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秋均
論文名稱: 奸相或能臣:章惇與哲宗後期紹述新政之研究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北宋章惇宋哲宗新黨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02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0下載:8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章惇(1035-1105)為北宋哲宗在位後期的重要宰相,他一生數任宰執,積極參與王安石的改革活動,並在哲宗朝獨相許久、權傾一時,是新黨改革派的中堅人士。但長久以來,章惇因被列入〈奸臣傳〉中,使學界對其的討論不多,對此人物的瞭解也不夠深入。本文以章惇的施政作為為主軸,從其崛起歷程探討他的行事風格與處事態度,並透過考察其與皇帝、朝臣的互動關係,以及處理外交政策的手段等面向來還原他的政治生涯,並以此重新評述章惇的功過定位,以期給予歷史人物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
    綜觀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為,他的性格雖然自負,但果敢率直,敢於發言勇於任事;在施政態度上,他雖然清算舊黨,但是對人不對事,在他主政期間對於維持新法的推行與改正有不可抹滅的政績;對外政策上,他主張對外採取強硬的態度,對西夏及吐蕃的開邊皆頗有收穫。由此可見,在章惇的政治生涯中其行政能力乃是值得肯定的,則輕易將之定位為「奸臣」,乃是不公允的評論。
    實際上,章惇的「奸臣」形象乃是源自於黨派之爭,而他能於哲宗朝獨任宰相七年,顯然有一定的能力,若僅以政見之分、忠奸之辨來將之定位,只是流於片面、武斷式的評價。章惇主政期間無明顯失誤之處,他持續推行新法,並修正新法的諸多弊端,以及開拓西南邊疆,對少數民族進行教化,又在對外政策上,取得對西夏、吐蕃開邊戰事的勝利,凡此政績,顯示出他對於北宋中晚期的政局,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因此稱之為能臣其實亦不為過。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取材與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早期的仕途發展 13 第一節 早期仕途發展與政治立場 13 第二節 神宗後期出任宰執與重要施政 23 第三節 元祐更化時期浮沉州郡 43 第三章 章惇主政時期的宋廷內政 65 第一節 廢除舊法的爭論與新黨內部的分裂 65 第二節 對舊黨的政治報復 78 第三節 哲宗駕崩後章惇的進退 91 第四章 章惇主政時期的西北拓邊政策 105 第一節 對西夏的進取政策 105 第二節 對吐蕃的拓取政策 128 第五章 結論 139 徵引書目 147 一、傳統文獻 147 二、近人論著 149

    一、傳統文獻
    (宋)王稱,《東都事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銍,《默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明清撰,田松清校點,《揮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王鞏,《聞見近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鄭明等校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李,《皇宋十朝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邵伯溫,《易學辨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曾布,《曾公遺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宋)楊時,《龜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楊仲良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等撰,《宋史》,宋史并附編三種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56-9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夫之,《宋論》,長沙:岳麓書社,2011。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清)夏力恕,邁柱,《湖廣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31-5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畢沅編集,《續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出版社,1956。
    (清)張鑑編撰,《西夏紀事本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捕》,北京:中華書局,2004。
    二、近人論著
    1. 專書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曾棗莊、劉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梁啟超,《王荊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06。
    楊小敏,《蔡京、蔡卞與北宋晚期政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劉昭明,《蘇軾與章惇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與史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1。
    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劉建麗,《宋代西北民族文獻與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戴錫章編撰,《西夏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2. 單篇論文
    方震華,〈和戰與道德—北宋元祐年間棄地論的分析〉,《漢學研究》,33:1(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5),頁67-89。
    呂一燃,〈呂惠卿與王安石變法〉,《史學月刊》,2003年第2期(開封: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2003),頁36-44。
    汪天順,〈章惇與曾布、蔡卞交惡及其對紹述政治的影響〉,《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9),頁83-98。
    佐伯富講述,邱添生譯記,〈王安石的新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6),頁179-196。
    金中樞,〈車蓋亭詩案研究〉,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頁183-256。
    姚秀彥著,〈曾布傳辨正〉,《大陸雜誌》,17:10(臺北:大陸雜誌社,1958),頁312-314。
    袁愈雄,〈北宋開梅山與章惇〉,《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婁底: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06),頁106-109、118。
    張雄,〈王安石開邊湖南「蠻」地述論〉,《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1990),頁97-103。
    張筱兑,〈論章惇及其對荊湖的經略——宋代文官集團研究系列之一〉,《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蘭州:甘肅聯合大學,2007),頁61-66。
    崔英超、張其凡,〈論宋神宗在熙寧變法中主導權的逐步強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南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03),頁119-122。
    喻世華,〈關於章惇歷史定位的再認識—兼論蘇軾與章惇幾方面的異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1),頁147-151。
    喻世華,〈堅守與寬容——蘇軾與章惇的交往及身後兩極化評價探析〉,《揚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揚州:揚州大學,2011),頁95-100。
    喻朝剛,〈章惇論〉,《史學集刊》,1997年第1期(長春: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委員會,1997),頁5-11。
    黃錦君,〈章惇傳論——從章惇的宦海沉浮看北宋中後期政治風雲〉,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彙編,《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頁283-294。
    黃錦君,〈章惇歷年官譜〉,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彙編,《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頁193-212。
    雷家聖,〈北宋後期的西北戰爭與軍功世家的興衰——以王韶、种諤家族為例〉,《史學彙刊》,33(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暨史學系,2014),頁67-92。
    廖隆盛,〈從新黨開邊政策論北宋神哲徽三朝(1067-1119)與西夏長期紛爭的原因〉,收入李國祁主編,《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頁31-52。
    劉昭明,〈蘇軾與章惇之交遊及相關詩文考論〉,《國立編譯館館刊》,27(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6),頁137-183。
    劉昭明,〈蘇軾與章惇怨讎考〉,收入《紀念陳伯元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2000),頁465-508。
    劉昭明,〈章惇〈寄蘇子瞻〉與蘇軾〈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考論〉,收入《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2001),頁187-226。
    劉昭明,〈二蘇與章惇元祐交疏考〉,《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45:1(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1.04),頁1-30。
    3. 學位論文
    吳眉靜,〈宋代的漢「蠻」關係及其治理政策──以荊湖北路兩江地區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林煌達,〈北宋吏制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張勁,〈從更化到紹述——宋哲宗朝的時代與政治〉,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5月。
    葛文紅,〈北宋科舉制度下的家族與家學〉,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熊鳴琴,〈曾布與北宋後期黨爭〉,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