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美芬
論文名稱: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分析:光學教材的內容與銜接性研究
指導教授: 吳心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光學教材內容細目教科書分析課程銜接
英文關鍵詞: optics, teaching material suggestions, textbooks analysis, currium articu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係以「教材內容細目」為分析工具,針對國中、小三個審定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與國編版「自然科」、「理化科」等教科書之光學教材內容的銜接性與外顯內容等進行探究。研究中將「銜接性」定義為文本內容同時具有繼續和順序等特性的存在,用以表示文本內容的銜接。
    研究中主要發現如下:各版本國小文本光學課程由低至高年級之編排方式為,A版本為折射、反射、色光、彩虹、色散、透鏡應用等;B版本為光與影子性質、光傳播方式、反射、折射、彩虹、色光、色散等;C版本文本排序為影子、折射、彩虹、色光、色散等方式;國編版內容為光傳播方式、影子、反射、折射、色散、色光等;以及各版本的國中教材皆對國小所學過之相關內容重複,且進一步地對國小課程內容深度加以延伸。是故,顯示各文本對於重要光學概念都有談及,其主要差異為內容上排序的不同所造成,因此僅要在內容編排上作一調整,即可獲得較理想的內容銜接。依據「教材內容細目」出現次數分析,發現C版本文本內容的重複性較少,導致所呈現的細目次數似乎偏少;而國編版所呈現的次數最多,可意謂是內容的重複性較高。且各版本除重視文本內容之外且重視文本之插圖設計,將文字說明內容輔以圖、照,以讓學生融入情境,希冀學生可以理解與釐清相關之光學概念。因此,與其說是各版本之學習內容具有差異,倒不如說是內容的多樣化,讓教師與家長、學生擁有更多選擇性,以促進教科書之改良與進步。希冀本研究的發現,可做為教師選用教科書與各版本教科書編輯者之考量,並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光學、教材內容細目、教科書分析、課程銜接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s content analysis and employs teaching material suggestions as instruments. It is to investigate the articulation and manifest content of optics concept about thre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dividuall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as well as national-edition textbook on natural science and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the research, articulation is defined as continuity and sequence simultaneously so as to reveal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context.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below: (1) the sequences on the optics concept in various editions are, for edition A- refraction, reflection, light-source color, rainbow, chromatic dispersion, lens application, and so on, for edition B-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and shadow, optical mode of transmission, reflection, refraction, rainbow, light-source color, chromatic dispersion, and so on, for edition C-shadow, refraction, rainbow, light-source color, chromatic dispersion, and so on, for national-edition textbook-optical mode of transmission, shadow, reflection, refraction, chromatic dispersion, light-source color, and so on; (2) every edi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s the repetition and extension from the edi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3) every edition mentions about 10. However,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sequences but can be circulated by proper adjustments; (4)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on 10, edition C has fewer frequency due to its less repetition while 5 has the most frequency because of higher repetition; (5) every edition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contents but also on the life illustration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emerge in real situation. Moreover, some symbols can elaborate the contents and empowe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larify the related 10. In brief, the learning materials on every edition are so different and multiple that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can have more choice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it is hopeful to improve and make progress on editing the textbook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an be as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adopt textbooks, for scholars to edit textbooks, and for researchers to make further study.

    Keyword:optics、teaching material suggestions、textbooks analysis、currium articulation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相關議題 …………………………………7 第二節 課程銜接意義及相關概念 …………………………………13 第三節 教科書之探討 ………………………………………………20 第四節 國內外光學迷思概念的相關研究 …………………………26 第叁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2 第一節 研究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 …………………………………… 4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同版本教科書,在不同年級之光學教材的分析 ……… 50 第二節 同版本教科書,在光學內容的銜接性 ………………… 61 第三節 不同版本教科書,光學教材內容的分析 ……………… 73 第四節 不同版本教科書之光學學習活動異同性分析 ………… 85 第五節 不同版本教科書之外顯內容分析 ……………………… 11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27 第一節 結論 ……………………………………………………… 127 第二節 討論 ……………………………………………………… 130 第三節 建議與未來方向 ………………………………………… 132 參考文獻 …………………………………………………… 135 中文 ……………………………………………………………… 135 英文 …………………………………………………………………140 附錄一 光迷思概念概念-「光的傳播與影的形成」……………… 142 附錄二 光迷思概念概念-「光與視覺」…………………………… 145 附錄三 光迷思概念概念-「光的反射」…………………………… 146 附錄四 光迷思概念概念-「光的折射」…………………………… 148 附錄五 光迷思概念概念-「光與顏色」…………………………… 149 附錄六 教科書內容呈現-「光的傳播與影的形成」……………… 151 附錄七 教科書內容呈現-「光與視覺」…………………………… 154 附錄八 教科書內容呈現-「光的反射」…………………………… 156 附錄九 教科書內容呈現-「光的折射」…………………………… 159 附錄十 教科書內容呈現-「光與顏色」…………………………… 164 附錄十一 各版本教科書內容概念細目代碼與計次 ………………… 170 附錄十二 「編碼者同意度」-B版本教科書光學概念之呈現方式… 172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志仁(2002)。國民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銜接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王昌煥(2005)。九十四年基測國文考題所浮現的兩個問題。國文天地,8,30-39。
    王晉基、郭重吉(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彰師科學教育,3,73-92。
    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慧勤(2007)。教科書使用之折衷思維:以國小自然科現場教師觀點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5(2),15-28。
    王龍錫、林顯輝、張靜儀、王麗真(1992)。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1-0111-S-153-01-N。
    王龍錫、張靜儀(1995)。國小學童光與視覺、顏色概念研究。師範學院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83-114。
    白月嬌(1997)。對歷史教科書改革的幾點意見。清華歷史教學,9(8),10-13。
    江文雄(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采慧(2003)。試論國中歷史教科書的圖表與圖示教學。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文靜(2005)。國小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光的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慶軍(1998)。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歷程與教學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11-S026-001。
    吳毓瑩、吳麗君(2002)。從比較教育的取向討論測驗評量在教育銜接中之意涵-一個可能的研究途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315-335。
    吳麗君(2003)。英格蘭地區的中小學課程銜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2,79-109。
    余民寧(2002)。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銜接手冊,1-27。台北市:教育部。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何嘉峻(2002)。國二、國三不同性別學生光學迷思概念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宋佩貞(2009)。台灣審定版國小英文教科書適讀性公式建置與評估。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周武昌、呂瑞香(2003)。國民中小學課程銜接的探討。數學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3-12。新竹縣:教育局。
    周佩儀(2006)。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 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1),12-21。
    林天誠(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四年級新舊課程銜接問題與教師因應策略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宏一、莊陽德(1998)。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教室教學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11-S024-002。
    林弘庭、許良榮(2006)。國內「大專物理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2,1-16 。
    林堂馨(2003)。小六升國一導讀。台北市:教育部。
    林慶隆、甘雲霖、張梅芬(200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適性化編輯出版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7-38。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邱照麟(2000)。國小學童「空氣」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韻如(1998)。成影概念的成長與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蓓蒂(1990)。中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比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唐明(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及相關迷思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明珠(2006)。九年一貫課程組織之檢視與思考。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莊梅枝(主編)(2003)。歐用生-教科書之旅。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自然課程標準。國民小學課程標準,133-158。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理化課程標準。國民中學課程標準,271-279。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綱要暨實施要點。 台北市:教育部。
    耿筱曾(2000)。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5-67)。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許有亮、陳忠志(1997)。國中生光學概念之探討。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98-210),台北市。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育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179,15-27。
    許麗伶(2006)。國中小課程銜接之探討與實踐-以平溪鄉為例。北縣教育,56,46-49。
    曾郁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郁庭、李隆盛(2005)。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研究。中學教育學報,12,221-280。
    郭金美(1999)。建構主義教學法-影響學童光學概念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157-201。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張川木(1996)。學童學習概念與課程設計。科學教育月刊,27(2),149-157。
    張川木(1999)。孩童之光與色彩概念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
    報告。計畫編號:NSC 86-2511-S-111-003。
    張春梅(2004)。教科書在新課程中扮演的角色為何? 科學新天地(特別企畫),16-18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清濱(1982)。教科書插圖的功能與技巧。師友,181,24-27。
    張廖佩宜(2005)。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光學概念及其呈現方式之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東教大科學教育,16,49-56。
    張靜儀、李采褱(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與相關因素探
    究。屏東師院學報,12,315-354。
    張毓禎(2005)。現行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九十四年度各版本教科書中植物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單文經(1996)。插圖種類與設計原則。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8,30-37。
    詹美華(2003)。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子晏(2004)。以科學寫作探究國中學生有關光的迷思概念。國立嘉義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炳煌(1995)。談課程發展的一些基本概念。教改通訊,11,41-43。
    黃政傑(1999)。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黃政傑(2003)。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中等教育雙月刊,54(6),102-135。
    黃湘武、黃寶鈿(1989)。學生對投影光及光性質之概念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66)。
    黃湘武、黃寶鈿(1992)。學生對投影及光性質之概念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彙刊,2(1),27-38。
    黃鴻達(2002)。國中學生平面鏡成像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 and Norman, E. W.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
    楊明祥(2004)。融入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中光學單元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智穎(2003)。課程銜接的理念與實踐之分析。發表於東吳大學教育學
    程中心主辦,國小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
    (頁89-99)。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龍立(1999)。從教學概念混淆談九年一貫概念問題。國教新知,46(1),1-9。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均依、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11-340。
    陳忠志、許有亮(1998)。國中生平面鏡成像的另有架構之探討。物理教育,2(1),1-14。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理論基礎與運用。研習資訊,6,54-59。
    陳明印(2002)。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的調適與因應。國民教育,43(2),10-18。
    陳明和、郭靜芳(2003)。符合互動論與學校組織文化。屏東師範學院學報,20,65-104。
    陳昭吟(2005)。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昭吟、林世倡(2008)。九年一貫?談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國民教育,48(3),89-96。
    陳浙雲(2006)。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版本分析研究與應用。北縣教育,48,18-23。
    陳勇志、洪木利、林財庫(1998)。教科書的重要性。科學與教育學報,2,181-204。
    陳義勳(199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迷失概念之探討。台北市師院學報,27,83-104。
    陳慶隆(2002)。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黎枚、謝省民、陳懷恩(2003)。國小一年級自然教科書圖解設計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7,283-306。
    陳虹嫣(譯) (2000)。Wolfgang Hug著。「世界歷史概況」一本處於理論和實際交叉點的歷史教科書。清華歷史教學,9(8),34-57。
    廖焜熙(2001)。中學理化教科書教材內容研究之回顧與分析。科學教育月刊,238,2-7。
    蔡明儒(2004)。國小學童光學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清水(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民間版教科書教材內容比較研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潘子欣(2002)。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分析-以概念改變為架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霍秉坤(2006)。課程發展處新高中中史課程研究會—探究式學習下教科書的角色。取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803/role_part2ppt.
    蕭倍如(2005)。台中縣中小學學生對於光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淑麗(2003)。談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新舊課程的銜接。教師之友,44(1),25-29。
    謝琇玲(1996)。插圖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研究。高雄工學院學報,3,305-315。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蘇育任(1993)。「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及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集刊(頁91-104),台中市。
    歐用生(1992)。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歐用生(1994)。展望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研習資訊,11(3),1-6。
    歐用生(2000)。加強課程理論與實際對話-再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國民教育,40(6),2-10。
    歐用生(2004)。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現代教育論壇,11,354-365。
    歐慧敏、李坤崇(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舊課程的差異。載於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基礎研習手冊(頁11-25)。台北市:教育部。
    樊銀華(2006)。複式評量應用在國一生數學銜接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 西文部分
    Anderson, B., and Karrqvist, C. (1983). How Swedish pupils, aged 12-15 years, 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4), 387-402.
    Anderson, C.W., and Smith, E.C. (1986).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colo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unseen rays (Research Series No. 166).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Derricott, R. (1985). Curriculum continuity: Some key concepts. In R. Derricott, (Ed.), Curriculum continuity: Primary to secondary , 12-22.
    diSease, A. (1993). Towards an epistemology of physic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0(2), 105-225.
    Driver, R. (1989). Students’ conceptions and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481-490.
    Eaton, J.F., Anderson, C.W. and Smith, E.L.(1983).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Case studies of fifth-grade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 , 84, 365-379.
    Feher, E. and Meyer, K. R. (1992).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col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5), 505-520.
    Fetherstonhaugh, T., Happs, J., and Treagust, D. (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 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7, 139-148.
    Fetherstonhaugh, T., and Treagust, D. (1992).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Teaching to engender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6(7), 653-672.
    Galili, I., Bendall, S. and Goldberg, F. (1993). The effect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 on understanding image form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3), 271-301.
    Galili, I. and Hazan, A. (2000). Learners' knowledge in optics: 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and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1), 57-88.
    Gil-Perez, D. and Carrascosa, J. (1990). What to do about science “misconceptions” . Science Education, 74(5), 531-540.
    Levie, W. H., and Lentz, R. (1982). Effects of text illustrations: A review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 Journal, 30, 195–232.
    McCloskey, M. (1983). Intuitive physics. Scientific American, 248(4), 114-122.
    Osborne, R.J., & Black (1993).Young children’s (7-11) ideas about light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1), 83-93.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and Gertzog, W. A. (199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227.
    Rice, K., and Feher, E. (1987). Pinholes and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light and vision.Ⅰ. Science Education, 71(4), 629-639.
    Rice, K., and Feher, E. (1988). Shadows and anti-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light and vision.Ⅱ. Science Education, 72(5), 637-649.
    Saxena, A. B. (199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light by students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3), 283-289.
    Selly, N. F. (1996). Children’s ideas on light and vi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6), 713-723.
    Settlage, J. (1995).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light in the context of a technology-based curriculum. Science Education, 79(5), 535-553.
    Shapiro, B. L. (1989). What Children Bring to Light:Giving High Status to Learners’ Views and Action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3, 711-33.
    Shapiro, B.L. (1994). What children bring to light: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on 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ead, B. F., and Osborne, R. J. (1980). Exploring science students’ concepts of light.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6(3), 84-90.
    Wandersee, J. H., Mintzes, J. J. and Novak, J. D. (1994).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 D. L. Gabel (Ed.), Handbook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77-210.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