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思穎
Huang, Szu-Yin
論文名稱: 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研究
The Research of Jiao Xun's Literary Criticisms about Liu Zongyuan's Anthology
指導教授: 賴貴三
Lai, Kuei-S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焦循評點柳文柳宗元文柳宗元集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39.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室典藏:[唐]柳宗元
    (773-819)撰,[明]林汝詔(1560-?)編、葉萬景(清寰,1553-?)刻,[清]焦循(1763-1820)手批《柳文》(《柳宗元文》)為研究文獻,並奠定在賴師貴三教授〈焦循手批柳宗元文釋文〉與〈焦循手批柳宗元文彙評〉,以及本系王基倫教授〈焦循手批《柳文》的評點學意義探究〉的基礎上,同時參考雷運福《柳宗元集版本探微》的研究成果,統整進行研究,分別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回顧與增補相關文獻,冀望能系統性與完整性的探討論述。第二章〈柳宗元集及其評點之形成與發展〉,首先考察柳宗元的生平及其作品版本的流傳情形,並探討清儒焦循手批《柳文》此一研究文本;其次,則說明評點的意義、性質,以及所使用的符號,並耙梳古文評點的淵源及發展歷程,焦循的古文啟蒙書是謝枋得(1226-1289)的《古文軌範》,手批《柳文》時所使用的符號,早從宋代就已在使用;第三,探討焦循手批萬曆永州知府葉萬景所編次的二十二卷本《柳文》此一孤本,並由李懋檜(字克蒼,1558-1621)、吳中傳(字汝和,1546-?)與林汝詔的序言中,可了解當時在永州《柳文》(《柳宗元文》)的版本狀況。第三章〈焦循的生平與治學方法〉,分述為幼年啟蒙期、追求仕進期、閉門著述期,以及探討焦循的治學方法,透過耙梳焦循的求學與仕進過程,來理解他的治學方法與心路歷程。第四章〈焦循評點柳文的方式〉,先以文章布局中,從事關於局段與局格、筆法、神氣的分析;其次,據事類義,整理關於典故運用與柳文經典古籍的涵養;第三鍛句鍊字,觀察關於《柳文》句式的整齊、善譬等;第四,執正馭奇,主要追求文以明道,不可單求形式上的奇特;第五,通古變今,在繼承古人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可以追求形式上的變化;第六,考訂校讎,評價焦循對於永州葉萬景本《柳文》的考訂批點。第五章〈結論〉,則總結研究成果,並針對筆者在撰述論文過程中的體悟及侷限,以及抒發對未來持續研究的展望。本論文雖在理解《柳文》與焦循的批語上仍有諸多限制與不足,但能開張此難得一見版本的學術價值,闡發先賢的潛德幽光,貢獻微薄之力,希冀能有拋磚引玉之效。

    第一章 緒論  1-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一、《柳文》版本略述  6   二、焦循的生平與治學方法  6   三、評點的淵源與發展  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7   一、柳宗元文相關古籍善本及選評本  7   二、柳宗元研究資料及著作版本專書  8   三、學位論文  9   四、單篇論文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步驟  11 第二章 柳宗元集及其評點之形成與發展  13-37  第一節 柳宗元集的版本流傳情形  13   一、柳宗元生平述略  13   二、柳宗元集的版本流傳  14  第二節 評點與古文評點的形成與發展  18   一、評點的意義  18   二、評點的性質與特點  19   三、古文評點的發展歷程  20  第三節 焦循評點萬曆永州葉萬景本《柳文》  23   一、版式與鈐記  24   二、序言與編者  25   三、全書篇目彙整  30  第四節 小結  37 第三章 焦循的生平與治學方法  39-51  第一節 幼年啟蒙期  39  第二節 追求仕進期  41  第三節 閉門著述期  44  第四節 焦循的治學方法  47   一、學文讀書之法  48   二、屬文著述之法  49  第五節 小結  51 第四章 焦循評點柳文的方式  53-87  第一節 文章布局  54   一、局段或局格  54   二、筆法  60   三、神氣  63  第二節 據事類義  66   一、典故  67   二、柳文經典古籍的涵養  67  第三節 鍛句鍊字  70  第四節 執正馭奇  74   一、在「正」的方面  74   二、在「奇」的方面  77  第五節 通古變今  79   一、在「通」的方面  79   二、在「變」的方面  80  第六節 考訂校讎  81   一、焦循對於《柳文》辨古考訂的評價  82   二、焦循對於《柳文》的註解之處  83   三、焦循對於永州葉萬景本的考校之處  85  第七節 小結  87 第五章 結論  89 附錄一:永州葉萬景本《柳文》篇目匯整  91 附錄二:焦循手批《柳文》(柳宗元文)釋文校記  109 參考文獻  129

    一、柳宗元參考文獻

    (一)古籍專著(依照作者時代排列)
    1.〔唐〕柳宗元,〔明〕林汝詔編、葉萬景刻,〔清〕焦循手批:《柳文》,現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室。
    2.〔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章行嚴(士釗):《柳文探微》(《柳文指要》),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二)近人專著(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3.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4.王晚霞主编:《柳宗元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5.方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6.吳文治:《柳宗元詩文十九種善本異文匯錄》,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7.吳文治:《柳宗元簡論》,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8.吳文治︰《柳宗元評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9.吳文治︰《柳宗元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10.明倫出版社編輯︰《柳宗元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1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2.孫昌武︰《柳宗元傳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13.郭新慶:《柳宗元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14.楊再喜︰《唐宋柳宗元傳播接受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15.雷運福:《柳宗元集版本探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6.翟滿桂︰《柳宗元永州事迹與詩文考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17.蔡自新主編:《柳宗元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18.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19.羅聯添︰《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
    20.羅聯添︰《韓柳文析論綱要暨研究資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三)學報期刊論文(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王永波:〈《柳河東集》在宋代的編集與刊刻〉,《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2016年3月,頁93-99。
    2.尹華君:〈近三年柳宗元研究概述(2013-2015),《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8。
    3.李文琪:〈鬱悶與憤書——論柳宗元永州時期詩文創作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年5月,頁1-30。
    4.吳崇榮:〈囚山中暫得一笑——從〈永州八記〉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6期,2011年12月,頁25-42。
    5.吳崇榮:〈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篇章修辭研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8期,2012年6月,頁57-82。
    6.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3期,頁223- 248。
    7.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75-112。
    8.許東海:〈山水正名與賦體問對——柳宗元〈愚溪對〉及其相關續衍的書寫變創與賦學觀照〉,《漢學研究》第31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3-75。
    9.梅華:〈柳宗元文集的傳播與理學士群對其接受〉,《文藝評論》,2015年12月,頁44-49。
    10.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第5期,2009年10月,頁249-266。
    11.梁必彪:〈論何焯對柳文的批評〉,《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33卷第5期,2015年9月,頁87-91。
    12.劉漢忠:〈柳宗元研究叢札〉,《廣西地方志》,2008年第4期,頁62-65。
    13.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廣西地方志》,2009年第4期,頁42-46。
    14.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續),《廣西地方志》,2009年第6期,頁21-24。
    15.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續二),《廣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頁28-32。
    16.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續三),《廣西地方志》,2010年第5期,頁24-28。
    17.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續四),《廣西地方志》,2010年第6期,頁34-38。
    18.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續五),《廣西地方志》,2011年第2期,頁40-44。
    19.劉漢忠:〈柳集版本叢考〉(續六),《廣西地方志》,2011年第4期,頁31-35。

    (四)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方介:《柳宗元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0年。
    2.王志浩:《尊經‧崇禮‧教化──柳宗元儒學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4年。
    3.王珮珍:《劉禹錫柳宗元辭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5年。
    4.朴井圭:《柳宗元的遊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5年。
    5.何映涵:《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6年。
    6.何堅萍:《柳宗元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年。
    7.吳芳真:《《裨海紀遊》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為對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7年。
    8.吳崇榮:《柳宗元「永州八記」篇章修辭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2年。
    9.吳雪如:《生命的流亡與安頓--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10.呂婉甄:《論柳宗元永州時期山水遊記的「幽深峻峭」風格──從文體學的角度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11年。
    11.李貞慧:《柳宗元貶謫時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4年。
    12.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7年。
    13.周秀華:《柳宗元儒學思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5年。
    14.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4年。
    15.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7年。
    16.袁本秀:《柳宗元寓言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4年。
    17.張映瑜:《元結與柳宗元山水小品文比較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2008年。
    18.陳美妃:《柳宗元贈序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年。
    19.陳美燕:《約翰‧辛格《討海人》──人類存在的困境並與柳宗元《捕蛇者說》略作比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2年。
    20.陳錫龍:《柳宗元天人思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7年。
    21.陳儷文:《柳宗元寓言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2012年。
    22.曾宿娟:《柳宗元永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23.程麗娜:《柳宗元議論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3年。
    24.童好蘭:《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3年。
    25.黃以潔:《柳宗元遊記觀物方式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2005年。
    26.黃敬欽:《柳宗元生平及其《非國語》之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班,2008年。
    27.經慧玲:《韓愈、柳宗元寓言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28.蔡幸青:《柳宗元詩歌修辭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2年。
    29.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4年。
    30.鄭色幸:《柳宗元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1年。
    31.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5年。
    32.鄧玉美:《柳宗元與袁宏道山水小品文美學思想之比較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3年。
    33.藍百川:《柳宗元及其詩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8年。
    34.魏延豪:《柳宗元議論散文之修辭及藝術技巧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1年。
    35.羅志仲:《門閥士族的背景與柳宗元的壓力》,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0年。

    二、焦循參考文獻
    (一)古籍
    1.〔清〕焦循:《雕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2.〔清〕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3.〔清〕焦循著,劉建臻點校:《焦循詩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4.〔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二)近人專著(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編輯室輯:《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3.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4.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5.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11月。
    6.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7.趙航:《揚州學派新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
    8.趙航:《揚州學派概論》,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9.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10.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11.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2.張舜徽︰《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3.趙昌智︰《揚州學派人物評傳》,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14.趙航︰《揚州學派概論》,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15.閔爾昌:《揚州學派年譜合刊》,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16.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17.賴貴三:《焦循年譜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18.賴貴三:《臺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三)學報期刊與專書論文(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王基倫:〈焦循手批《柳文》的評點學意義探究〉,收錄於《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2.宋力:〈賴有群賢續弦歌──《清代揚州學術研究》介紹〉,揚州:《揚州日報‧梅嶺副刊》,2001年8月23日。
    3.陳居淵:〈乾嘉學派成因新論──從清代的家學與經學談起〉,北京:《華學》,第三輯,1998年11月。
    4.陳居淵:〈清代的家學與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臺北:《漢學研究》,1998年12月。

    (四)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王博玄:《焦循《三禮便蒙》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2007年。
    2.王慧茹:《通儒焦循「一貫」哲學之建構與證立》,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班,2010年。
    3.石櫻櫻:《「執兩用中」之恕道──焦循《論語》義理思想之闡發》,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7年。
    4.吳茂傳:《焦循人性論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班,2014年。
    5.吳郁陵:《焦循《左傳》杜注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3年。
    6.李思漢:《焦循劇論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8年。
    7.李雅清:《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2年。
    8.林世仁:《焦循的戲曲論箸及其戲曲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班,1989年。
    9.陳韋在:《焦循《尚書》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
    10.陳進益:《清焦循《易圖略、易通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3年。
    11.廖千慧:《焦循論語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4年。
    12.劉佳雯:《焦循之「權」論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2003年。
    13.劉德明:《焦循《孟子正義》之義理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4年。
    14.蔡春吉:《焦循之學術及其〈讀書三十二贊〉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班,2008年。
    15.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1994年。
    16.蘇俊鴻:《焦循《加減乘除釋》內容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班,1995年。

    三、其他相關文獻

    (一)古籍
    1.〔明〕潘晟編:《萬歷八年進士登科錄》,明萬曆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2.〔清〕祖植桐修,趙昶纂:《朝城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3.〔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4.〔清〕莊成修、沈鍾、李疇纂︰《安溪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5.〔清〕陳汝咸原本,施錫衛再續纂︰《漳浦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清光緒十一年(1885)補刻本。
    6.〔清〕陳宏謀修,歐陽正煥纂:《湖南通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7.〔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8.〔清〕李懋仁纂修:《六安州志》,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
    9.〔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文選樓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0.〔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11.〔清〕呂恩湛、宗績辰修纂:《永州府志》,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12.〔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13.〔清〕阮元,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4.〔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15.〔清〕劉聲木撰,劉篤齡點校︰《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近人專著
    1.〔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2.〔英〕拉曼‧塞拉登等著,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3.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4.李波:《清代莊子散文評點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5.李貴生:《傳統的終結──清代揚州學派文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6.侯美珍︰《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7.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8.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9.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0.高津孝︰《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2013年。
    11.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1981年。
    12.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13.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14.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15.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年。
    16.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
    17.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18.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19.朱世英:《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0.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21.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22.陳曉芬:《中國古典散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23.薛頌留發行︰《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2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三)學報期刊論文
    1.邱江寧,〈呂祖謙與《古文關鍵》〉,《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頁144-146。
    2.孫琴安,〈試論中國評點文學的兩個重要來源〉,《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5期(總153期),頁67-71。
    3.孫琴安,〈對中國最初評點型態的探討〉,《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頁70-74。
    4.孫琴安,〈謝枋得的詩文評點〉,《許昌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8年),頁46-47。
    5.張秋娥,〈樓昉評點中的圈點符號及其修辭指向〉,《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31-134。
    6.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圈點──從謝枋得三種評點著作看其圈點及其體現的修辭思想〉,《殷都學刊》,2003年第3期,頁100-1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