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鑫熙
Chang, Hsin-hsi
論文名稱: 專題博物館學習方案之研究-以北關農場螃蟹博物館為例
A Study of Learning Project for Thematic Museum Education - the case of Crab Museum in PeiKuan-Resort
指導教授: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專題博物館藝術學習螃蟹博物館
英文關鍵詞: Theme museum, art learning, crab theme museu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宜蘭縣境內自1990年以降,即興起大量的地方性、專題博物館,這些小型的博物館基於地方文物、特殊產業、人文軌跡的保存或推廣而誕生,由於多數的專題博物館館員缺乏專業博物館的背景,故於教育推廣活動方面有待進一步的拓展;另一方面,當前各級學校在本位課程發展趨勢中,學校與其所在的地方學習資源的整合,將有助於學校建構適性學習的教學環境,同時也與地方性、專題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得有深入互動的機會與相互成長的可能性。
    本研究應用當代藝術學習的特質與教學原則,規劃專題博物館中可行的藝術學習方案,採用輔助博物館教育的媒材-學習手冊的設計與使用,並以北關農場的螃蟹博物館為樣本,進行本研究相關問題的探討。在方法上,透過文獻探討、田野調查、專家訪談與檢核、學習者問卷調查與結果之分析,探討當代藝術學習方案應用於專題博物館中可行的模式。研究過程中,以當代藝術學習的法則研發壹份「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學習手冊,由國立頭城家商各科一、二年級的學生為試用者,以驗證該手冊於學習者使用後的成效是否符合本研究之目的。
    研究結果發現:(1)專題博物館之間的相互連結,有助於博物館教育活動之推展;(2)專題博物館提供的學習層面,不僅是實物的展示,更是人文的關照;(3)專題博物館的展示及教育具有高度「統整」的內涵,有助於教育活動之規劃;(4)專題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設計可以運用本研究所研發學習方案的規劃模式;(5)本學習方案有助於專題博物館之觀眾多元領域的學習。
    研究建議事項如下:(1)有關單位應持續加強協助地方性、小型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之規劃,以增進其教育功能;(2)各級學校應增強與地方性、小型博物館的教學合作,以建構適性學習社區;(3)各類型博物館可運用此學習方案的模式,設計教育活動,使觀眾獲得多元化的學習效益。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local and theme museums in Yi-Lan County since 1990s. There are so many causes for these museums establishment, such as local historical resorts, special enterprises and humane development or conservation. Thus, these causes will do great good for educational extension.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trend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schools have to develop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construct adaptive learning context by cooperat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local theme museums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n example of learning project of art for local theme museums. The design and use of media material construct the main part of learning manual. This study also takes Crab Museum in PeiKuan-Resort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ers use man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checklist, field surve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to explore suitable local theme museum operation model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 the researcher invited national Tou-Cheng home economics and commerc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fulfill the questionnair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ing: 1.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museums will do good to execute museum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2. The theme museums not only put emphases on articles demonstrations but also humane consideration. 3. The demonstr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me museums consisted of highly educational meanings will profit for educational projects implementing. 4.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me museums can make good use of art education implementing models. 5. The programs of learning of ar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audiences of theme museums multiple domains learning.
    The suggestions for this study as followed: 1.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hould continue supporting and granting local theme museums to upgrade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2. Every periods of school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operate with local theme museum to construct adaptive learning community. 3. All kinds of museums can utilize this model of learning program to enhance audiences to profit from multiple 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博物館的發展歷程 …………………………………… 12 第二節 博物館教育的內涵與方式 …………………………… 39 第三節 藝術學習 ……………………………………………… 52 第四節 專題博物館教育學習的應用實例 …………………… 6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7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79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程序 ……………………………………… 8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習手冊內容規劃之探討…………………………… 90 第二節 學習手冊統整模式之探討…………………………… 117 第三節 學習手冊使用效益之分析……………………………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0 第二節 建議…………………………………………………… 1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69 西文部份……………………………………………………… 174 附錄次 附錄一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學習手冊落版單 ………177 附錄二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專家效度檢核表 ………178 附錄三 「螃蟹博物館的藝術學習之旅」實施計劃 …………187 附錄四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學習手冊 ………………190 附錄五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學習手冊使用效 益調查表 ……………………………………………………… 211 表次 表2-1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成員一覽表 ………………… 32 表2-2 博物館教育方案學習模式 …………………………… 43 表2-3 博物館教育活動之實施方式 ………………………… 44 表3-1 學習手冊效度檢核專家一覽表 ……………………… 80 表4-1 螃蟹博物館學習手冊編撰流程表 …………………… 93 表4-2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專家檢核意見表(A)……… 113 表4-3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專家檢核意見表(B)……… 114 表4-4 學習手冊有助於「瞭解『蟹』的定義」的次 數分配表 ……………………………………………… 130 表4-5 學習手冊有助於「螃蟹於生物學分類法中的 定位」的次數分配表 ………………………………… 130 表4-6 學習手冊有助於「瞭解螃蟹所屬的節肢動物 門的主要分綱」的次數分配表……………………… 131 表4-7 學習手冊有助於「區別『蟹』與『非蟹』的 主要差異」的次數分配表 …………………………… 132 表4-8 學習手冊有助於「推斷『蝦』至『蟹』的演 變過程之體形變化」的次數分配表 ………………… 132 表4-9 學習手冊有助於「解析螃蟹的身體結構」的 次數分配表 …………………………………………… 133 表4-10 學習手冊有助於「知悉螃蟹性別的鑑別方 法」的次數分配表…………………………………… 133 表4-11 學習手冊有助於「依螃蟹的外觀分析牠們 的命名方法」的次數分配表 …………………………134 表4-12 學習手冊有助於「鑑別螃蟹博物館中的食 用蟹與毒蟹」的次數分配表 …………………………134 表4-13 學習手冊有助於「區分直行與橫行螃蟹的 身體構造差異」的次數分配表 ………………………135 表4-14 學習手冊有助於「指出螃蟹博物館中直行 螃蟹的種類」的次數分配表 …………………………136 表4-15 學習手冊有助於「知道蟹足的形態與其行 動的關聯」的次數分配表 ……………………………136 表4-16 學習手冊有助於「瞭解不同螃蟹的防禦方 式」的次數分配表…………………………………… 137 表4-17 學習手冊有助於「分辨不同螃蟹的特點」 的次數分配表 ……………………………………… 137 表4-18 「參觀螃蟹博物館是一種視覺活動」的 次數分配表…………………………………………… 138 表4-19 「螃蟹的觀察與欣賞是一種視覺的行為」 的次數分配表………………………………………… 139 表4-20 「螃蟹的命名與我們的視覺有關」的次數 分配表……………………………………………… 139 表4-21 「螃蟹擬態或偽裝是混淆敵人或獵物的視 覺」的次數分配表………………………………… 140 表4-22 「螃蟹的行走方式可以由其外觀推斷」的 次數分配表 ……………………………………………140 表4-23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博物館的定 義」的次數分配表…………………………………… 141 表4-24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博物館的演 進過程」的次數分配表……………………………… 142 表4-25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博物館的分 類法」的次數分配表 …………………………………142 表4-26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螃蟹博物館 的設置背景」的次數分配表………………………… 43 表4-27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分析螃蟹博物館 的屬性」的次數分配表……………………………… 143 表4-28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知悉螃蟹博物館 設置的目的」的次數分配表 …………………………144 表4-29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探索頭城鎮境內 漁港的分佈概況」的次數分配表 ……………………144 表4-30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螃蟹博物館 與地方資源的關係」的次數分配表 …………………145 表4-31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黑潮名稱的由來」的次數分配表 …… 145 表4-32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以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蟹』的定義」 的次數分配表 …… 146 表4-33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活化石』的意義」的次數分配表 …… 147 表4-34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探究其他動、植物界的『活化石』」 的次數分配表 ………………………………………………………… 147 表4-35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查知生物學分類方法」的次數分配表 …… 148 表4-36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體認生態維護對螃蟹繁衍的重要性」 的次數分配表 ………………………………………………………… 148 表4-37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瞭解野地觀察螃蟹應有的態度」 的次數分配表 ………………………………………………………… 149 表4-38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模擬螃蟹博物館的集珍方式, 進行探究」的次數分配表 …………………………………………… 150 表4-39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思索一座博物館的營運應注意事項」 的次數分配表 ………………………………………………………… 150 表4-40 學習手冊的使用有助於學習者「草擬一座博物館的建置計畫」 的次數分配表 ………………………………………………………… 151 表4-41 「學習手冊的版面構成是一種『視覺』設計」的次數分配表 …… 152 表4-42 學習手冊「能以『視覺』為學習的出發點,進行多元的學習與 思考」的次數分配表 ………………………………………………… 152 表4-43 學習手冊能「協助學習或思考到『螃蟹』之外的其他領域」 的次數分配表 ………………………………………………………… 153 表4-44 學習手冊「對螃蟹博物館的參訪有幫助」的次數分配表 ………… 153 表4-45 學習者對於使用「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學習手冊之 整體滿意度的次數分配表 …………………………………………… 154 表4-46 「螃蟹博物館的神奇之旅」學習手冊之各學習領域調查 之次數分配表 ………………………………………………………… 155 表4-47 學習手冊「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內容」之回饋意見與類型一覽表 的次數分配表 ………………………………………………………… 157 圖次 圖1-1 藝術教育與學校及社區之間的關係圖 ……………………………… 4 圖2-1 螃蟹博物館的建築外觀 ……………………………………………… 36 圖2-2 螃蟹博物館一樓咖啡館 ……………………………………………… 36 圖2-3 螃蟹博物館二樓標本展示區 ………………………………………… 36 圖2-4 螃蟹博物館三樓活體生態區 ………………………………………… 36 圖3-1 研究步驟 ……………………………………………………………… 87 圖4-1 學習手冊內容架構圖 ………………………………………………… 94 圖4-2 學習手冊統整模式圖 ………………………………………………… 128

    中文部份:
    王文科 (1991)。課程論。臺北:五南。
    王文科 (1997)。學校需要另種補充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日觀點(頁67-85)。臺北:師大書苑。
    王秀雄 (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館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包遵彭 (1972)。博物館學。臺北:正中書局。
    朱堯麟 (2001)。開啟教師與博物館的對話。載於2001年宜蘭縣教師社區博物館教育巡禮活動(第二場)研習手冊,未出版,宜蘭縣。
    朱堯麟 (2002)。社區博物館教育之研究—以「宜蘭酒廠博物館」和「宜蘭縣史館」為例的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江韶瑩 (2001)。地方博物館與產業文化保存。蘭陽博物,2。頁4-10。
    呂理政 (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
    呂理政 (2000)。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以蘭博與蘭博家族的運作為例。發表於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行銷研習營,2000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ilmuse.gov.tw/play/con0002.htm。
    呂理政 (2001a)。蘭陽是一座博物館:蘭陽博物館願景之我見。蘭陽博物,創刊號,頁10-13。
    呂理政 (2001b)。種樹成林.營造夢想:談蘭博與蘭博家族。蘭陽博物,2,頁15-18。
    呂理政 (2001c)。展望新世紀博物館-誕生知識‧營造夢想。發表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專題演講,2001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tmoa.gov.tw/action/newworld.htm
    呂理政 (2001d)。與蘭博家族夥伴共勉勵:賀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成立。蘭陽博物,3,頁7-8。
    呂理政 (2002)。博物館與社區互動—以宜蘭博物館家族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6(1),頁35-45。
    李冠興 (2002)。館長的話。北關螃蟹博物館教師手冊。宜蘭縣:蘭陽博物館。
    李冠興 (2003)。螃蟹博物館成立宗旨。北關螃蟹博物館解說單。宜蘭縣:螃蟹博物館。
    周家安 (1999)。宜蘭縣史館的過去與来來—兼談縣史館定位的迷思。宜蘭文獻,41。頁33-60。
    周家安 (2001)。歷史再現於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2。頁20-22。
    宜蘭縣史館 (2000)。宜蘭縣史館新館常設展基本規畫書-「快樂學歷史」。宜蘭: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史館 (2001a)。宜蘭縣史館「快樂學歷史」學習手冊。宜蘭: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史館 (2001b)。宜蘭縣史館「快樂學歷史」解說員手冊。宜蘭: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政府 (1993)。台灣人的心靈故鄉—宜蘭。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 (1999)。走訪宜蘭博物館家族。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志成 (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社教雜誌,241。頁8-11。
    林秀芬 (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明地 (2002)。學校與社區的關係。臺北:五南。
    林曼麗 (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圖書。
    林奠鴻 (2001)。從蘭博家族到家族協會。蘭陽博物,3。頁9-10。
    林維佳 (2002)。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運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倉田公裕 (1990)。博物館學。東京:東京堂出版社。
    徐純 譯,Timothy Ambrose & Crispin Paine著 (2000)。博物館實務基礎入門。南投,財團法人臺灣省文化基金會。
    秦裕傑 (1992)。博物館絮語。臺北:漢光文化。
    秦裕傑 (1996)。現代博物館。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
    秦裕傑 (1998)。博物館法公聽會後記。博物館學季刊,12(4)。頁105-112。
    袁汝儀 (1994)。由戰後臺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頁39-52。
    高慧芬 (2001)。以展示為基礎的博物館教育活動規劃及其評量設計。博物館學季刊,11(2)。頁91-105。
    張美珍 (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的學習。科技博物,4(4)。頁30-47。
    張添洲 (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機制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頭城家商主辦之「職校本位課程運作機制之規劃與執行觀摩會」(頁52-73),未出版,宜蘭縣。
    張淵舜 (2002)。美術館學習單的理念與實務:學習單企劃手冊。高雄市:串門企業。
    張靜茹 (2000)。動眼不動口的「螃蟹博物館」。光華,2000年10月,頁110-118。
    張譽騰 (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1),頁7-18。
    張譽騰 (1997)。地方歷史博物館的規劃理念—以宜蘭縣蘭陽博物館為例。「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頁28-46。
    張譽騰 (1998)。蘭陽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過程。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1(1),頁15-23。
    張譽騰 (1999)。社區博物館的精神。文化視窗,4。頁12-19。
    教育部 (1999)。教育部第三九五次部務會報紀要。1999年2月23日,取自: http:// www.edu.tw/minister/compool/ pres395.html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0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eje.ntnu.edu.tw
    教育部 (2002)。教育部令:修正「高中職社區合作專案實施要點」為「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辦理社區合作專案實施要點」等。2002年3月22日,取自:http://140. http://140.111.1.192/secretary/91publicnews/9104/B06. htm
    郭禎祥 (1996)。社區博物館。現代美術,67。頁64-69。
    郭禎祥 (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載於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究討會—廿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頁248-262。
    郭禎祥 (2001)。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主辦「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郭禎祥 (2002)。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載於「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相關研發資料,2002年4月21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愛大樓五樓演講廳,頁1-15。
    陳育淳 (1999)。臺灣美術課新的教學概念。載於高中美術教學輔導(七)教學研習專輯,1999年1月7日,頁17-30。臺北市:大同高級中學。
    陳其南 (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灣手工業,55。頁4-9。
    陳其南 (2002)。臺灣市民社會與社區學習理論的建立。載於余安邦等合著,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遠流。
    陳浙雲 (2002)。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載於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合著),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遠流。
    陳國寧 (2000)。如何經營小型博物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朝平、黃壬來 (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瑞惠 (1999)。各級學校在社區總體營造中可扮演的角色。載於高強華(1999)主編,學校變遷與學校革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322-349。
    陳瓊花 (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頁22-31。
    黃光男 (1999)。新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社區化與社區博物館。文化視窗,10。頁6-11。
    黃炳煌 (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師大教育學系,頁49-53。
    黃淑芳 (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淑瑩 (2001)。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成立大會活動記錄。蘭陽博物,3。頁13-16。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頁309。
    楊瑞明 (2002)。行動研究方法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發表於技職體系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討會,2002年6月11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頁31-37。
    楊增泉 (2001)。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記事。蘭陽博物,4。頁10-13。
    劉婉珍 (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南天。
    羅欣怡 (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欣怡 (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二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4),頁89-103。
    羅欣怡 (2001)。實現夢想中的另類博物館。蘭陽博物,創刊號,頁16-20。
    蘇瑜琪 (1998)。博物館與國小教學互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蘭博家族協會 (2003)。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未出版,宜蘭縣。
    西文部份:
    Barken, M. (1955). A foundation for art education. New York: Ronald Press.
    Barry, J., Poortinga, Y., Segal, M. & Dasen, P. (1992).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nson, C. (1994).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Policy, practice and proble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Kaohsiung, Taiwa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Burcaw, P. (1981).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Nashville: AASLH.
    Carter, J. (1990). Writing a museum education policy. Journal of Education in museums, 11, 26-29.
    CMNC,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1984).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Cohen, D.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AC, (2000). Art in public places: An activity guide for kids and families. Dublin: Dublin Arts Council.
    DAC, (2002). About DAC. Retrieved January 4, 2003,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dublinarts.org.
    Efland, A. D. (1999). Mapping the postmodern : A vision of 21st century art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museum of art.
    Eisner, E. W. (2000). The role of the arts in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Unpublished manuscript.
    Gablik, S. (1991). The reenchantment of art. New York intelligence: Thames and Hudson.
    Gagliardi, R. (Ed.) (1995). Teacher training and multi- culturalism in the fin de siecle, Cultural Studies, 9(3), PP.409-426.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ahigan, G. (1998) Critical inquiry: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and applying it in the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51(5), 10-16.
    Grinder, A. L. & McCoy, E. S. (1987). The good guide. Scottsdale, Arizona: Ironwood Press.
    Oswald, L. J.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regon :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Harrison, Julia D. (1993). Ideas of museums in the 1990s.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993(13), 160-167.
    Hooper-Greenhill, E. (1991).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ICOM. (2003). ICOM Statutes: Article 2–definitions.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3,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palimpsest.stanford.edu/icom/statutes.htm1#18.
    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Mason. R. (1999).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nd global refrom.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Art.
    McFee. J. (1995).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Visual Arts Education,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Taiwan.
    Mirzoeff, N. (2001).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New York: Routeledge.
    Read, H. (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Smithsonian, (2003a). James Smithson's gift. Retrieved January 7, 2003,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150.si.edu/smithexb/start.htm
    Smithsonian, (2003b). The history of Smithsonian. Retrieved January 7, 2003,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i.edu/about/history.htm
    Walker, S. (2001). 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 Chapter 6/7(95-126). New York: Davis Publicatio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