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彩鳳
Hsieh, Tasi-Feng
論文名稱: 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Effects of Digital-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指導教授: 廖遠光
Liao, Yuen-K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數位化補救教學學習成效後設分析
英文關鍵詞: Digital-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Meta-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1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數位化補救教學與傳統補救教學對學生認知及情意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將研究變項分為文件性質、受試者性質、研究方法性質與研究案性質等四大類,各類之下又細分成二十一個子變項來探討是否會造成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中,認知學習共蒐集38篇研究案;情意方面,則有15篇研究案。各篇研究文獻之量化數據皆換算成效果大小值(Effect Size),以進行各變項之同質性考驗。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

    壹、 整體成效
    一、認知學習:數位化補救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整體效果量為
    0.3223達微量正向成效,顯示數位化補救教學優於傳統補救教學。在分析的
    研究報告中,有七成八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顯示在學習動機及態度上,使用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方式會優於傳統
    補救教學,其整體效果量為0.3178,達微量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
    中,有九成五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情意學習成效。

    貳、 各變項之分析
    一、認知學習上「工具信度」變項達顯著水準。
    二、情意學習上「實驗教學場所」變項達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synthesize existing research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Digital-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with traditional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congnitive and affective achievement.
    The studies were located from four sources. For cognitive outcomes, there were 38 studies collected, and 15 studies on affective outcomes. The quantitative data of the collected stud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Effect Size(ES). In addition, 21 studied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and each studied variable was analyzed by homogeneity test.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whole effects suggest that Digital-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Their weighted ES were 0.3223 and 0.3178, respectively.

    2. One variable, tool reliability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an ES of cognitive achievement.

    3. One variable, occasion of treatment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an ES of affective achieveme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sugges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補救教學相關概念...................................9 第二節 數位化教學相關概念 ...............................17 第三節 數位化補救教學......................................25 第四節 數位化補救教學之相關研究分析 ...............33 第五節 後設分析...............................................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55 第一節 研究程序...............................................55 第二節 實施步驟...............................................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認知性結果............................................67 第二節 情意性結果............................................74 第三節 整體成效討論.........................................80 第四節 變項分析討論.........................................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5 參考文獻...........................................................98 一、中文部分.....................................................98 二、西文部分....................................................107 附錄一..............................................................110

    * 表示為本研究分析的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26。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即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
    網頁設計時地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黃隆(2003)。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詩涵(2010)。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補救教學之研
    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曉睿、蔡松男、林朝清、周建宏、王怡萱(2009)。數位學習科技期刊,
    1(4),326-346。
    王燕超(2009)。教學科技時期。載於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技
    理論與實務(上冊)(頁59-90)。台北市:學富。
    *方志良(2004)。網路輔助數學科補救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態度與興趣影響
    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方建良(2004)。模組化網頁課程運用在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 「空間
    位置」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朱則剛(2009)。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載於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
    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頁49-73)。台北市:學富。
    朱則剛(2000)。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書苑。
    *朱韻婷(2011)。電腦輔助單字教學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英語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宋曜廷、廖楷民(2012)。數位學習研究變遷:學習理論、科技工具與研究方法的互
    動。載於宋曜廷(主編),數位學習研究方法(頁2-38)。台北市:高點。
    *吳致秀(2006)。日語低學習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模式之探討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5,223-239。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補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16,159。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鐵雄(1983)。電腦輔助教學之補救教學效果初探。教育心裡學報,16,
    61-70。
    李宏基(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五年級面積補救教學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佳燕(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直流電路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
    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咏吟(1999)。新教學型態:網路學習。載於高雄師範大學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
    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61-166。高雄:編者。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李建億、黃瑋苹 (2004)。網路專題學習活動中多元智慧對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
    師大學報,49(1),65-80。
    李慶志(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動態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比例解題補救
    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何政謀(2004)。以GSP設計之活動進行解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補救教學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
    應用(頁425-472)。台北:心理。
    杜正治(2003)。單一受試法。台北:心理。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岑(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
    69-72。
    *林玥秀(2010)。電子白板融入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雲林科技大學應
    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邦傑(1987)。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在國內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0,
    1-38。
    *林宜正(2009)。電腦動畫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圖形與空間領域補救教學之
    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亮慈(2010)。多媒體繪本融入英語補教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
    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林威辰(2011)。線上即時通訊運用於第二語言習得之成效:後設量化分析。國立清
    華大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佩蓁(2010)。以適性診斷測驗結合電腦輔助教學進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數學領
    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紀慧、許宛琪(2007)。網路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
    方程式」單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227-248。
    林敏慧、陳美樺、管怡婷、郭榮學、陳慶帆(2001)。「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差異
    與融合分析」,第五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第二卷,中壢, 1199-
    1202。
    *林慧靜(2006)。國中數學線上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
    術及職業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周碩貴(2005)。技職校院英語教學之困境與突破。教育研究月刊,138,86-94。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0(2),32-41。
    *姚文仁(2007)。國中三角形相關概念GSP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
    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縣 。
    洪瑞盈(2006)。以網路評量系統進行診斷評量以實施補救教學之研究:以整數加減
    法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良興(2009)。以後設分析法探討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學習成效。國立體育大
    學體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柯漢祥(2006)。國小四年級學童在電子試算表的輔助模式下對於分數基本概念之補
    救教學。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千惠(2009)。電腦輔助字母拼讀教學對五年級學生拼讀與拼字的影響。國立中
    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徐加玲(2007)。電腦輔助教學與數位學習對未來教學設計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78,21-40。
    徐美芬(2009)。電腦輔助單字學習對低成就國中生之助益。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發展、設計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
    37(1),14-24。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馬婉菁(2003)。高雄市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科網路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連廷嘉、施智元(2009)。傳統和數位教學情境設計理論與應用 ,研習資訊,26
    (4),43-50。
    郭為藩(1975)。特殊教育。台南:開山。
    *翁維健(2007)。網路評量及補救教學系統應用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
    「天氣的變化」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新竹市 。
    翁淑華(2010)。應用數位教材於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
    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玉貞(2006)。資訊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縣 。
    陳年興、楊錦潭(2007)。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縣:博碩文化。
    陳正明(2003)。透過Excel輔助進行線型函數補救教學之研究:以一個國二學生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昌(2005)。多媒體對中 、低成就國中生補救教學之研究 -以「透鏡成像」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郁雯(2004)。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冠宇(2012)。3D電腦圖形軟體於國小學童數學空間幾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建利(2009)。美國手語趣味學英語光碟輔助接受「攜手計畫-課後扶助」
    補救教學的國小學生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縣。
    陳瑛(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乘法之電腦補救教學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19(1),1-32。
    *陳錦芬、鄒彩完、黃維瑜、陳順和(2009)。探討電腦英語教學課程提升台北市國
    小中低年級低成就學童的字母認讀與音韻覺識能力之效能。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
    託專案研究報告。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佩玉(1990)。CAI在國中地理科補救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
    教育學刊,16,163-19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編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惠雯(2003)。電腦網路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許宛琪(2006)。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
    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繼德 (2009)。資訊融入同儕教導制英語補救教學之應用。屏東教育大學
    學報,32,139-168。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2011年4月2
    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itemize_list.aspx?
    site_content_sn=19512
    教育部(2011a)。100年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
    ,2011年3月28日,取http://asap.moe.gov.tw/modules/tinyd0
    /index.php?id=21
    教育部(2011b)。教育部施政理念與政策,2011年4月2日,取自http://www.
    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6
    教育部(2012a)。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更新
    版] ,2012年5月18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
    id=FL047648
    教育部(2012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手冊。2012年5月27日,取自
    http://12basic.du.tw/sub_04.php
    莊建儒(2008)。多媒體教學運用於資源班學生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2010)。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2010。台北
    市:教育部。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學童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曾琬淑(1995)。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實施成效之比較
    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45-383。
    *梁嘉勝(2006)。適性化補救教學系統-以分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師清山(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補救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個
    案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黃士騰(2006)。網路教學課程實做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因數單元補救
    教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啟順(2012)。資訊科技融入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進行補救
    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俊傑(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評析及建議。北縣教育,67,
    68-71。
    黃雅晨(2008)。運用虛擬實境數位學習於國小六年級兒童廟宇建築藝術認
    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瑞煥、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臺中: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學仁(2008)。資訊融入原住民五年級學生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
    理報學,34(1),21-22。
    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4),1-15。
    *游惠美、孟瑛如(1998)。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補救
    教學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07-347。
    *湯茹君(2007)。運用電腦教學光碟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英文字母學習成效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宜佩(2010)。網路多媒體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
    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楊湘琳(2010)。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斯惠(2007)。國中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乘法公式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儒仁(2009)。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
    -以柱體的體積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市。
    *廖淑麗(2009)。社會學習領域補救教學與測驗系統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
    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廖遠光(1993)。電腦程是對認知學習的影響-後設認知。新竹師院學報,6,
    213-239。
    廖遠光、黃淑敏(2003)。電腦網路學習與傳統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
    析。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61-182。
    廖遠光(2009)。後設分析研究法。載於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
    技理論與實務(下冊)(頁421-462)。台北市:學富。
    廖遠光(2012)。後設分析及其在數位學習上的應用。載於宋曜廷(主編),數位學
    習研究方法(頁110-136)。台北市:高點。
    鄭富美(2009)虛擬教具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網
    路學習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景聰(2008)。虛擬教具融入國小六年級分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依儒(2010)。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學生認字表現之成效。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
    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新竹市。
    *潘愛珍(2006)。數位學習應用在會計學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
    教育學系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盧玉龍(2008)。電腦化分數概念補救教材設計及其在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
    童補救學習之應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盧重佑(2009)。悅趣化合作學習融入國中英語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緯濤(2009)。整數四則計算練習網站的設計與應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蕭信雄 (2008)。電腦輔助學習線上教材對提昇國小三年級學童開放式加減
    算式填充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市。
    謝秀艷 賴阿福 柯倩玉(2008)。電腦概念構圖軟體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學之學習成效─以環保概念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0,1-20。
    謝佩君(2006)。高職線性規劃單元之動態電腦教材設計與補救教學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
    謝進昌(2010)。國內教育學門系統性文獻評閱策略及後設分析發展現況與建議。
    教育研究學報,44(2),133-156。
    謝進昌、陳敏瑜(2011)。國內教育、心理後設分析研究出版偏誤檢定之實徵分析,
    測驗學刊,58(2)。391-422。
    *鍾天正(2001)。台北市高職實施網路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美月(2010)。傳統教學與數位學習差異論述,教育研究月刊,661,13-17。
    鐘樹椽、程璟茲(2005)。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科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
    館學,43(2),249-266。
    顏妙純(2003)。國中生使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顏雅莉(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線上補救教學環境下學習時間概念成效
    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數學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市。
    *顏晴榮(1986)。電腦輔助教學在商高計算機概論課程實施補救教學之評估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楣雅(1999)。不同補救教學和學生個人特質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
    的作用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茂發(2006)。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三版),台北市:心理。

    二、西文部分
    Boggs, S., Shore, M. & Shore, J. (2004). Using e-learning platforms for
    mastery learning in developmental mathematics courses.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Education, 38, 213-219.
    Brants, L., & Struyen, K. (2009). Literature review on online remedial
    education: A European Perspective. Industery and Higher Education, 23.4,
    269-276.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8).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s.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hristmann, E., Badgett, J., & Lucking, R. (1997). Progressive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econdary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9(4), 325-337.
    Garrison, D. R., & Anderson, T. (2003).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Falmer.
    Glass, G. V., Mc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Beverly Hills.CA: Sage.
    Guri-Rosenblit, S. (2005). 'Distance Education' and 'e-Learning': Not the
    same thing. Higher Education, 49(4), 467-493.
    Hedges, L. V., & Olkin, I.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Kulik, J. A., Bangert, R. L., & Williams, G. W. (1983). Effects of computer-
    based teaching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1), 19-26.
    Kulik, J. A., Kulik, C. L. C., & Bangert-Drowns, R. L. (1985).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1), 59-74.
    Laurillard, D. (2005).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P. Ashwin (Ed.),
    Changing Higher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Liao, Y. K. C. (1999). Effects of hypermedia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8,
    255- 277.
    Liao, Y. C. (2007). Effects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Taiwan: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8(2), 216-233 .
    Liao, Y. C., Chang, H., & Chen, Y. (2007). Effect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in
    Taiwan.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24(3/4), 43-64.
    Li, Q., & Ma, X. (2010).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on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 215-243.
    Lou, Y., Bernard, R. M., & Abrami, P. C. (2006). Media and pedagogy in
    undergraduate distance education:A theory-based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literatu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4(2), 141-176.
    Macaruso, P., & Rodman, A. (2009). Benefits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for struggling readers in middle school.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4(1), 103-113.
    Mandel, H. P., & Marcus, S. I. (1988). The psychology of underachie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McMillan-Culp, K., Hawkins, J., & Honey, M. (1999). Review paper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Center for
    Children and Technology.
    Means, B., Toyama, Y., Murphy, R., Bakia, M., & Jones, K. (2009).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Plan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celopment.
    ModRitscher, F. (2006). E-Learning Theories in practice: 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Journal of Univers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Learning,
    0(0),3-18.
    Rienties, B., Tempelaar, D. T., Waterval, D., Rehm, M., & Gijselaers, W. H.
    (2006).
    Remedial online teaching on a summer course.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20(5), 327-336.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Rev.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Rosenthal, R. (1995). Writing meta-analytic review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83–192.
    Ryan, A. W. (1991). Meta-analysis of achievement effects in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lementary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7(2), 161-184.
    Spence, D., & Usher, E. (2007). “Engagement with mathematics courseware in
    traditional and online remedi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lationship to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37(3), 267-288.
    Sung, Y. T., Chang K. E., Hou, H. T., & Chen, P. F. (2010). Designing an
    Electronic Guidebook for Learning Engagement in a Museum of Histor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 1, 74-83.
    Winn, W. (2002). 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stud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5(4),
    331-351.
    Woolfolk, A. (201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Education.
    Wise, B. W., Ring, J., & Olson, R. K. (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gains
    from computer-assisted remedial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77, 197-23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