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彩鳳
Hong, Cai-Fong
論文名稱: 一位國中主任在輔導工作推動之敘說探究
Promotion of Counseling Service-Narration Research of a Director in Middle School
指導教授: 黃乃熒
Whang, Nai-Ying
口試委員: 鄭淑惠
Zheng, Shu-hui
陳盈宏
Chen, Ying-hong
黃乃熒
Whang, Nai-Ying
口試日期: 2022/08/0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學校行政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國中主任學校輔導工作生命經驗敘說
英文關鍵詞: Middle school director, school counseling work, life experience narration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6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名詞釋義 3 第四節研究限制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國中輔導主任的工作範圍 7 第二節國中學校輔導工作模式 25 第三節國中輔導主任面臨的工作挑戰與因應 38 第四節生命經驗敘說探究 43 第五節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生命經驗的敘說探究 57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工具 62 第三節研究流程 64 第四節研究資料分析與呈現 68 第五節研究信效度 72 第六節研究倫理 77 第四章輔導工作的生命經驗敘說 79 第一節我所推動的生涯發展教育適性輔導的故事 79 第二節我所遇見的性別平等教育之性平事件的故事 96 第三節我所推展的個案輔導的故事 100 第五章結論建議與省思 119 第一節我所關注的重點輔導工作生命經驗敘說結論 119 第二節關於我在生涯發展教育適性輔導工作推動的心得 126 第三節我在性平事件挫敗經驗的建議與省思 128 第四節我在個案輔導工作推動的感想與回響 130 第五節敘說過後對自我生命經驗的重新理解與反思 131 參考文獻135 附錄145

    中文文獻
    Runyan, W. M. (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丁興祥等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82年)。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麗文書局。
    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WISER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策略。輔導季刊,49(3),2-12。
    王麗斐、杜淑芬(2017)。Working WISER 臺灣學校輔導工作模式本土化發展與建置。載於陳秉華(主編)多元文化在臺灣(頁613-648)。心理出版社。
    王麗斐、趙容嬋(2018)。生態合作取向之WISER三級輔導工作模式。Journal of Counselling Profession(香港期刊), 1, 27-35。
    王勝中(2018)。輔導制度的再審視-落實輔導工作的重要性與輔導人力資源現況之討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6。
    田秀蘭、盧鴻文(2018)。我國國民中學輔導工作50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64(4),77-106。
    司法院懲戒法院懲戒法庭(2018)。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判字號:2018年鑑字第14208號公懲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_AD.aspx。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6)。學校輔導工作理論與實施。復文。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4)。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增訂版)。復文。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589769
    宋宥賢 (2015),臺灣中輟輔導之困境與挑戰:校園現場與政策現況之反思,新社會政策,40,56-60。
    宋宥賢(2017)。臺灣國中中輟輔導復學資源運用之困境與相關挑戰:以生態系統論整合國中輔導教師觀點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8(2),53-84。
    汪履維(1995)。在師資養成教育中運用案例法語自傳法的經驗。論文發表於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
    李澄熹(2020)。關於心理學服務。https://treehole.hk/psychology/心理輔導。
    李佩珊(2020)。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校園精神疾病學生之教育輔導策略─生態系統觀點,67(1),87-100。
    吳武典(1994)。學校輔導工作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武典(主編),學校輔導工作(1-19頁)。張老師。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佳真(2014)。屏東縣三位不同族籍國民中學校長生命經驗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吳欣怡(2018)。國中輔導主任與輔導教師有效合作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思嫺(2021)。從生態系統觀探討中輟拒學輔導工作之合作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吳臻幸(2001)。我的班我的故事-國小導師形塑班風歷程的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6,23-40。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 (2007)。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吳芝儀譯;初版)。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Anselm S. 與Juliet C.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吳芝儀、廖梅花譯)。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
    阮凱利(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P55-72。
    村上龍(2013)。工作大未來: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東方出版社。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心靈工坊。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 (4),27-34。
    林韶怡與蔡敦浩(2013)。創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典範差異與現況反思。創業管理研究,8(2),1-17。
    林亞莼(2012)。一位教師實務的「敘說」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05期,24。
    林海清(2014)。中小學校最適規模經營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4(2),頁 01-08。
    邱珍琬(2020)。在圖解學校輔導工作。台北:五南。
    金樹人、王淑敏、方紫薇、林蔚芳 (1992)。國民中學生涯輔導計畫規劃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000(025),0125-0200。
    洪彩鳳(2017)。「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臺北市教育e報第824期。
    洪瑞斌(2012)。失業經驗中的生涯韌性與韌力:對成年男性失業者之質性研究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143-173。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胡幼慧編(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初版13刷)。臺北。巨流。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翁開誠(2002)。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1。
    翁開誠 (2010)。敘說中,拉近生命的感通。張老師月刊,388,71-75。
    教育部(2019)。涉性別事件之學校不適任人員通報資訊蒐集及查詢處理利用辦法(2019年08月 27日發布)。教育部。
    孫效智、黃雅文、張碧如、張淑美、李玉嬋、葉至誠、吳娟娟、黃正璋、 陳詠琳、蘇倫慧、蔡昕璋、王燕雪、黃麗娟、王惠蓉、賀豫斦、康瀚文、黃曉令、楊清貴、李采儒、鍾敏菁、陳麗珠、張哲民(2022)。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素養導向。五南。
    孫定康(2016)。一位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踐行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ktjzh8
    孫志麟(2000)。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121-148。
    國民教育法(1979年5月23日公布;2016年6月1日修訂)。教育部。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1982年7月7日發布;2016年7月1日修訂)。教育部。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8年07月06日發布)。教育部。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2017年8月
    23 日修正)。教育部。
    陳秋娥(2010)。一位特教教師教學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紅葉文化。
    A.Morgan(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0)。
    教育部(2022)。教育部部史。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學生事務與輔導。https://history.moe.gov.tw/Policy/Detail/c06cd3a8-9901-4084-bcae-227161cfcf33
    教育部(2020)。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1996年05月 29日發佈;2020年06月08日修訂)。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成果總輯。教育部編印。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三民。
    張慧美(2017)。高中主任輔導教師領導經驗之探究。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30,7-34。
    張碧雲(2004)。生命交織的「結」與「解」:擔任輔導志工對女性生命經驗的意義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張碧雲(2004)。生命交織的「結」與「解」:擔任輔導志工對女性生命經驗的意義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張文昌(2011)。12年國教 難題待解──政策背景、問題分析與價值澄清。2011-11-17。網址: http://www.tta.tp.edu.tw/
    郭宗林 (2016),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許家驊、鄭雅靜(2018)。臺灣學生輔導政策對中小學學校輔導機制與人員運作之可能影響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七卷,第11期,1-9頁。
    許傳德(1999)。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梁福鎮(1999)。普通教育學。師大書苑。
    黃佳雯(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與專任輔導教師輔導工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懷瑾 (2015)。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
    黃怡菁 (2019)。一年1.2萬名孩童目睹家暴,黃瑽寧:童年壓力恐致病。親子天下雜誌,家庭與生活─聊關係。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733。
    黃志勇(2012)。一位國民小學代理教務主任的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黃譯瑩(1999)。教育革新的落實與永續發展:談九年一貫課程中的信念與勇氣。國民教育,040(001), 0022-0028。
    葉祥溪(1993)。國民中學輔導主任角色之研究─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
    楊舒涵(2015)。有校歸不得的孩子─由生態系統合作的角度探討校園內的拒學現象。台灣心理諮商季刊,7(4),14-43 。
    楊明磊(2013)。你期望從敘說研究中看到什麼?說服還是感動?應用心理研究,57,4–8。
    楊秀如(2016)。一位國小女教師生涯發展歷程與調適之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楊淑涵(2016)。高中生涯輔導工作實務現況與展望。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協會生涯電子報,20,1-3。http://www.tcdca.org/wp-content/uploads/newsletter_20.pdf
    楊凱文(2020)。一位中學輔導教師在生涯發展轉折與調適的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詹靜芸(2003)。從國小輔導主任的角色探究尋找研究者的自我定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院。
    廖翠屏(2015)。臺南市國中輔導主任基本職能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監察院公報(2018年07月29日)。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裁判。3092,28-66。
    齊宗豫(2013)。校長做為課程領導者的反思與追尋:一位國小校長的自傳俗民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臺北市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計畫。臺北市。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崛起的意義。嘉義師院學報,10,119-146。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蔡敦浩主編)。鼎茂圖書。
    蔡坤良(2004)。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D. Jean Clandinin, F. Michael Connelly(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心理。(原著出版於1995)。
    蔣偉寧(2013)。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教育部。
    劉焜輝(2012)。輔導原理與實務(三版)。三民。
    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劉鳳英(199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潘文忠(2020)。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教育部。
    維基百科(2000)。葉永鋕事件:台灣多元性別議題事件。https://reurl.cc/kEMDGx。
    鄧旗明(2005)。乳癌患者生命意義之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4(2),29-48。
    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學生輔導法第7條(2014年11月12日發佈)。教育部。
    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2015年10月15日) 發佈)。教育部。
    歐用生 (1995)。教育改革的希望在教師。國民教育,36(1),2-4。
    簡立欣(2017,10月21日)。頭條探索-校園驚爆潑酸命案 台大校安破網該補了。Yahoo新聞。https://reurl.cc/aGZ2YY。
    謝惠聰(2007)。一位科展績優教師在科學教育的歷程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饒見維 (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 
    英文文獻
    ASCA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04a, April 25). About ASCA : National standards.〔Announcement〕. VA : ASCA. Retrieved April 25,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content.cfm?L1=1&L2=9
    Atkinson, B.(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California:Sage Press .
    Buner, J.(1992).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H. Beilin&P. Pufall (Eds.),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 Hillsadle, NJ:LEA.
    Turner, V. W. Bruner, E. M. et al.(1986)。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88). Interacting systems in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aradigms: Present and future. In N. Bolger, A. Caspi, G. Downey, & M. Moorehouse (Eds.), Persons in context: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pp. 25–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9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a (Ed.),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 (pp. 187–249).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Cochran, L. R. (1990). The sense of vocation: A study of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onnelly, F. M. , & Clandinin, D. J. (2000). Narr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eacher knowledg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upervision, 14, 315-331.
    Carol Witherell; Editor-Nel Noddings.(1991). Stories Lives Tell: Narra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Published by Teachers College.
    Denzin, N. K.(1989).Interpretive Biography. SAGE Publishing
    Dewey, J.(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Free Press.
    Miller, W.L. & Crabtree, B. F.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London: Sage.
    Ellis, C. S. ; Adams. T. E. & Bochner, A. P. (2011).Autoethnography: An overview.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12(1), Art. 10.
    https://www.qualitative-research.net/index.php/fqs/article/view/1589/3095
    Eisner E(1998).What do the Arts teach?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Volume: 1(3), page(s): 32-36.
    Hedlund, D. E. (1977). 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5(10), 602-604.
    Hitchcock, G & Hughes D(1989).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A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chool-based research.(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Lieblich ,A .,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mmersley, M. (1990). What's Wrong with Ethnography? The Myth of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Sociology e-Specials, Sage Publications, Inc.24(4),597-615.
    Pinar,W. F.,Reynolds, W. M., Slattery, P., & Taubman, P.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historical and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 New York: Peter Lang.
    Ricoeur, P. (1991). Life in quest of a narrative. In D. Wood (Ed.), On Paul Ricoeur: Narrativ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Riessman, C. K. (2003). Narrative analysis. London: Sage.
    Runyan, W. M. (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midt, J. J., & Ciechalski, J. C. (2001). School counseling standards: A summary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student services' standard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4, 328-333.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