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舒璇
Lin, Shu-Hsuan
論文名稱: 《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研究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太平廣記動物妖變形男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1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研究《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研究樣本總計106則,作品時代從漢至北宋,其中六朝和唐代數量最多,因此本論文主要研究六朝至唐代各層面之問題。第一章為緒論,概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並將「動物妖」下了明確的定義,且簡述動物妖能變形之理論。第二章依照動物妖變形之動機,將研究樣本歸類為「兩性關係」、「闡述佛道思想」、「危害作惡」、「展現才學」以及「搜奇志怪」共五類。第三章是藝術特色的分析,先分析研究樣本中的情節結構,發現幾乎所有故事皆可分為動物妖「與人相遇」、「與人相處」以及「妖物結局」三種情節結構來歸納與討論。再來是研究作者以何種手法敘述故事,以及如何塑造動物妖變形為男子的形象。第四章是用量化與整理共相之方式,分析常見的五種動物妖,並探討古時作家選擇這些動物妖來表現某些主題的原因。作家創作故事,會受到時代思潮、社會背景以及作家個人創作意識等因素之影響,因此,本論文第五章即是從宗教、社會、心理學等角度切入,除了瞭解六朝至唐的社會風貌、思想價值之外,並透過動物妖變男變女之情節差異,試著去窺探作家內心深層的渴望。第六章則為結論,藉由回顧本論文前五章之重點,提出本論文之成果,並檢討與提出期許。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2   一、有關《太平廣記》內容與版本擇定 2   二、「妖」的界定 4   三、動物妖變形理論探源 6   四、故事取材內容與標準 11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2   一、以精怪、妖議題為主要探究內容者 12 二、 以變形/變化題材為主要探究內容者 13 三、 以某動物為主要探究內容者 14 四、 以民俗文化為主要探究內容者 15   五、以性別議題為主要探究內容者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6 第二章《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分類 18  第一節 兩性關係 18 一、 求婚配 19 二、愛好美色 20  第二節 闡述佛道思想 24 一、因果報應 25 二、 崇道抑佛 29   三、宣揚佛法 30  第三節 危害作惡 31  第四節 展現才學 34  第五節 搜奇志怪 38 第三章《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藝術特色  第一節 情節結構 44 一、 與人相遇 46 二、與人相處 51 三、妖物結局 53  第二節 敘述方式 61   一、敘述時序 61   二、敘述視角 63   三、環境設置 66  第三節 動物妖變形為男子的形象塑造 70 一、動物妖變形為男子的身分 70 二、動物妖變形為男子的形貌與特徵 73 三、動物妖變形為男子出沒的時空 75 四、故事敘述手法 77 第四章 常見的動物妖 81  第一節 展現才學的最佳代言者──狐狸妖 81 一、六朝以前的狐狸 81 二、六朝時期的狐狸 83   三、唐代的狐狸 86  第二節 喜披僧人道士的假外衣──虎妖 90 一、虎化僧人道士之因 92 二、替身改命故事擇虎妖為原型之因 93  第三節 宣揚佛教、預知吉凶的代言者──魚妖 94 一、 六朝時期的魚妖變形男子之故事 95   二、唐代的魚妖變形男子之故事 96   三、年代不詳的魚妖變形男子之故事 97  第四節 危害家庭、喜掌家務的狗妖 98  第五節 陰狠邪惡的象徵──蛇妖 100 第五章《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故事之深層義蘊 104  第一節 故事所呈現的社會風貌與思想 104 一、 道佛思想昌熾 104 二、 讀書風氣興盛 114 三、 社會風氣之反映 120 四、 時代動盪之寫照 125  第二節 作家寫作動機與性別問題 126 一、 六朝作家的寫作動機 126 二、 唐代作家的創作意識 127 三、 作家的潛意識──性的壓抑 130 四、 動物妖變男變女的性別問題 131 第六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9 附件一 154 附件二 173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序,同朝代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春秋)左丘明著,郭丹譯註:《左傳》,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戰國)荀子著,梁啓雄注:《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西漢)劉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7年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6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晉)郭璞注,袁珂校註:《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
    (晉)葛洪著:《抱朴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葛洪著,陳飛龍註:《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二刷。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9月出版。
    (北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全十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2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二、 專書
    (一) 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館,1990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出版公司,民76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8年。
    朱易安、柏樺:《女性與社會性別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
    李華春:《佛教動物散策》,臺北:常春藤書坊,民8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級史論.古代篇》,臺北 : 聯經, 民69年。
    吳光政:《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和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何星亮:《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
    汪玢玲:《中國虎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孟昭連:《中國蟲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口傳文學會,2007年9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4月。
    唐達、嚴建平、趙人俊註:《文化傳統與婚姻演變──對中國婚姻文化軌跡的探尋》,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香出版社,1993年。
    張映勤:《佛道文化通覽》,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曾文昭、徐召勣:《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
    陶思炎:《中國魚文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5月。
    郭郛、(英)李約瑟、成慶泰著:《中國古代動物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5月三版。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釋僧祐:《弘明集•三報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 國外譯書
    [日]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南玉祥譯,臺北:海歌文化出版圖書,2013年。
    三、 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灣大學國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洪瑞英:《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小野純子:《唐代老虎小說結構型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劉雪真:《傳統小說中狐妻故事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12月。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後由臺北文津出版社出版,1994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林岱瑩:《唐代異類婚戀故事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盧俐文:《太平廣記禽鳥類故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的文化意涵》,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11月。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提財之研究──以太平廣記和夷志堅為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蔡其蓉《異類婚戀故事類型與性別文化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蘇敏如:《中國水神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鄧郁生:《唐五代妖故事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3月。
    伍志斌:《魏晉士人風尚》,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傅及光:《唐代飲食文化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四、 期刊、單篇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錄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6月。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探析〉,《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葉慶炳:<有關「太平廣記」的幾個問題>,《古典小說評論──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收錄於《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臺北:稻鄉,1993年。
    申茂盛等人:〈淺論秦人貞節觀的強化與秦文化內容的發展〉,《西北史地》,1994第4期。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傳〉,《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
    陳盈妃:〈《太平廣記》中唐人虎類小說探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三集,1994年6月。
    黃昱凌:〈《太平廣記.猿猴類》故事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三集,1994年6月。
    潘麗珠:〈唐傳奇中的變形故事析探〉,國文學報第二四期,1995年6月,頁193-211。
    黃心穎〈《太平廣記》精怪類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期,1996年6月。
    簡秀娟:〈智慧狐故事所反映的時代集體思維--以《太平廣記》為依據〉,中國語文,2001年8月。
    胡萬川:<從黎丘丈人到六耳獼猴>,《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張樹卿、張洋:<儒、釋、道的報應觀比較研究>,《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7年4月。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7/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