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國雄
Woon, Kok Seong
論文名稱: 興盛、衰落與轉型:居鑾華人社團音樂組織活動之興衰史
Prosperity, Decline and Transformation: The History of Kluang Chinese Association Music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指導教授: 呂鈺秀
Lu, Yu-Hsiu
口試委員: 沈冬
Shen, Tung
吳龍雲
Goh, Leng-hoon
呂鈺秀
Lu, Yu-hsiu
口試日期: 2021/07/0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居鑾華人社團華人社團音樂組織銅樂隊馬來西亞華人
英文關鍵詞: Kluang, Chinese Association, Chinese Association Music Organization, Brass Band, Malaysian Chinese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生活史訪談調查研究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民族誌法口述歷史研究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25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華人遷徙至馬來西亞已有悠久的歷史,後因19世紀英國殖民政府招攬華人前去進行開墾、種植作物,及開採礦石以為其獲得利益,馬來西亞才開始有了大量華人的移入。在歷經多年的海外生活,馬來西亞當地華人身上,雖然流著漢人的血液,卻因環境的差異,其音樂型態在當地的發展,亦有變化。
    居鑾市位處馬來半島南端的柔佛州中部地區,於20世紀初,因鐵路及公路的建設,以及開發橡膠種植,而聚集了各個不同方言群的華人及其音樂。1930年代,此地成為英國殖民軍事基地,而居鑾海南人比起其他方言群的華人,更有機會接觸英軍,以致在1957年,也就是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的同年,居鑾海南會館成立了居鑾第一支華人社團銅樂隊。爾後,其他居鑾華人社團銅樂隊,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這些華人社團包括柔佛州惠州會館、柔佛州高州公會、居鑾永春公會等。除了銅樂隊,當地華人社團也成立地緣性樂種之樂隊,以及當時風靡整個中國的華樂(國樂)隊。然而,居鑾音樂活動在經歷興盛期後,於1990年代開始進入衰落期,這些由居鑾華人社團帶領的音樂組織,隨著耆老的凋零、社會風氣的變化,逐漸式微。一部分的音樂組織選擇了轉型,不論是民間團體私營化,或是音樂活動內容的變遷,都讓這些居鑾華人社團音樂組織得以繼續與當地社區保持連結。同時,這些音樂型態,也在學校社團裡找到了它的生命力。
    本論文先以馬來西亞華人移入居鑾之路徑的歷史座標為切入點,並以早期報章中華人音樂歷史活動作為佐證,進而對居鑾華人社團音樂組織之活動時間與空間,加以探討,試圖透過此地音樂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建構出當地華人社團音樂組織之歷史發展及現況。

    The immigration of Chinese to Malaysia has a long history. After the 19th century, colonial power of British, invited Chinese to cultivate, plant crops, and exploit mine for profit themselves, Malaysia began to have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emigration. After many years of overseas life, the local Chinese in Malaysia have the blood of Han people. However, due to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n the local area has also changed.
    Klua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Johor state on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Kluang gathered Chinese people and their music from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 and highway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bber cultivation. In the 1930s, Kluang became a British colonial military base.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in other dialect groups, the Hainanese in Kluang had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ntact the British army. In 1957, the same year Malaya’s independence from the British, the Kluang Hainan Assocoatin was established a Chinese brass band. Since then, other Kluang Chinese associations’ brass band were established. These Chinese associations include the Johor Huizhou Association, the Johor Gaozhou Association, and the Kluang Yongchun Associ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brass band, the local Chinese association also established a geo-music band, as well as the Chinese music team, which was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at that time. However, Kluang Chinese association music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began to decline in the 1990s after experiencing a period of prosperity. These music organizations led by the Kluang Chinese association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elderly a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However, some music organizations have chosen to transform. Whether it is privatiza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or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music activities, the Kluang Chinese association music organizations can continue to maintain connections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these music band have also found their vitality in the school.
    In this thesis, the entry point is the historical coordinates of the path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emigrating to Kluang, and the early newspaper Chinese music history activities are used as evidence, and the activity time and space of the Kluang Chinese community music organizations are explored,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hinese association music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usic here.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1.2.1 研究時空 3 1.2.2 研究對象 5 1.2.3 研究方法 8 1.3 文獻探討 11 1.3.1 馬來西亞及華人移入史相關 12 1.3.2 馬來西亞音樂及文化相關 15 1.3.3 早期報章、紀念特刊及其他刊物 16 1.4 論文架構 19 第二章 早期居鑾及其周邊地區歷史 23 2.1 開發前三個議題 24 2.1.1 柔佛王朝 24 2.1.2 港主制度 27 2.1.3 英國對柔佛的政策 29 2.2 開發後至二戰前四個議題 31 2.2.1 地名的由來 31 2.2.2 陸路交通的開發 34 2.2.3 華人方言群的特色 36 2.2.4 英國殖民與居鑾 37 2.3 二戰時期至獨立初期 39 2.3.1 二戰時期至結束 39 2.3.2 馬來亞的獨立 40 2.3.3 馬來西亞的成立 42 第三章 獨立前居鑾的音樂活動 43 3.1 華團 43 3.2 華校 45 3.3 早期音樂活動型態 47 3.3.1 西樂與地緣性樂種的傳入 47 3.3.2 雙十節 49 3.3.3 其他慶典活動 52 第四章 獨立後居鑾華團音樂組織的興盛 55 4.1 獨立後的華團 56 4.1.1 華團的復甦與成立 57 4.1.2 華團功能的轉變 57 4.2 居鑾第一支華團銅樂隊 60 4.2.1 海南人與英國軍隊 61 4.2.2 居鑾海南會館銅樂隊 63 4.3 其他華團音樂組織 67 4.3.1 銅樂隊 67 4.3.2 其他樂種 77 4.3.3 華校音樂團體 80 第五章 居鑾華團音樂組織的衰落與轉型 83 5.1 衰落 84 5.1.1 外在因素 85 5.1.2 內在因素 87 5.2 轉型 88 5.2.1 華團銅樂隊私營化 88 5.2.2 從繁入簡的華團音樂組織 89 5.3 現況 91 5.3.1 銅樂隊 92 5.3.2 其他樂種 97 第六章 結論 101 參考文獻 105 附錄一:田思,《我們不是候鳥》全詩 115 附錄二:居鑾華團音樂組織歷史活動時間表 119 附錄三:本論文使用之早期報章掃描檔原文截圖 125

    專書
    五一三事件口述歷史小組編。《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吉隆坡:文運企業,2020。
    孔復禮著,李明歡譯。《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
    文平強。《聚族於斯: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吉隆坡:馬來西亞創價學會,2018。
    王德威。《後移民寫作》。臺北:麥田文化,2007。
    ———。《華夷風氣: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5。
    王賡武著,張奕善譯。《南洋華人簡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2。
    王賡武。《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海外華人:從落葉歸根到尋求自我》。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20。
    王靜怡。《中國傳統音樂在海外的傳播與變遷:以馬來西亞為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史蒂夫‧溫尼克、彼得‧巴帝著,江巧雯譯。《民俗文化與田野工作:文化記錄工作指南》。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8。
    田思。《田思詩歌自選集》。吉隆坡:大將事業社(馬來西亞),2002。
    白偉權、莫家浩、莊仁杰主編。《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港主與地方社會》。新山: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2019。
    伍燕翎主編。《西方圖像:馬來(西)亞英殖民時期文史論述》。吉隆坡:新紀元學院,2011。
    安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新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9。
    安煥然主編。《新史料、新視角:青年學者論新山》。新山: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2020。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策》。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
    宋哲美。《馬來西亞華人史》。香港:東南亞研究所,1963。
    宋燕鵬。《馬來西亞華人史:權威、社群與信仰》。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5。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
    杜晉軒。《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
    周兵、祝捷主編。《下南洋》。吉隆坡:星洲日報聯合出版,2014。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雪蘭莪:馬來西亞留台學會聯合總會,1984。
    林穆群。《馬來半島商埠考》。新加坡:南洋工商補習學校,1928。
    柯嘉遜著,楊培根譯。《513,1969年大馬種族暴亂解密文件》。雪蘭莪:Suara Initiatif SDN BHD,2019。
    約翰‧湯姆生著,顏湘如、黃詩涵、黃逸涵譯。《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南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臺北:大塊文化,2019。
    孫福盛。《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
    根津清著,陳昭分譯。《客家:最強的華僑集團》。臺北:絲路出版,1995。
    馬林諾夫斯基著,卞思梅、何源遠、余昕譯。《寂寞田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臺北:大塊文化,2019。
    張吉安。《鄉音考古:探尋土地上的百年祖歌》。雪蘭莪:大將出版社,2019。
    張祖興。《英國對馬來亞政策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許雲樵。《馬來亞史》。新加坡:青年書局,1961。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黃大志。《馬來西亞的種族政治與和諧展望》。吉隆坡:文運企業,2019。
    黃堯。《馬星華人志》。吉隆坡:元生基金會,2003。
    黃錦樹。《死在南方》。濟南:山東文藝出版,2007。
    愛德華‧薩伊德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
    義》。臺北:立緒文化,2016。
    廖文輝主編。《2019年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9。
    ———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7。
    廖文輝。《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家》。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
    劉崇漢。《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吉隆坡:馬來西亞嘉應屬會聯合會,2016。
    蔣竹山。《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鄭文泉主編。《絕代英華:馬來(西)亞英殖民時期華裔文人與學人研究》。吉隆坡:新紀元學院,2007。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社文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1999。
    錢永祥主編。《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蘇慶華。《五大方言過番歌研究》。吉隆坡:商務印書館(馬),2014。
    Marie L. Campbell、Frances Gregor著,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置民族誌入門》。臺北:群學出版社,2012。
    Patricia Matusky, Tan Sooi Beng. The Music of Malaysia: The Classical, Folk and Syncretic Tradition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Chen Rui Sheng, Jiang Nan Chun. The Precarious Course of Singapore and Malayan People’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After the War (1945-1965). Kuala Lumpur: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 2019.

    期刊、專文、報紙
    白偉權、陳國川。〈從甘蜜園至橡膠園: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柔佛的地景變遷〉。《亞太 研究論壇》第58期,2013:65-102。
    安煥然、蕭開富。〈新馬洪仙大帝信仰的歷史與現狀〉。《新史料、新視角:青年學者論 新山》。新山: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2020:25-52。
    吳嘉雯報導,鐘傳穎攝影。〈從慶典喜曲吹到殯葬哀曲:見證銅樂隊的轉變〉。《星洲日報》。2011/10/06,第九頁。
    呂心純。〈音樂作為一種離散社會空間:臺灣中和地區緬甸華僑的音景與族裔空間建構〉。《民俗曲藝》第171期,2011:11-64。
    ———。〈時空流轉下的緬華革命樂舞〉。《考古人類學刊》第88期,2018:35-82。
    呂心純。〈跨文化表演的研究途徑: 臺灣一場緬甸音樂表演的互為主體與多點民族誌研究〉。《民俗曲藝》第193期,2016:11-62。
    呂世聰。〈柔佛港主制度時代賭業初探〉。《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港主與地方社會》。新山: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2019:15-40。
    李文輝。〈西洋港與順天港〉。《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港主與地方社會》。新山: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2019:95-100。
    李明晏。〈民樂之南——論新加坡華樂團南洋風華樂之開創與延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2018:42-54。
    周康岱。〈論華人民族音樂跨國網絡的建構:二次大戰後兩個美國華裔民族樂團之研究〉。《關渡音樂學刊》第12期,2010:203-216。
    邱克威。〈南山鑾水間的鄉音:消逝中的「居鑾華語」〉。《學文》第5期,2015:作者提供,無標註頁碼。
    ———。〈馬來西亞「居鑾華語」調查研究:一個特殊的社會語言變異個案分析〉。《南洋學報》第68卷,2014:作者提供,無標註頁碼。
    ———。〈論馬來西亞漢語方言地理學的探討〉。《2019年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9:49-66。
    孫福盛。〈出產政治明星的明吉摩路〉。《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41-46。
    ———。〈居鑾開埠百年歷史探考〉。《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 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13-18。
    ———。〈蝙蝠城,有福之城!〉。《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19-24。
    徐冠勉。〈介紹暨翻譯:十八世紀下半葉荷蘭人關於馬六甲甘蜜種植園的報告〉。《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港主與地方社會》。新山: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2019:121-130。
    張吉安。〈從鄉音考古到大眾宣廣:採集馬來西亞七大鄉音、口傳文學、曲藝音樂與社區口述〉。《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7:157-163。
    張南生口述。〈活色生香的南峇街夜生活〉。《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36-40。
    張南周口述。〈建國戲院的輝煌與沒落〉。《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30-35。
    張紋綜。〈柔佛百年鐵道小鎮——巴羅開發與華人拓殖史略〉。《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港主與地方社會》。新山: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2019:79-92。
    莫家浩。〈封川世澤:柔佛港主制度與潮籍余氏族人〉。《新史料、新視角:青年學者論 新山》。新山: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2020:89-100。
    許明達。〈談居鑾縣園丘華小滄桑〉。《蝠城遺事: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居鑾》。居鑾:居鑾文藝協會,2012:154-158。
    陳張文和。〈金鑾殿的蝙蝠飛起來:居鑾開埠史略〉。《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港主與地方社會》。新山: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2019:63-78。
    陳硯棻。〈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民權與權益之爭議(1946-1948)〉。《政大史粹》第16期,
    2009:73-104。
    陳耀威。〈木屋——華人本土民居〉。《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7:65-84。
    黃文車。〈海外覓鄉音:檳城福建歌謠調查及其在地記憶〉。《2019年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9:127-157。
    葉玉賢。〈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科」教科書之分析(1973-2007):一個馬來西亞華人「中國性」轉變之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3期,2010:159-187。
    廖文輝。〈馬來西亞華人飲食史略論〉。《2019年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19:197-220。
    廖筱紋,〈論新柔兩地潮僑領袖——陳旭年〉。《新史料、新視角:青年學者論新山》。新山: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2020:53-88。
    廖聖捷。〈「如何華樂?怎樣馬來?」:「居鑾中華中學華樂團」交織擺盪的「華性」與「馬來性」〉。《臺灣音樂研究》第27、28期,2019:91-113。
    鄭詩儐。〈論二十四節令鼓對傳統鼓樂的傳承、創新與全球傳播〉。《新史料、新視角:青年學者論 新山》。新山: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2020:133-153。
    C. M. Turnbull. “British Planning for Post-War Malaya,”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5, No. 2., 1974: 239-254.
    Lew Siew Boon. “Regional Network and Power Dynamics: Chinese in the Making of Johor, 1844-1917,” Annals of Johor Bahru Chinese Heritage Musuem, Vol. 7., 2018: 3-14.
    Png Poh Seng. “The Kuomintang in Malaya, 1912-1941,”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 2, No. 1., 1961: 1-32.
    Tan Sooi Beng. “The Huayue Tuan (Chinese Orchestra) in Malaysia: Adapting. to Survive,” Asian Music, Vol. 31, No. 2., 2000: 107-128.
    Tan Sooi Beng. “The Performing Arts in Malaysia: State and Society,” Asian Music, Vol. 21, No. 1., 1990: 137-171.

    學術論文
    王靜怡。〈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的傳承与變遷〉。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沈剛衛。〈文化資本對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馬來西亞柔佛州九所獨立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碩士論文,2015。
    林雅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音樂會探討〉。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19。
    徐秋蓮。〈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惠州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
    高銘澤。〈馬來西亞柔佛州西部海岸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以峇株巴轄縣居鑾河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許瑤蓉。〈臺灣的泰國移民/工音樂活動——泰國鄉村歌與生活歌的社會象徵轉變〉。國立南臺藝術大學論文,2013。
    陳奕嘉。〈馬來西亞華樂團的建置歷程與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
    曾文誠。〈馬來西亞社區營造之現況與困境:以居鑾市為例,2013-2017〉。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9。

    紀念特刊及其他刊物
    居鑾中華中學畢業紀念特刊籌委會編輯。《居鑾中華中學2017年畢業紀念特刊》。無標註出版社,2017。
    張柔生主編。《居鑾佳音堂設教90週年紀念特刊》。無標註出版社,2016。
    廖萬慶主編。《居鑾華社史料特刊》。無標註出版社,1997。
    編者不詳。《居鑾中華公會慶祝九十週年紀念刊》。無標註出版社,2010。
    ————。《居鑾永春公會五十週年金禧紀念特刊》。無標註出版社,1989。
    ————。《居鑾客家公會千禧年特刊》。無標註出版社,年份不詳。
    ————。《居鑾海南會館八十週年紀念特刊》。無標註出版社,2016。
    ————。《居鑾福建會館慶祝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1997-2007》。無標註出版社,2007。
    ————。《居鑾潮州會館成立六十週年紀念日1958~2018》。無標註出版社,2009。
    ————。《居鑾瓊州會館康樂組東馬訪問團紀念刊8.8.1981-11.8.1981》。無標註出版社,1981。
    ————。《居鑾屬潮州會館雙慶特刊1975》。無標註出版社,1975。
    ————。《長老會佳音堂設教六十週年紀念特刊1926-1986》。無標註出版社,1986。
    ————。《柔佛州高州公會六十五週年紀念特刊1938-2003》。無標註出版社,2003。
    ————。《柔佛州嘉應會館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57-1986》。無標註出版社,1986。
    ————。《柔佛州嘉應會館金禧紀念特刊1957-2005》。無標註出版社,2005。
    ————。《柔佛州瀧江公會五十週年金禧紀念特刊1959-2009》。無標註出版社,2009。
    鍾一寨主編。《柔佛州惠州會館慶祝創立七十週年紀念特刊1936-2006》。無標註出版社,2006。
    ———主編。《柔佛州惠州會館慶祝創立八十週年紀念特刊1936-2016》。無標註出版社,2016。
    編者不詳。居鑾中華中學合唱團《團員手冊》,2018。
    ————。居鑾中華中學華樂團《團員手冊》,2019。
    ————。居鑾中華中學華樂團第一屆演奏會《華韻初鳴》節目單,1986。
    ————。居鑾中華中學華樂團第十四屆演奏會《南山鑾水情》節目單,2017。
    ————。柔佛州惠州會館《慶祝創立82週年》大會手冊,2018。

    19世紀末至20世初之新加坡早期報章
    《叻報》。1887-1932。
    《星報》。1890-1898。
    《天南星報》。1898-1905。
    《中興日報》。1907-1910。
    《縂滙新報》。1908-1946。
    《星洲晨報》。1909-1910。
    《振南日報》。1913-1920。

    民國時期期刊、專書、報告及相關刊物(1911-1949)
    未具名。《中南情報》。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南洋美洲文化事業部,1934-1935。
    ———。《中國與南洋》。上海:暨南學校。1918-1922。
    ———。《南洋研究》。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1928-1941。
    ———。《星光(新加坡)》。新加坡:星洲日報,1933-1940。
    ———。《僑務》。北京:僑務旬刊總社,1921-1924。
    ———。《僑務月報》。南京:無標註出版社,1933-1937。
    梁紹文。《南洋旅行漫記》。上海:中華書局,1933。
    劉士木等編。《南洋華僑教育論文集》。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1929。

    網路資訊
    林美和。〈口述歷史Oral History〉。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83621/。查閱日期: 2020/12/2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安土重遷〉。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查閱日期:2020/11/23。
    〈新加坡還真叫星家坡,盤點新加坡那些年起過的名字〉。石叻。https://kknews.cc/history/
    blpzn9.html。查閱日期:2021/04/21。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s, Malaysia, 2017-2018.(2017): https://bit.ly/2Qe0ykE. 查閱時間:2021/04/23。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Basic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Report 2010 : https://www.dosm.gov.my/v1/index.php?r=column/cthe
    meByCat&cat=117&bul_id=MDMxdHZjWTk1SjFzTzNkRXYzcVZjdz09&menu_id=L0pheU43NWJwRWVSZklWdzQ4TlhUUT09. 查閱時間:2021/04/23。
    居鑾彭氏聯宗會。〈馬來西亞居鑾彭氏聯宗會要聞〉。http://worldpeng.org/content/?1144.
    html。查閱日期:2021/04/23。
    居鑾河婆同鄉會。〈居鑾河婆同鄉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居銮河婆同乡 会-173607432816823/。查閱日期:2021/04/23。
    柔佛州關氏公會。《星洲日報》。〈關景平:晚宴籌基金,柔關氏公喙盼擁會所〉,2019/12/16。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162879.html。查閱日期: 2021/04/23。
    居鑾吳氏宗親會。〈柔佛居鑾吳氏宗親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ersatua
    nwukluangjohor/。查閱日期:2021/04/23。
    柔佛州葉氏宗親會。〈柔佛州葉氏宗親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ersatua
    n-Yap-Negeri-Johor-柔佛州葉氏宗親會-849213101939673/。查閱日期:2021/04/23。
    居鑾南安公會。〈居鑾南安公會青年團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luangnah
    gqnt/。查閱日期:2021/04/23。
    居鑾黃氏公會。〈居鑾黃氏公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angkluang/。查 閱日期:2021/04/2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