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志偉
Liao, Chih-Wei
論文名稱: 漢畫像風伯形象研究
Study on the Image of Wind BO in the Portraits of the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口試委員: 高莉芬
Kao, Li-Feng
劉惠萍
Liu, Hui-Ping
鍾宗憲
Chung, Chung-Hsien
口試日期: 2023/05/3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漢畫像風伯風神天人災異讖緯升天升仙
英文關鍵詞: images of Han carved stones, Wind Bo, Wind God, thoughts of disasters and anomaly, chenwei, ascending to heaven and immortality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3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漢畫像中的「風伯」圖像作為研究內容,從漢代氣化宇宙論、升仙信仰、天人災異、讖緯之學、禮俗文化……等層面探討傳世文獻未載的風伯形象。本文第二章首先整理漢畫像風伯圖像的出土狀況,對其出土區域分布、所屬墓室祠堂、圖像流行時代、墓室祠堂中的位置安排進行梳理,並將風伯圖像依構成元件分類為四類以利於後續討倫,且進一步論述各家學者對於風伯圖像意涵的詮釋問題。第三章,探討漢畫像中伴隨神車的風伯圖像以及與自然神並置的風伯圖像,發現風伯圖像在此兩分類中都作為次要元件。風伯吹送神車,具有護衛墓主、導引升仙的意涵,同時亦有輔助雷公、天帝施行天罰的功能;風伯與眾自然神靈並置,則是一同營造風調雨順、寧靜和諧的天界場景,並且還可以發現風伯與雨師有一常置的範式組合。第四章,探討風伯拔屋圖,風伯在此已作為格套圖像的必要元件,但整體情節意涵並非如學界所稱風伯拔屋是為協助墓主魂氣升天升仙,而應從天人災異的角度來理解:風伯吹氣拔屋代表天之告誡,而屋中之人則代表君子或是墓主本身,呈顯天人災異思想中「敬天省己」的意涵。此外,亦從中論述此圖之空間配置、方位對應、圖式衰落原因,補足前人未及之處。第五章,探討與星象結合的風伯圖像,可以發現風伯在此屬於天象圖之一,其形象應來自於歷代風神演變的最終結果──箕星的人形化,而人形身體的種種外在特徵則是基於古人「宇宙配於人身」的原始認識,不過後世風伯形象又隨著民間道教信仰之興盛而有所轉變。另外,風伯祭祀地位的變化與漢畫像圖式的流行正好相符,呈現「低-高-低」的起伏變化,而隨著風伯在道教體系中「司風」特殊性的減弱,風伯最終成為民間較為普通的自然神祇。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age of the "Wind Bo" in Han dynasty portraits and explores the depiction of Wind Bo, which is not documented in existing literature,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cosmology of Qi in the Han dynasty, beliefs in ascending of celestial being, thoughts of disasters and anomaly, the study of chenwei, and ritual customs and culture.Chapter 2 of this article begins by organizing the excavation status of Wind Bo images in Han dynasty portraits. It exa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excavated areas, the tombs and ancestral halls to which they belo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imag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positioning within the tombs and ancestral halls. The Wind Bo image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constituent elements, facilitating further discussions. Additionally,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Wind Bo images by various scholars are further discussed.Chapter 3 explores the Wind Bo images accompanying the divine chariot and those juxtaposed with nature gods in Han dynasty portraits. It is discovered that Wind Bo images serve as secondary elements in both categories. Wind Bo blowing the divine chariot signifi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tomb owner and guiding them in ascending to immortality. I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assisting the Thunder God and the Heavenly Emperor in executing heavenly punishments. Placing Wind Bo alongside other nature spirits creates a heavenly scene of harmonious conditions. Furthermore, a frequent combin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Wind Bo and the Rain God.Chapter 4 discusses the depiction of Wind Bo overturning the house. In this case, Wind Bo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mage, but the overall significance is not solely to assist the soul of the tomb owner in ascending to heaven and immortality, as commonly believed in academia. Instead,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s of disasters and anomaly. Wind Bo blowing air to overturn the house represents a divine warning, while the person inside the house represents a gentleman or the tomb owner themselves, highlighting the concept of "respecting heaven and introspecting oneself" in the context of thoughts of disasters and anomaly.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directional correspondence, and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this image pattern, filling in the gaps left by previous research.Chapter 5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Wind Bo images with star charts. It is observed that Wind Bo is one of the celestial images in this context, deriv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wind gods throughout history, ultimately representing the personification of the constellation Winnowing Basket(Kei).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shaped body are based on the an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reflected in the human body." However, the image of Wind Bo has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s due to the rise of folk Taoist beliefs. Additionally, th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Wind Bo's worship align with the popularity of Han dynasty portrait patterns, showing a fluctuating trend of "low-high-low." As the unique role of Wind Bo as the "governor of winds" in the Taoist system weakened, Wind Bo eventually became a more common nature deity in folk belief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9 一、「風伯形象」之義界與圖像判讀 9 二、「漢畫像」選用材料範圍與來源 10 第三節 前人研究探討 12 一、漢畫像相關研究概述 12 二、漢畫像風伯研究回顧 14 三、風與風神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風伯圖像概述 25 第一節 風伯圖像的基本特徵與出土狀況 25 一、風伯圖像的出土區域分布 26 二、風伯圖像所屬墓室祠堂 28 三、風伯圖像的流行時代 29 四、風伯圖像的位置安排與漢墓空間觀念 30 第二節 風伯圖像的固定形制與分類標準 31 第三節 風伯圖像意涵的詮釋問題 39 第三章 風伯圖像探討:神車與自然諸神 45 第一節 伴隨神車的風伯圖像 45 一、導引升仙的風伯 47 二、輔助天罰的風伯 51 第二節 與自然神並置的風伯圖像 55 一、自然諸神的天界場景 55 二、風伯雨師的常置組合 60 第三節 風伯圖像的意涵作用 64 第四章 風伯圖像探討:敬天與天人災異 68 第一節 風伯拔屋圖像的結構特色 71 一、風伯拔屋圖圖像單元分析 71 二、風伯拔屋圖升天升仙意涵的再商榷 73 第二節 風伯拔屋圖與天人災異思想 76 一、風伯拔屋圖與聯繫圖像 76 二、天人災異思想下的風伯 79 第三節 風伯拔屋圖的配置意義與整體詮釋 85 一、風伯拔屋圖配置東壁之問題──兼論與西王母的方位對應 85 二、風伯拔屋圖多置於祠堂之問題──兼論風伯拔屋圖衰落原因 89 第五章 風伯圖像探討:星象與人形身體 95 第一節 與星象結合的風伯圖像 95 一、表達天界的墓室封頂天象圖 97 二、從星象到風神的人形化歷程 100 三、動物形象的風神源流 103 四、風伯的多元神性承繼 105 第二節 風伯圖像的身體觀 106 一、巨人般的力士身軀 108 二、多呈蹲居的身體姿態 111 三、吹氣興風的口舌或器具 114 四、漢代以後風伯的身體變化 117 第三節 風伯神格地位與神性變化 121 一、漢代風伯的祭祀地位與格套圖式流行 121 二、漢代以後的風伯與風 124 第六章 結論 128 參考書目 131 附錄:風伯圖像 140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
    十三經注疏類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諸子群書類
    [周]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周〕韓非子撰;〔民國〕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年。
    [漢]王充撰;〔民國〕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漢〕桓寬;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漢〕荀悅:《前漢紀》,台北市:臺灣商務,197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2019年3月十七刷。
    〔漢〕焦延壽撰:《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董仲舒撰;〔清〕淩曙注:《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撰:《列仙傳.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冊、中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劉安撰;〔民國〕劉文典集解;〔民國〕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蔡邕:《獨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應劭撰;〔民國〕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唐]王冰編;戴銘、張淑賢、林怡、戴宇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佚名撰:《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俞樾《諸子平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清]馮經:《周髀算經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編:《道藏》第4、6、18、26、29、30、34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伯峻撰:《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二、現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編輯組:《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年。
    大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先秦史硏究論集》(上),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70年。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出版社,2001年。
    王娟:《漢代畫像石審美研究:以陝北、晉西北地區為中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青生主編:《中國漢畫研究》第二卷,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李立:《漢畫像的敘述:漢畫像的圖像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凇:《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汪小洋:《漢墓壁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南陽漢代畫像石學術討論會辦公室編:《漢代畫像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姜生:《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高文:《漢碑集釋》,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高莉芬:《中心與聖境──崑崙神話神聖空間與圖像研究》,臺北市:新文豐,2022年。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上海市:中華書局,1982年。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黄震云、孫娟:《漢代神話史》,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年。
    黃宛峰:《漢畫像石與漢代民間喪葬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註》(先秦漢魏南北朝卷),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絮飛:《漢畫像石造型藝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愛國:《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臺北縣:谷風,198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
    葉舒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練春海:《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三聯書店,2014。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鄭立君:《剃圖刻像:漢代畫像石的雕刻工藝與成像方式》,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鄭志明:《中國神話與儀式》,臺北市:文津,2009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20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羅振玉:《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顧森:《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龔詩文:《象生與飾哀──漢墓石刻畫像研究》,臺北市:新文豐,2017年。
    三、國外學者論著(依字母順序排列)
    【美】戴維.利明、埃德溫.貝爾德著;李培、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美】巫鴻著;梅玫、肖鐵、施杰譯:《時空中的美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2月,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英】彼得.伯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法】路先.列維-布列爾(Lucien Lévy-Bruhl);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德】潘諾夫斯基著;傅志强譯:《視覺藝術的含義》,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土居淑子:《古代中国の画像石》,京都:同朋舍,1986年。
    【日】林巳奈夫:《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1989年。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縣: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吳曉群、晏可佳、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2000年。
    【美】米歇爾著;陳永國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牛天偉:〈漢畫風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頁102-109。
    王煜、焦陽:〈試析漢代圖像中的風、雨、雷、電四神〉,《中國美術研究》,2018年第4期,頁42-54。
    伊強:〈《東漢永壽三年畫像石題記》釋文補正〉《出土文獻》,2019年第一期,頁385-390。
    朱存明:〈四川石棺畫像的象徵模式〉,《民族藝術》第4期,2004年,頁57-62。
    朱明月:〈漢畫像石中的風伯形象來源與飛廉關係辨析〉,《榆林學院學報》第3期,2014年5月,頁50-53。
    朱錫祿:〈嘉祥五老窪發現一批漢畫像石〉,《文物》,1982年第6期,頁71-78。
    余華青、張廷皓:〈漢代釀酒業探討〉,《歷史研究》,1980年第5期,頁99-116。
    巫鴻:〈國外百年漢畫像研究之回顧〉,《中原文物》1994年1期,頁45-49。
    李立:〈從箕星、風師到風伯神──論漢代風神崇拜模式的建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41-44。
    李光:〈安丘漢畫像石墓主人考〉,《文史哲》,1983年第3期,頁86-87。
    李凇:〈走回圖像——從兩個漢代實例看讀圖的誤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年第5期,頁14-21。
    李群喜:〈論魯西南漢畫像石中神明形象的宇宙論意義〉,《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15年9月,頁70-78。
    李濟:〈跪坐、蹲居與箕踞(殷虛石刻研究之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1953年,頁283-301。
    周保平:〈徐州洪樓兩塊漢畫像石考釋〉,《中原文物》,1993年7月,頁40-46。
    孟強:〈關於漢代升仙思想的兩點看法〉,《中原文物》,1993年第2期,頁23-30。
    林巳奈夫著;蔡鳳書譯:〈關於江蘇盱眙東陽西漢木椁天文圖〉,《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頁79-85。
    南京博物院;鄒厚本執筆:〈江蘇盱眙東陽漢墓〉,《考古》,1979年第5期,頁412-456、483-486。
    姜生、種法義:〈漢畫像石所見的子路與西王母組合模式〉,《考古》,2014年第2期,頁95-102。
    施杰:〈意義、解釋與再解釋──讖緯語境與漢畫形相〉,《中國漢畫研究》第2卷(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94-97。
    徐志平:〈《山海經》神話的身體思維〉,《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頁55-93。
    張再林:〈中國古代宗教觀的身體性〉,《人文雜誌》,2006年第6期,頁28-35。
    張倩倩:〈漢墓神話:別於文字神話的另一神話系統──以「雷公出行圖」為例〉,《文藝評論》2015 年第 6 期,頁75-79。
    張應斌:〈「風」與文學發生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31-37。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頁49-57。
    連劭名:〈卜辭商代思想中的四風與天命〉,《華夏考古》,2004年第2期,頁95-97。
    陳長山:〈南陽市王莊漢畫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頁26-35。
    陳根遠:〈再談陝北東漢畫像石的來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
    馮時:〈洛陽尹屯西漢壁畫墓星象圖研究〉,《考古》,2005年第1期,頁64-75。
    黃沚青:〈敦煌文書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頁64-67。
    微山縣文物管理所:〈山東微山縣近年出土的漢畫像石〉,《考古》2006年第2期,頁35-47。
    楊卓、羅建平:〈風神崇拜對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影響〉,《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頁48-51。
    楊愛國:〈五十年來的漢畫像石研究〉,《東南文化》,2005年第4期,頁31-37。
    葉舒憲:〈四重証據法重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以玉文化和龍文化的大傳統研究為例〉,《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頁4-11。
    葉舒憲:〈探索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四重證據法與人文創新〉,《社會科學家》,2011年11期,頁8-9。
    賈鴻源:〈漢畫像石「風伯拔屋圖」含義試解〉,《文博》,2018年第1期,頁76-85。
    鄒芙都、劉進有:〈先秦社會弓矢藏禮及其文化意蘊考論〉,《安徽史學》2016年第6期,頁5-12。
    廖志偉:〈從天人災異思想論漢畫像「風伯拔屋圖」〉,《輔大中研所學刊》,2022年11月,頁159-189。
    管恩潔、霍啟明、尹世娟:〈山東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東南文化》第128期,1999年第6期,頁45-55。
    趙殿增、袁曙光:〈「天門」考──兼論四川漢畫像磚(石)的組合與主題〉,《四川文物》,1990年第6期,頁3-11。
    劉泰然,陳雪:〈風:一個影響中國文化的本源性「概念」〉,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30-134。
    劉偉冬:〈圖像學與漢畫像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6期,頁1-3
    劉道廣:〈山東嘉祥宋山漢永壽三年石刻題記注釋〉,《藝術百家》2009年第2期。
    蔡運章:〈東漢永壽二年鎮墓瓶陶文考略〉,《考古》,1989年7月,頁649-652。
    鄭杰祥:〈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頁5-11。
    魯瑞菁:〈論漢畫戴笠按臿者圖與風伯吹氣掀屋圖以江蘇徐州、山東漢畫為例〉,《靜宜中文學報》第十期,2016年12月,頁1-52。
    魯瑞菁:《論東漢墓室、祠堂畫像石死後世界內容──以山東、蘇北、皖北為中心》,《國文學報》第63期,2018年6月,頁1-40。
    霍巍、姜伊:〈洛陽尹屯新莽壁畫墓星像圖及相關問題補議〉,《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0卷,2021年第4期,頁424-436。
    五、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煜:〈山東長清孝堂山祠堂山牆畫像整體考釋〉,《2012 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34-37。
    柳江夏:〈漢畫像石中的風伯形象分析〉,《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頁282-284。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尹秋月:《漢畫像石西王母形象流變考》,福建省:閩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王柏中:《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李為香:《身體表達與信仰追求──漢代暨以前坐姿儀式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陳吟文:《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陳依萱:《漢畫像墓門研究──以天門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陳明恩:《東漢讖緯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于萱:《漢代畫像石雙龍穿鑿圖及其文化象徵研究──以山東地區為主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魯瑞菁:《說相──桑樹崇拜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七、圖集(依編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2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3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4卷:《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5卷:《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卷:《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7卷:《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安丘縣博物館:《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濟南市:濟南出版社,1992年。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著:《江蘇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李國新:《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神仙》,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1月。
    李發林:《山東漢畫像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武利華、王黎琳編:《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編:《洛陽古代墓葬壁畫》,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徐州市博物館編:《徐州漢畫像石》,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壁上丹青──陝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淳縣文化局:《明清道教神像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
    康蘭英、朱青生:《漢畫總錄1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八、網路資源
    《古今圖書集成》,《臺灣學術經典》電子資料庫:https://p.udpweb.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