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佾蓁 |
---|---|
論文名稱: |
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豐祥
Chen, Feng-Sh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討論教學法 、歷史教學 、行動研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9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討論教學法」應用於國中歷史教學時,所能達成的學習成效與影響,希望藉由研究的成果評估,提供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完善的教學模式,冀以達成「九年一貫基本能力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
本文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次闡明討論教學法的理論、源起與特色,以及應用於歷史教學時所突顯出的歷史教學目標。根據討論教學法的理論原則與歷史教學目標,提出適切的歷史教材與教法,以作為實際教學的教材規劃。本文所提出的實施方式分為兩部分:課前準備與課堂上的實踐。課前準備之教師部分有:設計「小組討論題目單」、進行分組、角色分配、座位安排和準備教學工具;學生部分有:蒐集歷史資料、歸納整理重點、學習小組討論技巧。課堂上的實踐包括:一、小組討論,二、學生上台報告,三、提出疑問、解答與總結,四、寫「自評、互評表」四項活動,教學活動期間配合「行動研究」之「發現問題、立即修正、策略實踐、反省檢討」等步驟來解決現場實務問題。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資料,分析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擬定教學改進方法,從實際教學中反省自己的教學策略,導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
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從認知目標教學評量、問卷調查與學生的回饋來檢測評估本實驗方法的成效,探究「討論教學法」應用在歷史教學上對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優點與缺點,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並針對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專書:
1.黃光雄,《教學原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5年。
2.黃光雄,《教學原理》,師大書苑,民國91年。
3.沈翠蓮,《教學原理與設計》,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91年。
4.高廣孚,《教學原理》,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77年。
5.林寶山,《實用教學原理》,心理出版社,民國92年。
6.林寶山,《教學原理》,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7年。
7.黃政傑,《教學原理》,師大書苑,民國86年。
8.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91年。
9.林寶山,《教學原理與技巧》,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5年。
10.李咏吟、單文經,《教學原理》,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11.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
《教學原理》,國立空中大學用書,民國90年。
12.張世忠,《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9年。
13.李祖壽,《教學原理與教法》,大洋出版社,民國69年。
14.林寶山,《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師大書苑,民國85年。
15.黃政傑,《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師大書苑,民國85年。
16.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教學原理》,心理出版社,民國93年。
17.張霄亭,《教學原理》,國立空中大學用書,民國86年。
18.方駿主編,《新世紀的歷史教育》,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民國95年。
19.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之商榷》,中國近代史學會,民國89年。
20、廖春文主編,《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90年5月。
21、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7月。
22、張世忠,《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9月。
23、黃嘉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語實踐》,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11月。
24、張凱元,《解讀九年一貫教育》,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1月。
25、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心理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3年9月。
26、仁林文化編印,《認識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篇》,仁林文化出版社,民國92年。
26、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6年。
27、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83年。
28、仁林版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歷史篇二年級下學期《備課課本‧教師手冊》,民國96年。
二、學術論文
1翁明芳,《促進國中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科中參與小組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武國華,《國小六年級自然教室中全班討論與科學知識建構歷程之詮釋性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劉純興,《小組討論的類比學習對物理概念轉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4洪子晴,《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
5林妙真,《由小組討論爭議性科技議題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生之知識建構¬¬以──台灣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6劉宏信,《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乘法解題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民國93年。
7王瑀,《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8陳永輝,《促進數學課室班級討論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9江蕙如,《建構主義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近代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10李文石,《運用概念構圖輔以小組討論在高中力學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民國94年。
11吳清源,《討論式教學的特質與成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2黃麗妙,《使用寫作會談與小組討論在高中英文作文教學上之個案研究》,靜宜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民國85年。
13邱旻昇,《從期望地位的觀點探討學生在科學小組討論中互動的平等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14曹雅雯,《以概念地位(status)的觀點看小組討論中的概念改變—以生態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5吳恬妮,《探討國小生生物科自我效自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對討論中的效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16馬行誼,《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小組討論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85年。
17林慧貞,《國小一年級數學科小組討論中協助行為形成歷程的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87年。
18王金國,《國小五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86年。
19張貴雄,《小組討論中的社會互動---以小學五年級數學課題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93年。
20林秀娟,《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行為之影響》,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89年。
21何燿州,《國小學童在小組討論中科學問題合理性判斷及遞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93年。
22蔡琮炫,《透過教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分數解題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班碩士,民國93年。
23林淑惠,《透過教室討論文化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加減法文字題表徵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民國94年。
24李婉鳳,《透過教室討論文化的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溝通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民國94年。
25沈文蓓,《小學高年級學生小組討論之歷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86年。
26林雅凰,《小組討論概念圖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族群與群落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民國90年。
27張麗卿,《利用小組討論促進國小五年級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生問題解決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民國94年。
三、期刊:
(一)討論教學法期刊
1.王千倖,〈有效的小組討論教學〉,《師友》,353,
民國85年11月,P44-49。
2.陳國彥,〈討論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之應用〉,《國教天地》,93,民國81年8 月,P 39-45。
3.王金國,〈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研究》,第8期,民國89年,P 137-147。
4張世忠,〈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205,P 2-8。
5呂正雄,〈國民小學討論教學法及共同學習法的理論與實際〉,
《台灣教育》,504,民國84年12月, P 4-8。
6洪美慧,〈「討論教學」是輔導靈丹〉,
《諮商與輔導》,178,民國89年10月, P 44-45。
7曾慧佳,〈討論法的教學模式:以「可不可以追別人的男、女朋友」的討論為例〉,《台北師院學報》,第11期,民國87年6月, P327-348。
8曾慧佳,〈美國當代社會科重要議題(師資培育、討論教學法、兩難困境等)探討:美國社會科教育學會第77屆年會實錄〉,《國民教育》,38:3,民國87年2月, P 42-52。
9黃幸美、陳淑茗,〈淺談安全的討論互動教學情境之建構〉,
《教師天地》,111,民國90年4月, P 27-31。
10吳國賢,〈教學功效卓然之三種討論方式〉,《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4,民國88年12月, P6-13。
11張世忠,〈互動討論在師資教育科目教學上的實行與應用〉,
《教育研究資訊》,6:6,民國87年11月, P1-13。
12張添雄,〈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
《教師之友》,44:4,民國92年4月, P45-53。
(二)歷史教育期刊
1.陳冠華,<英國「新歷史科」之歷史教育的宗旨興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民國88年2月,P58-70。
2.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5,民國88年3月,P179-204。
3.黃俊傑,<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思與言》,18:6,民國70年3月,P85-91。
4.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1:5,民國67年6月,P100-111。
5.李筱峰<期待一個理性的歷史教育>,《中國論壇》。15:10,民國72年2月,P47-52。
6.杜維運<中國歷史教育的過去與未來–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歷史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專題演講會」講>,《近代中國》,113,民國85年6月,P83-90。
7.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從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 )的觀點論歷史教育>,《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師大歷史系印行,民國74年8月,P61-78。
8.胡昌智,<歷史教育的任務「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的迴響>,《思與言》,20:5,民國72年1月,P488-492。
9.洪筱琦,<談歷史教育與歷史教學>,《教育文粹》,32,民國92年6月,P62-69。
10.廖雪華,<歷史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歷史意識與教學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民國81年10月,P136-151。
11.江素英,<一個中學歷史老師對當前中學歷史教育的看法>,《歷史教學》,1:4,民國78年1月,P10-14。
12.陳嘉和,<歷史教育的宗旨及價值>,《歷史教學》,1:6,民國78年5月,P48-52。
13.陳淑琴,<當前國中歷史教育之我見>,《歷史教育》,1:6,民國78年5月,P18-24。
14.張玉法,<歷史教育的危機與補救>,《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公司,民國67年,P163-167。
15.沈浪,<淺談國中歷史教育的方向>,《師友》,371,民國87年5月,P80-83。
16.朱際鎰,<歷史教育的獨特性及其在教學上應有的認識(從教的歷史與寫的歷史之差異談到教學諸種應注意的問題)>,《中等教育》,32:5,民國70年(1981):1-2,P1-5。
17.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186,民國92年7月,P117-122。
18.張玉法,<歷史教育與人生>,《歷史科教學研究》,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台北:幼獅,民國82年,P13-20。
19.黃麗生,<從歷史教育目標檢討現行高中中國現代史教科書>,《教學與研究》,4,民國71年,P217-227。
20.任育德,<「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報導>,《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1,民國90年3月,P12-17。
21.凌林煌,<論倫理價值與歷史研究及歷史教育>,《中等教育》,42:3,民國80年6月,P21-27。
22.王壽南,<歷史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歷史科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民國82年,P1-11。
23.李國祁,<歷史教育的革新之道>,《文訊月刊》,23:62,民國79年12月,P76-78。
24.中國歷史學會,<對我國歷史教育的建言>,《歷史月刊》,61,民國82年2月,P118-119。
25.張炎憲,<歷史感情與歷史教育>,《人本教育札記》,136,民國89年10月,P16-18。
26.呂實強,<四十年來我國的高中歷史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6,民國80年6月,P155-168。
27.朱鴻,<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育中的應用>,《中等教育輔導月刊》。39:3,民國77年6月,P30-37。
28.盧美玲,<歷史教育的省思>,《歷史教學》,1:4,民國78年1月,P15-19。
29.李美玲,<談當前國中的歷史教育>,《歷史教學》,1:4,民國78年1月,P20-24。
四、英文文獻:
1.Gall, M. D., and Gall, J. P. 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N. L. Gage (Ed.), The Psychology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Seventy-fif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2.Gall, M. D. and Gillett, M. 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1980, 19, 98-103.
3.Davis, I.K.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N.Y.: McGrawHill, 1981, Ch. 16.
4.Gall, M. D. Discussion methods of teaching. In T. Husen and T. N. Postlethwaite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1984, pp. 1423-1427.
5.Brookfield, S. Discussion as an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thod. In S.H. Rosenblum (ed.) Involving Adult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New Direction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26,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