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于永輝
論文名稱: 製造業輪班工作家庭之子女家務參與研究-以桃園縣國中生為例
指導教授: 林如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家務參與輪班工作家庭國中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製造業輪班家庭子女之家務參與及其影響因素,針對就讀桃園縣之國中學生為研究母群,依桃園各鄉鎮從業人員數與廠別屬性比例,立意抽取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430份,回收2136份,其中符合製造業輪班家庭條件者共404名。本研究將家務工作分為七個層面共計15個項目,自編「國中學生家務參與問卷」來探討製造業輪班家庭子女之家務參與。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家務參與之平均數為2.94,此數值介於「很少參與」與「有時參與」之間。
    二、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參與最多的家務層面是「衣物整理」;最常參與的家務項目是「倒垃圾」或「資源回收」。
    三、個人因素中「出生序」、「年級」是影響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生家務參與的因素;家庭因素中「知覺父母學業期望」、「母親健康狀況」因素分別影響製造業輪班家庭與雙親輪班家庭國中生之家務參與。
    四、「父母輪班組合」無法解釋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生的家務參與,但「母親輪班時段」是影響製造業雙親輪班家庭國中生家務參與的重要因素。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輪班工作家庭生活狀況 ﹍﹍﹍﹍﹍﹍﹍﹍﹍﹍﹍﹍﹍﹍6 一、 輪班工作內涵 ﹍﹍﹍﹍﹍﹍﹍﹍﹍﹍﹍﹍﹍﹍﹍﹍﹍6 二、 製造業輪班工作的數量統計﹍﹍﹍﹍﹍﹍﹍﹍﹍﹍﹍﹍13 三、 輪班工作人員的生活適應﹍﹍﹍﹍﹍﹍﹍﹍﹍﹍﹍﹍﹍16 四、 製造業輪班工作家庭之生活狀況﹍﹍﹍﹍﹍﹍﹍﹍﹍﹍18 第二節 子女之家務參與 ﹍﹍﹍﹍﹍﹍﹍﹍﹍﹍﹍﹍﹍﹍﹍﹍﹍21 一、 家務參與的意涵﹍﹍﹍﹍﹍﹍﹍﹍﹍﹍﹍﹍﹍﹍﹍﹍﹍﹍21 二、 家務參與的相關理論﹍﹍﹍﹍﹍﹍﹍﹍﹍﹍﹍﹍﹍﹍﹍ 23 三、 子女家務參與之內容﹍﹍﹍﹍﹍﹍﹍﹍﹍﹍﹍﹍﹍﹍﹍ 26 四、 製造業輪班家庭之子女家務參與的意義﹍﹍﹍﹍﹍﹍30 第三節 影響子女家務參與之因素﹍﹍﹍﹍﹍﹍﹍﹍﹍﹍﹍﹍﹍32 一、 個人因素﹍﹍﹍﹍﹍﹍﹍﹍﹍﹍﹍﹍﹍﹍﹍﹍﹍﹍﹍﹍﹍ 32 二、 家庭因素﹍﹍﹍﹍﹍﹍﹍﹍﹍﹍﹍﹍﹍﹍﹍﹍﹍﹍﹍﹍﹍ 36 三、 父母工作因素 ﹍﹍﹍﹍﹍﹍﹍﹍﹍﹍﹍﹍﹍﹍﹍﹍﹍﹍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8 第二節 個人、家庭變項與父母工作變項在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生家務參與之結果與解釋力分析﹍﹍﹍﹍﹍﹍﹍ 84 第三節 個人、家庭變項與父母工作變項在製造業雙親輪班家庭國中生家務參與之結果與解釋力分析﹍﹍﹍﹍﹍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96 第二節 建 議﹍﹍﹍﹍﹍﹍﹍﹍﹍﹍﹍﹍﹍﹍﹍﹍﹍﹍ 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10 西文部分﹍﹍﹍﹍﹍﹍﹍﹍﹍﹍﹍﹍﹍﹍﹍﹍﹍﹍﹍﹍﹍﹍ 119 附 錄 附錄一 桃園縣工廠登記家數與廠別屬性的分類表﹍﹍﹍﹍122 附錄二 桃園縣各產業之從業人員人數統計表﹍﹍﹍﹍﹍﹍123 附錄三 產業類別及產品一覽表﹍﹍﹍﹍﹍﹍﹍﹍﹍﹍﹍﹍124 附錄四 工業局專業分科-製造業﹍﹍﹍﹍﹍﹍﹍﹍﹍﹍﹍126 附錄五 桃園縣八個鄉鎮市各產業之從業人員人數統計表﹍132 附錄六 國中學生家務參與正式問卷﹍﹍﹍﹍﹍﹍﹍﹍﹍﹍133 附錄七 國中生家務參與現況﹍﹍﹍﹍﹍﹍﹍﹍﹍﹍﹍﹍﹍137 附錄八 國中生各項家務參與時間分配之平均數﹍﹍﹍﹍﹍138 附錄九 專家效度名單﹍﹍﹍﹍﹍﹍﹍﹍﹍﹍﹍﹍﹍﹍﹍﹍139 附錄十 專家效度問卷檢定﹍﹍﹍﹍﹍﹍﹍﹍﹍﹍﹍﹍﹍﹍140 附錄十一專家效度修改內容﹍﹍﹍﹍﹍﹍﹍﹍﹍﹍﹍﹍﹍﹍146 附錄十二國中學生家務參與預試問卷﹍﹍﹍﹍﹍﹍﹍﹍﹍﹍148 附錄十三各變項之測量特質﹍﹍﹍﹍﹍﹍﹍﹍﹍﹍﹍﹍﹍﹍152 附錄十四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活動地點﹍﹍﹍﹍﹍﹍﹍153 表 次 表2-1-1 輪班制度的種類﹍﹍﹍﹍﹍﹍﹍﹍﹍﹍﹍﹍﹍﹍﹍﹍﹍ 8 表2-1-2 七種輪班型態﹍﹍﹍﹍﹍﹍﹍﹍﹍﹍﹍﹍﹍﹍﹍﹍﹍﹍12 表2-2-1 子女從事的家務工作內容﹍﹍﹍﹍﹍﹍﹍﹍﹍﹍﹍﹍﹍28 表2-3-1 國內子女家務相關研究摘要﹍﹍﹍﹍﹍﹍﹍﹍﹍﹍﹍﹍45 表2-3-2 製造業雙親輪班型態分類表﹍﹍﹍﹍﹍﹍﹍﹍﹍﹍﹍﹍47 表3-3-1 桃園各鄉鎮從業人員數﹍﹍﹍﹍﹍﹍﹍﹍﹍﹍﹍﹍﹍﹍52 表3-3-2 桃園縣十三鄉鎮市與八個鄉鎮產業之從業人員人數比例表﹍﹍﹍﹍﹍﹍﹍﹍﹍﹍﹍﹍﹍﹍﹍﹍﹍﹍﹍﹍﹍﹍ 52 表3-3-3 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抽樣表﹍﹍﹍﹍﹍﹍﹍﹍﹍﹍﹍﹍53 表3-3-4 正式施測樣本分佈情形﹍﹍﹍﹍﹍﹍﹍﹍﹍﹍﹍﹍﹍﹍54 表3-4-1 桃園縣大成國中學生參與的家務項目分類﹍﹍﹍﹍﹍﹍58 表3-4-2 國中生家務參與頻率之平均數﹍﹍﹍﹍﹍﹍﹍﹍﹍﹍﹍60 表3-4-3 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量表之題項分類﹍﹍﹍﹍﹍﹍﹍61 表3-4-4 預試樣本分佈情形﹍﹍﹍﹍﹍﹍﹍﹍﹍﹍﹍﹍﹍﹍﹍﹍62 表3-4-5 預試問卷量表之信度係數﹍﹍﹍﹍﹍﹍﹍﹍﹍﹍﹍﹍﹍63 表4-1-1 個人基本資料之分佈﹍﹍﹍﹍﹍﹍﹍﹍﹍﹍﹍﹍﹍﹍﹍69 表4-1-2 家庭基本資料之分佈一﹍﹍﹍﹍﹍﹍﹍﹍﹍﹍﹍﹍﹍﹍71 表4-1-3 家庭基本資料之分佈二﹍﹍﹍﹍﹍﹍﹍﹍﹍﹍﹍﹍﹍﹍72 表4-1-4 知覺父母健康狀況之分佈﹍﹍﹍﹍﹍﹍﹍﹍﹍﹍﹍﹍﹍73 表4-1-5 製造業輪班家庭父母工作基本資料之分佈一﹍﹍﹍﹍﹍75 表4-1-6 製造業輪班家庭父母工作基本資料之分佈二﹍﹍﹍﹍﹍76 表4-1-7 雙親輪班家庭國中生的基本資料分配﹍﹍﹍﹍﹍﹍﹍﹍76 表4-1-8 知覺父母學業期望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77 表4-1-9 知覺父母學業期望平均數之分佈﹍﹍﹍﹍﹍﹍﹍﹍﹍﹍78 表4-1-10 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家務參與之總平均數﹍﹍﹍﹍79 表4-1-11 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家務參與層面之分析表﹍﹍﹍80 表4-1-12 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家務參與各題項得分分配﹍﹍81 表4-1-13 製造業輪班家庭國中學生家務參與題目次數分配與百分比﹍﹍﹍﹍﹍﹍﹍﹍﹍﹍﹍﹍﹍﹍﹍﹍﹍﹍﹍﹍﹍﹍﹍﹍83 表4-2-1 各變項對製造業輪班家庭的國中生家務參與之相關係數 ﹍﹍﹍﹍﹍﹍﹍﹍﹍﹍﹍﹍﹍﹍﹍﹍﹍﹍﹍﹍﹍﹍﹍85 表4-2-2 個人、家庭變項與父母輪班組合變項對製造業輪班家庭的 國中生家務參與之多元迴歸係數摘要表 ﹍﹍﹍﹍﹍﹍89 表4-3-1 各變項對製造業雙親輪班家庭的國中生家務參與之多元迴 歸係數摘要表 ﹍﹍﹍﹍﹍﹍﹍﹍﹍﹍﹍﹍﹍﹍﹍﹍﹍94 表4-3-2 製造業輪班家庭與製造業雙親輪班家庭的國中生家務參與 之多元迴歸係數摘要表 ﹍﹍﹍﹍﹍﹍﹍﹍﹍﹍﹍﹍﹍95 圖 次 圖2-1-1 桃園縣場所單位員工人數行業別比重分配圖﹍﹍﹍﹍﹍15 圖3-1-1 研究架構 ﹍﹍﹍﹍﹍﹍﹍﹍﹍﹍﹍﹍﹍﹍﹍﹍﹍﹍﹍48 圖3-5-1 研究流程圖﹍﹍﹍﹍﹍﹍﹍﹍﹍﹍﹍﹍﹍﹍﹍﹍﹍﹍﹍66

    中文部分
    王瑞琪(1999)。我是怎麼教小孩的(頁80-81)。台北縣:新迪文化有限公司。
    王精文、賴明德(2000)。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研究。科技學刊論文摘要,9(4),309-318。2004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yuntech.edu.tw/~aax/My-Webs/myweb/9405
    .htm
    江錫九、劉錦添(1997)。台灣有偶婦女時間分配型態之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29。
    行政院主計處(2005)。人力資源統計。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5922102548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4)。家庭收支調查結果。2005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581917381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5)。勞委會職訓局「就業服務統計」。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stat/stat.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1月)。製造業標準分類(第七次修訂)。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203&ct Node=130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勞動統計。200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761dc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及單位勞動成本之國際比較。200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 /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2c8ecd2:344a&theme=&layout=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0)。輪班作業危害預防手冊。2005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iosh.gov.tw/netbook/
    cht/chtm0.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動醫學組)(2000年4月)。輪班工作者生理狀態評估新聞稿。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iosh.gov.tw/data/f5/news890415.htm
    伊慶春、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研院三民所專題選刊,70,1-27。
    余巧芸(1998)。少年犯罪矯治機構兒童.青少年的手足關係研究紀要--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對象。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8,87-118。
    李宇宙(2004)。四分之一的輪班族有嚴重的失眠及嗜睡困擾。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mental.idv.tw/paper/article/ articledisplay. aspacode=719&articleindex=%BE%5C%C5%AA
    李秀靜(1998)。國中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香潔、林鶴玲(1999)。臺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
    李星雲(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玲、伊慶春、楊亞潔(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聰明(1995)。快速輪班對核能電廠值班作業工作品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玉瑕、伊慶春(1998,4月)。社會變遷中婦女就業與家庭地位-以家務分工為例。論文發表於漢學研究中心、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主辦之「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台北市。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曉虹(譯)(1995)。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周顏玲、熊瑞梅(1998,3月)。台灣已婚勞工家務分工不平等的影響因素與意涵。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人口學會舉辦之「跨世紀台灣的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中心。
    林彥輝、陳志勇(1999)。半導體業人因工程潛在危害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安全衛生簡訊,24,17-22。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77-98。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聖博(2003)。四二輪輪班制度、員工睡眠品質與工作狀況關係之研究-以矽統科技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翠湄(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童培(無日期)。全年無休輪班制度的數理基礎。管理文摘。2005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anser.com.tw/article/sun9.htm
    桃園縣政府(2001)。桃園縣工商普查報告結果分析從業員工人數。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3e4b0f6f/3e6e 913f/3e7fc5e1/3ef652e8/41450332/files/%A4%47%B1%71%B7%7E%AD%FB%A4%75%A4%48%BC%C6.doc
    桃園縣政府(2005)。桃園縣統計要覽,55,346-349。
    桃園縣政府主計室(2005年3月)。經濟部工業局「工廠登記統計」。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site/3e4b0f6f/3e 6e913f/3e7fc5e1/3ef652e8/3ef6529f/3eaf2479/files/5-%A4%48%A4%4F%B8%EA%B7%BD.doc
    桃園縣政府工商普查資訊(2004)。桃園縣工商普查報告結果分析。2005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tycg.gov.tw/cgi-bin/SM_
    themepage=41468e34
    桃園縣政府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2005)。桃園縣工商名錄。桃園:旺海科技有限公司。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生活科學學報,2,209-236。
    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75-111。
    唐先梅(1999a)。從雙薪家庭父母的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131-173。
    唐先梅(1999b)。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51-59。
    唐先梅(2001a)。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唐先梅 (2001b)。家事分工。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如(合著),家庭教育概論(頁164-171)。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唐先梅(2002)。單親家庭家務工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2-H-180-001)。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高淑貴、賴爾柔(1988)。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志培(1995)。輪班人員工作適應性探討。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怡雯(2000)。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滿玲(譯)(2000)。David, O. S., Letitia A. P., & Shelley E. T.著。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桂弦(2003)。輪班工作對高血壓勞工血壓變異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巧筠(2003)。大學生的家務經驗、性別角色態度及其生育家庭家務工作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建盛(1996)。我國企業輪班工時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美瑞(1998)。關懷本位的家政教育:二十一世紀的家政課程新典範。課程與教學季刊,1(4),95-112。
    許森彥(2002)。夜班與輪班工作對身心健康的影響。2005,4月13日,取自http://www.iosh.gov.tw/netbook/91workshop/w910727/w
    910727_4.htm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淵泰(2004)。高中生之性別角色、家庭氣氛及其家務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淑芳(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善華、沈崇麟(2000)。大陸城鄉居民家庭中夫妻的家務分工。應用心理研究,5,25-35。
    楊惠美(2003)。高科技產業員工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若君(2004)。單親家庭青少年家務參與-以台北縣市中等學校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家務協助者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錦聰(1999)。不同輪班方式對月經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臺閩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2)。2005年8月15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91women.doc
    賴明德(1999)。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爾柔、黃馨慧(1995,6月)。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之「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盧天駒(1986)。輪班人員的工作適應與社會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麗娟(2003)。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振杰(2002)。電廠運轉人員生活品質、工作適應與輪班制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海洋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芊玲(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05-118。

    西文部分
    Akerstedt, T., A. Knutsson, P. Westerholm, T. Theorell, L. Alfredsson & Kecklund, G. (2002). Sleep disturbances, work stress and work hou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3(3), 741-748.
    Antill, J. K., Cotton, S., Goodnow, J. J., & Russell, G.. (1996).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family context On children’s involvement inhousehold tasks.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34, 215-236.
    Barlko, W. T., Crouter, A. C., McHale, S. M., & Perry, J. M. (1990). Children’s housework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s’ sex-role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Child Development, 61, 1413-1426.
    Barnett, R. C., & Baruch, G. K. (1987).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and children’s sex-role attitudes. Child Development, 57,1210-1223.
    Barnett, R.C., & Shen, Y. C.,(1997). Gender,high-andlow-schedule-control housework task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Beverly Hills, 18(4), 403-426. Retrieved July 12, 2006, from http://www.proquest.umi.com
    Benin, M.H., & Edwards, D. A. (1990). Adolescents’ cho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 and single-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361-373.
    Benjamin, G. A. (1984).Shift work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employees who arent on the 9-to-5 routine. Personnel Journal, 63(6): 72-76.
    Bergen, E. (1991).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labor allocation: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stratifica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 140-157
    Blair, S. L. (1992).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labor: Child socialization versus the need for household labo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 241-258.
    Brinkerhoff, D. B. & White, L. K., (1981a).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Social Forcoes, 60(1), 170-181.
    Brinkerhoff, D. B. & White, L. K., (1981b). 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 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789-798.
    Brody, C. J., & steelman, L. C. (1985). Sibling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ex-typing of children’s household task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May), 265-274
    Cogle, F. L., & Tasker, G.. E. (1982). Children and housework. Family Relations, 31,451-455
    Cohen, P. N. (1998). Replacing housework in the service economy: Gender, class, and race-ethnicity in service spending. Gender & Society, 12, 219-231.
    Crouter, A. C., Mank, B., McHale, S. M., & Seery, B. L. (1994). The three corners of domestic labor: mothers’, fathers’, and children’s weekday and weekend housework. Journal of Family Essues, 12, 114-130.
    Folkard, S., & Monk, T. H. (1992). Making shiftwork tolerable. Taylor & Francis, London.
    Frese, M., & N. Semmer, (1986). Shiftwork, stress, and psychosomatic complains: a comparison between workers in different shiftwork schedules, nonshiftworkers, and former shiftworkers. Ergonomics, 29, 99-114.
    Greenstein, T. N. (1996). Husbands’ participation in domestic labo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ives’ and husbands’ gender ideolog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585-595.
    Haldeman, V. A., & Peters, J. M. (1987). Time used for household work: A study of school-age children form single parent, one-earner, and two-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8(2), 212-225.
    Hersch, J. (1997). Housework, fixed effects, and wages of married worker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32, 285-307.
    Holmes, J., Norcliffe, G.,Rose,D., & Preston,V.,(2000). Shift work, childcare and domestic work: Divisions of labor in Canadian paper mill communities.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Abingdon, 7(1), 5-25. Retrieved July 12, 2006, from http://www.proquest.umi.com
    Johnson, M. D. & Sharit, J. (2001). Impact of a change from an 8-h to a 12-h shift schedule on workers and occupational injury r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rgonomics, 303-319.
    Knauth, P., & Rutenfranz, J. (1982). "Development of criteria for the design of shiftwork system". Journal of Human Ergology, 11, 337-367.
    Kostreva, M. M., & Genevier, P. (1989). Nurse Preference vs. Circadian Rhythms in Scheduling. Nursing Management , 20(7), 50-62.
    Knauth, P. (1993). The design of shift system. Ergonomics, 36(1-3), 15-28.
    Koontz, H. (1985). Management.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
    Liou, T. S., & Wang, M. J. (1991). Rotating-shift system vs. fixed-shift system. Industrial Ergonomics, 7, 63-70.
    Moos, R. H., & Moos, B. S.(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2n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Rexroat, C., & Shehan, C. (1987). The family life cycle and spouses’time in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 737-771.
    Rutenfranz, J., Haider, M., & Koller, M. (1985). Occupational health measures for nightworkers and shiftworkers. In S. Folkard & T.H. Monk (Eds), Hours of work: Temporal factors in work scheduling, (pp.199-210). New York: Wiley.
    Sanik, M. M. (1981). Division of household work: A decade of
    comparison-1967-1977.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10, 175-180.
    Spitze, G., & Ward, R. (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 , 355-361.
    Tasker, G.. E. (1982). Children and housework. Family Relations, 31, 451-455.
    Tepas, D. I. (1985). Flextime, compressed workweeks and other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In S. Folkard & T. H. Monk (Eds.), Hours of work: Temporal factors in work- scheduling (pp. 147-16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