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瓊玫
論文名稱: 唐詩魚類意象研究
指導教授: 羅宗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唐詩魚類魚類意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1下載:10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研究所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學位類別︰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唐詩魚類意象研究
    指導教授︰羅宗濤 先生
    撰者姓名︰吳瓊玫
    論文內容︰全一冊,約十三萬字,分六章
    畢業年月︰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在中國詩歌史上,唐詩是一顆振古爍今的明星,於亙古的文學時空中盡吐芳華,綻放著無限的生命力﹗筆者以唐代詩歌為研究範疇,選取詩歌中的魚作為研究對象與題材,撰寫的主旨有三︰一、物象意蘊的思考與移情。二、生物個體與文學命脈的新聯繫。三、藉助詩歌透視文化的延展性與深層度。
    宇宙萬物,各異其趣,人們知覺物象,探索物之意蘊,觀物時的移情作用乃自然醞釀而成,莊子觀魚,謂之魚樂也,是以人之心情投射於物中。本文跳脫了生物學的範疇,而從文學的角度切入深究,彷彿給魚披上一層文學色彩的外衣,使生物與文學起了新的聯繫。而魚更在文化層面上占有特殊之地,並體現於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緣此,本文亦從唐詩的魚意象窺探唐人社會型態的真貌,觀察唐文化的主色調,這是詩歌研究的價值所在。茲就本論文各章節的架構與摘要,略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並探討「意象」一詞。
    第二章、唐以前文學作品中的魚意象︰本章探討之目的有三︰一、追溯魚意象的根源。二、廣泛了解魚意象的意義。三、比較唐前與唐詩魚意象的差異。分別從山海經、詩經、三禮、莊子、先秦子書、志怪小說中探究文學典籍裏的「魚意象」。
    第三章、唐詩中的主要魚類意象︰先就總名「魚」作探究,再就專名的「鯉」、「鰲」、「鯨」、「鯤」、「鱸」、「鮫」、「鱖」、「枯魚」等不同魚類作各別的分析。
    第四章、唐詩魚類意象的營造與設計︰分析詩人筆下的魚與意象的呈現方式。先論述魚本身,包括身體部位的鉤勒、動作的摹繪、神情的刻畫。並進一步探討意象的設計技巧和所表達的美學藝術。
    第五章、唐詩魚類意象的文化蘊涵︰探究魚意象所反映出來的唐代文化。從詩歌中,追尋唐代社會的蹤跡。這主要表現在科舉制度、政治實況、隱逸文化、食魚風尚、游仙思想、垂釣哲學等方面。
    第六章、結論︰綜論以上研究結果,總結全文。
    魚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吉祥物的象徵,詩人從生活上,將平凡無奇的生物,提昇到詩歌文學的另一境地,這是研究魚意象的價值所在。詩中有游魚的生物本性;生物本性的描繪又賦予濃厚的文學藝術。在涵詠文學的同時,也期能藉由唐詩,讓後人了解中國古代魚文化,使今人走在時代前端,享受繁華之餘,亦能縱覽先人足跡,隨著心中泛起的思古幽情,接受文化的薰陶與洗禮。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物象意蘊的思考與移情 1 二 生物個體與文學命脈的新聯繫 2 三 藉助詩歌透視文化社會的延展性與深層度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一 取材原則 4 二 研究步驟 5 三 研究特色 5 第三節 意象內涵釋義 7 一 意象的語義分析 7 (一) 意與象 7 (二) 意象定義 8 二 意象的生成:呈象、感目、會心 10 三 意象的表述方式之一:賦 ─ 直述 11 四 意象的表述方式之二:比 ─ 譬喻 13 五 意象的表述方式之三:興 ─ 繼起意象 14 第二章 唐以前文學作品中的魚意象 16 第一節 神奇怪異的特徵 17 一 人魚禽獸 混雜形體 17 二 魚類聲音 豐富多樣 19 三 魚類價值 特殊實用 19 (一) 醫療效果 20 (二) 預警功能 20 (三) 防禦作用 20 四 初民的心理反射 21 五 神話的巫術效應與宗教意義 22 第二節 婚姻愛情的隱語 23 一 魚喻匹偶 23 二 張網求魚喻求偶 25 三 食魚喻結配 26 第三節 豐年的象徵 28 一 考古器物 28 二 魚象徵豐收 29 三 夢魚乃豐年之兆 31 第四節 禮制規範的意義 32 一 設立官職 掌理魚事 32 (一) 漁人 33 (二) 鱉人 33 (三) 漁師 33 二 魚與古代祭祀的關係 33 (一) 魚須應地之生 應時而漁 33 (二) 魚牲為祭祀祭品 34 三 與魚相關的儀節規範 36 第五節 大道哲理的寄託 38 一 莊子寓言中的魚 38 (一) 魚 38 (二) 鯤 39 (三) 儵魚 39 (四) 鮒魚 40 (五) 若魚 40 二 魚比喻道 41 (一) 道之性質 41 (二) 以深淵之魚喻玄隱之道 41 三 「北冥有魚」說 43 (一) 鯤化為鵬 43 (二) 精神生命的超拔 45 四 「魚樂之辯」論 46 第六節 政治哲學的譬喻 48 一 治大國若烹小鮮 48 二 魚不可脫於深淵 49 (一) 勢者 人君之淵 49 (二) 抱法處勢則治 51 (三) 任勢之方 52 三 舉魚說明仁政 53 (一) 魚虌不可勝食 王道之始 53 (二) 川淵深而魚虌歸之 54 第七節 志怪角色的性質 55 一 魚為志怪性質 55 (一) 魚類形體 55 (二) 魚類故事 56 二 魚化為人 58 三 人化為魚 58 四 魚有預警作用 59 五 魚具特殊功效 60 第三章 唐詩中的主要魚類意象 62 第一節 魚 62 一 且隨魚鳥泛煙波 ─ 悠遊自如的舒放 62 二 君臣魚水契 ─ 聖君賢臣的相得 65 三 風生碧澗魚龍躍 ─ 魚龍意象的多義性 67 第二節 鯉魚 71 一 金盤膾鯉魚 ─ 佳餚珍饌之典型 72 二 雙鯉迢迢一紙書 ─ 書信之代稱 73 三 得名當是鯉 ─ 躍登龍門之意涵 75 四 赤鯉湧琴高 ─ 仙人之縱逸 76 第三節 鰲 77 一 驚天巨鰲鬥 ─ 勢騰氣飛的壯闊 78 二 鰲戴五山峙 ─ 神話典故的旨趣 79 三 傷時欲釣鰲 ─ 人間意識的投影 81 四 鰲頂蓬闕 ─ 游仙詩歌的造境與況味 84 第四節 鯨魚 86 一 橫海吞舟 揚波鬣刺 ─ 巨大壯觀之意象 86 二 縱跡滄溟 渾涵汪洋 ─ 傑出不凡之意象 88 三 倚劍斬鯨 海晏波清 ─ 翦滅敵讎之意象 89 第五節 鯤:鯤化上太虛 ─ 生命境界的昇華 92 第六節 鱸魚 94 一 鱸魚鮮美稱蓴羹 ─ 珍饈佳味 94 二 莫疑張翰戀鱸魚 ─ 思歸退隱 95 第七節 鮫魚 97 一 將軍被鮫函 ─ 表現威武或權貴 98 二 鮫人織杼悲 ─ 象徵美好或情思 99 第八節 鱖魚 101 一 桃花流水鱖魚肥 ─ 閑情的象徵 101 二 鮮鱖食知味 ─ 美味的象徵 102 第九節 枯魚 103 一 枯魚過河泣 ─ 寓誡人謹慎之深意 103 二 酌醴焚枯魚 ─ 表田園生活之淳樸 105 第四章 唐詩魚類意象的營造與設計 107 第一節 魚類身體部位的鉤勒 107 一 魚身軀 107 二 魚眼 107 三 魚尾 108 四 魚鰭鬣 109 第二節 魚類動作的摹繪 109 一 澄泓碧潯觀魚游 109 二 綠荷閒波伴魚戲 110 三 清漪恬風見魚躍 115 四 萍藻雨浪共魚翻 116 第三節 魚類神情的刻畫 118 一 魚樂 118 二 魚驚 119 三 魚靜 120 第四節 意象呈現的方式與技巧 121 一 感官的意象 根植人心親切有味 121 二 綰合的意象 圍繞中心扣緊主題 122 三 並置的意象 相互聯繫強化意念 125 四 擬人化的意象 栩栩靈動活現有情 126 五 誇飾的意象 極度渲染形象鮮明 128 六 突出的意象 營造物象精心特寫 129 七 奇特的意象 超越現實激發想像 131 第五節 意象的美學意味 132 一 動態美 132 二 自然美 141 三 空間美 145 四 色彩美 146 五 壯闊美 148 六 喻象美 149 第五章 唐詩魚類意象的文化蘊涵 151 第一節 表現科舉制度的社會心理 151 第二節 反映唐世政治的現實情況 154 一 唐代文人的仕宦意識與覺醒 154 二 諷喻當今 抨擊現實 158 三 政治文化制度 159 第三節 追求超然出塵的隱逸文化 161 第四節 喜好珍饌佳味的食魚風尚 164 第五節 展現游仙思想的時代特徵 166 第六節 流露垂釣生活的哲學意趣 168 一 史籍中的釣者形象 168 (一) 姜太公 168 (二) 嚴光 169 二 唐代詩人的嗜釣 171 (一) 韓愈 171 (二) 張籍 173 (三) 白居易 174 (四) 溫庭筠 175 (五) 皮日休 176 (六) 陸龜蒙 178 三 唐代詩人的垂釣心理 182 (一) 體悟哲理 興遯隱之思 182 (二) 疏放逍遙 詠閑情逸致 183 (三) 陶然忘機 釣人生高趣 184 (四) 煙波江上 寄理想懷抱 187 (五) 物我交融 與自然心契 188 第六章 結論 190 引用參考書目 193 附錄︰唐詩魚類意象主題分類表 202 魚類圖鑑 217

    引用參考書目
    一、本書目分為四大類︰壹、古籍部分。貳、現代專著。參、期刊論文。肆、學位論文。
    二、古籍部分之編排以四庫總目提要為準。
    三、現代專著依性質加以歸納,分為若干類,每小類按出版順序先後排列。
    四、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亦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
    壹、古籍部分
    經部
    周易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詩經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詩集傳 (宋)朱熹 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詩經通論 (清)姚際恆 廣文書局 民國五十年十月
    讀風偶識 (清)崔述 學海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三月
    周禮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儀禮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禮記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孟子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爾雅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十二刷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十月
    釋名 (漢)劉熙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六六年
    埤雅 (宋)陸佃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六六年
    爾雅翼 (宋)羅願 藝文印書館 一九六九年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六十三年九月
    玉篇 (梁)顧野王 中華書局 一九六五年
    史部
    史記 (漢)司馬遷撰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七月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後漢書 (南宋)范曄撰 鼎文書局 民國六十四年十月
    三國志 (晉)陳壽撰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
    晉書 (唐)房玄齡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舊唐書 (後晉) 劉煦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
    新唐書 (宋)歐陽修 宋祁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
    子部
    荀子集解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 文光圖書公司 民國六十三年五月
    韓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 華正書局 民國八十年十月
    古今注 (晉)崔豹 藝文印書館 一九六九年
    事類賦 (宋)吳淑撰註 (明)華麟祥校刻 新興書局 民國五十八年十一月
    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撰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廣博物志 (明)董斯張 湖南岳麓書社 一九九一年四月
    古今事文類聚 (宋)祝穆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二月
    古今圖書集成 (清)陳夢雷原編 (清)蔣廷鍚等撰 鼎文書局 六十五年二月
    西京雜記 (晉)葛洪 廣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
    山海經箋疏 (晉)郭璞傳 (清)郝懿行箋疏 藝文出版社 民國四十七年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 世界書局 一九六二年
    侯鯖錄 (宋)趙令畤 上海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六年
    搜神記 (晉)干寶著 里仁書局 民國六十九年四月
    太平廣記 (宋)李昉 明倫出版社 民國六十年十月
    莊子集釋 (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唐)陸德明釋文 (清)郭慶藩集釋 貫雅文化事業公司 八十年九月
    集部
    李太白集註 新興書局 民國五十七年十月
    杜詩詳註 (清)仇兆鰲 廣文書局 民國五十一年三月
    杜詩鏡銓 (清)楊倫 華正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文選 (梁)蕭統 (唐)李善注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八十年十月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全唐詩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六0年四月
    文心雕龍注 劉勰 明倫出版社 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詩品 鍾嶸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六五年
    貳、現代專著
    經書
    詩經今註今譯 馬持盈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十年七月
    詩經直解 陳子展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月
    詩經鑑賞集成 周嘯天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儀禮譯注 李景林 王素玲 邵漢明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八月
    詩經特定名物應用系列新編 李湘 萬卷樓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新譯禮記讀本 姜義華注譯 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子書
    荀子今註今譯 熊公哲 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韓非子的哲學 王邦雄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六十六年八月
    列子 羅肇錦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一九八一年一月
    國家的秩序─韓非子 張素貞 時報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年三月
    韓非子今註今譯 邵增樺 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孟子思想研究論集 吳康等 黎明文化公司 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法家哲學 姚蒸民 怡樂堂叢刊 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逍遙的莊子 吳怡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莊子寓字研究 金嘉錫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老子釋義 黃登山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列子古注今譯 蕭登福 文津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
    逆境中的老莊思想 莊漢宗 漢欣文化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白話本莊子 大夏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二月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袁保新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九月
    老子研究 許抗生 水牛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三月
    文學理論
    文學原理 程大城 黎明文化公司 民國六十二年九月
    文學論 韋勒克‧華倫合著 王夢鷗‧許國衡合譯 志文出版社 民國六十五年十月
    文心雕龍譯注 趙仲邑 貫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年五月
    文學意象論 夏之放 汕頭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 王夢鷗 時報出版公司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文學史
    樂府文學史 羅根澤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三月
    中國文學流變史─詩歌編(上) 李曰剛 聯貫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華正書局 民國八十年七月
    唐代文學演變史 李從軍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月
    新編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研究委員會 復文書局
    詩選集、詩學、詩歌論著
    唐詩概論 蘇雪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四十七年六月
    杜甫和他的詩 由毓淼 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年十月
    中國詩學─設計篇 黃永武 巨流圖書公司 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李賀詩集 李賀 里仁出版社 民國六十九年八月
    詩歌 曹淑娟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意象派詩選 英‧彼德‧瓊斯編 裘小龍譯 漓江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八月
    歷代樂府詩選析 傅錫壬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李白詩選 馬里千 遠流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
    詩論 朱光潛 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詩歌意象論 陳植鍔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0年八月
    綿綿思遠道─樂府詩選粹 江寶釵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年五月
    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 侯迺慧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年六月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童慶柄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三月
    南北朝民歌 高海夫 金性堯 地球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中國詩學 吳戰壘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詩品 徐達譯注 地球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唐代遊仙詩研究 顏進雄 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十月
    中國游仙詩概論 熊曉燕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唐詩百話 施蟄存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九月
    詩歌修辭學 古遠清 孫光萱 五南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杜詩意象論 歐麗娟 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神話、小說
    神話與詩 聞一多 藍燈文化出版社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 李豐楙 時報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年三月
    神異經研究 周次吉 文津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
    山海經校譯 袁珂 明文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中國神話研究 譚達先 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中國神話 謝選駿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七月
    中國古代神話 陳天水 國文天地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 鄧啟耀 重慶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一月
    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 正文書局 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中國筆記小說史 吳禮權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 楊義 業強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八月
    新譯列仙傳 張金嶺注譯 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二月
    博物志 祝鴻杰譯注 臺灣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五月
    社會、文化、民俗
    社會學 龍冠海 三民書局 民國五十五年五月
    民俗學 林惠祥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七年二月
    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 蔣星煜 龍田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人類及其象徵 卡爾‧榮格等著 黎惟東譯 好時年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八月
    中國古代社會 許進雄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八八年九月
    民以食為天 王仁湘 中華書局 一九八九年六月
    唐代文苑風尚 李志慧 文津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七月
    草木蟲魚世界 鄧雲鄉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 王祥齡 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
    中國選士制度史 劉虹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
    古代占夢術注評 盧元勛等 北京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一九九二年十月
    吉祥物在中國 喬繼堂 百觀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二月
    中華文化史 馮天瑜等著 桂冠圖書公司 一九九三年五月
    中國歷代藝術─工藝美術編 李中岳等 台灣大英百科公司 一九九五年五月
    隱逸人格 陳洪 長江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中華草木蟲魚文化 童勉之 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一月
    中國古代隱士 韓兆琦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美學
    中國詩歌美學 蕭馳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美的探索 葉航 志文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四月
    詩美學 李元洛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
    談美 朱光潛 金楓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八月
    一般辭典、詩詞鑒賞辭典、大百科
    中文大辭典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全唐詩典故辭典 范之麟 吳庚舜 湖北辭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二月
    樂府詩鑒賞辭典 李春祥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0年三月
    唐宋詞鑑賞 唐圭璋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八十年六月
    三李詩鑒賞辭典 宋緒運 初旭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五月
    歷代詩分類鑒賞辭典 張秉戍 中國旅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七月
    中國詩詞曲藝術美學大百科 王鐘陵 四川辭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
    全唐詩精品譯注匯典 楊佐義 長春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一月
    歷代哲理詩鑒賞辭典 徐應佩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八月
    參、期刊論文
    閒話子陵釣台 陳長坤 浙江月刊 第二期二卷 民國五十九年一月
    從兩首樂府古辭看民間歌詩 周英雄 中外文學 第四卷第三期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
    李白的釣鼇意識 李正治 中外文學 第四卷第六期 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
    神仙思想與遊仙詩研究 唐亦璋 第十四期 民國六十五年四月
    詩歌意象的表現 邱師燮友 幼獅文藝 第四十七卷第六期 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詩的語言和意象 洛夫 國魂 第四0四期 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詩經欣賞選例─采綠 江甯 中國語文 第四十六卷第三期 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詩經欣賞選例─竹竿 江甯 中國語文 第四十九卷第三期 民國七十年九月
    詩經欣賞選例─汝墳 江甯 中國語文 第四十九卷第五期 民國七十年十一月
    詩經欣賞選例─衡門 江甯 中國語文 第五十三卷第一期 民國七十二年七月
    詩經欣賞選例─無羊 江甯 中國語文 第五十六卷第一期 民國七十四年一月
    詩的意象與象徵 朱學瓊 大陸雜誌 第七十一卷第三期 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白居易的飲食習慣 楊宗瑩 中國學術年刊 第八期 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唐代佩魚制度 李則芬 東方雜誌 第二十卷第九期 第五卷第二期 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 林聰舜 漢學研究中心 第五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 顏崑陽 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七期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從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三彩魚形壺談起 謝明良 故宮文物月刊 第十卷第十期 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鯤鵬蜩鳩逍遙遊 黃湘陽 輔仁國文學報 第九期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從韓愈詩文看其生活情趣 柯萬成 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 第二期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漢畫中魚龍圖的含義 徐嬋菲 故宮文物月刊 第十二卷第十一期 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從歷史淵源論元散曲中的漁樵鷗鷺 王熙元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六期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古典文學中的魚龍解 徐國能 中國語文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肆、學位論文
    魏晉詠物賦研究 廖國棟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韓愈詩研究 高八美 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白居易詩研究 俞炳禮 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七年六月
    山經祭儀初探─祭品篇 龍亞珍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七年六月
    韓愈詩探析 李建崑 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皮日休詩歌研究 王盈芬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李白遊俠詩研究 卓曼菁 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唐代文人詞之研究 楊肅衡 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