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清鴻 ZHENG, Qing-Hong |
---|---|
論文名稱: |
被噤聲的台灣意識: 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 The Silence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Nationalist Imagin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Hsu, Chun-Ya 丁鳳珍 Teng, Hong-T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文學史 、白話字 、台語文學 、台灣意識 、認同 |
英文關鍵詞: |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Church Romanization, Taiwanese Literature,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dent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00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80年代初期,受著黨外反對運動所激發的「台灣意識」,逐漸成為台灣社會推動「本土化」的基礎。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所產生的文學,也終於隨著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自「鄉土文學」的前身「正名」為「台灣文學」。從日治時期開始,「語言」在台灣民族認同形成的過程中成為一項充分條件,使得台灣的文學與文化實踐無不與「台語」、「台灣話」息息相關。但吊詭的是,無論是戰前的白話字文學、台灣話文運動,或是戰後經過寧靜革命,直到1980年代才得以發聲的台語文學,在「以台灣為中心」的台灣文學史當中,卻幾乎都被忽略、消抹。
究竟被戰後國民黨官方所改稱的閩南語,或客家族群所稱的福佬/鶴佬/河洛話,如何在日治以來的台灣歷史當中成為「台語」、「台灣話」?為什麼在台灣文學史當中,包括台語在內的本土語言文學反而被「消音」,卻又因為「台語」的定義引發了關於族群、民族認同的矛盾與爭論,迄今仍懸而未解?本研究以後設歷史學(Metahistory)的觀點,結合民族主義研究對民族認同、語言及族群文化等變項的觀察,展開對台灣文學史論的解構、分析與比較,梳理台灣文學的發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興起,如何面對本土語言與文化經歷戰前、後的國語運動之後的挫傷?而台語文學掙脫「方言文學」以來的發展,又對台灣人追求主體性、自主性的民族認同,提出了什麼樣的反省與展望?
本文首先以「戰前台語文學」的視野,重新檢視台灣在全球化的情境當中,自17世紀以來對西方現代性的受容、揉雜與實踐,並深入探討「台灣話」的文學軌跡,如何在戰後國民黨中國民族主義下的語言政治與文學史敘事內逐漸被抹除。在獨尊「國語」、貶抑「方言」的語言政治當中,「鄉土文學」混雜、收編方言的文類成規,阻礙台灣作家對本土語言的後殖民想像,在這樣的條件下所浮現的「台灣意識」,承認華語文學體制的合法性,延續了殖民者壓抑、收編本土語言的語際關係,形成台灣族群與民族認同的矛盾。台語文學亦因此在戰前、後斷裂的歷史縫隙中重建主體性,亦對台灣文學發出「再」正名的呼聲,為台灣文學與台灣民族認同確立多元文化、互為主體的內涵與價值。
In early 1980s, the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came from Tang-Wai movements had become the basis of Taiwanization in Taiwan’s society. In the narrativ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the “Hsiang-tu Literature” had also been renamed as “Taiwan Literature”. All of the practices and movements about Taiwanese Literature wer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identity closely since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but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s of Taiwan Literature is still a controversial issue until nowadays. The “Taiwa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Chinese character and Roman alphabet was also absent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try to 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probe into Taiwan Literature by the views of Metahistory and Nationalis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aiwanese Nationalism had grown up from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beforewar and postwar Taiwan made in Taiwan Literature differ from that mad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view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Before war”, I reflect on the acceptance, hybridity and practice of modernity with globalization of Taiwan from 17th century were absent in Taiwan literary history under KMT’s Chinese Nationalism in Post-war period. Because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gree with the Mandarin Movement, obstruct the development of Mother Tongue Literature. Taiwanese Literature is to try to reconstruct the subjectivity of itself, and make a multi-center for Taiwan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Nationalism.
一、主要文獻史料
(一)戰前
《TÂI-OÂN HÚ-SIÂⁿ KÀU-HOĒ-PÒ》,收入《台灣教會公報全覽》,台南:教會公報,2004。
《台灣青年》複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
《台灣》複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
《台灣民報》複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
《台灣新民報》複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
《台灣文藝》複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81。
(二)戰後
《文友通訊》,全文重刊於《文學界》5期,1983.01。
《台灣文藝》,台中:臺灣文藝雜誌社,1964-1993。
笠詩刊編輯委員會編,《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一~一二○期景印本》,台北 : 台灣學生,2000。
二、專冊
Âng 洪惟仁,《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1992。
Bīng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2006。
Hā 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1999。
Hiòng 向陽,《銀杏的仰望》,台北:林淇瀁,1980。
Hiòng 向陽,《康莊有待》,台北:東大,1985。
Hô 何群雄,《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2001。
Ia̍p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1996。
Ia̍p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7。
Iû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2009。
Iûnn 楊雲萍,許雪姬、林瑞明編,《楊雲萍全集2 文學之部(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Iûnn 楊雲萍,許雪姬編,《楊雲萍全集6 歷史之部(四)》,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Iûnn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
Iûnn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聲》,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Iûnn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Kang 江玉玲,《聖詩歌: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04。
Kang 江玉玲,《台語聖詩與韻文詩篇》,台北:道聲,2005。
Khu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Khóo 許長安等編,《廈門話文》,中國廈門:鷺江,1993。
Khóo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
Khóo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渤海堂,2005。
King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
King 龔顯宗等編,《移居、國家與族群》,高雄:中山大學人社科學研究中心,2010。
King 經典雜誌編,《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
Kueh 郭秀娟,《認識聖經文學》,台北:校園書房,2003。
Lâu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下卷,中國福建:海峽文藝,1993。
Lí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8。
Lí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1992。
Lí 李勤岸,《白話字文學─台灣文化kap語言、文學ê互動》,台南:開朗雜誌,2010。
Lí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1979。
Lí 李南衡、葉芸芸編,《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晨星,1995。
Lí 李丁讚等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2004。
Lí 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討論主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
Lī 呂興昌,《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1995。
Lī 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九-文學論述卷6》,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8。
Lī 呂興昌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1999。
Lī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Liāu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經,1995。
Lîm 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前衛,1988。
Lîm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7。
Lîm 林央敏,《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台北:印刻:2012。
Lîm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
Lîm 林柏燕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Lîm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硏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
Lîm 林宗源,《林宗源台語詩選》,台北:自立晚報,1988。
Lîm 林宗源,《沉思及反省》,台南:首都詩報,2011。
Liân 聯合報副刊編,《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Luā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人光,1990。
Luā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四輯,台南:人光,1997。
Masahiro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
Masahiro 若林正丈等編,《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續集》,台北:稻鄉,2009。
Nakashima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N̂g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語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9。
N̂g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N̂g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N̂g 黃勁連等,蕃薯詩刊3《抱着咱的夢》,台北:台笠出版,1992。
N̂g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1999。
N̂g 黃瑞祺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台北:左岸文化,2003。
Ngôo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2009。
Ngôo 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台北:左岸文化,2012。
Ngôo 吳長能,《台語文學論爭及其相關發展1987~1996》,新竹:時行台語文會,2012。
Ông 王美秀,《中國基督教史話》,台北:國家,2004。
Ông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6。
Ông 王幼華,《考辨與詮說──清代台灣論述》,台北:文津,2008。
Ôo 胡民祥,《走探台灣文學痕跡》,台南:開朗雜誌,2009。
Phênn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Phênn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2003。
Phênn 彭瑞金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4:鍾肇政》,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Png方耀乾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高雄:台文戰線雜誌,2009。
Png 方耀乾,《台語文學史暨書目彙編》,高雄:台灣文薈,2012。
Shu-mai Shih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台北:聯經,2013。
Si 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89。
Si 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6。
Si 施正峰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
Si 施俊州,《台語文學導論》,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Siā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威秀,2013。
Siau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所,2008年。
Siau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Sìng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
Sòng 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1988。
Sòng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印刻,2011。
Tâi 台灣文學研究會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前衛,1989年。
Tâi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新樓書房,2000。
Tân 陳鳴鐘、陳興唐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中國南京:南京,1989。
Tân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Tân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
Tân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Tân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
Tân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Tân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
Tân 陳建忠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Tân 陳建忠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1:賴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Tân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Tân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9。
Tân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81。
Tân 陳東榮、陳長房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書林,1995。
Tang 東方白,《浪淘沙》上,台北:前衛,2005。
Tè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02。
Tēnn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8。
Tēnn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
Tēnn 鄭錦全等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7。
Tiong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4) 教案與反西教》,台北:台灣商務,1986。
Tiunn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
Tiunn 張君玫,《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台北:群學,2012。
Tiunn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
Tiunn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7。
Tiunn 張力、劉鑒唐,《中國教案史》,中國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Tiunn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卷九《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灣文教》,高雄:德馨室,1979。
Tiunn 張春凰等著,《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2002。
Tiō 趙遐秋、呂正惠,《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Tsan 曾慶瑞、趙遐秋,《台獨派的台灣文學論批判》,台北:人間,2003。
Tshuà 蔡金安主編,《台灣文學正名》,台南:開朗雜誌,2006。
Tshuà 蔡蔚群,《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文化,2000。
Tsing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
Tsing 鍾肇政、東方白著,張良澤編,《台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1993。
Tsînn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台北:九歌,2000。
Tsiu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Tsiu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
Tsiúnn 蔣為文,《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國立成功大學,2007。
Tsiúnn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大,2005。
Tsiúnn 蔣為文,《語言、文學kap國家再想像》,台南:成大,2007。
Tsiúnn 蔣為文總編,《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Tsng 莊萬壽等編,《台灣的文學》,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
Tsu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
Ut 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0。
Yokoji 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台北:聯合文學,2009。
三、研討會論文、期刊論文(照台羅、英文、日文拼音字頭kap發表年度排列)
Âng 洪惟仁,〈台語文學个分類與分期(上)(自開台至1995年)〉,《海翁台語文學》101期,2010.05,頁4-22。
Âng 洪惟仁,〈台語文學个分類與分期(下)(自開台至1995年)〉,《海翁台語文學》102期,2010.06,頁4-35。
Hiòng 向陽,〈「現代」與「現實」的辯證──論《笠》詩刊本土論述的雙軸延伸〉,《新地文學》1卷2期,2007.12,頁43-63。
Hō 賀安娟,〈荷蘭統治之下的台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語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台北文獻》直字125期,1998.09,頁81-119。
Ia̍p 葉笛,〈戰後台語詩的發展〉,《台灣新文學》9期,1997.12,頁227-237。
Ia̍p 葉石濤,〈簡介陳少廷先生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書評書目》53期,1977.09,頁34-37。
Ia̍p 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文星》97期,1965.11,頁70-73。
J.J.A.M. Kuepers(柯博識),查忻譯,〈荷蘭改革宗台灣教會殖民背景下的宣教(1627-1662)〉,《台灣文獻》58卷1期,2007.03,頁1-53。
Khng 康原,〈台語新詩的奠基者──兼談賴和的台語詩歌〉,《台灣新文學》5期,1996.08,頁296-304。
Khóo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卷4期,1991.12,頁155-184。
Khóo 許水綠,〈評《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上)〉,《新潮流》4期,1984.07,頁50-53。
Khóo 許水綠,〈評《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下)〉,《新潮流》5期,1984.09,頁62-64。
Khóo 許達然,〈日據時期台灣散文〉,收入《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主辦,1994.11。
Khu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07,頁151-167。
Khu 邱貴芬,〈「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08,頁29-46。
Khu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34卷10期,2006.03,頁125-154。
Lâu 劉煥雲等,〈台灣客家文學與客家學發展之研究〉,《文學新鑰》5期,2007.06,頁51-80。
Lí 李勤岸、洪惟仁,〈沒有名字的語言?「台灣話」、「閩南話」還是Ho̍h-ló話?〉,《台灣文學館通訊》15期,2007.05,頁36-41。
Lī 呂興昌,〈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論黃石輝台語文學兮觀念和實踐〉,《台灣新文學》6期,1996.12,頁286-305。
Lī 呂美親,〈八○年代後台語文學ê突圍:以《台灣新文化》作觀察對象〉,收入《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07,頁139-164。
Liāu 廖朝陽,〈評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08,頁43-46。
Liāu 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08,頁48-58。
Lîm 林載爵,〈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回顧〉,《文季》3期,1974.05,頁133-165。
Lîm 林央敏,〈台語小說的發展及作品總評(一)〉,《海翁台語文學》114期,2011.06,頁4-20。
Lîm 林旺,〈植下那語文的大樹深根──台灣語文之歷史探討與比較研究〉,《台灣新文化》17期,1988.02,頁27-37。
Lîm 林鍾隆,〈台灣文藝與吳濁流〉,《台灣月刊》238期,2002.10,頁12-14。
Má 馬森,〈「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聯合文學》89期,1992.03,頁172-193。
Matsunaga 松永正義,何世雄譯,〈台灣的日語文學及台語文學〉,《中外文學》31卷10期,2003.03,頁11-28。
Nâ 藍建春,〈文學史與賴和:以「台灣新/現代文學之父」的論述為例〉,《台灣文學學報》2期,2001.02,頁1-31。
Nakashima 中島利郎著,彭萱譯,〈日治時期台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台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台語禁止為例〉,《文學台灣》46期,2003.04,頁298-317。
Ngôo 吳瀛濤,〈台灣新文學的第一階段〉,《台北文物》3卷2期,1954.08,頁80-82。
Ngôo 吳瀛濤,〈概述光復前的台灣文學(一)〉,《幼獅文藝》216期,1971.12,頁274-282。
Ngôo 吳智偉,〈評《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Century Europe)〉,《史耘》7期,2001.07,頁173-184。
Ngôo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卷2期,2006.06,頁127-218。
Ông 王錦江,〈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台灣文獻》1卷3期,1964.06,頁49-58。
Ông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期,1996.07,頁129-209。
Ông 王順隆,〈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49卷4期,1999.12,頁107-127。
Ông 王昭文,〈羅馬字與「文明化」──台灣文化協會時代的白話字運動〉,收入《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12。
Ông 王愛云,〈陳獨秀與文字改革〉,《安徽史學》4期,2012年,頁90-98。
Ôo 胡民祥,〈台灣文學的語文辯證〉,《海翁台語文學》48期,2005.12,頁4-14。
Png 方孝謙,〈殖民地民族主義與1920年代的日治台灣──以「治警事件」及土語運動為例〉,《東吳社會學報》3期,1994.03,頁161-197。
Png 方耀乾〈台語白話文學ê起源kah發展:一個學界疏忽去ê存在〉,收入《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12。
Phênn 彭瑞金,〈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2期,1982.04,頁1-3。
Phênn 彭瑞金,〈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場台灣文學論戰〉,《文學界》10期,1984.05,頁2-15。
Phênn 彭瑞金,〈當前台灣文學的本土化與多元化──兼論有關台灣文學的一些異說〉,《文學台灣》4期,1992.09,頁11-36。
Phênn 彭瑞金,〈台灣文學定位的過去和未來〉,《文學台灣》9期,1994.01。頁93-117。
Sòng 宋澤萊,〈台灣文學論〉,《暖流》1卷4期,1982.04,頁63-64。
Sòng 宋澤萊,〈致台灣文學界七封信〉,《深耕》15期,1982.08,頁47-53。
Sòng 宋澤萊,〈咱來湊陣用台語念詩〉,《台灣新文化》2期,1986,頁69。
Sòng 宋澤萊,〈談台語文字化的問題〉,《台灣新文化》5期,1987.01,頁38-41。
Sòng 宋澤萊,〈論林央敏文學的重要性──繼黃石輝、葉榮鐘之後又一深化台灣文學的旗手〉,《台灣新文化》8期,1997.08,頁213-232。
Sòng 宋澤萊,〈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閱讀「台語詩六家選」有感〉,《台灣新文化》9期,1997.12,頁272-280,
Sòng 宋澤萊,〈論台語小說中驚人的前衛性與民族性──試介賴和、黃石輝、宋澤萊、陳雷、王貞文的台語小說〉,《台灣新文學》10期,1998.06,頁262-290。
Tâi 台灣新本土社,〈台灣新本土主義宣言〉,《台灣e文藝》創刊號,2001.02,頁30-89。
Tân 陳少廷,〈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期,1972.05,頁18-25。
Tân 陳正醍著,路人譯,〈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上〉〉,《暖流》2卷2期,1982.08,頁22-33。
Tân 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02,頁6-43。
Tân 陳映真,〈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89期,2000.07,頁138-160。
Tân 陳映真,〈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91期,2000.09,頁138-161。
Tân 陳芳明,〈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90期,2000.08,頁156-165。
Tân 陳芳明,〈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92期,2000.10,頁166-179。
Tân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1946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卷2期,2002.12,頁145-201。
Tân 陳建忠,〈先知的獨白:賴和散文論〉,收入「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12。
Tân 陳慕真,〈走向台灣民族的文學革命—論八、九○年代的台語文學論爭〉,《台灣文學評論》6卷1期,2006.01,頁145-160。
Tân 陳培豐〈識字.書寫.閱讀與認同:重新審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收入邱貴芬、柳書琴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04,頁83-110。
Tân 陳培豐,〈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翻譯、文體與近代文學的自主性〉,收入陳芳明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07,頁190-237。
Tân 陳培豐,〈日治時期台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台灣話文〉,《台灣史研究》15卷4期,2008.12,頁31-86。
Tân 陳政彥,〈台語文學論戰重探—過程與意義的再思考〉,收入《第五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台灣語言學系主辦,2008.11。
Tân 陳淑華,〈台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展望〉,《教育學誌》21期,2009.05,頁51-90。
Tân 陳少明,〈近代閩南基督教會的白話字教育〉,《教育評論》11卷6期,2010年,頁132-134。
Tang 東方白,〈敬答歐宗智之論《浪淘沙》〉,《台灣文學評論》2卷4期,2002.10,頁36。
Táng 董芳苑,〈台語羅馬字之歷史定位〉,《台灣文獻》55卷2期,2004.06,頁289-324。
Ting 丁威仁,〈「本土現實詩學」的啟航──70年代《笠》詩論初探〉,收入《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06。
Tiunn 張茂桂,〈評蕭阿勤《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及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9期,2001.02,頁293-299。
Tiunn 張學謙,〈白話字ê活力(1885-1970年)〉,收入《活力白話字(Peh-oe-ji=POJ)在台灣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2006.02。
Tshuà 蔡瑋芬,〈從一九八○年代的「台灣民族論」看其後的兩次台語文學論爭〉,《台灣人文》10卷,2005.12,頁31-42。
Tsiúnn 蔣為文,〈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台灣文學史ê再詮釋〉,收入《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12。
Tsu 朱真一,〈早期歐美的醫界人士與台灣語言〉,《台灣醫界》51期,2008.11,頁50-54。
Tsu 朱首献,〈科學主義與草創期中國文學史觀建構〉,《文學評論》3期,2010年,頁163-168。
Yasuda安田敏朗著,呂美親譯,〈日本「國語」的近代〉,《東亞觀念史集刊》3期,2012.12,頁71-117。
四、學位論文(照台羅字頭、英文、日文拼音字頭kap畢業年度排列)
Âng洪辭惠,《台灣政教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大宣言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Ia̍p葉衽榤,《台灣九○年代的身分建構與國族修辭--以九O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為主要的考察範圍》,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Nâ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N̂g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Lī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Lī呂焜霖,《戰後台語歌詩的成因與發展──兼論向陽與路寒袖的創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Līm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Līm林玲玲,《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論的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2008。
Png方耀乾,《Ùi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Si施俊州,《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kap華語文學關係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Siā謝春馨,《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Tân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Tân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Tân陳志瑋,《戰後初期台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台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
Tân陳金順,《Ùi胡厝寮飛向茉里鄉的渡鳥:胡民祥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Tshuà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e開展:1986-199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Tshuà蔡美俐,《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譯冊、外文冊(照台羅、英文、日文拼音字頭排列)
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200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台北:時報文化,2010。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8。
Edward W.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10。
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8。
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2002。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6。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7。
Harold R. Issacs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立緒文化,2009。
Ismail S. Talib,李勤岸譯,《後殖民文學的語言》,台北:書林,2011。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2011。
Kenneth S. Latourette著,雷立柏等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香港:道風書社,2009。
Matsunaga 松永正義,《台湾文学のおもしろさ》,日本東京都:研文,2006。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Ông王育德著,黃國彥譯,《王育德全集3 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2000。
Philip Spencer, Howard Wollman著,何景榮、楊濟鶴譯,《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2012。
Raman Selden等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2009。
Rev.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昌華等譯,《馬偕日記:1871-1901》,台北:玉山社,2012。
Richard Fumerton著,傅浩政譯,《知識論》,台北:五南,2009。
Steven Roger Fischer著,呂建忠譯,《文字書寫的歷史》,台北:博雅書屋,2009。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19th-Century Europ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Hayden White,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Jonh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 : 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
六、報刊文章
Ia̍p 葉石濤,〈戰後台灣文學的自主意識〉,《台灣新聞報‧西子灣》,1995年。
Linda Javin訪問,魏如風譯,〈論權力與人民-訪問陳映真〉,《暖流》1卷3期,1982.03,頁18-19。
Linda Javin訪問,陳川流譯,〈文學不能脫離現實-訪問黃春明〉,《暖流》1卷3期,1982.03,頁19-21。
Tân 陳千武,〈台灣國語詩的創作〉,《台灣時報》,1988.10.14。
Tân 陳少廷,〈歷史不容誤解──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史的幾點意見〉,《聯合報》,1978.12.10,第12版。
七、資料庫
Lí 李勤岸,台灣教會公報(1895-1969)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計劃,「台灣白話字文獻館」資料庫,網址: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about-2.htm,使用日期:2012.02.26。
Ting 丁鳳珍,日治時期台語文學資料庫,網址:http://www.ntcu.edu.tw/hongtin/,使用日期:2012.11.02。
Tiong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歷史人口研究計畫,「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1915年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資料〉,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使用日期:2012.09.08。
Kok國立台灣文學館台語文學展《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網址:http://nmtldig.nmtl.gov.tw/taigi/02sp/04_list.html,使用日期:2013.04.10。
Kok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台灣政治與社會發展海外史料資料庫,網址:http://da.lib.nccu.edu.tw/tdm/?m=2301,使用日期:2013.04.19。
八、網路資料
Lí 李勤岸,〈沒有名字的語言〉,網址:http://tw01.org/profiles/blogs/1970702:BlogPost:2170575,使用日期:2013.07.28。
Lô 羅光喜,〈尊母語反帝國的神:後殖民神學眼中的巴別塔事件〉,《新使者》125期,2011.08。網址: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25&strMAGID=M2011081602913,使用日期:2013.03.04。
Nâ 藍士博,〈隱蔽的系譜-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幾個側面觀察(一)〉,《極光》電子報288期,2012.02,網址: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8937852.html#6,使用日期:2012.11.17。
Ông 王俐茹,〈黃蔣爭議背後隱藏的語言、認同邏輯〉,《自由時報》,2011.06.06,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6/today-o8.htm,使用日期:2013.05.19。
Si 施瑋,〈華文基督教文學淺議〉,《舉目》28期,2007.11,網址:http://behold.oc.org/?p=5208,使用日期:2013.07.24。
Siau 蕭安凱,〈「華語」作為一種遺毒/(資)產?──思索台灣文學的語言問題〉,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論文,2012.01.07-08。網址:http://www.csat.org.tw/paper/B-1-2_%E8%95%AD%E5%AE%89%E5%87%B1.pdf,使用日期:2012.05.16。
Tân 陳千武,〈我的母語(代序一)〉,網址:ttp://dcc.ndhu.edu.tw/poemroad/chen-chianwu/2006/12/14/%E6%88%91%E7%9A%84%E6%AF%8D%E8%AA%9E%EF%BC%88%E4%BB%A3%E5%BA%8F%E4%B8%80%EF%BC%89/,使用日期:2013.02.17。
Tong 東年部落格,網址:http://blog.udn.com/highsea/5287041,使用日期: 2013.02.06
Tsng 莊紫榕訪問,〈自己和自己格鬥的寂寞作家──葉石濤專訪〉,網址: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13101_1.htm,使用日期:201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