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翡珊 Chang Feishan |
---|---|
論文名稱: |
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廖遠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1 |
中文關鍵詞: | 品德教育 、品格教育 、道德教育 、行動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morality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對國民中學學生施行品德教育之影響及結果。研究以研究者於前置作業階段試做的「關懷」、及學生選出的「尊重」、「負責」、「誠實」、「口德」、「同理心」六個品德主題進行課程設計,並施以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透過錄影、訪談、學習單、家長回饋及檢核表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在於:
一、 針對參與研究的對象規劃、設計、與實施品德教育課程方案。
二、 探討典範學習:「向名人學品德」,對品德教育的影響。
三、 探討因品德教育的施行,師生雙方所獲得的成長。
四、 探討品德教育的施行,對班級經營的影響。
五、 依據研究結果,對他位欲實施品德教育課程的教師提出建議,以做為未來品德教育課程實施之參考。
經由為期約六個月的品德教育行動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擴展師生對品德意涵的認知
二、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與施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三、 行動研究的螺旋模式,提升學習成效
四、 課程施行的影響
(一) 對學生的影響:
1. 品德教育的施行有其意義與價值。
2. 培養學生上台的膽識
3. 「日行一善」專欄有助學生自我反省
4. 品德的學習與實踐,有助班級氣氛的融洽
5. 動人的文章,能啟人心智
6. 有助國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 對教學者的影響
1. 豐富了表演藝術課的教學
2. 提升運用資訊科技的教學能力
3. 師生互動的改善
4. 提升了班級經營的成效
5. 提升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
最後依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品德課程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was an action research under taken in a school setting. All the lessons were devised based on the six morality topics, caring, respect, responsibility, honesty, oral and empathy. The topic, caring, was the lesson done in the researcher’s pre-procedure stage while the other 5 topics were chosen by the students. Al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video tapes, interviews, worksheets, parental feedbacks, and checklists. The major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1. To conceive and launch the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program based on different subjects.
2.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that Examples, learning from great people, have on character/morality education.
3. To probe what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have gained because of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4. To examine the effects that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has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5. To offer th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and for the teachers who would like to give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lessons.
Findings from the 6-month action research on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were as follows:
1.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f character and morality got broadened.
2. The student-centered lessons helped increase the student participation.
3. Corresponding to action research spiral,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was promoted.
4. The influences of the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program
A. On students:
a.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was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b. The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speak up.
c. The column of daily good deeds boosted students’ introspection.
d. The character/ morality education improved the friendly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e. Excellent essays inspired the students.
f. The writing competence got developed.
B. On educators:
a. Performance Art class got more interesting.
b. The competence of applying the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was acquired.
c. The students could enjoy constant interaction with the teacher.
d.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became more effective.
e. The competence in devising a lesson plan grew more professional.
Finally, further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re put forward with ultimate aim of enhanc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and morality.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著(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鳳仙(2000)。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如敏(2001)。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響。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
方永泉(2010)。教育行政筆記與生活記事。2010年12月取自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32665057
李奉儒譯(1994),Roger Straughan 原著。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台北:揚智。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6-67。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 : 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硏究 臺北 : 師大書苑。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琪明(2004a)。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台灣教育,625,30-38。
李琪明(2004b)。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琪明(2006)。新品格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9 (2),55-74。
李琪明(2008)。台灣品德教育之反思與前瞻。學生輔導季刊,101,1-14。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沈六(2004)。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何琦瑜(2004)。品格,大不如前。載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天下雜誌。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財福(2005)。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吳寶珍(2003)。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編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語堂(1989)。生活的藝術。台北:輔新。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寶山(199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
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林火旺(1999)。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火旺(2010,1月23日)。台大症候群-別只著墨挑撥師生。聯合報, A4版。
林天佑、吳清山(2005) 。品格教育、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150。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明真(2007)。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苗力田、徐開來譯(2001)。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台北:知書房。
翁鈴雅(2007)。以視覺藝術活動提昇國小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 ─以「負責」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柴松林(2006)。推動品格教育,消解道德危機。載於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夏林清等/譯(2008)。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硏究。臺北 : 師大書苑。
陳俊明(2007)。國民小學中年級階段實施品德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琴心(2007)。國小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
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淑美(1999)。品德教育之探討。台灣教育,587,15~20。
陳麗卿(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怡玲(200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世平、胡夢鯨(1978):行動研究。輯於賈馥茗、楊深坑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 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光正(2007)。品格教育:美好的生命禮物。載於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張乃仁(2008)。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燕文(2006)。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培基文教基金會(1999)。品格第一。載於北區技專院校八十八學年度「品格第一」班級經營策略研討會手冊。
教育部(2004)。教育部品德教育網網站介紹。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ce.naer.edu.tw/subject.html。
教育部(2008)。教育部品德教育網網站介紹。2009年12月30日取自http://ce.naer.edu.tw/subject.html。
莊東星(1991):教師動手做研究—教學上的行動研究。教師之友,42(5),34-37 頁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學生。
黃藿(2002),德行倫理學與情緒教育。社會文化學報,15 ,1-22 。
黃藿(2004)。德行倫理學、品格教育與人權教育。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9,9。
黃德祥(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發表於二十ㄧ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中。彰化師範大學。
黃德祥(2004)。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2004教育論壇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嘉義大學。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120,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27-43。
黃木蘭(2004)。給孩子最美好的生日禮物。師友月刊,445,13-17
黃瑞如(2007)。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某國中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韶剛(2003)。一種新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取向。思想理論教育,5,23-25。
蔡美玲(2005)。實踐社群在國民中學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品德教育推動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孟錡(2005)。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佩芬(2007)。案例教學法應用於品格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硏究。臺北:五南。
鄭一青(2004)。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台北:天下雜誌。
鄭春女(2007)。臺中縣市國民中學實施品德教育之探討。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鄭增財(2006)。行動硏究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謝明昆(1984)。道德教學法。台北:心理。
歐陽教(1986)。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用生(198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簡成熙(2004)。缺德的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
闕美珍(2006)。公民行動取向品格教育之課程實施成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彬彬有禮」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嫈娟(2007)。國小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顧瑜君(1997)。從以教師、社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案例探討鄉土教育課程發展的可能性。載於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二、英文部分
Bell, G. H. (1985). Can schools develop knowledge their practice? School Organization, 5(2), 175-184.
Bohlin K.E., & Ryan K. (2001).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 (2), 3-4.
Carr,D.& Steutel ,J.(Eds.)(1999).Virtue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ership(CEP,美國品德教育協會, 2003).CEP’s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09,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principles/.
Character Courts(2003).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09, from:http://www.360eldorado.com/Government/CharacterCounts.html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A. (1994). Erzberger’s dilemma: 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 78(1), 83-101
Gibbs,L.,&Earley,E(1994).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Phi Delta
Kemmis, S., & McTaggart, R. (Eds.)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Bantam Books.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6-11.
Lickona,T. (1997). 10 reasons schools should offer character education.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8, 4.
Lickona,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acIntyre,A.(1984)(second edition.).After virtu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Molnar,A.(Ed.)(1997).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ddings, N. (199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oddings, N.(2003).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7,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 0000019b/80/16/73/08.pdf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4932.)
Rusnak, T. G., & Ribich, F. (1997). 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Horizons, 76, 10.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
Ryan, K. (2004).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04 ,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Vessels,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80(579), 55.
Wynne,E. A, & Ryan, k. (1997). Reclaiming our schools: Teaching character , academics, and discipline.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Wood, R. W.,& Roach, L. (2000). Administrator’percep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s, 120(2),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