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卉宜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高級中學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乃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國際教育 、國際教育專業發展 |
英文關鍵詞: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實施概況,並以一所私立女子高級中學為個案研究的對象來加以說明。研究者先閱讀與蒐集相關文獻之後,將文獻進行整理、分析而擬定出以下研究目的,包括探討個案學校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實施途徑、個案學校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成果,以及所遭遇之困境。最後根據研究資料分析,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學校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參考。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文件與觀察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綜合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結果之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壹、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以規劃教師海外教育參訪為實施途徑
貳、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以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研習為實施途徑
參、個案學校的國際教育專業發展培養教師國際課程設計能力
肆、個案學校的國際教育專業發展培育教師國際議題研究能力
伍、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
陸、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專業發展未獲全體親師的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
王如哲(1999)。比較與國際教育初探。比較教育,46,67-82。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臺北市:教育部。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汪蕙芳(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關注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吳武典、吳文星、張清郎、簡曜輝、單文經、高新建、張武昌、陳麗桂、陳文典、晏函文、方崇雄(2003)。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品質中小學課程。載於教育政策研究小組(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研討會論文集,79-10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
吳明隆(1999)。符應全面品質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 (3), 9-20。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6 。
吳清山(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44-58。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名詞解釋:全球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0,5-21。
吳斯茜、計惠卿(2008)。開拓世界公民教育的新生地──以國小語文教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3,227-240。
呂木琳(2003)。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南投:行政院人事行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高雄市。
李小琪(2011)。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思範(2010)。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臺北市。
李振清(2007)。培養國際觀學習開闊生活態度。臺北市教育e週報。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212111231PXI
李建興(1996)。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於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月鳳(2003)。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 課程種子教師為例。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199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明地(2002)。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昶溢(2009)。專題報告六: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與國際教育。取自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m4k-1253871255-175-7618.doc
林海青(2003)。教育視導與專業發展。高雄市:麗文。
林素卿(2005)。淺談「一綱多本」之全球教育。研習資訊,22(3),43-53。
林梅鸞(2004)。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縣。
林蓓莉(2011)。國民小學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以君子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進財(1999)。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 (3),3-8。
林義祥(2002)。「學校中心」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之多元智慧團隊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勝濱(2000)。私立高職校長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臺北市。
周崇儒(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北市。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胡名雯(2011)。調查發現社會新鮮人國際觀有待加強。2011年12月15日擷取自 http://www mail.tku.edu. tw/humw/fami ly19.htm
柯進雄(1987)。學校行政領導文集。臺北:台聯出版。
高強華(1992)。教師專業社會化面面觀。台灣教育,496,1-8。
高薰芳(2005)。全球化情境下高等教育的課程革新-論全球教育在師資培育之實施。載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115-151。
徐昌慧(2005)。技專校院教育國際化與產業化之現況。技職簡訊,165,6-7。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高雄市。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71,63-78。
張武昌、陳秋蘭、陳美蘭(2008)。引進外籍教師協助英語教學之成效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83,201-226。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庭瑋(2009)。應用讀報教育於全球觀議題教學之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欽盛(2006)。臺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集刊,71,1-16。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 ,23-41。
張德銳等(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毓芳(2002)。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 與學校組織氣候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許芳菊(2006)。探索精神最重要。天下,教育特刊,180-181。
教育部(2004)。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2009)。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摘要與內容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a)。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1044
教育部(2010b)。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兩岸與國際教育分區座談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中小學國際教育Q&A-問與答。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b)。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簡明版】-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市:教育部。
莊立華(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政策、相關影響因素與國際英語村執行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189,107-117。
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亭燏(2009)。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淑卿(2007)。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縣。
陳儒晰(2008)。弱勢家庭兒童資訊學習圖像之數位落差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2,69-92。
陳義明(1992)。學校行政領導—辦學理念與實務。臺灣省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出版。
陳龍彬(2000)。臺灣省中區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50(1),101-121。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3-7。
黃乃熒、王錦雀(2009)。英國學校國際教育政策。中小學國際教育實務研討工作坊。臺北:教育部主辦,臺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協辦。
黃乃熒(2010)。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國際文教處。
黃乃熒、王錦雀(2010)。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指標建構之探索。載於全球化時代的課程與教學革新,63-88。臺北:學富。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學富。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 ,13-17。
黃政傑(2006)。國際視野與國際旅行。師友月刊,474,8-12。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 ,1-24。
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 。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明華(2003)。國小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世界觀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連祺(2003)。中小學教師檢定政策評鑑模式之建構和應用: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教育資料集刊,28 ,351-370。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臺北:師大書苑。
董素芬(2012)。國民小學全球教育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進彬(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2002)。臺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取自http://web.saihs.edu.tw/95NS/newfile.html
臺北市政府(2009)。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yhps.tp.edu.tw/teacher/global_web/deta/2009-2015.pdf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6-41。
齊若蘭(2005)。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臺北:天下。
潘淑滿(2003)。質的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戴維揚(2003)。英語文課程革新的三大目標:文字、文學、文化。語言與文化。臺北:文鶴。
劉慶仁(2008)。與國際接軌-從教育做起。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
劉慶仁(2009)。中小學國際教育的展望。2009中小學國際教育實務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
蔡培村(1994)。教師生涯發展與規劃。高市鐸聲,1 ,38-47。
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4 ,101-120。
蔡德旺(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濮世緯(199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妙娟(1992)。世界觀教育之基本概念。嘉女學報,379-388。
羅虞村(199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文景。
顏佩如(2004)。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佩如(2007)。客家山城小學的世界之旅-全球教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81-118。
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達欽、徐昭慧、饒嫚琳(2006)。台灣技職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71,17-35。
顧明遠(1996)。比較教育辭典。高雄:麗文。
貳、外文部分
Alexander, F. K. (2000) . The changing face of accountability: Monitoring ang assessing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ion, 71(4), 411-431.
Anderson, L. E. (1968). An example of the structure and obj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32(7),639-647.
Barber, M. (1997).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the Global Paradox. In P. Mortimore & V. Little (Eds.), Living Eeduca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John Tomlinson (pp. 171-181). London: Paul Chapman.
Baud, I. S. A. & Post, J. (2003). New partnerships in urba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in Accra (Ghana) and Chennai (India). In Realigning actors in an urbanizing world,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s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pp. 219-239). Aldershot: Ashgate.
Becker, J. M. (1973).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Phi Delta Kappa Eductaion Foundation, Indiana, Bloomington.
Belfield, C., & Levin, H. M. (2005). Vouchers and public policy: When ideology trumps evid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1(4), 548-567.
Brady, F. N. (1985) . A defense of utilitarian policy processes in corporate and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4(1), 23-30.
British Council (2009). Learning World, 22. London: British Council.
Bryman, A. (1992). Charisma &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CA: Sage.
Carney, S. (2008). Learner-centered pedagogy in Tiber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a local context. Comparative Education, 44(1), 39-55.
Carrington, R., Meek, V. L., Wood, F. Q. (2007) . The role of furth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53, 561-577.
Deveney, B. (2007). How well-prepared do international school teachers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for teaching in culturally diverse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ion, 6(3), 309-332.
Dooly, M., & Villanueva, M. (2006).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key dimension to teacher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2), 223-240.
Dove, M. K. (2004). Teacher attrition: A critical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su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1(1), 8-15.
Duke, D. L.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Emert, H. A., & Pearson, D. L. (2007). Expanding the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 138, 67-75.
Epstein, E. H.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verview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918-923). New York: Pergramon.
Erffmeyer, E. S., &Martray, C. 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 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 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3,275-298.
Farquhar, R. H. (1999). Integration or isolation: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Internet in Canadia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1(1), 5-15.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 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illiom, M. E. (1993). Mobilizing teacher edcators to support global education in perservice programs. Theory into Practice, 32(1), 40-46.
Guillory, E. B. & Guillory, L. M. (1989). Demystifying global education. Momentum, 25, 58-62.
Guskey, T. R. (2000). Evalus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Corwin Press.
Halls, W. D. (1990). Trends and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W. D. Halls (Ed.),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ends (pp. 21-65).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Hanvey, R. 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Harvey, L. (2006). Guidelines of goo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12(3), 221-226.
Hdyden, M. & Thompson, J. (1995).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Crossing of Frontiers. International School Journal, 15(1), 13-20.
Hendrix, J. C. (1998).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Clearing House, 71(5), 305-309.
Higgins, P. & Kirk, G. (2006).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0(2), 313-326.
Hill, I. (2007) . Multi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Review of Educaion, 53, 245-264.
Hinchcliff-Pelias & Greer, N. S. (2004).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3(2), 5-18.
Toole J.C. (2002).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cond Interm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245-279.
Kniep, W. M. (1986a).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global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new opportunities. New York: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Kniep, W. M. (1986b). Defining a global education by its content. Social Education, 50(6), 437-446.
Kniep, W. M. (1986c). Next steps in global education: A handbook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American Forum.
Knipe, W. M.(1986d). Global education: The road ahead introduction. Social Education, 50(6), 415.
Krishna, K. H., & Kamboji, A. (2007). Intern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ore concerns. The Icfai Journal of Higher Educaion, November, 9-17.
Lee, J. K. (2005). Asiatic values i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From a standpoin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5(1) , 1-19.
Loveland, T., Miyakawa, H., & Hirayama, Y. (2004) .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econdary leve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0(3), 10-19.
Martens, K., & Starke, P. (2008). Small country, big business? New Zealand as education exporter. Comparative Education, 44(1), 3-19.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yfield, M., Jarchow, E., & Pickert, S. (1997). 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global perspectives: A handbook for teacher educators. California: Corwin.
Murphy, M. (2007).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t Monterry Tech. Higher Education, 53, 167-208.
Nicholls, G.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mensions & directions. London: Kogan Page.
Pasternak, M. (1998).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Pipe Dream? A Question of Values. In M. Hayden & J. Thompson (E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p. 253-275) . London: Taylor & Franci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Sage. London.
Porter, P., & Vidovich, L. (2000).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al Theory, 50(4), 499-465.
Schlz, S. A., Lee, J. J., Cantwell, B., McClellan, G. & Woodard, Jr., D. B. (2007). Moving toward a global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preparation programs. NASPA Journal, 44(3), 610-632.
Schwartz, D. L., Lin, X. D., & Holmes, J. (2003).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From Intercultural Reflections. Intercultural Eeducation, 14(3) , 291-306.
Shallcross, T., Loubser, C., Roux, C. L., O’Donoghue, R., & Lupele, J. (2006).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whole school approaches: An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Journal of Educaion for Teaching, 32(3), 283-301.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ims, A. G. (2008).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2(5), 411-413.
Steger, M. S. (2005). Ideologies of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10(1). 11-30.
UNESCO (2006). 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ppt://unesco.org/images/0014/001478/147878e.pdf.
Vestal, T. (1994).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s history and promise for today. Westport, CT: Paeger.
Waters, J. L. (2006) . Emergent geographie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Oxford: Blackwell.
Yonezawa, A. (2003).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Jap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2(2), 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