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意清 Lin Yi-Ching |
---|---|
論文名稱: |
蒙特梭利感覺教育理論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Montessori's Sensory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何慧敏
Ho, Huoey-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畢業學年度: | 8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蒙特梭利 、感覺教育 、感覺教具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教育家,她在教育上的見解與教育方法,不僅遍及世界各角落,而且對各地的教育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故而當論及學前教育思想時,沒有不述及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然而觀察蒙特梭利教育在臺灣所造成的影響,卻顯的膚淺而不落實,不僅呈現種種的教學型態,而且許多號稱蒙特梭利教學的幼兒學校,以蒙特梭利教學作為商業盈利的手段。推估當今呈現這種種蒙特梭利教學型態之因無他,缺乏對蒙特梭利教育思想深入探討之故。感覺教具(Sensory Instrument)是蒙特梭利用來實施感覺教育的媒介,是依據幼兒早期智力快速發展的特性所安排、設計用以啟發幼兒認知能力的一系列工作材料。蒙氏認為感覺教育乃是發展高層次精神(智能)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人格形成的原動力,而學習必須經過感覺與知覺的歷程,因此概念的形成就必須以感覺教具的操作練習為基礎。感覺教育在蒙特梭利教育中,不僅是幼兒時期(3-6歲) 教育的重點,同時與語言、數學及自然文化教育相互銜接。蒙特梭利深深體會到感覺教育與認知發展有不可分的關係,認知的發展是透過感覺而形成,因此感覺的發展就是 促進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者對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中感覺教育的重要性之認知,乃萌發下列三項研究動機: 一.瞭解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供學前教育研究之參考。二.探討蒙特梭利感覺教育思想的內涵,供從事蒙特梭利教育者參考。三.評析蒙特梭利感覺教育理論,供國內從事幼兒教育者參考。針對上述之動機,本研究所欲達到的目的有四:一、瞭解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二、分析蒙特梭利感覺教育理論的內涵。三、評析蒙特梭利感覺教育理論。四、提供從事蒙特梭利教育研究與務實推展之參考。本研究基於上述之動機與目的,擬採取敘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中的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method),根據蒙特梭利教育原著、以探討蒙特梭利教育為主的著作或期刊、研究或驗證蒙特梭利教育理論的中外博碩士論文,以進行研讀、整理與比較,最後並針對研究目的所提出的方向,進一步做分析歸納的工作。誠如研究動機與目的所述,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則以蒙氏之生平與思想背景為基礎,再廣讀蒙氏所著之學前教育論著,以圖掌握其教育思想的重點,最後則深入研究其感覺教育理論,以期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故本研究之章節的呈現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蒙特梭利的生平與思想背景;第三章,蒙特梭利主要的學前教育思想;第四章,蒙特梭利感覺教育理論;第五章,蒙特梭利感覺教具之評析;第六章,結論。蒙特梭利以感覺教育作為高層次智能發展的基礎,然而其主張與學說之適切性與否,在學術界中經常被評述著。自從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克伯屈(W. H. Kilpatrick)於一九一四年以「蒙特梭利體系之檢討」(The Montessori System Examined)一書評擊蒙氏教育方法之不適切後,蒙氏教育學說在學術界及教育界便不斷出現質疑之聲,這些爭論的重點大致上為─方法過於原始性、教師地位的降低、預備環境是限制或自由、宗教教育問題、蒙氏教育學之統一或非統一、社會生活與藝術活動的缺乏、教具操作順序固定限制兒童創造力等。若針對上述種種質疑換個角度來看,蒙特梭利的教育研究距今約有一世紀之久,在不同時空對不同背景的使用者而言,要毫無疑問的接受蒙特梭利所有的教育觀點,似乎無此必要。然而不可諱言的,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對幼教界仍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正如她所提出的:傢俱應符合於兒童體型及需要,這一論點早已被收納於幼兒教育方法中,然而提出者的她卻被長久的遺忘了。是故平心而論,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教育課題,身為當今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針對當今的教育議題重新檢討這些質疑的論點之客觀性與否,為此本研究統整並歸納上述問題為:一、教具操作與教學方法,二、社會生活與藝術教育兩大類來討論蒙氏教育體系的適切性與否,並於總結時針對蒙特梭利的教學法與感覺教育做一統整的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