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董妙津
論文名稱: 洪濤與細流--淡水旅行文學研究 1629-1945
Grand Waves and Thin Stream--A Stud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Dan Shui
指導教授: 林保淳
Lin, B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淡水旅行淡水歷史旅行書寫
英文關鍵詞: Dan Shui, travel, history of Dan Shui, Travel wri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6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摘 要
    本論文選擇以西元一六二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淡水地區旅行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希望藉由有系統的時間縱性研究及空間旅行的橫性連貫,對臺灣淡水地區發展初期的旅行文學有更清楚的認識與瞭解,作更完整的論述。
    第一章以上是本論文之研究內容架構,期能從可蒐集歸納之文獻與資料中,分析出歷史記載的史料中所隱含的淡水旅行文學議題的內涵,釐清歷史書寫紀錄與文學間之關聯及差異,進而凸顯旅行文學之價值。
    第二章探究淡水旅遊的洪濤巨流,由荷西時期(1629-1661)登臨淡水的旅人腳步,循著短暫歐洲異文化傳入,開啓世界舞臺的大門;至明鄭、清朝統領時期(1661-1895)的漢文化傳統,日本大和帝國(1895-1945)移植的現代化經驗。由移墾開發、族群文化及風俗習慣探討人文風物的變遷,由淡水經濟、戰略、觀光、空間地位的變換軌跡追溯重建淡水歷來多層次的文化深度。
    第三章 細細爬梳滾滾歷史洪流中,旅人初抵異域淡水,或遊宦;或傳教;或踏查;或旅行,藉由各時代不同目的及過程的旅行活動,將客觀景物與主觀心靈所激發的漣漪,將連續流淌的文學涓涓細流,加以研究剖析。
    第四章藉由旅行的啟程各自存在著千奇百樣的理由與目的,行旅間的艱辛挫折,由旅行間文化的衝突中化解文化的歧見;由山窮水盡的無限旅行中,淬煉開展個人有限的生命。縱使旅行者已消失異地,但卻將過眼雲煙的景物永恆的留存在文學中,融合成璀璨永恆的多層文化。
    第五章總結歸納本論文研究試圖藉由這些散落在淡水河岸的旅人足跡,堆疊重塑從荷西時期(1629)乃至日治時代(1945)間,因不同目的而來,進行各類旅行活動的書寫紀錄,試圖由「洪濤巨變」的時代變動宏觀俯瞰,整理出時代更迭的「異質層次」,並由此上溯旅人登岸行腳下文學書寫的「涓涓細流」,由其中細細微觀史料建構之外的淡水風情,另一番旅行文學抒寫之風貌,再由現代「旅行文學」的元素解析淡水旅行書寫的特殊性及現代性,及淡水文化在北臺灣旅行文學書寫上之意義與價值。
    關鍵字: 淡水、旅行、淡水歷史、旅行書寫
    I

    Thesis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mainly travel literature in the Dan Shui 淡水 area from 1629 to 1954. With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is thesis conducts a study on the chronological, temporal, and spatial facets of travel, in the hope of establishing a thorough discourse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n Shui.
    Chapter One illustrates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n expectation of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Dan Shui hidden amo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chapter clarifies the correlations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travel literature.
    Chapter Two observes the “grand waves” of travels in Dan Shui,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ther culture (European culture) during the Dutch-Spanish Colonial Period (1629-1661),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in Koxinga era and Qing occupation (1661-1895), to the modernized experiences transplanted from Empire Japan (1895-1945).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hanges through three aspect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cultures of groups from different origins, and customs and habits. Chapter Two also reconstructs the multi-layered cultural depth of DanShui by tracing back its historical changes of economy, tactics, tourism, and spaces.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urposes of the travelers in Dan Shui: they may be dispatched officials, missionaries, observers, or travelers. Literature from these different travelers is just like a “thin stream” that becomes a long flow into the history.
    Chapter Four centers on the multi-layere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velers and the locals clash to create yet another culture : the multi-layered cultur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travelers, this culture is recorded.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e thesis with an attempt to reorganize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travelers from the Dutch-Spanish Colonial Period to Japanese Occupation (1629-1945) and arrange “the layers” from the changes of time. Moreover, by analyzing its uniqueness and modernity with the elements of modern travel literature, the value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Dan Shui will be shown.
    Keywords : Dan Shui, travel, history of Dan Shui, Travel writing
    II

    《洪濤與細流─淡水旅行文學研究(1629-194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 …………………………………………01 一、研究動機 …………………………………………………02 二、研究概況 ………………………………………………..03 第二節研究資料及研究重點……………………………..10 一、研究資料 ……………………………………………….. 10 二、研究重點 ……………………………………………….. 11 第三節 研究綱要及架構 ……………………………….. 17 一、研究綱要 ………………………………………………..17 二、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洪濤巨浪―淡水旅行文學的歷史軌跡 第一節 淡水歷史質層的更迭……………………………..22 一、西方異文化歷史(1629—1661)……………………………..23 二、明清漢文化歷史(1661—1895)……………………………..28 三、日殖民文化歷史(1895—1945)……………………………..37 第二節 淡水人文風物的變遷……………………………..40 一、移墾開發的軌跡 ……………………………………………..40 二、族群文化的多元 ……………………………………………..42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47 第三節淡水空間地位的轉換……………………………..50 一、經濟地位的興衰 ……………………………………………..50 二、戰略地位的轉變 ……………………………………………..56 三、觀光地位的蓬勃 ……………………………………………..63 第三章 涓涓細流―淡水旅行文學的書寫發展 第一節荷西時期後西方人淡水旅行書寫………………..71 一、航海時代—登臺之始 ……………………………………..71 二、荊棘之路—宗教行腳 ………………………………………72 三、探險紀行—溯溪旅行 ………………………………………..77 第二節清治時期漢人淡水旅行書寫……………………..82 一、遊宦文人淡水紀實 …………………………………………..83 二、淡水八景文人詩作 …………………………………………..92 三、淡水民俗人文紀錄 …………………………………………..108 第三節 日治時期淡水旅行書寫 ……………………….109 一、鐵道觀光與旅行紀實 ……………………………………….110 二、文史踏査與調查紀錄 ……………………………………….115 三、休閒生活與娛樂書寫 ……………………………………….117 第四章 淡水旅行文學的意涵 第一節旅行中的啟程與歸途 ……………………………135 一、出走目的之渴望 ……………………………………………..135 二、行旅曲折之甘苦 ……………………………………………..136 三、缺席的省悟與在地眷戀 ……………………………………..140 第二節旅行中的解放與成長 ……………………………142 一、文化歧見的化解 ……………………………………………..142 二、個人生命的開展 ……………………………………………..145 第三節 旅行中的消失與留存 ……………………………146 一、歷史創傷的消弭 ……………………………………………..147 二、風物展現的保存 ……………………………………………..150 三、多層文化的融合 ……………………………………………..155 第五章 結論 ……………………………………………. ……….157 參考文獻資料 ……………………………………………………160 附錄 附錄一:北臺灣歷史文化軌跡書寫年表 ………………………………167 附錄二:西方人北臺灣(途經淡水)各作者旅行詳表 ……………… 187 附錄三:郁永河《裨海紀遊》渡臺採硫路線圖 ………………………189 IV 表次 表1-1 臺灣淡水歷史研究編纂一覽表 ………………………………………7 表1-2 臺灣淡水旅行文學研究編纂一覽表 …………………………………8 表2-1 淡水地名及轄區之歷史沿革 …………………………………………34 表2-2 臺灣貿易產業發展簡表 ………………………………………………54 表2-3 日治時期國家指定之史蹟及天然物(淡水地區)一覽表 …………67 表2-4 日治時期各州廳指定之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淡水地區)一覽表…67 表3-1 北臺灣探險旅行(途經淡水)各作者旅行簡表 ……………………79 表3-2 臺灣南北縱貫探險旅行(途經淡水)各作者旅行簡表 ……………80 表3-3 清領時期「臺灣八景」寫作一覽表 …………………………………93 表3-4 「淡水內八景詩」一覽表 …………………………………………94 表3-5 「淡水內八景詩」作者背景資料表 ……………………………… 96 表3-6 日治時期「臺灣八景」淡水周邊景點一覽表 ……………………… 117 圖次 圖1-1 淡水旅行文學研究架構圖 …………………………………………21 圖2-2 亞洲地圖之「福爾摩沙」………………………………………………24 圖2-3 臺灣部分局部放大圖 1707年………………………………………… 30 圖2-4 《領航火炬》海圖集 1728年………………………………………… 57 圖2-5 「臺灣戎克船」明信片………………………………………………69 圖2-6 「臺灣戎克船」明信片………………………………………………69 圖2-7 日治時期臺北大稻埕河畔………………………………………………70 圖3-1 「福爾摩沙與澎湖群島圖」1726年 ………………………………… 71 圖3-2 【淡水八景圖】之「關渡劃流」………………………………………102 圖3-3 【淡水八景圖】之「滬口飛輪」………………………………………104 圖3-4 日治時期臺灣鐵道的路線圖1939年…………………………………113 圖3-5 「臺灣案內圖繪」,1949年……………………………………………114 圖3-6 臺灣各地風景郵戳 1935年……………………………………………119 圖3-7 日治時期淡水高爾夫球場 ……………………………………………120 圖3-8 日治時期淡水海水浴場 ……………………………………………121 圖3-9 「從臺北市淡水河岸遠望臺北橋」明信片 1937年…………………119 圖3-10 「臺灣風景—戎客船」明信片 1937年………………………………119 圖3-11 日治時期淡水港街景鳥瞰……………………………………………123 V

    參考文獻資料
    一、古籍與史料
    《淡水郡勢要覽》,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18號。1985年淡水郡役所編。
    臺北:成文。
    《淡水圖幅說明書》大江二郎,1934。。地理地質圖。臺北總督府殖產局。
    《淡水廳志》陳培桂,1963,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銀本。
    《淡水廳志稿》陳培桂、楊浚。1957,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銀本。
    《淡水大事紀》(滬尾文教促進會淡水歷史研究室 編纂出版 1988年6月28日)
    手抄本
    《臺灣使槎錄》黃叔璥,1957,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銀本。
    《臺北縣志》,1960年。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雅堂叢刊》,連橫,1975年。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臺北廳志》,1985年3月。臺北:成文。
    《甄選臺灣十二名勝研究報告》,1995。臺北: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簡介》,2003年7月。中華民國文化臺灣發展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福爾摩沙傳奇─臺灣名勝古蹟導覽上冊》〈鄉土文化專輯.歷史篇之二〉,2003。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3冊〉,2006。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臺北縣史料彙編》,2001年。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臺灣文化事典》,2004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二、文學專著/文化、歷史理論書目
    王世慶,1989《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治考臺志建置治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王志弘,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臺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地理學報》,31:83-115。
    王志鴻、周守真1994。《臺北縣的舊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王雲龍,2005。《北基印象》作家人文之旅02。臺北:愛書人雜誌。 王智平製作,陳盈卉主編,1990。《淡水》。臺北:遠流。 必麒麟,1999。《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常民。
    白非力,1970。《淡水宗教調查》。臺北:東方。
    田啟文等編,2005。《臺灣文學讀本》。臺北:五南出版社。 沃克漫青,2003《臺灣的人文步道》。臺北:遠足。
    安倍明義,193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
    160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廖月娟譯《旅行的藝術》。臺北:先覺。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臺北:偉華。
    李魁賢,1999。《淡水是風景的故鄉》。臺北:臺灣省教育廳。
    李永展,1999。《淡水河破碎地圖》。臺中:晨星。
    李乾朗,1996。《淡水福佑宮調査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
    李乾朗,1988。《淡水紅毛城》。臺北:雄獅美術。
    李欽賢,1997。《臺灣人文風景100點》。臺北:時報文化。
    李欽賢,2004。《臺灣城市記憶─地圖上消失的街道風景》。臺北:玉山社。
    李欽賢,2003。《臺灣的風景繪葉書》。臺北:遠足。
    李欽賢,2002。《臺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遠足。
    吳密察、翁佳音編,1997。《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臺北:遠足。
    吳密察監修,2005。《臺灣歷史年表》。臺北:遠流。
    林礽乾等編,2004。《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所。
    林鴻堯繪圖,2007。《淡水河:臺灣河川之美》。臺北:聯經。
    林呈蓉編,2001。《臺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林志豪等著,2000。《在夢想的地圖上》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臺北:天培。
    林明峪,1986。《淡水河故事》。臺北:聯經。
    林文義,1994。《母親的河:淡水河紀事》。臺北:臺原。
    孟樊,2004。《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
    周宗賢,2007。《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彥文,2004。《淡水生活風情》。臺北:麥田。
    周治平,2001。《淡水‧三芝‧金山》。臺北:太雅。 周培芝、賴玉芬,2005。《繽紛魅力大台北》。臺北:環輿。
    花開富貴,2007。《話畫淡水之旅遊手札》。臺北:芃采。
    邱文鸞等,周永芳校釋。2004。《臺灣旅行記校釋》。臺北:五南。
    胡友鳴、馬欣來,2001。《臺灣文化》。臺北:洪葉。
    郁永河原著,楊籲之譯注,2004。《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臺北:圓神。 唐學斌,2002。《觀光事業概論》。復文書局。
    連展聆,2007。《淡水河畔百年物語》。臺北:城邦。
    馬偕,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
    郭大玄,2005。《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五南。
    淡水鎮公所,1994年9月。《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地點改善構想之3:渡船頭河岸整建構想》。淡水:淡水社區工作室。 淡水鎮公所,1994年9月。《淡水河河岸遊憩規劃地點改善構想之2:捷運公園發展構想》。淡水:淡水社區工作室。 夏恩等,2003。《北海岸 淡水旅遊指南》。臺北:西遊記。
    夏麗月,1998。《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章尚正,2002。《中國旅遊文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陸傳傑,2001。《裨海遊記新注》。臺北:大地地理。
    陳正祥,1993。《臺灣地名辭典》 。臺北:南天書局。 161
    陳宗仁,2005。《雞籠山雨淡水洋─東亞海域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
    陳國棟,2005。《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
    陳育平,2007。《原鄉時尚—八倍速驅動創意經濟》。臺北:天下。
    黃竹安,1999。《捷運淡水美食日記:淡水線》。臺北:小知堂。
    黃文博,1992。《臺灣風土與民情》。臺北:臺原。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
    黃慧貞,2007。《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一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鄉。
    湯世鑄等,1998。《魔鬼、上帝、印地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臺北:元培。
    湯錦台,2001。《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城邦。
    費得廉、羅效德編譯,2006。《看見十九世紀的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大雁文化合作出版。
    溫振華、戴寶春,1999。《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楊南郡,1996。《臺灣百年前的足跡》。臺北:玉山社。
    遠流臺灣館,2001。《淡水深度旅遊》。臺北:遠流。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九章。 座談會摘要,1993年6月15日。〈創造美麗的淡水河岸〉,《金色淡水》,4期。
    舒國志等,2001。《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臺北:元尊。 陳宗仁,2005。《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
    陳黎、上田哲二,2008。《臺灣四季—日據時期臺灣短歌選》。臺北:二魚。
    張海靜,2004。《古地圖臺北散步─1895清代臺北古城》。臺北:果實。
    張萬傳、李欽賢,《永遠的淡水白樓:海海人生》。臺北:城邦。都會通情報小組,2007。
    趙莒玲,2005。《淡水心靈地圖》。臺北:黎明。 滬尾文教促進會,1988。《淡水大事紀》。臺北:淡水歷史研究室編。
    盧雲亭,1999。《現代旅遊地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臺北:地景。 滕守堯,2001。《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麗卿,2002。《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
    劉秀美,2000。《淡水味覺》。臺北:玉山社。
    劉還月,1997。《臺灣產業誌》。臺北:常民。
    劉還月,2001。《淡水河系人文地景完全閱讀》。臺北:常民。
    劉克襄,1999。《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
    劉佳靈,2003。《淡水河采風:盈盈血脈,情繫臺北眾生》。臺北:泛亞。
    舞 鶴,2002。《舞鶴淡水》。臺北:城邦。 謝淑芬,2003。《觀光心理學》。臺北:五南。 鍾文音,1999。《臺灣美術山川行旅圖》。臺北:新新聞10月號。
    鍾文音,2003。《在河左岸》。臺北:大田。
    162
    蘇文魁,1992。《滬尾江河》。臺北: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
    蕭瓊瑞,2007。《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 戴寶村,1984。《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師大史研所
    蘇文魁撰文,1999。《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淡水古蹟帶著走》。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臺中技術學院,2006。《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中技術學院中文系。臺北:五南。
    臺北縣淡水鎮公所,1995。《圖說淡水三百年》。臺北:臺北縣淡水鎮公所。
    三、學術論文
    周守真(1988)。《日據時期淡水之空間變遷》。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張志源(1988)。《殖民與去殖民文本的文化想像:重讀淡水埔頂之地景》。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文賢(1991)。〈觀光、旅遊與遊憩等相關名詞之界定〉,論文發表於《民國八十年觀光事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觀光局。
    吳素幸(1992)。《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芷伶(1993)。《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以淡水鎮古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智淵(1994)。《遊憩效益之評估:以淡水河為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志賜,(1995)。《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呂紹理(1995)。《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生活作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卓姿旻(1999)。《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宏(1999)。《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臺灣新世代》。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南萱(2000)《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千惠(2001)《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新宏(2001)。《邂逅,一種談論淡水空間被經驗的方式與態度》。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裕強(2001)。《永續觀光發展指標之建立:從認知觀點》。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佳惠(2000)《1935年臺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163
    文。
    王慧美(2002)。《觀光事業發展對淡水鎮老街社區環境之衝擊》。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伍立人(2002)。《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智偉(2002)。《地域空間觀光化:淡水個案》。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蕙菱(2002)。《淡水市街觀光地景環境體驗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文通(2003)《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學(2003)。《淡水鎮居民對觀光發展社經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柯慶長(2003)。《淡水河發展藍色公路之潛力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幼玲,2003。《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
    陳冠允(2003)。《觀光發展衝擊對居民社區意識、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鎮社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莊家維(2004)。《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依萍(2004)。《臺灣觀光產業沿革與統計分析》。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馨(2004)。《流浪到淡水!捷運移動經驗與淡水空間的觀光化》。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蕙嵐(2004)。《由敘事角度切入看旅遊指南的景點再現與景點製造》。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龍(2004)。《淡水漁人碼頭遊憩行為與效益之分析》。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宜庭(2004)。《淡水漁人碼頭遊客遊憩體驗與願付價格之研究》。臺灣海洋大學海洋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復成(2004)。《淡水休閒空間資源的整合與規畫》。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郁珊(2005)。《淡水古蹟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以淡水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滬尾砲台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小莉(2006)。《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4年)》。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室如(2007)。《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 -1945)》。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164
    所博士論文。
    葉冠伶(2007)。《觀光旅遊圖像的結構與解構--以淡水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徐惠玲(2008)。《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刊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一年五月至昭和十九年三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館藏微捲。1898年5月─1942年3月。五南重印本。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八年七月至四十四年十一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
    分館館藏微捲。1905年7月─1911年11月。五南重印本。
    數位資料庫網址 : http://140.113.39.238:8099/twhannews/user/index.php
    《三六九小報》昭和五年九月至十年九月。臺北:成文復刻本。
    《詩報》昭和五年十月第一號至十九年九月第三一九號(中有殘缺)國立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館藏。
    李騰嶽,1953。〈淡北八景〉,《臺北縣文獻》。第14卷3期。
    姜道章,1963。〈淡水之歷史與貿易〉,《臺灣銀行季刊》。第14卷3期。
    王國璠,1970。〈淡北詩論〉(上、下),《臺北文獻》。第11、12期合刊。
    陳國棟,1978。〈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淡水〉,《臺灣人文》。第3期。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第515期。1996:12。
    胡錦媛,1998。〈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文學〉,《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9。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2002,香港大學中文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五、原文譯本
    Josk Eugenio Borao著,李毓中譯〈有關臺灣西班牙史料〉,《臺灣風物》45卷3期,1995年9月。
    James W.Davidson所著,蔡啟恆翻譯:《臺灣島之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第一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馬偕著、周學普譯《臺灣六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9月。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1997。《台湾近の昔旅一殖民地時代をがイドする》《臺灣今昔之旅》[臺北篇]。臺北:前衛。
    《淡水港の整備た就て》,山本正一。1928。淡水郡役所
    《淡水名所舊跡案內》,1928。淡水郡役所
    《淡水郡管內要覽》,1930。淡水郡役所
    《淡水郡勢要覽》,1930。淡水郡役所
    《淡水街要覽》,1930。成文書局影印本
    165
    六、圖說資料
    洪英聖編著,2002。《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聯經。
    洪英聖編著,2002。《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聯經。
    李欽賢,2002。《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遠足文化。
    李欽賢,2002。《臺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遠足文化。
    李欽賢,2003。《臺灣的風景繪葉書》。臺北:遠足。
    李欽賢,2009。《追尋臺灣的風景圖像》。臺北:臺灣書房。
    《美麗之島—臺灣古地圖與生活風貌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章伯宇等編著,2008。《臺灣地理圖說》。臺北:南天書局。
    六、網站資料
    中華民國(臺灣)交通部觀光局(2008)。http://admin.taiwan.net.tw/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網路版:http://www.cca.gov.tw/intro/yellow_book/ 臺北縣政府(2008)。旅遊景點介紹ttp://twcam.www.gov.tw/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9)http://www.twcen.ter.org.tw/
    《金色淡水》(2009)http://www.tamsui.gov.tw/gloden_tamsui/
    陳凌〈臺灣文學地誌〉(2009)http://wwwt.au.edu.tw/heinz/outline/outline_1.htm
    16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