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宜蓁 |
---|---|
論文名稱: |
分數競爭下的弱者?高職畢業生不同進路的生涯選擇 The Disadvantaged of Achievement Competition? The Career Choic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
指導教授: | 劉美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高職畢業生 、分流 、生涯選擇 |
英文關鍵詞: |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racking, career choi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67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因受升學主義影響,台灣的學生與家長很容易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高職學生通常被認為是分數競爭下的弱者。然而,國中基測真的能影響高職學生的生涯選擇嗎?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本研究邀請新北市某高職九位畢業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其中有五位選擇繼續升學,四位已經就業,透過深度訪談,了解他們進入高職後的學習經驗與不同進路的生涯選擇,進一步分析影響高職畢業生生涯選擇的相關因素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壹、高職畢業生不同進路的生涯選擇歷程方面,學生從選擇進入高職開始直到畢業後的進路選擇,中間所經歷的生涯選擇歷程呈現不同的轉折,高職畢業生的生涯選擇態度從茫然到堅定,並且了解自己所做的選擇,同時也能夠認同自己的生涯進路選擇。
貳、影響高職畢業生不同進路生涯選擇之因素包括外在環境與個人因素二個面向,外在環境因素面向包含: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校園學習歷程是影響生涯選擇的重要因素。個人因素面向包含:家庭經濟層面是就業選擇重要的考量、興趣是影響升學及就業選擇的關鍵力。同時,在外在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等不同因素的交互影響下,高職生的生涯選擇也會產生變化,高職生入學前之生涯選擇結果是因學習成就表現影響家長意見而成,而高職畢業生的生涯選擇則是因個人興趣影響學習歷程所形成之結果。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Taiwan are influenced by credentialism, and they have a tendency to judge a person’s achievement based on his/her exam scores. Under such a cultural atmospher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often perceived as being weak in competitions for academic scor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ould affect the career choice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examine this issue, nine graduates from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of New Taipei City, including fiv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our graduates already in the workforce, were interviewed to understand their study experiences after entering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their choices on different career pathways. This research further analyzed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affect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career choices and the implications behind i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A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ices of different career pathways,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different transitions in their career choices in the course from entering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o choosing a career paths after graduati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whose attitudes towards career choices transformed from feeling lost to feeling assertive, came to understand their own choices. They acknowledged the numerous career choices, they made choices in life, and made decisions on their own futur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career choices encompassed social values and the students’ school study path, which were both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ed career choices. Personal factors in relation to career choices encompassed family financial status and the students’ interest, both of which affected study and employment choices. Meanwhile, under the cross-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encompass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choices also experienced changes, which included career choices prior to school enrolment resulted from their previous study performance and parents’ opinion, whereas their career choices upon graduation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the outcome of their study path, which was driven by personal interests.
中文部分
王信智(1993)。高雄市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啟仲(2009)。高職生升學整合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縣高職生為例。私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田秀蘭(2000)。生涯決定問題評量系統之探究。測驗與輔導,162,3397-3401。
行政院主計處(2012)。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校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孚男(2009)。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意向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佩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
吳芝儀(2001)。生涯規劃。嘉義市:濤石。
李美文、林佩璉、劉珮君、賴美志(2004)。二年制技術學院學生升學與就業意向之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二技畢業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6(3)。
吳冠麗(2009)。技能檢定對高職製圖科學生升學競爭力及就業力之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家同(2008,7月7日)。四技二專考了嗎? 誰來關心弱勢學生。聯合報。2012年8月12 日,取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34934
吳清基(1999)。綜合高中的理念與實施。載於教育部技職司(主編),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彙編(頁18-39)。台北市:教育部。
李隆盛(1999)。技職一貫課程的理想與規劃。技術及職業雙月刊,54,14-19。
技職司(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發布—為技職教育開創新局。教育部電子報,306。2013年6月28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89
林大森(1999),台灣地區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東吳社會學報,8,35-77。
林大森(2007)。職校學生晉升四技二專之主修流動:流動表之應用。師大學報,52(1),111-132。
林大森(2010)。學生選擇多元入學管道因素之探討:以四技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89-122。
林文瑛、王震武(1996)。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 AB10。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永豐(2003)。關聯機構、彈性課程–論我國後期中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課程與教學季刊,6(4),85-100。
林永豐(2007)。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分流模式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5(2),1-34。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1997)。生涯輔導。台北縣:空大。
林宜汝(2010)。金門高中職學生選擇升學或就業的影響因素與意向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怡青(2000)。國中生選擇甄選入學之決策歷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慧敏(2008)。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連之研究以台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錦坤(2000)。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曉雲(2012,9月8日)。高職畢業生孫宏奇 勇奪國際數學金獎。自由時報。2012年8月21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8/today-life1.htm
洪重賢(2012)。高職學生低入學成績、高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錦怡(2006)。升學與就業意向對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技能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市:心理。
師大心測中心(2010)。理想與現實:高職生的理想工作與預定工作之差異。2013年5月20日,取http://www.rcpet.ntnu.edu.tw/report.html
郭世明(2006)。台北市高職畢業生升學類科選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文化。
高先瑩(2005)。高中職學生生涯不確定性量表之編製暨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怡靖(2001)。台灣地區高中/技職分流與教育機會不均等性之變遷。台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7,253-282。
陳怡靖(2003)。台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階層化關聯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昊杲、饒達欽、張吉成(2006)。主要國家之政府如何輔導事業機構及團體辦理專項證證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
陳柏翰(2012)。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高級中學法(2010)。
陳智華(2011,12月30日)。讀高職 基測98分考上國立科大。聯合報。2012年8月2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63494
教育部(2004)。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暨設備標準。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vtedu.ntust.edu.tw/front/bin/ptlist,7.phtml
教育部(2006)。職業學校學生成績考查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o.ntust.edu.tw/~vtedu/data/document/textbook/_13_.pdf
教育部(2010)。綜合高中課程綱要。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page.phsh.tyc.edu.tw/com/course.htm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2013 年6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79/draft/plan/12-BE.pdf
教育部(2013)。100學年度公私立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統計處。2013 年6月2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investigate/high_graduate/100/100high_graduate.htm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 AB0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莊珮真(2003)。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張添洲(2007)。學習規劃與生涯發展。台北市:五南。
張新仁(1982)。國中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25,35-44。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標堅(2004)。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升學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傅秀媚、劉美玉(2012)。影響高職幼保科學生升學或就業意願個人因素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2 ,113-134。
傅淑宜(2006)。中區高職營建類科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黃雅琤(2005)。國中畢業生因應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升學選擇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毅志、陳俊偉(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黃毅志(2011)。台灣的教育分流、勞力市場階層結構與地位取得。台北市:心理。
新生選擇科系之因素 (2011)。2013年5月12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p=664&page=5
楊朝祥(1989)。生涯輔導―終身的輔導歷程。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朝祥(2007,3月)。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2012年7月 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33
楊朝祥(2010)。預應十二國教,後期中等教育何去何從。教育資料集刊,46,1-25。
楊睿哲(2008)。打工行為對於大學入學及就業之影響―以北台灣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海蓮(2009)。高中職生交互流動進入大學後第一年之生活與學習情形。載於張雪梅、彭森明(主編),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181-208)。台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鄭瑋玲(2006)。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鄭靖國(2005)。技專校院學生升學與就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子安(1993)。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就業與升學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伶霞(2004)。高職美容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家娟(2002)。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教。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9(2),1-22。
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戴正雄(2003)。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與升學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台灣社會學刊,20,49-84。
簡明宗(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職業學校法(2010)。
羅文基(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縣:空大。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9)。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空大。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天下遠見。
蘇孫鑫(2007)。高中資優生生涯發展、生涯決定因素之探索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西文部分
Adams, D. K. (1988). Extending the educational planning discourse: Conceptual and paradigmatic exploration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2, 400-415.
Arum, R., & Shavit, Y. (1995).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87-204.
Betz, N. E.,&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3rd ed.). New York: Holy, Rinehart and Winston.
Jetton, T. L., & Alexander, P. A. (2001). Interest assessment and the content area literacy environment: 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303-318.
Kimble, G. A. (1967). 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Appleton.
Mitchell, L.K. & Krumboltz, J. D. (1990).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career decision making: Krumboltz’s theory.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 145-19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per, D. E. (1975). Career 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the life span and for life roles. Journal of Career Education, 2(2), 27-42.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Super, D. E. (1985). New dimensions in adult vocational and career counseling. Columbus, OH: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er, D. E. ( 1990).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 (Ed.),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197-26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vit, Y., & Muller, W. (2000). Vocational secondary education, Tracking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Maureen T. Hallinan (Ed.),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437-452).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1(1),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