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輝祺
Hui Chi Chiang
論文名稱: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學習效果比較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空中動作急行跳遠學習態度學習效果
英文關鍵詞: movements in the air, long jump,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effe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之學習效果,對象以文藻外語學院四技一年級女生三班共106名,採隨班分組,分別學習蹲踞式、挺胸式與走步式等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以分段教學法實施八節課的教學。研究所蒐集資料進行如下之比較結果:(一)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別進行,測驗成績的前後測比較蹲踞式(t值=-1.600)未達顯著差異(p >.05),挺胸式(t值=-5.630)與走步式(t值=-8.604)均達顯著差異(p <.05);技能等級前後測比較蹲踞式(t值=-3.437)、挺胸式(t值=-3.564)、走步式(t值=-9.277)均達顯著差異(p <.05);學習態度前後測比較蹲踞式(t值=-3.742)、挺胸式(t值=-10.430)、走步式 (t值=-7.900)均達顯著差異(p <.05)。(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教學後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測驗成績F值6.470(p <.05)達顯著差異;技能等級F值7.847(p <.05)達顯著差異;而學習態度以共變數分析後F值7.681(p <.05)亦達顯著水準,再以事後比較分析,發現測驗成績蹲踞式與走步式有顯著的差異,數據顯示走步式效果較好;技能等級與學習態度則顯示蹲踞式與走步式、挺胸式均達顯著差異,而從實際數據成績來看,走步式、挺胸式的學習效果比蹲踞式顯著;綜合以上探討走步式的學習效果最為顯著。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movements in the air of long jump sail, hang and hitch-kick.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female students of the freshman in Wenzao college. There were a total of 106 students from three different classes learning each movements. Each class was taught by part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eight classes .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s follows: (1) After compared by t-test correlated samples, the test result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sail (t-value=-1.600)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5). hang (t-value=-5.630) and hitch-kick (t-value=-8.604) bot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5). For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skill levels, sail (t-value=-3.437), hang (t-value=-3.564) and hitch-kick (t-value=-9.277)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5). For the pre- and post-test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 sail (t-value=-3.742), hang (t-value=-10.430) and hitch-kick (t-value=-7.900)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5). (2) Through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 value of three different movements in the air of long jump was 6.470 (p <.05) which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F value of skill levels was 7.847 (p <.05)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s well. For the learning attitude, the F value was 7.681 (p <.05) and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rough post-hoc-comparis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st results of sail and hitch-kick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data showed that hitch-kick wa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skill levels and learning attitude, all three movem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tch-kick and hang demonstreted better learning effects than sail. In short, hitch-kick showed the most significant learning effect.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 ……………………………………………………………………… 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急行跳遠動作技能 ………………………………………… 9 第二節 體育教學與課程…………………………………………… 13 第三節 學習態度之相關因素 ………………………………………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8 第四節 實施流程 ……………………………………………………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4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前後比較…………………… 47 第二節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比較 ……………………… 5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 61 第二節 建議 ……………………………………………………… 63 引用文獻 ……………………………………………………………… 67 一、中文部份………………………………………………………… 67 二、英文部份………………………………………………………… 74 附 錄 …………………………………………………………………… 77 附錄一 急行跳遠教學問卷內容…………………………………… 78 附錄二 A班學生基本資料與急行跳遠測驗成績紀錄登記表…… 79 附錄三 B班學生基本資料與急行跳遠測驗成績紀錄登記表…… 80 附錄四 C班學生基本資料與急行跳遠測驗成績紀錄登記表…… 81 附錄五 蹲踞式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技能等級評量登記表 ……… 82 附錄六 挺胸式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技能等級評量登記表……… 83 附錄七 走步式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技能等級評量登記表……… 84 附錄八 教學單元結構 …………………………………………. 85 附錄九 蹲踞式急行跳遠課程教案……………………………… 86 附錄十 挺胸式急行跳遠課程教案……………………………… 87 附錄十一 走步式急行跳遠課程教案……………………………… 88 附錄十二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技能等級評量 ……………… 89 附錄十三 個人小傳………………………………………………… 90 表 次 表3-1 參與對象基本資料表 38 表3-2 評分員技能等級評分分析信度考驗摘要表 42 表3-3 專家效度名單 44 表4-1 蹲踞式急行跳遠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 48 表4-2 挺胸式急行跳遠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 49 表4-3 走步式急行跳遠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 51 表4-4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前測驗成績同質性檢驗表 52 表4-5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測驗成績摘要表 53 表4-6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測驗成績變異數分析表 53 表4-7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測驗成績事後比較摘要表 54 表4-8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前技能等級同質性檢驗表 55 表4-9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技能等級摘要表 55 表4-10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技能等級變異數分析表 56 表4-11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教學後技能等級事後比較摘要表 56 表4-12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學習態度前測總得分同質性檢驗表 57 表4-13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學習態度後測總得分摘要表 58 表4-14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學習態度後測校正後共變數分析表 58 表4-15 三種急行跳遠空中動作學習態度後測事後比較摘要表 58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 37 圖3-2 攝影機位置 41 圖3-3 蹲踞式 42 圖3-4 挺胸式 43 圖3-5 走步式 43 圖3-6 研究流程 45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乃慧芳(2000)。男子跳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建臺(1992)。課程概念、課程分析與PPCF關係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2),81-87。

    石昌益(1998)。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中練習式之探討。大專體育,35,59-63。

    朱敏進、林純玉、許樹淵、蔡秀華、簡坤鐘(1993)。急行跳遠教學效果設計探討。體育學報,15,149-160。

    李美枝(1981)。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勝雄(1996)。不同握槍法投擲對標槍學習效果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26,232-241。

    李金泉(1992)。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市:松崗電腦。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臺灣省學校體育,6(5),42-48。

    呂碧琴(1990)。由目的過程架構(PPCF)談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的系統化。國民體育季刊,19(2),72-80。

    何金銘(2001)。統計法輯要。臺南市:復文。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1993)。現行學校體育課實施之探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49-67。

    林本源、邱金松(2003)。編製中小學體育態度量表之初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1),11-25。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寶城、廖學滏、許樹淵、吳銘章(1993):國高中女生急行跳遠不同教學效果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7(3),44-52。

    阮如鈞(1986)。國立中央大學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反應調查。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2-61。

    吳萬福 (1980)。學習理論與運動技術的學習。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7-43。

    吳萬福(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站在改進體育教學立場來說。國民教育,24(5),3-5。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市:學生。

    吳 蘇 (1999)。不同教學方式在摩斯登練習式教學結果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41,37-46。
    吳武典 (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5-11。

    吳武典 (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臺北市:張老師。

    柳正茂 (1984)。體育創作性教學法概念。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71-373。

    施慧、洪得明 (1997)。趙志國與乃慧芳跳遠空中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20-143。

    許義雄 (1981)。論創造性在運動教育中的地位。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13-116。

    許義雄 (1982)。體育正課的『運動樂趣』因素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31。

    許義雄 (1984)。大專學生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75-289。

    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臺北市:文景。

    許義雄(1996)。中國近代體育思想。臺北縣:啟英文化。

    許樹淵 (1992)。田徑論。臺北市:偉彬。

    許樹淵 (1988)。運動技術教學法。臺北市:偉彬。

    許樹淵 (1976)。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市:協進。

    張宗昌、莊清泉 (1995)。國立臺中商專學生喜歡與不喜歡體育課因素調查。大專體育,22,32-38。

    張春秀 (1998)。學校本位的體育課程改革。臺灣省學校體育,8,1(43),12-19。

    張思敏 (1995)。課程設計與教育配合之探討。大專體育,17,59-60。

    焦嘉誥 (1978)。體育分科教材教法。臺北市:開明。

    黃雅陵 (1998)。體育課教學的新趨勢。臺灣省學校體育,8,1(43),43-47。

    黃國義 (1994)。學校體育內容教學之規劃。海峽兩岸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會論文集(1),179-185。

    黃光雄 (1987)。熟練學習。臺北市:復文。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莊美玲(1994)。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等教育,45(3),9-18。

    葉憲清 (1986)。推鉛球教學設計的研究。體育學報,8,95-109。

    葉憲清 (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葉憲清 (1986)。急行跳遠教學設計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1-49。

    葉憲清 (1987)。三級跳遠教學設計研究。體育學報,9,97-118。

    葉憲清 (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葉麗琴、葉麗珠 (1997)。Mosston,教學光譜教學形式之一命令式教學方法。大專體育,31,52-59。

    簡鴻玟 (1991)。乃慧芳與世界一流跳遠選手在起跳動作上之比較分析。體育學報,13,223-234。

    秦夢群 (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陳雅琳 (2000)。跳遠助跑速度與起跳技術對跳遠成績的影響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長文、鄒碧鶴 (1997)。大專學生對跳遠課程之起點行為及學習情形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74-392。

    陳長文 (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長明、廖運榮(2002)。臺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49-355。

    陳克宗(1991)。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37-42。

    陳娟枝 (1998)。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自教式體育教學探討與實例。大專體育,40,47-51。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偉瑀、沈莉青(2003)。體育課學習策略量表編製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40-447。

    陳盈位、蘇泰玉(2003)。運動態度量表編製之初步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59-465。

    陳進志(2001)。優秀大專跳遠選手不同週期跳遠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原芳 (1994)。我國大專學生對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69-292。

    楊志顯 (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25-35。

    楊志顯、吳惠櫻、陳瓊茶、翁樹平 (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2,153-164。

    楊建隆 (1996)。臺灣地區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進益(2001)。Mosston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三種不同教學形式對高職學生排球低手發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忠憲(2002)。臺灣地區優秀男子跳遠選手之運動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聯琦(1985)。體育正課的喜好對運動因歸屬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23-139。

    劉義群、季力康、劉嘉倫(2003)。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67-173。

    劉義群、季力康、林季燕(2003)。體育課動機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67-173。

    劉照金、周宏室(2002)。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12。

    賴世堤 (1998)。大學生對體育課程期望之探討。大專體育,40,71-78。

    蔡特龍、郭燦星 (1981)。田徑運動基本指導手冊。中華民國田徑協會,53-57。

    蔡禎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蘇泰玉 (1999)。:集中式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上之運用。臺灣體育,101,15-19。

    教育部 (1990)。體育法規選輯。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82、114、14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199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市:教育部。

    二、英文部分
    Fujita-Starck, P.J., & Thompson, J.A. (1994).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noncredit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ents. AIR 1994 Annual Forum Paper.
    Galloeay, M., & Connor, K. (1999). The Effect of steering on Stride Pattern & Velocity in Long Jump. ISBS coaches information service.

    Hay, J. G., Miller, J. A., & Canterna, R. W. (1986). The techniques of elite male long jumper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 (10), 855-866.

    Hay, J. G. (1993). Citius, altius, longinus (faster, higher, longer). The biomechanics of jumping for distance.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6, 7-21.

    Hay, J. G., Thorson E. M., & Kippenhan B. C. (1999). Changes in muscle-tendon length during the take-off of a running long jump. J Sports Sci,17 (2), 159-172.

    Hay, J. G. (1999). The takeoff in the long jump & other running jumps. ISBS coaches information service.

    Kenyon, G.S. (1968). Six scales for assessing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39 (3), 566-574.

    Knowles, M.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Luck, M.D., & Sinclair, G.D.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31-46.

    Rosenberg, M.J. (1960).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ttitude dynamic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4, 319-341.

    Ryan, S., Fleming, D., & Maina, M. (2003).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wards thei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ctivities. The Physical Educator, 60 (2), 28-42.

    Seyfarth, A., Friedrichs, A., Wank V., & Blickhan R. (1999). Dynamics of the long jump.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32, 1259-1267.

    Siedentop, D. (1983).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alo Alto, CA: Mayfield.
    Stefanyshyn, D.J., & Nigg, B. M. (1998) Contribu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y joints to mechanical energy in running vertical jumps and running long jump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Vol. 16, 177-186.

    Strand, B., & Scantling, E. (1994). Analysis of secondary student preferenc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 51(3), 119-129.

    Tough, A. (1982). 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33251.

    Van der Mars, H. (1989). Observer reliability: Issues and procedures. In P. W. Darst., D. B. Zakrajsek., & V. H. Mancini(Eds.),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