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良志
Ko Liang-Chih
論文名稱: 借鑑民間書法的當代書藝──柯良志創作論述
Contemporary Art Of Calligraphy By Using For Reference Of Grassroots Calligraphy----The Creation Of Exposition By Ko Liang-Chih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民間書法當代書法藝術
英文關鍵詞: Grassroots Calligraphy, contemporary, the art of calli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民間書法」一詞被提出後,許多書法工作者開始懷疑學習「經典」的必要性。實際上不應有如此對立的觀念,應是針對創作所需,而醞釀的「補給品」來看待。無論「民間書法」亦或經典的「名家書法」,它們都是創作時可以供給創作者的「補給品」。本創作之系列作品是以「借鑑民間書法」為出發點所延伸發展出的當代書法藝術。
    「借鑑民間書法的當代書藝」系列作品有三點創作目的:
    一、 將「民間書法」的創作形式或創作概念轉化為自我創作思考,並再現於作品中。
    二、 透過一連串的實踐,企圖讓數千年書法藝術的主軸,得以延伸而進入當代藝術領域。
    三、 透過實驗與創作,讓部分系列作品得以於國際展覽呈現,期與觀者產生心靈互動。
    本篇論述全文分六個部分:
    第一章 緒論:主要撰述創作動機、創作目的以及創作方法等。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將民間書法中的兩部份──碑版書法、敦煌遺書部份與當代書寫來檢視、解析「借鑑民間書法的當代書藝」。
    第三章 創作理念:說明創作文脈與接觸當代藝術產生過程所發生的理念。
    第四章 創作實踐:以形式與內容所造成的激盪與演發並陳述方法、技巧來分析與解釋「借鑑民間書法」的當代書藝系列作品。
    第五章 作品說明:共分四個系列呈現與說明。
    第六章 結論:說明自我期許及對當代書法藝術的期待。

    When "Grassroots Calligraphy" has been made, many workers began to doubt calligraphy learning "Classical" necessity. In fact there should not be so antagonistic to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is required to address, and the deliberation of the "supplies" to look at. Whether "Grassroots Calligraphy "or classic "Masters Calligraphy", they are creating will be available to the creators of "supplies". Creation of the series of works is "By Using for Reference of Grassroots Calligraphy" as a starting point, by extens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alligraphy.

    Purposes of the creation:
    First, by taking the creative forms or concept of "Grassroots Calligraphy" into self-creative thinking and reappearance in the works.
    Second, through a series of practice, in an attempt to allow several thousand art of calligraphy, and can extend into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t.
    Third, through experiment and be creative, giving part of works to show in a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and interact with the audience’s mind.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writes the motivation, the purpose and the way of creating mainly.
    Chapter two “The Basis of Theory” writes two parts of "Grassroots Calligraphy" with contemporary writing to views and analyses “Contemporary Art of Calligraphy by Using for Reference of Grassroots Calligraphy”
    Chapter three “The Basis of creation” writes the vein of creative thought and contact with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art.
    Chapter four “Creative practice” writes the contents, the form and the method of these works.
    Chapter five “The statement of the works” writes the statement of the work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explains self-expectations and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calligraphy expect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3 一 兩岸的激盪 3 二 領域的接觸 5 第二節 創作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一 民間書法 8 二 當代書藝 9 第四節 創作研究範圍 9 第五節 創作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 12 第一節 借鑑民間書法 12 一 樸實的民間書法 12 二 結構浪漫的六朝碑版 16 三 章法自由的敦煌遺書 26 第二節 當代的書寫藝術 38 第三章 創作理念 45 第一節 創作脈絡圖 45 第二節 創作CONTEXT分析 49 第三節 書法與表演在舞台相遇 53 一 極至體能舞蹈團 53 二 真人舞介 54 三 跨領域時代 58 第四章 創作實踐 60 第一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60 一 形式與內容的激盪 60 二 形式與內容的演發 66 第二節 創作方法與技巧 72 一 方法的運用 72 二 技巧的特色 75 第三節 關於P3PROJECT 77 第五章 作品說明 80 第一節 「不透風系列」 80 《唐詩兩首》 81 《陸放翁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 83 《廣武將軍碑意象III》 85 《于右任記廣武將軍碑I》 88 《于右任記廣武將軍碑II》 91 第二節 「走馬系列」 93 《韋應物同褒子秋齋獨宿》 94 《雄渾》 97 《纖穠》 100 《返虛入渾》 103 第三節 「小品實踐」 106 《氣若芝蘭》 107 《筆花香泛墨池雲》 110 《桃花萬樹紅》 113 《詠歌樂書》 115 《美人如玉劍如虹》 117 第四節 「行為表演」 119 《真人》 120 《消逝的平台記事》 123 第六章 結論 126 參考文獻 128

    一 叢書
    1. 陳垣,《敦煌劫餘錄》,台北:新文豐,1985年初版。
    2. 湯瑪斯 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論藝術的本質》,劉藍玉、張淑君譯,台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年12月初版。

    二 專書
    1. 王仁鈞,《書譜導讀》,台北:蕙風堂,2003年初版。
    2. 王南溟,《顛張醉素》,上海:上海書畫,2004年6月初版。
    3. 白砥,《書法空間論》,北京:榮寶齋,2005年2月初版。
    4.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八版六刷。
    5. 沃興華,《民間書法藝術》,上海:沃興華,2002年。
    6. 沃興華,《沃興華書法》,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7. 沃興華,《怎樣寫斗方》,上海:上海書畫,2000年7月初版。
    8. 沃興華,《書法構成研究》,上海:沃興華,2002年。
    9. 沃興華,《書法觀止:圖說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
    10. 沃興華,《插圖本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11. 沃興華,《敦煌書法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12. 沃興華,《碑版書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13. 里德(Sir Herbert Read 1893-1968),《藝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rt)》,杜若洲譯,台北:大江出版社,1972年10月初版。
    14. 林崇宏,《造型基礎》,台北:藝風堂,1995年11月初版。
    15.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16. 姚瑞中,《台灣型為藝術檔案》,台北:遠流,2005年8月初版。
    17. 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2002年10月初版。
    18. 洛齊,《書法與當代藝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19.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全冠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96年9月十六版。
    20. 馬嘯,《書法人文──民間書法》,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21. 馬諦斯著、蘇美玉整理翻譯,《馬諦斯畫語錄》,台北:藝術家,2002年初版。
    22. 高氏兄弟,《中國前衛藝術狀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23. 高玉珍、徐國芳主編,《千古一草聖──于右任書法展》,台北:史博館,2006年6月初版。
    24.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2005年12月修定版。
    25. 張渝、沈珉,《書法主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2003年9月初版。
    26.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
    27. 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上海:上海書畫,2005年1月初版。
    28.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上》,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初版二刷。
    29. 傅偉勳主編,英 阿皮格納內西(Richard Appignanesi),《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黃訓慶譯,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六刷。
    30. 喻蘭,《碑帖新鑒》,西安:世界圖書,2005年6月初版。
    31. 朝倉直巳原著,呂清夫翻譯,《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新形象,1993年7月7刷。
    32. 華人德,《六朝書法》,上海:上海書畫,2003年12月初版。
    33. 黃永川,《六朝時代新興美術之研究》,台北:史博館,1995年6月初版。
    34.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1987年6月初版。
    35.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台北:北市美術館,1993年6月初版。
    36.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刷。
    37. 甄巍,《體驗現代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38. 赫索.契普(Herschel B. Chipp),《現代藝術理論II》,余珊珊譯,台北:遠流,2004年6月。
    39. 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台北:蕙風堂,1990年5月初版。
    40. 盧輔聖主編,《中國民間書法大系-造像殘石三十種》,上海:上海書畫,2003年7月初版。
    41. 蕭世瓊,《一種感覺-蕭世瓊書法集》,台中市:蕭世瓊出版,2003年初版。
    42. 諾伯特.林頓(Norbert Lynton),《現代藝術的故事》,楊松鋒譯,台北市:聯經,2003年12月初版。
    43. 錢竹主編,《行為與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北京:現代藝術雜誌社,2002年7月初版。
    44. 羅瑞(Bates Lowry),《視覺經驗》,杜若洲譯,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6月初版。
    45. 蘇西.蓋伯利克(Suzi Gablik),《藝術的魅力重生(The Reenchantment of Art)》,王雅各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 期刊論文
    1. 王楨棟,《克羅齊的「直覺說」與「頓悟」之研究兼論頓悟教育之重要性》,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2. 吳泰順,<現代書法:從現代主義到當代藝術>,收錄於李戊崑主編,《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季論專輯》,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2年11月初版。
    3. 李思賢,<觸探走向前衛與觀念的台灣當代書寫藝術>,收錄於徐天福主編,《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史博館,2004年9月初版。
    4. 李振明,<文人畫書法性制約的再議>,收錄於《文人美學的當代思考研討會論文集》單行本,台中:東海大學,2004年5月。
    5. 林進忠,<與古為新的書藝傳承探索>,收錄於林進忠主編,《當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台灣藝大,2006年9月出版。
    6. 鍾明善,<中國書法文化根性的超越>,收錄於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編輯,《懷素自序帖與唐代草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中華書道學會,2004年10月初版。

    古籍引用:
    1. (北宋)蘇軾,《蘇東坡全集》,明成化刊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陶齊尚書影本,卷33。
    2. (周)周莊原著,張耿光編,《莊子.內篇》,台北:台灣古籍,2005年五版,大宗師第六。
    3. (唐)韓方明,<授筆要說>,收錄於華正人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初版。
    4.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保粹堂重編翠琅玕館本,1916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初版,卷五述書上。
    5.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國家圖書館藏股集藝術類編16,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初版。
    6. (清)梁巘,《評書帖》,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1928年。
    7. (清)劉熙載,《藝概》,山西兩級師範學堂排印本,清宣統三年(1911)台北:廣文,1964年影印。
    8. (漢)蔡邕,<九勢>,收錄於華正人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初版。

    四 網路資源
    1. 《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禪宗、禪宗藝術,官網http://sql.fgs.org.tw/webfbd/。
    2. sina新聞中心,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專題,google搜尋,http://news.sina.com.cn/c/2004-07-05/09593609695.shtml。
    3. Yahoo奇摩知識網,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的歷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1013117。
    4. 川音成都美術學院官方網站,http://www.cycdmy.edu.cn/index.html。
    5. 中國書法江湖論壇,前衛書風研究交流區,http://www.sf108.com/bbs/forumdisplay.php?fid=34。
    6. 中華嬰兒起名王網站,其他區,書法概述http://www.qm888.com/yeqmw/tssc/sfys.htm。
    7. 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書法視野──現代書法,http://cn.cl2000.com/calligraphy/xdsf/zskj/zhangqiang/zuopin.shtml。
    8. 史景遷,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香港獨立媒體專欄,2005年6月,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36712&group_id=63。
    9.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之新聞網站,官網http://www.scol.com.cn/。
    10. 姜得勝,<解析解構主義>,收錄於香港青少年工作資源中心網站教學文章精選,《建構主義》,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lk13.htm。
    11.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http://140.111.34.46/dict/。
    12. 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人文與藝術創作課程網站,http://www.nhcue.edu.tw/~dface/art_design/Juinclass/index.htm。
    13. 極至體能舞蹈團官方網站,http://www.apdt.com.tw/。

    五 參考圖板
    1. (唐)孫過庭,《書譜》,故宮原色法帖選1,日本東京:二玄社,昭和59年(1984)初版。
    2. 《中國著名碑帖選集2-好太王碑》,長春:吉林文史,1999年初版。
    3. 《造像書法選編第二冊》,北京:榮寶齋,198-年初版。
    4. 《造像書法選編第三冊》,北京:榮寶齋,198-年初版。
    5. 《歷代碑帖法書選第三集-2爨寶子碑》,北京:文物出版,1985年初版。
    6. 中村二柄監修,《現代の書藝術──墨象の世界》,京都:淡交社,1997年10月初版。
    7. 朱玖瑩,《歷代法書選輯15-前秦廣武將軍碑》,高雄:大眾書局,1973年1月初版。
    8. 孟憲鈞主編,《中國金石集萃》,北京:文物初版社,1992年5月初版。
    9. 許江、王冬齡主編,《書.非書-開放的書法時空》,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5年10月初版。
    10.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1986年初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