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慧雯
論文名稱: 北宋幕職州縣官之研究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1
中文關鍵詞: 北宋幕職州縣官地方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權統治機能幕職州縣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1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在探討北宋地方州縣層級中,幕職州縣官設置實況。此外,諸多資料顯示,將近半數文官曾有該資歷,可見該職官除曾任地方佐官外,更在文官階層轉換裡,具重要意義。最終希望藉由幕職州縣官之研究,檢視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的互動關係,釐清北宋幕職州縣官在地方扮演的角色。
    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相關成果與研究方法討論;第二章,主要探討幕職州縣官之歷史淵源,與制度演變。大體而言,「幕職州縣官」為一泛稱,包含判官、推官、掌書記、支使、參軍、縣令、縣尉、主簿等職官;縱然學者將此等職官,視為唐末藩鎮制度做某種調整,但幕職官與州縣官兩者沿革演變,乃不可同日而語。此外,五代十國,各政權對幕職州縣官編制,也有所殊異。大抵北宋幕職州縣官稱謂的合流,與相關制度之確立,乃奠基於後周。
    第三章,對北宋幕職州縣官編制做討論。自北宋中後期起,地方制度衍生諸多問題,如:獵官奔競、冗官待闕、改官不實及偏遠地區不赴任等弊病。此外,大環境背景改變,也使得制度有所調整與變異,其中縣尉的選授,曾因地方治安的紊亂,改以武人擔任,一反宋初以文官出仕幕職的情形。面對眾多流弊的產生,北宋統治者是有心改革;但隨著主政者,與新舊黨執政之差異,對地方編制,意見相左。至於,王安石變法,更使北宋黨爭議題加劇,促使幕職州縣官淪為政客左遷之職。
    第四章,針對幕職州縣官在北宋官僚體制意義做討論,先對工作職能做探討;其次,以該職官之仕途轉遷做研究,最後則探討身為地方文官的自處與為難。由於幕職州縣官之升遷考課,及政策執行,皆掌握於地方首長,故身為佐官如何面對。於諸多政策執行與地方實務,受胥吏與豪強所箝制,致使工作上頗受某種制擎。
    第五章,在探討彼等官職與北宋政權的統制機能。儘管幕職州縣官來源及背景相當多元。但具進士資格者,爾後較有機會入主權力核心。然北宋各不同時期,對人才拔擢,與文風盛行區,多隨著外在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此外,利用文官上奏之奏議,去佐證該資歷,與出身籍貫之別,對文官仕途轉遷的影響。最終,藉由北宋宰相階層,剖析幕職州縣官與階層轉換,及探討幕職州縣官的任官經歷,對宰相施政風格之影響。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名詞解釋…………………………………………1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研究方向…………………………………………3 第三節:章節架構與研究方法…………………………………………11 第二章:幕職州縣官的歷史淵源與制度變遷…………………………………15 第一節:唐代及唐以前幕職官之設置…………………………………15 一、判官……………………………………………………………16 二、觀察支使………………………………………………………20 三、節度掌書記……………………………………………………21 四、推官……………………………………………………………22 第二節:唐代及唐以前州縣官之發展…………………………………23 一、州級佐官………………………………………………………24 (一)錄事參軍………………………………………………25  (二)司法參軍………………………………………………27  (三)司戶參軍………………………………………………28 二、縣級親民官與佐官之編制……………………………………28 (一)縣令……………………………………………………28 (二)主簿……………………………………………………31 (三)縣尉……………………………………………………32 第三節:五代十國幕職州縣官制度之演變……………………………34 一、五代十國的幕職官制度……………………………………35 (一)五代前期………………………………………………35 (二)五代後期………………………………………………40 (三)十國幕職官的設置……………………………………46 二、五代十國的州縣官制度……………………………………49 (一)五代前期………………………………………………49 (二)五代後期………………………………………………53 (三)十國州縣官之設置……………………………………54 本章小結…………………………………………………………………58 第三章:北宋幕職州縣官制度的建立與改革…………………………………61 第一節:幕職州縣官之設置與任用…………………………………61 一、制度的設置原則與作用…………………………………61 二、幕職州縣官的出身類型及差別…………………………66 (一)科舉、明經與諸科取士……………………………66 (二)奏蔭為官……………………………………………68 (三)攝官、進納與流外等三色人入仕…………………69 (四)錄先聖之後為幕職…………………………………72 (五)其他類型的入仕途徑與任官………………………73 三、幕職州縣官之選任…………………………………………79 (一)國初制度的形成………………………………………79 (二)元豐改制前制度的確立………………………………86 (三)元豐改制後制度的調整………………………………88 第二節:北宋中後期幕職州縣官制度之流弊…………………………90 一、舉薦與保任之冗濫…………………………………………91 二、獵官競奔與改官不實等現象………………………………94 三、冗官問題與幕職州縣官人數編制之出入…………………99 四、偏遠地區官員不願赴任……………………………………104 五、部份地區縣尉參用武官……………………………………108 第三節:幕職州縣官制度的調整與變革………………………………111 一、真宗及仁宗兩朝問題之解決………………………………111 二、英宗及神宗兩朝制度之變革………………………………114 三、哲宗朝前後期態度之轉變…………………………………118 四、徽、欽二朝稱謂及職權之調整……………………………119 本章小結…………………………………………………………………124 第四章:幕職州縣官之職能與遷轉……………………………………………129 第一節:幕職州縣官之工作職能………………………………………129 一、行政文書之處理……………………………………………130 二、社會秩序之維繫……………………………………………131 三、財物金融之管理……………………………………………132 (一)戶籍徵稅………………………………………………133 (二)財政監督………………………………………………135 (三)平糴賑濟………………………………………………136 四、法律訴訟之審理……………………………………………137 (一)刑事訴訟………………………………………………139 (二)民事訴訟………………………………………………141 五、其他事物之處理……………………………………………141 (一)農田水利之修築………………………………………141 (二)公有房舍毀損之營繕…………………………………143 (三)驛站管理與軍事校閱…………………………………144 (四)刻碑建廟與地方教化…………………………………144 (五)祭祀與祝禱……………………………………………146 (六)非政事職務之臨時工作………………………………146 第二節:北宋幕職州縣官之遷轉 ……………………………………148 一、升遷改官……………………………………………………148 (一)循資改官及磨勘轉遷…………………………………149 (二)「奏薦改官」與「恩例改官」………………………152 (三)「職事改官」…………………………………………153 (四)「捕盜改官」…………………………………………154 (五) 致仕改官 ……………………………………………155 (六) 酬賞改官……………………………………………156 二、降黜貶 ………………………………………………… 164 (一)坐贓受賄……………………………………………165 (二)收稅不實及怠忽職守之處置………………………166 (三)獄訟、斷案失職……………………………………167 (四)其他因素之降黜……………………………………169 第三節:幕職州縣在官僚體系中的角色………………………171 一、幕職州縣官與長吏、同僚間的關係………………………171 (一)面對上層長官的態度…………………………………171 (二)與同僚間的關係………………………………………175 二、幕職州縣官與胥吏及民間豪強……………………………176 (一)受豪強、胥吏刁難……………………………………176 (二)幕職州縣官與胥吏的矛盾……………………………178 (三)與豪強、胥吏間的合作………………………………179 三、幕職州縣官之社會形象 …………………………………… 180 (一)幕職州縣官之工作難為 ……………………………181 (二)史書裡的幕職州縣官形象……………………………184 本章小結……………………………………………………………187 第五章:從幕職州縣官看北宋政權的統治機能………………………………189 第一節:幕職州縣官之出身社會分析…………………………………189 一、幕職州縣官職之籍貫分佈…………………………………189 二、幕職州縣官之出身階層分析………………………………197 三、幕職州縣官經歷的地緣分析………………………………201 第二節:幕職州縣官經歷與北宋政論的關係—以《諸臣奏議》為例204 一、財政奏議之討論……………………………………………204 二、考課奏議之研究……………………………………………208 三、司法奏議之分析……………………………………………212 第三節:幕職州縣官經歷與宰相行政風格的關係……………………216 一、幕職州縣官經歷與宰相階層之遷轉………………………216 二、幕職州縣官經歷與宰相行政風格之影響…………………223 本章小結…………………………………………………………………231 第六章:結論…………………………………………………………………233 參考書目…………………………………………………………………………361

    參考書目

    一、古籍部分:
    (一)正史
    1.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2.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3. 〔南朝宋〕范曄撰,《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4.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5.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6.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新校本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7.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8. 〔唐〕魏徵撰,《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9. 〔後晉〕劉昫撰,《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0.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1. 〔宋〕薛居正等撰,《新校本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12.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校本新五代史》,臺北:鼎文 書局,1976年。
    13.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收錄於《新校本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4.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15. 〔宋〕錢若水,《宋太宗皇帝實錄殘本》,收錄於《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二)典籍:
    1. 不著撰人,《元豐官制》(不分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年。
    2. 不著撰人,《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4. 〔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49年。
    5.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49年。
    6.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文書局總發行。
    7.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四部叢刊初編》本。
    8.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1995第一版。
    9. 〔宋〕李燾撰、黃以周輯注,《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北京,中
    華書局,2004年。
    10.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李攸,《宋朝事實》,收錄於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
    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6年。
    12. 〔元〕李埴,《皇宋十朝綱要》,臺灣文海出本社宋史資料萃編本。
    13. 〔宋〕江少虞編,《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4. 〔宋〕林駧、黃屢翁,《古今源流至論‧續集》,四庫全書珍本十
    二集。
    15. 〔宋〕林駧、黃屢翁,《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四庫全書珍本十
    二集。
    16.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第一版。
    17.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 北京:古籍
    出版社,1956第一版。
    18.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
    版社,1986年初版。
    19.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民53年。
    20. 〔清〕清高宗,《欽定續通典》,四庫全書本。
    21. 〔晉〕袁宏撰,《後漢紀》,台北:商務印書館。
    22.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台一版。
    23. 〔元〕郝經,《續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4.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臺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初集。
    25. 〔唐〕唐玄宗敕撰,《大唐六典》,臺灣:文海出版社,民51年
    初版。
    26. 〔宋〕陳鈞,《九朝編年備要》,臺北:商務印書館,四庫珍本七
    集。
    27. 〔宋〕趙升,《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8. 〔元〕富大用,《古今事文聚類‧外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
    年。
    29. 〔元〕富大用,《古今事文類聚‧遺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
    年。
    30.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發行。
    31. 〔明〕馮琦,《宋史紀事本末》,臺北:商務印書館,民45年。
    32. 〔明〕董說,《七國考》,四庫珍本第九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33.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3第一
    版。
    34. 〔清〕董誥等編,《唐文拾遺》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3第一
    版。
    35.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新典出版社,民49年。
    36. 傅璿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第一版。
    37. 《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第七至第十冊。

    (二) 地方志:
    1. 〔元〕元桷,《延佑四明志》,收錄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一版。
    2.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十四),臺北:新文豐出版。
    3.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 〔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5. 〔元〕徐碩,《至元嘉禾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 〔元〕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7.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8.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至正四明續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9. 〔宋〕 談鑰,《嘉泰吳興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10. 〔宋〕樂史,《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1.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12. 〔宋〕羅浚,《寶慶四明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13. 〔宋〕羅願,《新安志》,《宋元地方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三)文集、奏議:
    1. 〔宋〕王令,《廣陵集》,四庫全書本。
    2.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庫全書本。
    3. 〔宋〕王禹偁,《小畜集》,臺北:商務印書館,民57年。
    4. 〔宋〕文彥博,《潞公文集》,四庫全書本。
    5. 〔宋〕田錫,《咸平集》,四庫全書本。
    6.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四
    部叢刊集部。
    7. 〔宋〕司馬光,《傳家集》,四庫全書本。
    8. 〔宋〕宋祁,《宋景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
    1985年。
    9. 〔宋〕李若穀,《隆平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
    1985年。
    10. (宋)林表民,《赤城集》,四庫全書本。
    11. 〔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四庫全書本。
    12. 〔宋〕沈遘,《西熙文集》,四庫全書本。
    13.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四庫珍本二集。
    14. 〔宋〕包拯,《包孝肅奏議集》,四庫全書本。
    15. 〔宋〕胡宿,《文恭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年。
    16.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議》,收錄于李勇先主編,《范
    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17.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年譜補遺》,收錄于李勇先主編,《范
    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18. 〔宋〕陸遊,《渭南文集》,四庫全書本。
    19. 〔宋〕陸佃,《陶山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年。
    20. 〔宋〕畢仲遊,《西台集》,《四庫輯本別集拾遺》。
    21.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2. 〔宋〕強至,《祠部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年。
    23. 〔宋〕張方平,《樂全集》,四庫全書本。
    24. 〔宋〕黃庶,《伐檀集》,四庫全書本。
    25. 〔宋〕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臺北:學生書局,1985
    年。
    26. 〔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27. 〔宋〕曾鞏,《元豐類稿》,四部備要,集部,中華書局,明刻
    本校刊。
    28. 〔宋〕穆修,《穆參軍集》,四庫全書本。
    29. 〔宋〕劉敞,《公是集》,四庫全書本。
    30. 〔宋〕劉攽, 《彭城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年。
    31. 〔宋〕劉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年。
    32.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中華書局,據祠堂本校刊。。
    33. 〔宋〕蘇軾,《東坡應詔集》,《四庫備要》,中華書局,據匋
    齋校刊本。
    34. 〔宋〕蘇軾,《東坡七集》,《四庫備要》,中華書局,據匋齋
    校刊本。
    35. 〔宋〕蘇洵,《嘉佑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36. 〔宋〕蘇軾,《蘇軾全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標校本。
    37. 〔宋〕蘇轍,《欒城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38.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39.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0. 〔明〕錢榖撰,《吳都文粹續集》,王雲五主編《四庫珍本》初集。

    (四)筆記、其他:
    1. 不著編撰人,《吏部條法殘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2. 不著撰人,《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 不著撰人,《慶元條法事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65年。
    4. 〔宋〕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5.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6. 〔宋〕王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7. 〔宋〕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一版。
    8.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9. 〔明〕朱希召,《宋曆科狀元錄》,收錄于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
    10. 〔宋〕孔仲武,《清江三孔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2. 〔宋〕宋慈著,楊奉琨校譯,《洗冤集錄》,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第二刷。
    13. 〔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鑒》,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一版。
    15. 〔宋〕洪邁著,《容齋續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一版。
    16. 〔宋〕洪邁著,《容齋三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一版。
    17. 〔宋〕洪邁著,《容齋四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一版。
    18. 〔宋〕洪邁著,《容齋五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一版。
    19. 〔宋〕洪邁著,《夷堅志》,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20. 〔宋〕吳曾撰,《能改齊漫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1. 〔宋〕周輝,《清波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94第一版。
    22.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收錄於趙鐵寒教授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民56年,台初版。
    23. 〔宋〕邵伯溫撰,《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二刷。
    24. 〔宋〕高承,《事物紀原》,四庫全書本。
    25.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後集》,四庫全書本。
    26. 〔清〕永瑢等奉敕修纂,《歷代職官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27. 〔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台北:成文出版社,校玉玲瓏閣鈔本。
    28.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二刷。
    29.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0.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31. 〔宋〕鄭克編撰,劉俊文譯注點校《折獄龜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一版。
    32.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一版。
    33.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
    社,1987年。
    34. 〔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後集》,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35. 〔宋〕竇儀,《宋刑統》,臺北;新寧出版社,民74年。
    36.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