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皓薇 Hao-wei Chen |
---|---|
論文名稱: |
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方案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nongovernmental dramatic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in the dramatic education programs in school |
指導教授: |
黃政傑
Hwang, Jeng-Jy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5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戲劇教育 、民間參與 、教育方案 |
英文關鍵詞: | school dramatic education, private participation, education progra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5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教育的立論基礎,並瞭解台灣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方案,以尋找其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困境,並建構其參與學校教育的定位與途徑。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先進行文獻理論的建構,再採取多重個案研究法,選取兩個民間戲劇性團體個案,針對個案以訪談法、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探討其參與學校之戲劇教育方案,根據文獻探討加以分析,最後與理論、背景和實務綜合討論之,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有以下幾點結論:
壹、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教育,透過參與學校戲劇教育,展現其教育理念,且在其中伴隨迥異的介入立論基礎。
貳、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方案,常在自然主義的觀點下,呈現過程模式的傾向。而戲劇教育方案本身,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較缺乏知識概念性的架構。至於戲劇教育方案的設計上,存在許多「人」為的因素,實施上無法樣樣兼顧,特別在評鑑上較少處理。
參、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困境重重,且民間戲劇性團體與學校單位,對戲劇教育的概念,仍停留在娛樂的層面。並因強烈的主體意識,及認知上的差異,缺乏共同協商的機會,較少戲劇教育人才,及參與合作的環境機制,造成參與合作的困境。
肆、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定位,可藉由積極尋找合作學校,並在參與過程當中,整合學校與民間的資源,且將民間戲劇教育觀念帶入學校,促進民間戲劇性團體,和學校教師人員進行專業的對話,並共同形塑教育方案,將其精緻為課程教學,多嘗試、研究、發展與推廣。
伍、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的途徑多元,包含民間戲劇性團體自身的劇團巡演、研習培訓的活動,啟發式的參與和互動,學校亦可以邀請民間戲劇性團體參與學校戲劇教育方案的設計與合作。政府單位也可以規劃並促進民間參與學校戲劇教育。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rgumentations, the participated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blems when nongovernmental dramatic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the dramatic education in school. And to build the orientation and the approach which nongovernmental dramatic organizations can participate the school dramatic education in Taiwan.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purpose, first, the research adopted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build the theoretical base. The next, the research used multiple case study and looked for two nongovernmental dramatic organizations to take as study case analyzing the participated education programs throug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vides some substantial suggestions.
Roberts,B.(2001)。前言。載於蔡奇璋、許瑞芳(主編),在那湧動的潮音中(頁1-18),台北:揚智。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5)。台灣地區1996年文化滿意度民意調查分析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國聯(1994)。漫談民間團體參與社會福利服務。社會福利,111,26-32。
司徒芝萍(2003)。台灣兒童劇場的演變與現況。載於國立藝術教育館(主編),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5-186)。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台灣藝術發展協會(2002)。表演藝術組織法律定位研究。台北:台灣藝術發展協會。
台灣藝術發展協會、全國教師會(2002)。「藝術夥伴計畫」—表演藝術團體與學校合作發展教學計畫工作坊計畫。2004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adat.org.tw/past_d.php?serno=17。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台灣產業研究,3,11-4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表演藝術名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呂燕卿(1999a)。簡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特色。北縣教育,29,6-10。
呂燕卿(1999b)。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40-50。
李百麟、吳士宏、吳芝儀、黃光遠、曾蕙瑜(譯)(1998)。R. J. Landy著。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台北:心理。
李伸一(1991)。民間團體能為社會重建做出什麼貢獻。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社會重建(頁388-411),台北:時報。
李希揚(1999)。我國教育事業民營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復斯、馬小梅(譯)(1999)。A. E. Meyer著。當代教育發展史(Th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桂冠。
周美惠(1997年5月20日)。劇場走過十年歲月,各有難念的經。聯合報,18版。
尚榮安(譯)(2001)。R. K. Yin著。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台北:弘智。
林玉体(1996)。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谷芳(1998)。文化發展中的「民間」概念。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主編),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文集(頁75-84)。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5),高雄:麗文。
林幸姿(1997)。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玫君(2000)。走出演戲的迷思—為兒童劇場相關的活動正名。幼教資訊,114,47-54。
林玫君(譯)(1995)。B. T. Salisbury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Theatre arts in elementary classroom),台北:心理。
林振春(1993)。民間組織辦理成人教育的策略—市場行銷。成人教育,13,17-22。
林偉瑜(2000)。當代台灣社區劇場。台北:揚智。
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8,2002年8月8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8/08_catalogue.htm。
林勝義(1993)。如何結合民間力量爭取民間參與共同推動文化建設。社會資料雜誌,157期,26-36。
林勝義(1998)。社會教育活動方案的設計與評鑑。社會教育年刊,21,13-18。
邱坤良(1998a)。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一)--台灣戲劇發展概說。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邱坤良(1998b)。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十二)--青少年教育戲劇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胡寶林(1986)。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夏學理、王怡瑜(1999)。我國表演藝術團體之經營機會研究。空大行政學報,9,387-423。
夏學理、耿建興(1998)。表演藝術之媒體行銷研究。空大行政學報,8,307-337。
徐敏雄(2002)。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嘉嫄(1997)。台南小劇場:1987—1997。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瑞聲(2000)。非營利組織行銷策略研究—以企業基金會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登第(譯)(1998)。P. Kotler & J. Scheff著。票房行銷(Standing room only)。台北:遠流。
張子超、周儒 (1997)。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NSC85-2511-S-003-009)。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如慧(1995)。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曉華(1994)。教育戲劇之緒論。復興崗學報,51,497-518。
張曉華(2000a)。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0b)。音樂、美術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論文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之「台灣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學研討會系列五之一--『藝術與人文』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研討會,台北市。
張曉華(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5,25-35。
張曉華(2002,10月)。戲劇教育在台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發展,論文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亞洲兒童戲劇暨教育環境專業座談」研討會,台北市。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挑戰2008:六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教育部。
曹衛東(譯)(2002)。J. Habermas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lichkeit),台北:聯經。
莊惠雅(2001)。台灣兒童戲劇發展之研究(一九四五至二零零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許瑞芳、蔡奇璋(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綠潮互動劇場研習營」籌辦始末,載於蔡奇璋、許瑞芳(主編),在那湧動的潮音中(頁75-98),台北:揚智。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
陳仁富(2000)。國民小學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主編),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頁25-39)。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張曉華(2002)。戲劇教學研究,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485-512)。台北:桂冠。
陳耀明(2001)。NGT在公眾參與之應用。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
黃金鳳(1993)。民間團體參與社會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游家政、張嘉育(1993)。公元兩千年社會環境趨勢及課題分析報告—教育課題分析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美序(1995)。戲劇欣賞。台北:三民。
黃美滿(2001,七月)。戲劇與教育的對話—由親子戲劇反思台灣的戲劇教育。論文發表於台灣藝術發展協會主辦之「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台北。
黃慧真(譯)(1996)。D. E. Papalia著。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台北:桂冠。
葉長海(1980)。戲劇—發生與生態。台北:駱駝。
葉榮文(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課程主題架構探索與試辦心得,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之「開創課程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台北。
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112,82-87。
蓋浙生(1998)。公立學校BOT:公辦民營。師說,119,14-17。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斯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
劉豐榮(2000)。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蔡奇璋(2001)。教育劇場之發展脈絡,載於蔡奇璋、許瑞芳(主編),在那湧動的潮音中(頁19-58),台北:揚智。
蔡惠真(1995)。台灣的創造性戲劇教育之新取向。載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編),一九九五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文化‧社會‧藝術教育」論文集(頁740-768),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鄭黛瓊(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謝秀芬(1992)。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魏惠娟(2000)。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嚴祥鸞(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巨流。
蘇治華(2000)。共同的喜悅與智慧。載於研華文教基金會(主編),台北市八十八學年度多元活潑教學幼稚園共識營會(頁12-17)。台北:研華文教基金會。
蘇治華(2001)。共同的喜悅與期待,參與The 2001 CIVICUS World Assembly台灣代表團成果報告,2004年2月7日,取自http://site1.nyc.gov.tw/part3/c4112.htm。
蘇癸玲(1998)。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Bagnall, R. G.(1989).Researching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A case of quantified distor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8(3), 251-260
Ball, C. & Airs, J.(1995)Taking time to act:A Guide to Cross-Curricular Drama.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Brown, L. & Coles, A.(2000).Complex decision ma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as an intuitive practioner: on the value of not always knowing what one is doing. In T. Atkison & G. Claxton(Eds.)The intuitive practitionaer,(pp.165-181)Great Britain: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urtney, R.(1989).Play, Drama & Thought,Toronto:Simon & Pierre Teachers, London: Century Hutchinson Ltd.
Creswell, J. W.(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s Oaks, CA: Sage.
Croft, S., & Beresford, P. (1992). The politics of participation. Critical Social Policy, 35, 20-44.
Emunah, R.(1994). Acting for real: Drama therapy process,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Brunner/Mazel Publishers.
Freire, P.(1972)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 B. Ramos Trans),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Jennings, S.(1987) Drama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eachers and clinicia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evine ,M. (1985)The private sector in the public school. Washington :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McCaslin, N.(1990)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NY:Longman.
Merina, A.(1994)Can the private sector save public schools?.NEA Today,12(6),10-20.
Wilkinson, J.(2000)Literacy, Education and Arts Partnership: a community-system
programme integrating the arts across the curriculum.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5(2),175-198.
Rosenbloom D. H.(1989)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n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Y:Mc-Graw-Hill.
Saxe, R. W.(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Calfornia:McCutchan.
Sliver, P. F.(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Practice and Reserch . N.Y.:Harper & Row.
Stake, R. E.(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Sage:California.
Stake, R. E.(1998)Case studies. In Lincoln(Ed.),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pp.86-109).Sega.
Stephenson, N. & Vincent, D(1975).Teaching and understanding drama. NFER Publishing Company.
Weimer, D. L. & Vining, A. R.(1989)Policy Analysis:concepts and practice. New Jersey:Prentice-Hall.
Winston, J. (1998)In France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 actor-teacherpartnership in the French school system.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3(1).P.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