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郁喬 Yu-chaio, Wang |
---|---|
論文名稱: |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職業價值觀之研究-以臺北縣高職為例 A Study on Occupational Values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 Take Taipei County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胡茹萍
Hu, Ru-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高職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 、職業價值觀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Vocational Valu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0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現況,並探究不同個人背景因素與職業價值觀之關係與差異情形。透過文獻分析的結果,以「性別」、「年級」、「科別」、「上學期學業成績」、「未來進路規劃」等背景變項,及選用吳鐵雄等編製的「工作價值觀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抽樣方式,針對98學年度第二學期臺北縣參加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一、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發放,獲得有效回收問卷814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做分析,並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Scheffe法」、「Tukey法」、「LSD法」、「Tam hane's T2檢定法」、「Dunnett′s T3檢定法」、「Games-Howell檢定法」進行事後比較,歸納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對職業價值觀,有很高的重視程度,並且具有相當正向的積極態度。
二、臺北縣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最重視的是「組織安全與經濟」取向,最不重視的是「自我實現」取向。
三、臺北縣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比較重視「工具性價值」,顯示學生比較看重屬於外顯方面的價值。
四、不同「性別」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不同「年級」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六、不同「科別」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僅在「目的性價值領域」中達到顯著水準。事後比較結果得到「電影電視科」學生的重視程度高於「資訊科」學生。
七、不同「未來進路規劃」之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並無顯著差異。僅在「目的性價值領域」中達到顯著水準。事後比較結果得到選擇「升學」與「就業」的學生重視的程度高於選擇「尚未決定」的學生。
八、臺北縣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因上學期學業成績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差異情形為上學期學業成績「80~89分」的學生重視的程度高於「60~69分」的學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企業經營者與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之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nalyze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in Taipei Coun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and occupational values. Based on the analized results of the related papers, gender, years in the school, major, academic score from the first semester and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career have been selected as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is study. Besides, Work Value Inventory, established by Tieh-Hsiung Wu et al., was used in the questionnair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he selected subjects, who were students currently in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with alternat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in Taipei County, in their second semester of the 1st or 3rd year, were asked to complete questionnaires. There are 814 valid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fter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s a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clud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Data analysis was later conduct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ANOVA analysis”, followed by some data comparison methods such as “Scheffé's method”, “Tukey method”, “LSD method”, “Tamhane's T2 test method”, “Dunnett's T3 test method”, and “Games-Howell test method”. Primar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
1.The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alternativ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were found to be had highly degree in occupational values, and had highly positive attitudes.
2.The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alternativ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re most emphasized in domain of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and economy, but less focus on the domain of self-realization.
3.The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alternativ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focus more on instrumental value. This could implicate that the students tended to emphasize on the explicit value of occupation.
4.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was observed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
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was observed between students in the different years of the alternativ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6.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was observe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ajors. The difference in area of intrinsic value wa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ajors. Students major in film and theater emphasized more on the “area of intrinsic value” than those major in computer-science.
7.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was observe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lueprints for the future. The difference in area of intrinsic value wa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uture plans. Students who wanted to study in higher education or seek for a job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school, focused more on the area of intrinsic value than those who haven’t any plan for their future.
8.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was observe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scores in their first semester. The students with an academic score from 80 to 89 emphasized more on the occupational values than those with the academic score from 60 to 69.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would be proposed to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chools, enterprise superintendents and the follow-up researchers.
壹、中文部分
丁鉅河(2006)。高中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內政部(2009)。內政統計月報。2009.6.20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7.xls
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臺北市:五南。
石雅惠(2008)。生涯規劃。臺北市:中華電視。
江文雄(1999)。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主計處(2006)。都市化地區分類定義。2009.6.20取自:http://www.dgbas.gov.tw/fp.asp?xItem=954&ctNode=3217
行政院主計處(2010)。失業率統計報告。2010.1.20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52215463471.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5)。職業之定義。2009.5.20取自:http://www.evta.gov.tw/employee/emp/index2.htm
朴英培(1988)。責任感、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一以韓國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惠玲(1996)。我國觀光系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其就業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傾向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育文(1992)。音樂資優生及舞蹈資優生職業價值觀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依恬(2006)。本國銀行員工的職業價值觀。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冠儀(1999)。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超平(2009)。價值觀管理-21世紀企業生存之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李義男(1985)。職業發展與員工輔導。臺北:自行出版。
李建興(1972)。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革新途徑之研究,載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輯(頁234)。臺北市。
李錫津(1990)。臺北市高職學生職業成熟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大安高工學報,8,4-21。
沈沛青(2006)。國中三年級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健華、周春美(2002)。中部地區大專畢生職業價值觀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輔會就業服務及生涯發展資源中心。
貝亞倩(2006)。高科技產業員工的職業價值觀。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信寬(2000)。我國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麗卿(2003)。影響高職學生自重感與工作價值觀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
青年政策論壇全國論壇結論報告-勞委會綜合回應資料(2009)。2010.1.12取自:http://youthhub.tw/ypu/upload/file/%E5%8B%9E%E5%A7%94%E6%9C%83-%E5%85%A8%E5%9C%8B%E8%AB%96%E5%A3%87%E5%9B%9E%E6%87%89.doc
吳芝儀(2002)。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 (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 (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榕峰、林怡均(2008)。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現況與未來展望。載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舉辦之「2008年技職教育永績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55-564),臺北市。
吳榕峰、林琴珠(2001)。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問題探討。師友月刊,412,56-60。
吳榕峰、林琴珠(2008)。高中職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問題及改進途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4,115-140。
吳銘達(1990)。影響高中高職學生生計價值觀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錦鳳(2005)。生涯、群己與人倫。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及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周談輝(2006)。生涯規劃發展(二版)。臺北市:全華。
周錫瑋(2009)。北臺灣「軸心翻轉」進行式-移居新北市成型中2010.6.20取自:http://www.tpc.gov.tw/web/SG?pageID=36669&FP=D10000002890000002
林巧惠(2007)。中部地區國中九年級學生生涯發展教育學習態度與職業價值觀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灯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34-40。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二版)。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益昌(2006)。生涯規劃。臺北市:科友。
林清山 (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之比較研究。載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7輯(頁113-145)。臺北市。
林琴珠(2008)。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琴珠、吳榕峰、程榮凱 (2004)。台灣省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載於建國科技大學等舉辦之「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66-981),彰化縣。
林璇貞(2007)。工作價值觀在人格特質與職業生涯發展間之中介效果─以高職餐飲科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
技職司一科(2008)。推動產學合作人才培育-技職教育做中學。高教技職簡訊,23。2009.5.30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23/2008111001.asp?c=0200&vers=023
官燦燈(2004)。營建工程師職業價值觀與生涯展望之分析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侯月瑞(1986)。生計發展課程對高中(職)學生生計成熟與職業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玉陞(2003)。臺灣職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華民(1984)。軍校學生傳播行為及其職業價值觀關聯性之研究。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洪瑞佑(2008)。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電機電子群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明薇、王祿旺(2004)。生涯規劃-建構全方位的全程人生藍圖。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04)。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臺北市:全華。
章秀峰(1993)。高職生職業價值觀及就業準備之研究-比較普通班高職生與建教合作技術生之差異。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概況手冊。臺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a)。建教合作教育技術生權利須知。2009.5.23取自:http://www.slvs.tcc.edu.tw/depart/slvspractices/due/index.htm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b)。2008學年度建教合作班科人數核定表。2009.4.21 取自:http://tpde.tchcvs.tc.edu.tw/case_97new.aspx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0)。2009學年度建教合作班科人數核定人數。2010.1.20取自:http://tpde.tchcvs.tc.edu.tw/case_98new.aspx
陳子煌(198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現況與探討。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74-189)。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珮郡(2004)。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職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娟(1980)。中學生職業成熟發展之研究。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美霞(2002)。海事職校學生工作價值觀、成就動機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陸啟超(2007)。生涯規劃。臺北縣:全威。
郭振昌(2009)。青少年失業問題與就業展望。2010.1.15取自:http://blog.nownews.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314406
郭靜宜(2001)。高中職幼兒保育科應屆畢業生生計準備與生計選擇之研究-以北區高中職幼兒保育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天津(1985)。技術及職業教育行政與視導。臺北市:三民。
張春興(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黃月純 (1988)。臺北地區高職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怡瑾(2008)。彩繪生命的藍圖:生涯規劃(二版)。臺北市:華泰。
黃淑樺(2006)。高雄臨海工業區員工職業價值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德祥(2006)。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39-56。
鄧明宇、李介至、鄧鳳君(2007)。心理學概論。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廖秋月(2000)。"X"世代護理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之探討。臺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臺北市:心理。
劉金泉(2008)。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金謀、邱紹一(2007)。生涯規劃與人生發展。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劉德生(1988)。中等學校學生職業觀念與職業態度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鶴群等譯 (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文第二版)。臺北市:雙葉。
鄭贊嘉(2006)。生涯規劃。臺北市:五南。
蔡盛明(2003)。公營事業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員工屬性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實證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藍天虹(2006)。高職工讀學生之工作價值觀研究-以台東市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藍敏慧(1972)。論建教合作。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3(5),10。
職業學校法(2003)。
蕭君華、鄭如伶(2006)。六、七年級生之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萬能學報,11,87-102。
蕭維欽(1998)。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蕭錫錡 (1993 )。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9,161-177。
羅大涵 (1990)。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推展建教合作的回顧與檢討。技術學刊,5(4),321-330。
羅俊清 (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如何做好研究。臺北市:威仕曼文化。蘇美蓉(2006)。勞工國家文化價值觀、職業價值觀與職業態度的跨文化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顧雪英(2002)。職業價值觀架構探析。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
貳、英文部分
Cochran, L. (1983). Implicit versus explicit importance of career value in making a career deci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0(2),188-193.
Feather, N. T.,& Rauter, K. A. (2004).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in relation to job Status,job insecurity,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identification, job Satisfaction and work valu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7, 81-94.
Bra°ten, I.,& Strømsø, H. I. (2008) .Job values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 role of achievement goal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 (3), 259-277.
Jaw, B. S., Ling, Y. H., Wang, C. Y.-P., & Chang, W. C.(2007).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chinese employees work values. Personnel Review, 36(1), 128-144.
Knoop, R. (1994). Work values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 Applied, 128(6), 683-689.
Lyons, S. T., Duxbury, L. E., & Higgins, C. A. (2006). A comparison of the values and commitment of private sector, public sector, and parapublic sector employe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4), 605-618.
Robbins, S. P. (1992).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Hales, L.W.,&Fenner,B.(1972). Work values of 5th, 8th, and 11th grade students. Vocational GUidaoce Quarterly, 20, 199-203.
Henderson, G. H.(1985). Dimensions of life. Ohio: South-Western.
India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2008 ). Cooperative education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manual. Retrieved August 2. 2009. from http://www.in.Gov/ed. ucation.htm
Mongo, C. (1978). Work values and career education. Business Education Forum, 10, 9-ll.
Siu, O. L. (2003). Job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among employees in Hong Kong: The role of chinese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8(6), 337-347.
Super, D. E.(1990) A life-span and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ed.: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Nevil, D. D.,& Super, D. (1989). The values scale: Theory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mction (2007). Cooperative education skill st,andards cerfate program. Retrieved August 11, 2008, from http://www. dpi. state.wi.us/dlsis/let/cteskills.html
Zytowski, R. (1978). Vocational behavior and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