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辰 Yang, Chen |
---|---|
論文名稱: |
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探討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Kulangsu’ s Music Culture, a world heritage site |
指導教授: |
彭多林
Peng, Duo-Lin |
口試委員: |
彭多林
Peng, Duo-Lin 何康國 Ho, Kang-Kuo 李斌 Li, Bin |
口試日期: | 2024/06/0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世界遺產 、音樂文化 、音樂旅遊 |
英文關鍵詞: | World Heritage, Music Culture, Music Tourism |
研究方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87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世紀中期,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各國相繼在鼓浪嶼建立領事館,後鼓浪嶼淪為租界,歸國華僑及傳教士湧入鼓浪嶼。西方音樂文化以宗教音樂的形式進入鼓浪嶼,透過教會、學校等途徑進行傳播,屬於鼓浪嶼音樂文化生活就此拉開序幕。迫於島上的土地資源壓力,醫院、學校等設施外遷,不便的生活導致島上原有的高素質原住民人口數量驟減。同時,老齡化的問題隨之而來,曾經家家戶戶有琴聲的盛況似乎一去不復返。當前,屬於鼓浪嶼的各類文化基於上述各類原因正在處於逐漸消亡與各界人士努力拯救的拉鋸戰中,音樂文化屬於當前亟需進行傳承與創新的一大內容之一。研究者在對本議題的研究中以鼓浪嶼的音樂文化及音樂旅遊這一以在地的音樂資源為基礎,結合旅遊文化而出現的產物對鼓浪嶼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探討。在未來,研究者希望鼓浪嶼基於當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音樂文化標誌的建立;對於人口的控制與流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鼓勵音樂產業人才登島、留島;營造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進行商業與音樂的有機結合。
論文是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通過文獻分析、深入訪談等方法。搜集世界遺產、藝術、遺產活化、音樂旅遊等方面的相關文獻、案例及研究,針對研究對象加以瞭解。再通過深入訪談,對鼓浪嶼的音樂文化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探究在世界遺產中,以音樂旅遊作為其遺產活化的可行性,及其產生的效益與影響。本研究以鼓浪嶼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尋求如何運用其本身的優勢作為活化區域的方式,期望給其他面臨著同樣問題的世界遺產提供參考。
In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Qing government signed the Treaty of Nanjing with the United Kingdom, and Xiamen became one of the five trading ports. Various countries established consulates on Kulangsu one after another. Later, Kulangsu became a concession, and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nd missionaries poured into Kulangsu. Western music culture entered Kulangsu in the form of religious music and was spread through churches, schools and other channels.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musical and cultural life of Kulangsu. Due to the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 on the island, hospitals, schools and other facilities have been relocated. The inconvenient life has led to a sharp decline in the original high-quality indigenous population on the isl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aging has followed, and the once grand occasion of having the sound of the piano in every household seems to be gone forever. Currently, various cultures belonging to Kulangsu Island are in a tug-of-war between gradual extinction and the effort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save them due to the above-mentioned reasons. Music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jor contents that urgently need to be inherited and innovated. In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Kulangsu's music culture based on Kulangsu's music culture and music tourism, which are products based on local music resources and combined with tourism culture.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hope that Kulangsu will establish a musical cultural symbol based on its current problems; further improve population control and mobility, encourage music industry talents to land and stay on the island; create a good music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conduct business Organic combination with music.
The paper is conducted in the form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Collect relevant documents, cases and studies on world heritage, art,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music tourism, etc.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Kulangsu's music culture was sorted out, an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music tourism as a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among world heritage sites was explored,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and impact it would produce. This study tak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Kulangsu's music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seeking how to use its own advantages as a way to activate the area,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world heritage sites facing the same problems.
孔慶夫與宋俊華 (2018)。<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傳承與傳播>。《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79。
王亞力、王楚君與向小輝 (2018)。<存在本真性視角下尋求本真自我的旅遊動機分析框架>。《地理學報》,8,1586-1599。
何英琴 (2022)。<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滲透與傳承>。《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17,122-124.
余雅燊與林敏丹 (2023)。<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濾鏡探析>。《成都師範學院學報》,10,115-124。
吳必虎 (2002)。<中國世界遺產地保護與旅遊需求關係>。《地理研究》,5,617-626。
吳必虎與王夢婷 (2018)。<遺產活化、原址價值與呈現方式>。《旅遊學刊》,9,页 3-5。
吳學群 (2020). <中國唱片博物館音樂文化旅遊遺產資源的保護利用探析>。《當代旅遊》,30,20-21。
宋景 (2018)。<建構主義視角下鼓浪嶼音樂旅遊開發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ChJUaGVzaXNOZXdTMjAyNDAxMDkSCUQwMTYwNzg1MxoIcW9lNTZqZXM%3D。華僑大學,廈門。
李廣宏 (2006) <音樂的旅遊趨動力研究>。《商場現代化》,32,213-214。
李靜與吳淑仍 (2014)。<張家界音樂旅遊開發研究>。《旅遊縱覽》,20,175-176。
李豐慶與王建新 (2013)。<文化遺產地資源管理中利益相關者參與結構關係探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32-136。
汪森與余烺天 (2007)《音樂傳播學導論——音樂與傳播的互文性建構》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文 (2014)。<論旅遊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文史藝術》,17,81。
於立與劉穎卓 (2010)。<城市發展與復興改造中的文化與社區——廈門鼓浪嶼發展模式分析>。《國際城市規劃》,6,108-112。
林崇熙 (2010)。<文化資產的價值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3,41-56
林蔭新 (1997)。《鼓浪嶼建築藝術》。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姜敬紅 (2008)。<中國的世界遺產立法>。《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47。
孫克勤 (2008)。<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6-40。
孫藝卓與施並塑 (2022)。 <多元文化影響下的鼓浪嶼園林景觀特色研究>。《中國航班》,24,275-278。
張忍順、蔣嬌芳與張國祥 (2006)。<中國「世界自然遺產」的資源現狀特徵與發展對策>。《資源科學》,1,186-191。
張朝枝與楊繼榮 (2022)。<建構與協商:文化遺產與旅遊的關係再認識>。《 旅遊學刊》,11,75-84。
都謀星 (2024)。<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福建開放大學學報》,2,53-56.
閆輝 (2013)。<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探析>。《貴州大學學報》,3,86-90。
陳浩與陸林 (2005)。<基於音樂功能的旅遊產品開發>。《資源開發與市場》,3,259-261.
陳耀華與趙星爍 (2003)。<中國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北京大學學報》,4,72-578。
單霽翔 (2009)。<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趨勢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載於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北京古都歷史文化講座》(頁4-22)。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喻學才 (2010)。<遺產活化論>。《旅遊學刊》,4,6-7。
喻學才與王健民 (2008)。<世界文化遺產定義的新界定>《華中建築》,1,20-21。
彭一萬 (2015)。《鼓浪嶼音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彭兆榮與林雅嬙 (2008)。<遺產的解釋>《貴州社會科學》,2,13-18。
馮光鈺 (2005)。<旅遊音樂資源開發與民族傳統音樂保護>。《音樂探索》,3,3-6。
黃麗熒與宋振卿 (2017)。<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長春大學學報,4,64-67。
董啟航 (2021)。<鼓浪嶼音樂家庭的教育傳承>(碩士論文)。取自:https://chn.oversea.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2202&filename=1022503737.nh&uniplatform=OVERSEA&v=anLFh5jUFPYVIbKeQ2OYpkuMtaRnBf7S-UBQ3JIuWva3ZPltvRRIL_0cl1qOPGhl。福建師範大學,福州。
鼓文 (2008)。<鼓浪嶼合唱團>。載於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編委會,《鼓浪嶼文史資料 》(頁344)。廈門:廈門金百匯印刷有限公司。
熊時濤 (2023)。<論公共藝術概念與城市空間塑造>《公共藝術》,1, 62-65。
趙樂 (2019)。<媒介儀式視域下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音樂傳播》,1,103-107。
劉以德 (譯) (2014)。《文化觀光學》(原作者:Melanie K. Smith)。台北:桂魯。(原作出版年:2003)
潘魯生與王佳 (2023)。<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民俗研究》,1,18-25。
鄭於湄 (2022)。<近代廈門鼓浪嶼城市音樂生活研究(1902~1949)>。《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99-101。
盧曉雅 (2024)。<具身認知理論下音樂旅遊開發策略研究>。《旅遊規劃》,2,91-94。
戴元光與金冠軍 (2000)。《傳播學通論》。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謝春 (2024)。<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黨代變遷>。《藝術傳播研究》,1,32-40。
謝朝武與鄭向敏 (2003)。<關於文化遺產旅遊研究的若干思考>。《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7-31。
羅穎、張依萌、張玉敏、高晨翔、張欣、王芳與劉懿夫 (2021)。<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度保護狀況總報告>。《中國文化遺產》,5,64-79。
蘇全有與李惠 (2008)。<中國的世界遺產問題的反思>。《重慶文理學院學報》,4,1-4。
李群 (2023年1月5日)。準確把握和認真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取自: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105/c64387-32600118.html
新聞傳播處 (2021年11月22日)。國家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取自:行政院: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d70c6ee4-d64f-44a6-ba11-21363909ba7
鄒雅婷 (2024年1月24日)。故宮樂器亮相「音樂之島」。取自:搜狐新聞:https://cul.sohu.com/a/753923075_120578424
臺海網 (2013年3月9日)。<詩人舒婷談鼓浪嶼:詩中清新美妙現在嘈雜不堪>取自:搜狐新聞:http://news.sohu.com/20130309/n368318139.shtml
Gibson, C., & Connell, J. (2005). Music and Tourism :On the Road (Tourism :On the Road).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ong, P. (2014). Popular Music,psychogeography, Place Identity and Tourism: The Case of Sheffield. Tourist Studies, 1, 48–64.
Li, M., Wu, B., & Cai, L. (2028).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 308–319.
Stijn, R. (2015). Locating Imagin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n Literary,Film and Music Tourism. Tourism Analysis, 3, 3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