲學研究 1990年第2期 頁113-118 1990年2月黃開國 獨尊儒術與西漢學術大勢--與王葆玹先生商榷 哲學研究 1990年第4期 頁61-70 1990年4月黃樸民 論董仲舒新儒學的主導性質與基本特徵 中國史研究 1990年第2期(總第46期) 頁73-81 1990年5月于傳波 從董仲舒在膠西的年代春元朔五年對策說 學術研究 1990年第3期(總第100期) 頁96-97 1990年5月李宗桂 董仲舒道德論的文化剖析 孔子研究 1990年第3期 頁58-65 1990年9月張志康 董仲舒建立新儒學質疑 中國史研究 1991年第3期 頁123-126 1991年10月惠吉星 論「獨尊儒術」與漢代儒學的沒落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1年第11期 頁75-81 1991年11月祝中熹 董仲舒對儒家天命說的發展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1年第12期 頁63-69 1991年12月張世英 「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 哲學研究 1991年第1期 頁68-72 1991年1月黃樸民 董仲舒儒學多元特徵試析 孔子研究 1991年第2期(總第22期) 頁88-95 1991年6月王煜 評周桂鈿董學探微 山東社會科學 1991年第6期 頁95-96 1991年6月李宗桂 論董仲舒的政治哲學 中國文化月刊 第140期 頁4-19 1991年6月李宗桂 董仲舒的道德價值論 孔孟月刊 1992年第30卷 6期(總第354期) 頁29-36 1992年2月趙雅博 董仲舒對天與道和天道天教及神鬼的思想 哲學與文化 第19卷3期(總第214期) 頁202-212 1992年3月李偉泰 漢書對史記的補正--以賈誼、晁錯、公孫弘、董仲舒的事蹟為例 臺大中文學報 1992年第5期 頁161-187 1992年6月楊國榮 神學形勢下的人文內涵--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 江淮論壇 1992年第3期總第132期 頁63-69 1992年6月楊國榮 神學形勢下的人文內涵--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2年第7期 頁56-62 1992年7月李宗桂 論董仲舒的政治哲學 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 1992年第7期 頁83-89 1992年7月黃樸民 董仲舒研究的史料依據的問題 文獻 1992年第3期(總第53期) 頁89-99 1992年7月趙雅博 董仲舒對春秋微言大義的詮釋 大陸雜誌 第85卷3期 頁1-6 1992年9月楊國榮 神學形勢下的人文內涵--董仲舒與儒學的衍化 孔孟學報 第64期 頁157-186 1992年9月沈焱 劉向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說辨異 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3年第2期(總43期) 頁77-81 1993年張愛軍 先秦至漢初儒家人性論的歷程一孟荀董仲舒人性論特質及其比較 倫理學 1993年第10期 頁40-46 1993年10月沈焱 劉向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說辨異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3年第6期 頁88-92 1993年6月張愛軍 先秦至漢初儒家人性論的歷程一孟荀董仲舒人性論特質及其比較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1993年第4期(總第108期) 頁15-20 1993年7月王永祥 董仲舒的歷史觀再探 哲學研究 1993年第9期 頁68-72 1993年9月周桂鈿 董仲舒哲學與西漢政治 江蘇社會科學(南京) 1994年第3期 頁66-69 1994年李成旺 董仲舒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綜述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4年第10期 頁80-84 1994年10月陳桐生 司馬遷師承董仲舒質疑 山西師大學報 1994年第4期(總第86期) 頁14-20 1994年12月李宗桂 論董仲舒對封建文化的整合 學術研究 1994年第1期(總第122期) 頁55-58 1994年2月彭妮絲 論董仲舒之政治思想 孔孟月刊 第32卷11期 頁2-10 1994年7月秦彥士 從董仲舒看漢代儒墨合流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成都) 第21菤3期(總96期)(1994年第3期) 頁8-14轉頁128 1994年7月周桂鈿 董仲舒哲學與西漢政治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4年第8期 頁67-74 1994年8月詹哲裕 漢初黃老思想下禮法合流之探析 復興崗學報 第52期 頁127-152 1994年9月秦彥士 從董仲舒看漢代儒墨合流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 1994年第9期 頁89-96 1994年9月李宗桂 論董仲舒的思想方法 孔孟學報 第68期 頁215-234 1994年9月宋榮培 董仲舒的歷史哲學:董氏春秋學的歷史哲學意義及其局限 哲學與文化 第22卷10期(總第257期) 頁890-903 1995年10月孫景壇 董仲舒非儒家論 江海學刊 第4期(總第178期) 頁109-115 1995年7月林聰舜 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 大陸雜誌 第91卷2期 頁13-29 1995年8月陳俊華 論董仲舒的循環史觀=On Tung Chung - shu's Cyclic Theory of History 歷史學報(師大) 第24期 頁1-40 1996年6月陳金木 淺論西漢經學與董仲舒 社教資料雜誌 第226期 頁1-3 1997年5月曾怡菁 解讀董仲舒之天人感應思想 史學會刊(師大) 第41期 頁54-59 1997年6月
四、博碩士論文︰作者 名稱 出版地 學校 頁數 出版日期 指導教授黃樸民 董仲舒與新儒學 山東 山東大學博士論文 228頁 1988年 楊向奎、田昌五指導洪碧穗 董仲舒春秋學述 新莊 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2頁 1995年6月 王初慶指導黃啟書 董仲舒春秋中的災異理論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4頁 1995年5月 夏長樸指導梁惠卿 董仲舒陰陽哲學研究 新莊 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1頁 1993年6月 曾春海指導陳禮彰 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頁 1993年6月 黃錦鋐指導王孺松 董仲舒的天道觀 臺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8頁 1968年6月 戴君仁指導任金子 董仲舒的陰陽思想研究 新莊 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4頁 1983年7月 蕭師毅指導孫長祥 董仲舒思想述評 臺北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01頁 1985年6月 羅光指導王淑蕙 董仲舒《春秋》解經方法探究 中壢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0頁 1995年6月 林慶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