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佩芸 Yu, Pei-Yun |
---|---|
論文名稱: |
編織多重歷史記憶:解嚴以來通俗類型小說如何再現二二八 Weaving Multiple Historical Memories: How Popular Literature Represent 228 Incident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
指導教授: |
林芳玫
Lin, Fang-M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二二八小說 、通俗小說 、類型 、文學社會學 、歷史想像 、言情小說 、奇幻小說 、BL (Boys’ Love)小說 |
英文關鍵詞: | 228 Fiction, Popular Literature, Genres,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Romance, Fantasy, BL (Boys’ Lov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2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9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二八事件距今七十餘載,依舊為人所爭論。雖然二二八小說隨政治體制改變而增加,但在文學方面的研究,多以嚴肅文學的討論為基準。本論文試圖挖掘嚴肅文學之外的二二八小說,並藉由文學社會學的視野,關注言情、BL (Boys’ Love)與奇幻的通俗小說如何運用該類型特色再現二二八事件。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二章言情(《成灰亦相思》)、第三章BL(《再見,東京》)及第四章奇幻(《朝顏時光》跟《戰後五七八天》)進行文化分析。每章先探討內部文本分析,從書寫策略(敘事結構、人物形象、書寫主題)以及歷史記憶(地景描繪、空間移動、身分認同)進行深度詮釋。藉此勾勒出該類型特色所展演的美學特質,並也探討記憶與空間敘事如何形構過去的歷史想像。接著為外部結構分析,脈絡化解讀各類型的發展史,也佐以出版社的變遷過程共同參照,再從創作動機跟讀者回饋著手,觀察文本如何被定位。
綜觀本文,透過文學社會學的視野,讓內部文本以及外部結構產生對話,展現通俗小說與二二八結合的可能性,勾勒出二二八小說的多元圖像。並考察長期以來隱藏在臺灣文學中的「雅俗位階」問題,試圖重新詮釋通俗小說所蘊藏卻被忽視的主體性。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also known as the 228 Incident) occurred nearly seventy years ago, it is still being debated in Taiwan. Although the amount of 228 fictions has been increasing with the transfer of political system, literary studies are mostly based on serious literature discussions. Except for the serious literatu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discuss how romance, BL (Boys’ Love) and fantasy reproduce the 228 Inciden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This study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y using cultural analysis: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romanc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BL and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fantasy. First, each chapter starts with textual analysis, then focuses on external operations. In textual analysis,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about writing strategies (narrative, character, theme)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landscape, space, identity). In this way, this study not only to reveal the aesthetic of fictions, but also show us how memories and space narrative shape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external operations, this study will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popular literature and publishers, then organize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reader’s feedback to observe the position of the text.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text and extern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ociology. It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popular literature with 228 Incident, and outlines the multiple images of 228 fictions. In addition, using this as an entry point to examine the problems implied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trying to reinterpret the subjectivity in popular literature but it neglected.
一、小說文本
米果,《朝顏時光》(臺北:皇冠,2008)。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臺北:麥田,1997)。
李昂《迷園》(臺北:貿騰發賣,1991)。
言妍,《成灰亦相思》(臺北:希代,1998)。
明毓屏,《再見,東京(壹)》(臺北:蓋亞,2010)。
明毓屏,《再見,東京(貳)》(臺北:蓋亞,2010)。
明毓屏,《再見,東京(參)》(臺北:蓋亞,2010)。
明毓屏,《再見,東京(肆)》(臺北:蓋亞,2010)。
東方白,《浪淘沙(上、中、下)》(臺北:前衛 1990)。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臺北:聯合文學,1990)。
林雙不編,《二二八臺灣小說選》(臺北:自立晚報,1989)。
邱立崴,《戰後五七八天》(臺北:玉山社,2014)。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臺北:玉山社,2003)。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
黃得時著,江寶釵編,《黃得時全集1——創作卷一》(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
楊小娜《綠島》(臺北:印刻,2016)。
楊照,《吾鄉之魂》(臺北:時報文化,1987)。
舞鶴,《拾骨》(高雄:春暉,1993)。
蕭麗紅,《白水湖春夢》(臺北:聯經,1995)。
鍾理和,《原鄉人》,(臺北:遠行出版社,1976)。
二、專書著作
Cocome,《腐腐得正: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臺北:奇異果文創,201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佛格勒.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Vogler)、蔡鵑如譯,《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臺北:商周出版,2013)。
吳榮發,《青春進行曲:二二八高雄中學自衛隊》(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3)。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臺北:前衛,2018)。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6)。
杜劍鋒,《苓雅寮煙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
孟樊、林燿德合編,《流行天下——論述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臺北:時報文化,1992)。
岡崎郁子著,葉笛、鄭清文等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臺北:前衛,1996)。。
林芳玫,《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臺北:開學,2017)。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
林泰和,《恐怖主義研究概念與理論》(臺北:五南文化,2015)。
柯喬治(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2003)。
柯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2015)。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
張炎憲總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6)。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臺北:秀威,2016)。
許雪姬主編,《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三)》(臺北:中央研究院,2016)。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新北:生活人文,2007)。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2007)。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陳國偉,《越境與譯徑:當代臺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臺北:聯合文學,2013)。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2007)。
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臺灣大眾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新北:博揚,1999)。
陳儀深,《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臺北:前衛,2017)。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錢翰、陳曉徑譯,《安全、領土與人口》,(上海:上海人民,2010)。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
曾慶國,《吳郡山租館——吳氏家族結社成村的故事》(臺北:臺灣古籍,2006)。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新北:群學,2009年)。
黃惠君,《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臺北:遠足,2017)。
傻呼嚕同盟,《少女魔鏡中的世界》(臺北:大塊文化,2003)。
愛倫凱(Ellen Kay)著、朱舜琴譯,《戀愛與結婚》(臺北:國粹,1967)。
楊玉姿、張守真,《高雄港開發史》(高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
楊若慈,《那些年,我們愛的步步驚心:台灣言情小說浪潮中的性別政治》(臺北:秀威,2015)。
楊翠主編,《青春二二八: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17)。
溝口彰子著,黃大旺譯,《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臺北:麥田,201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祕書室編,《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劉乃慈,《奢華美學:臺灣當代文學生產》(新北:群學,2015)。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2001)。
廚川白村,《戀愛論》(臺北:水牛,1966)。
蔡玫姿,《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
蔡蕙頻,《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臺北:博雅書屋,2011)。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1993)。
顏世鴻,《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臺北:啟動文化,2012)。
Gamble, Nikki & Yates, Sally. Explor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8.
三、單篇論文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臺灣史料研究》1期(1993.02),頁131-172。
林芳玫,〈臺灣三○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7期(2009.05),頁29-66。
邱正略,〈腦丁、隘勇與客家移民——埔里、魚池比較研究(1875-1945)〉,《興大人文學報》52期(2014.03),頁1-48。
洪英雪,〈一個歷史,各自解讀——二二八小說及其相關作品選集的多元論述〉,《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期(2006.10),頁 287-323。
康豹(Paul R. Katz)、邱正略,〈鸞務再興——戰後初期埔里地區鸞堂練乩、著書活動〉,收錄於潘英海主編《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新北:華藝學術,2014),頁515-551。
張文菁,〈1950年代臺灣中文通俗言情小說的發展:《中國新聞》、金杏枝與文化圖書公司〉,《臺灣學研究》17期(2014.10),頁89-112。
張俐璇,〈重返江湖,所為何事?——上官鼎《雁城諜影》的「抗戰」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7期(2018.10),頁295-322。
莊淑姿,〈香蕉產業與旗山經濟發展〉,《高雄文獻》1卷2期(2011.09),頁28-61。
陳惠齡,〈地景、歷史與敘事:竹塹文學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化情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8期(2014.4),頁77-119。
游佩芸,〈霸權下的抵抗:《戰後五七八天》的二二八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五一八〉,「第十一屆國際青年學者中文文學研討會暨第八屆東亞人文社會人文社會研究生論壇」論文(韓國外國語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辦,2018.07)。
黃美娥,〈戰後初期臺灣通俗小說初探——從「作家論」到「場域論」的考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6期(2018.04),頁185-220。
葉雅玲,〈流行之星:70、80年代《皇冠》相關文學現象〉,收錄於封德屏主編,《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7:臺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臺北:文訊雜誌社,2008),頁347-369。
蔡蕙頻,〈從「草山」到「陽明山」:一個地景文化意涵的演變歷程〉,《白沙歷史地理學報》8期(2009.10),頁127-150。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臺灣文獻》,62卷2 期(2011.06),頁211-244。
Cobham, Rhonda. “Misgendering the Nation: African Nationalist Fiction and Nuruddin Farah's Maps,” in Nationalisms and Sexualities, pp. 42-59.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四、學位論文
王乃萱,〈暗夜中盛開的紅薔薇:台灣吸血鬼BL小說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王珮穎,〈戰後台灣小說的轉型正義實踐〉(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系碩士論文,2016)。
史峻,〈臺灣白色恐怖的創傷研究:一個奠基於「族裔反霸權主義敘述」的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朱香婷,〈228台語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忠恩,〈台灣本土奇幻題材探討與創作〉(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
李崇綾,〈台灣當代女性二二八小說研究——以一九八○年以後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南: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周怡君,〈網路原創BL小說研究——2008-2013 PTT BB-Love板為觀察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4)。
林欣儀,〈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姜星宇,〈國族的記憶與傷痕——台灣二二八事件與韓國四三事件小說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洪婉婷,〈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言情小說的演變(2001~2015)〉(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6)。
馬立軒,〈台灣奇幻小說之探源與發展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張秀敏,〈薔薇園裡的少年愛——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庭芳,〈男性BL讀者的閱讀樂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張茵惠,〈薔薇纏繞十字架:BL閱聽人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婕妤,〈愉悅閱讀過程中的正面情緒——以臺灣女性閱讀BL作品所得之「療癒感」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張竣凱,〈男同志閱讀BL小說經驗之探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許秀珮,〈羅曼史小說:女人寫給女人的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依婷,〈臺灣離婚制度在公、私領域的出現與受容:日治時期離婚判決書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陳冠霖,〈二二八小說中的深層結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陳棚現,〈二二八題材小說與女性形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黃子千,〈男性BL讀者的閱讀樂趣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類碩士論文,2006)。
楊明,〈台灣九○年代商業羅曼史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11)。
楊若慈,〈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1990~2011)〉(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楊庭青,〈台灣奇幻小說流行與創作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楊曉菁,〈台灣BL衍生「迷」探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2006)。
廖淳曼,〈台灣BL小說及女性凝視的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劉玉慧,〈歷史記憶與傷痕的書寫——鍾肇政《怒濤》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劉品志,〈「腐女」的幻想與望∕妄想〉(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劉雅慧,〈二二八小說中的女性歷史傷痕——陳燁《泥河》、李昂〈彩妝血祭〉、李喬《埋冤1947埋冤》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蔡佳玲,〈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蔡芝蘭,〈女性幻想國度中的純粹愛情——論臺灣BL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蔡淑滿,〈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義批評:以幻想主題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論,1995)。
賴育琴,〈台灣九○年代言情小說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五、報章雜誌
〈港灣及河川之修理〉,《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1900.04.25,第592號。
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部,〈由二二八啟程,途經白色恐怖的小說閱讀路徑──相關或延伸題材作品〉,《印刻文學生活誌》159期(新北:印刻,2016.11),頁68-69。
西洋羅曼史讀書會(WRN),〈羅曼史經典製造十大公式〉,《聯合文學》371期(新北:聯經,2015.09),頁66。
明毓屏,〈走不一樣的路——有關《高雄故事》〉,《聯合文學》302期(新北:聯合文學雜誌,2009.12),頁79。
林芳玫,〈談戀愛的百萬種心法──台灣言情小說書寫發展〉,《聯合文學》371期(新北:聯經,2015.09),頁48。
陳慧敏,〈出版業過冬 偶像書熱賣驅寒〉,《經濟日報》,2002.10.30,38版。
六、網路資料
ShihSiaoCiou(大俠梅花鹿),〈米果,《朝顏時光》〉,(來源:https://www.ptt.cc/man/book/DE4E/D9E4/DA5A/DAC1/M.1270702865.A.303.html,檢索日期:2019.05.14)。
Sirius Chan,〈親愛的D:情書演化論〉,(來源:https://zh.oneaspace.org.hk/art-critics-2018-group-1,檢索日期:2019.10.21)。
SourLime(綠澀酸檸檬),〈超喜歡言妍的!〉,(來源: https://www.ptt.cc/man/Romances/DCDD/DA14/D72B/D9D1/DE1/D203/D213/D645/M.1351003088.A.E8E.html,檢索日期:2018.05.14)。
女書店,〈陳菊市長也稱讚的:《高雄故事》見面簽書會〉,(來源:女書電子報195期https://enews.url.com.tw/femme/54151,檢索日期:2019.03.31)。
伍振中、毛詠琪,〈傳媒與出版業蓬勃 塑造出關心社會的台灣公民?〉,(來源:《香港01》https://reurl.cc/9E3lqV,檢索日期:2020.03.27)。
安靜整理,〈2017Openbook好書獎導讀講座9:從同志文學認識臺灣歷史〉,(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053,檢索日期:2019.02.10)。
佐渡守,〈堅持與覺悟,台灣原創漫畫關鍵的一步:訪蓋亞漫畫部總編李亞倫〉,(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2627,檢索日期:2019.10.09)。
何秀玲,〈台北國際書展全面開放 排滿人潮〉,(來源: https://video.udn.com/news/442117,2016.02.17)。
吳尚軒,〈漫畫出版生死戰:台灣本土漫畫欠曝光度 業界人士寄望「跨界合作」開活路〉,(來源: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642245,檢索日期:2019.10.30)。
李衣雲,〈說、歷史故事〉,(來源:歷史學柑仔店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6/07/說、歷史故事.html,檢索日期:2019.06.18)。
明毓屏,〈好問題(一)〉,(來源:http://volvos7097.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4051.html#more,檢索日期:2019.03.31)。
明毓屏,〈我是「芋仔蕃薯」〉,(來源:http://volvos7097.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19..03.31)。
明毓屏,〈高雄市長VS高雄故事〉,(來源:http://volvos7097.blogspot.com/2009/08/vs.html,檢索日期:2019.03.31)。
青春是冰做的風鈴,〈樹死藤生纏到死,藤生樹死死也纏——《言情小說作者。言妍》〉,(來源:https://lylylalala.pixnet.net/blog/post/2271392,檢索日期:2019.01.31)。
珊,〈言小作者之個人雜感(一)〉,(來源:https://memoryfun3.com/love/rm/amorists_1/,檢索日期:2018.12.29)。
剛鐵莎,〈作家推薦——言妍〉,(來源:https://flyingsasa.pixnet.net/blog/post/45637066,檢索日期:2019.01.06)。
唐詩,〈獲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柯宗明:陳澄波不是受難者、是英魂〉,(來源: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bb1b4688-c2e0-4683-b8fc-2ade22fd49a3,檢索日期:2019.03.31)。
張亦絢,〈2017Openbook好書獎 文學類評審報告〉,(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948,檢索日期:2018.12.27)。
凱特喵,〈【閱讀】紫晶夢斷~言妍〉,(來源:https://wuhsinyikate.pixnet.net/blog/post/5851751,檢索日期:2019.08.20)。
蓋亞文化編輯部,〈【公告】蓋亞文化徵稿啟事∕投稿辦法(辦法修訂)〉,(來源: https://gaeabooks.pixnet.net/blog/post/8543422,檢索日期:2019.09.25)。
穆梅,〈讀《再見,東京》【壹】~【肆】心得〉,(來源:https://aska740812.pixnet.net/blog/post/156895811?pixfrom=related,檢索日期:2019.06.18)。
穆梅,〈讀《朝顏時光》心得〉,(來源:https://aska740812.pixnet.net/blog/post/156887765,檢索日期:2019.05.14)。
賴坤猷,〈民間傳奇 成為小說新活力〉,(來源:《喀報》198期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7221?issueID=530,檢索日期:2019.05.22)。
瓊太,〈史實小說《高雄故事:再見,東京》觀後感〉,(來源:https://miincloud.pixnet.net/blog/post/30713069,檢索日期:2019.06.18)。
關魚,〈朝顏時光:用穿越感知228時代的溫度〉,(來源: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40228/5556,檢索日期: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