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章智 Hsieh, Chang-Chih |
---|---|
論文名稱: |
幾何造型之創新公共家具設計創作研究–以臺師大圖書館校區為例 Innovative Public Furniture Design in Geometric Modeling -Us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in Campus II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許和捷
Hsu, Ho-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家具 、公共座椅 、幾何造型 |
英文關鍵詞: | public furniture, public chair, geometric model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9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共家具在西方的發展從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萌芽,近年來台灣的公共家具發展也越來越成熟,而且形態上也逐漸的多樣化,本創作研究挑選在各公共空間中最常見與被需要的公共座椅為研究主軸,為了探尋當代的公共座椅風格發展的趨勢、與場域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個人的工作性質和興趣,針對最簡單的幾何形態設計,作為本創作研究之基礎。本創作研究主要是透過完整的文獻探討整理出公共家具、人文環境與幾何造型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以此為研究核心進行相關問題之釐清,確定對於應具有整體場所營造的半封閉型指標性文化園區與幾何造型之發展進行個案研究取樣,分析歸納找出核心問題後,針對專業人士進行深度質性訪談。藉由以上程序,整理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公共座椅之具體創作方針,設計規劃前必須對環境等各種因素詳細調查,針對使用對象的設定與機能產生的互動性以及與主要構造物(建築)之間相互的關係的定調,維持平衡協調的尺度;除了基礎功能外,在視覺意象上應以通識性為基礎,將環境及場所元素分析整理,運用幾何應用加以造型,並考量設置區域的適當性,也可為不同的區域形成界定感,或為地標性構造物之輔助,增加更明確的空間識別性與定位,形塑整體場所氛圍,再透過合理的設計思考方法與過程獲得較具可能性之作品,在取捨之間應盡量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畢竟是供公眾所使用的公共座椅,天馬行空的設計在藝術性上可以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但也可能難以讓多數的使用者產生場域的共鳴,在幾何的運用上盡量避免過多的複雜,可以降低因造型產生不容易維護的介面,最後進行精緻化的調整與修正,以創作實踐印證前期分析與研究結果。
Development of public furniture emerged in the wes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recent years, public furnitur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diverse in forms. This creative study selected public chairs, which are commonly seen and needed in public spaces, as the research topic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public chairs, interaction between chairs and the venue, and personal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est. The simplest geometric modeling designs were used as the basis of this creative research. Through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resent study summarized and clarif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furnitur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geometric modeling design. A semi-closed indicative cultural park that ought to have comprehensive placemaking, as well as the geometric modeling development within the area was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core issues of the selected park using analytic induction.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were also performed. Through this process, a concrete creation guide was formulated to facilitate creating public chairs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in Campus II. Before desig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must be surveyed carefully to ensure 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the assumed users and chair functions and deter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airs and surrounding main structures (buildings), maintaining a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o basic functions, a generalized visual image was used as the basis and environmental and venue elements were analyzed and organized in geometric modeling. Whether installing the chair in the area is suitable was also considered. Moreover, a well-designed chair can separate and define two spaces or act as a visual supplement for a landmark (or structure). These features of chairs enhance space identity and positioning, thereby consolidating the overall ambience. Through reasonable design thinking methods and processes, feasible products were created.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 certain level of balance should be attained to meet the criteria of public chairs provided for public use. Extraordinary designs have greater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in art performance but are possibly harder to evoke most users’ resonance to the park. Thus, in geometric modeling, complicated design should be avoided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maintaining the chairs. Finally, delicate adjustment and modifications were made to create products that conform to the aforemention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results.
王秀華(2002)。木材化學及其應用。國立編譯館。
王錦堂、關華山(1999)。環境設計與行為因素。台北:台隆。
王瀛生(1999)。臺灣產重要商用木材彩色圖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試驗所 。
江存裕(2016)。場所性質。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克勞迪奧‧杰默克莫里齊奧G‧梅茲阿哥斯蒂奧‧德‧菲拉里(2001)。場所與設計(譚建華、賀冰譯)。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吳啟瑞(2006)。大學校園戶外空間之場所設計元素。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瑪(1997)。德國公共空間藝術新方向。藝術家。
呂玉惠(2016)。從公共座椅發現台北城市設計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創作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台北:唐山。
李立恆(2005)。美術館之構成元素研究-以台南市創立亞太美術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政能(1994)。公共戶外家具。台北:藝術家。
官政能(2004)。環境與藝術叢書/公共藝術系列4 公共戶外家具。台北:藝術家。
拉普普(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言語的交流途徑(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
林佳駿(2010)。從公共座椅創作探討個人領域空間在選擇行為的差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依潔(2008)。公共藝術與街道家具在街道景觀之研究-以台北市松山、大安及信義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宏(2009)。造型原理-造型與構成設計案例解析。台北:全華圖書。
林熺俊(2005)。街道美學:設施公共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茂林、洪育成、陳佩瑜(2007)。木家具‧台灣新意匠。積木文化。
倪淑真(2003)。校園休憩設施中座椅配置與使用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班碩士論文。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藝術圖書。
常懷生(1996)。建築環境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
張修愷(2012)。社區戶外空間感知與地方依附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恩慈(2006)。校園戶外空間與公共設施之美感滿意度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晟(2012)。地域文化與戶外公共座椅結合之研究-以高雄港碼頭為例。嶺東科技大學科技商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昌(2008)。漂浮的時尚年代與轉角處公共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本睿(2009)。戶外空間座椅選擇之影響因素。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秉魁(2007)。做一個漂亮的木榫。新形象出版社。
陳郁婷(2007)。從場所營造與賦意的觀點探討校於團書館建築公共藝術及環境規劃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惠鳴霄(2000)。台北市立美術館建築館規劃設計。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項武義、張海潮、姚珩(2010)。千古之謎:幾何、天文與物理兩千年。台北:台灣商務。
黃渝珊(2013)。傳達城市美感之街道家具設計研究-以公共座椅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子葆(2005)。《藝術進站-捷運公共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子葆(2005)。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台北:藝術家。
楊公俠、徐磊青(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
劉濠陞(2014)。家具設計介入空間塑造創意氛圍。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蔡佩真(2007)。材質與造型衝突之產品意象研究-以座椅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萍(2009)。戶外空間之公共座椅型態與使用者間之互動性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蔡瑞麒(2003)。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鄭育芬(2007)。街道家具,公/私之間—二次戰後臺北城街道家具演變之歷史分析街道家具。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芳芳(2011)。形狀統計分析於產品設計之應用-以滑鼠設計為例。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亞青(2010)。街道家具設計研究-從空間使用行為出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饒雅琳(2005)。大學校園意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Alan Alcock、Graham Smith、Ian Bentley、Paul Murrain、Sue McGlynn (1999)。共鳴的環境(陳淑珍譯)。台北:田園城市。
Gehl, J. (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 (陳秋伶,譯)。台北:田園城市。
Kimberly Elam(2016)。設計幾何學(Geometry of Design: Studies in Proportion and Composition)(吳國慶、呂珮鈺譯)。台北:積木。
M.吉卡(2014)。生命、藝術、幾何(盛立人譯)。台北:高等教育。
Zeise John(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關華山譯,台北:田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