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卲屏
論文名稱: 不只是學思達──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於國小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
Not just “Share Start”: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in Chinese Cours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陳昭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學思達教學法創思技法國語課程
英文關鍵詞: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Chinese Cours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MPCD.004.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思達融入心智圖法、腦力激盪法及屬性列舉法等三種創思技法於國小國語課程對學生學習之影響。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桃園某國小23名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異質分組後進行約兩個月共七課國語課程教學方案。研究主要以質性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工具包含教學觀察錄影與紀錄、學生學習意見表、學生回饋資料、訪談紀錄、教學省思札記與諍友討論紀錄等;同時輔以量化資料(定期評量成績)進行分析。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對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應用於國語課程普遍有正面評價:心智圖法有助學生於理解課文;腦力激盪法可以營造一個不必擔心意見被批評的環境,降低學生發言時的同儕壓力,並增加發言意願;屬性列舉法因可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於國語課程可提升學生對課程的喜好程度。國語課程加入學思達教學法及創思技法後,有更多活動與互動,因此課程變得較有趣;且異質討論對學習有幫助,會使討論時更加投入。
    三、學生於行動方案中獲得成長:學生學習興趣獲得提升,上臺發表的臺風、內容以及意願獲得提升;且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互相學習能力。不過在學業成就方面,經相依樣本t檢定發現,本行動方案對學生學業成就並無顯著影響。
    四、研究者於行動研究歷程中獲得成長:提升課程規劃能力;師生教學相長,彼此產生更多正向交流;改變教學思維,以學生為主體;調節研究者自身的嚴謹性格,使思考更具有彈性。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具體建議,供有意將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於課程中之教學者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how the integration of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in Chinese courses influenc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udies.
    The research was constructed for two months. Utilizing action research, 23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were grouped heterogeneously as participants. Materials were mainly collected via qualitative methods, including observation videos and records during classes, student’s opinions upon the study, student’s feedback, interview records, teaching notes, and discussion records between colleague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d quantitative data such as exam scor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students generally had a positive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in Chinese courses. Mind mapping helped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ext. Brainstorming methods created an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need not worry about criticism, increas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make remarks. 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 kindled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econd, the integration of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in Chinese courses elevated students' p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As there were more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 the course became more interesting. Heterogeneous discussions were helpful for learning, and students got more involved.
    Third, students matured during the action research. They became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ir performances on stage improved, and they also cultivated teamwork and mutual learning ability. However,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of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rough paired-sample t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urth, the researcher progressed during the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planning skills were improved; more positive interactions were generated in class. While flipping teaching cogitation and thinking more flexibly, the researcher also gained a lo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tegrating “Share Start” Teaching Method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in course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思達教學法 12 第二節 創造思考技法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53 第三節 實施方案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檢核 69 第七節 研究流程 70 第八節 研究倫理考量 7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國語課程之實施情形 73 第二節 學思達融入創思技法於國小國語課程對四年級學生學習之影響 132 第三節 教師於研究歷程中之專業成長情形 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6 參考文獻 169 中文部分 169 西文部分 176 附錄一:教學觀察紀錄表 177 附錄二:學生學習意見表 178 附錄三:研究者省思札記 179 附錄四:給家長的一封信~國語課程研究同意書 180 附錄五:教學講義(範例) 181 附錄六:國語教學內容與對話(範例) 182

    中文部分
    王政忠(2014年11月19日)。翻轉老實說:王政忠老師【講者簡報資料】。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14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北場專題演講)。取自http://reading.cw.com.tw/upload/alex_tp.pdf
    王閔瑤(2002)。應用資訊科技於國小課程統整專題導向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王嘉慧(2014)。心智繪圖法運用在國語文領域對提昇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能力和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田于軒(2015)。國小六年級學童心智圖學習對國語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江宜(2014)。心智圖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淇(2018)。心智圖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親子天下》編輯部等(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臺北:親子天下。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林韋萱、李宜蓁、張益勤等(2014)。翻轉教育2.0:動手做,啟動真實的學習。臺北:親子天下。
    余千玉(2014)。運用心智繪圖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余香青(2007)。創造力融入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66(2),16-29。doi:10.6249/SE.2015.66.2.02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慧瑛(2015)。心智繪圖在國小學生寫作表現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
    呂宜親(2000)。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呂清秀(2014)。心智圖法閱讀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巫素萍(2016)。從「均一」到「學思達」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Gardner, H著)。臺北:五南。
    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依蓉(2015)。我手寫我心-創造思考寫作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二版)。臺北:遠流。
    周天賜(譯)(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Robert Delisle著)。臺北:心理。
    林文生(2013年6月)。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密碼-有效教學、評量的教室風景。新竹市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www.hceb.edu.tw/epaper/201306/tendency.asp
    林沛恩(2017)。學思達教學法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批判思考傾向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林家頡(2016)。心智繪圖運用於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進財(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曉慧(2017)。運用學思達教學模式提升偏鄉原住民學校四年級學童數學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紀伯賢(2014)。翻轉課堂教學系統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胡峻毓(無日期)。學習共同體經驗分享。2016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jwsh.tp.edu.tw/ezfiles/0/1000/img/76/1-2.docx
    胡翠茵(譯)(2011)。教育的創造力(Smith, J. K. & Smith, L. F.著)。載於潘裕豐(總校閱)、黃曉嵐、蔡淑君、胡翠茵、張芝萱(譯):創造力理論與當代議題面面觀(第13章)(J. C. Kaufman & R. J. Sternberg著)。臺北:華騰。
    原來(2004)。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臺北:新潮社。
    孫易新(2009)。心智圖法基礎應用。臺北:浩域。
    孫易新(2013)。台灣心智圖法學位論文研究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孫易新(2014)。心智圖法。載於潘裕豐(總校閱),潘裕豐、原來、孫易新、黃惇勝、游健弘、蕭詠今、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許和捷著: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第3章)。臺北:華騰。
    高琦玲、黃明月、陳學志(2007)。後設認知的監測判斷。德霖學報,21,425-434。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詠晴(2015年06月)。未來12種人才超夯,要失業很難(web only)。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349
    張輝誠(2015)。(自)學‧思(考)‧(表)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天下。
    張簡鈺靜(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應用習共同體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E5%9C%8B%E8%AA%9E%E6%96%87%E8%AA%B2%E7%B6%B11000406.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曹嘉華(2014)。心智繪圖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 敘事類記敘文寫作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梁繼權(2007)。PBL的學習理論。2018年12月21日,取自http://mi.mc.ntu.edu.tw/xms/content/show.php?id=617
    連寬寬(主編)(2015)。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八冊(四下)。臺南市:翰林。
    郭淑梅(2016)。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郭進成(2014年6月12日)。大聯盟球團選秀分組法【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fiansekuo.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2.html
    郭碧雲(2015)。應用心智圖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靜姿、何榮桂(2014)。翻轉吧教學!。台灣教育,686,9-15。
    陳自培(2005)。創造思考教學法運用於國小高年級圖畫故事書創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沛蓉(2008)。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六年級劇本創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育純(2017)。運用心智繪圖於國小二年級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佩瑜(2015)。學思達翻轉教學法在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俞君(2017)。應用學思達教學法於社會領域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生產分配與消費」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陳昭儀(2002)。創意啟發…捨“我”其誰。應用心理研究,16,3-10。
    陳雅琦(2017)。繪本結合心智圖應用於國小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瑞貞(2014)。心智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與閱讀心得寫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學志、徐芝君(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創造力特刊),51(2),71-93。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21。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心理。
    陳燦暉、陳昭儀(1993)。有效的學習方法。師友月刊,316,28-32。
    傅薏靜(2016)。科學閱讀融入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游秋翎(2012)。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程子曦(2016)。學思達教學法對高職學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童惠琦(2014)。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二年級學童童詩寫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馮玉惠(2007)。寫作創意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佐藤學著)。臺北:天下。
    楊素花(2004)。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葉丙成(2015)。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臺北市:天下雜誌。
    葉昭岑(2015)。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九年級地理科學生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
    廖珮君(2016)。國小一年級學童運用心智繪圖於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維基百科(2014年11月12日)。講述教學法。2016年1月27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C%9B%E8%BF%B0%E6%95%99%E5%AD%B8%E6%B3%95
    賓靜蓀(2012)。「學習共同體」 力挽下沉學力。親子天下,33,170-176。
    劉芳孋(2016)。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興南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Trilling, B., & Fadel, C.著)。臺北:如果。
    歐玫琴(2016)。應用心智圖教學策略於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38-55。
    潘裕豐(2013)。創造力理論與創造力思考策略。載於潘裕豐(主編),潘裕豐、原來、孫易新、黃惇勝、游健弘、蕭詠今、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許和捷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第一章)。台北:華騰。
    潘裕豐、原來、孫易新、黃惇勝、游健弘、蕭詠今、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許和捷(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市:華騰文化。
    蔡志豪(2016年1月27日)。「國小學思達+MAPS共備研討」講義【康軒文教寒假研習講義】。取自「國小國語科學思達共備教學社群」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30755150292578/permalink/1098330160201741/。
    蔡承志(譯)(2010)。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Tony Buzan著)。臺北市:商周出版。
    鄭惠雯(2017)。運用心智圖於寫作教學對六年級學童寫作動機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親子天下(2015)。認識翻轉教育。臺北:親子天下。2016年2月29日取自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knowledge
    賴麗珍(譯)(2007)。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150種策略(Raffini, J. P.著)。臺北:心理。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謝水南(2003)。實用彈性思考法──思考放輕鬆。臺北:心理。
    藍志東(2018)。學思達教學法在獨中推廣的經驗。馬來西亞教育評論,3,29-36。
    羅美慧(2004)。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造思考的心理策略與技巧。臺北:五南。王政忠(2014年11月19日)。翻轉老實說:王政忠老師【講者簡報資料】。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14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北場專題演講)。取自http://reading.cw.com.tw/upload/alex_tp.pdf

    西文部分
    Ames, C. (1990). Motivation: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3), 409-421.
    Baxendell, B. W.(2003). Consistent, coherent, creative, the 3 C’s of graphic organizer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3), 46-53.
    Bergmann, J., & Sams A. (2012a).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N.Y.: ISTE/ASCD.
    Bergmann, J., & Sams, A. (2012b). Before you flip, consider this. Phi Delta Kappan, 94(2), 25.
    Gersten, R., Fuchs, L.S., Williams, J.P., Baker, S.(2001).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1(2) : 279-320.
    Grothaus, M. (2015, May). The top jobs in 10 years might not be what you expect. Fast Company.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stcompany.com/3046277/the-new-rules-of-work/the-top-jobs-in-10-years-might-not-be-what-you-expect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avid_Johnson50/publication/220040324_Cooperative_learning_methods_A_meta-analysis/links/00b4952b39d258145c000000/Cooperative-learning-methods-A-meta-analysis.pdf
    Kher, N., Molstad, S., & Donahue, R. (1999). Using humor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dread cours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3(3), 400.
    McCombs, B. L. (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29-39.
    Wandersee, J. H. (1982). Humor as a teaching strategy.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4(4), 212-218. DOI: 10.2307/444747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