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煌智
Water.HUANG
論文名稱: 台灣政冶文化轉型之研究
A study onTaiwan political cultre transformation
指導教授: 陳春生
Chen, Chuen‑S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4
中文關鍵詞: 民主化現代化政冶文化政冶文化轉型
英文關鍵詞: Taiwan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democratization, citizen's cul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5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是一個以中國儒家思想為主的多元文化國家。歷史上,一直是沒有產生自主性的政權,加上威權體制長久以來的影響,使台灣的政治文化,一直都是臣民文化居主導地位的社會。然而從1990年代起,台灣逐步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縱使許多人對此制度仍有指謫,但臺灣的民主形式與內涵,至今仍穩定運行,這表明台灣的民主政治已經有了堅固的社會心理基礎,而且得到台灣主流社會的認同和支持。這種社會心理的認同和支持,就是一種參與者的政治文化。從臣民型態的政治文化,轉型到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台灣是如何轉型成功呢?
    轉型中碰到那些問題?轉型後碰到何種困境?台灣人民要如何解決這些困境?本文對台灣政治文化轉型的原因與動力,對轉型後的困境及解決之道,擬作深入的分析。
      本論文的中心論點是:台灣自1949以來的農業經濟,進步到工業經濟,於是中產階級興起,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民間人士的民主化追求及執政者的民主改革以及國際大環境的改變,是推動台灣政治文化轉型的根源和動力;國家認同的分歧及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爭是台灣轉型後的困境。解決之道則是建立新的國家認同,並經由民主鞏固的途徑形塑現代的公民文化成為台灣的主流政治文化,如此才算轉型成功。
    五0年代經濟的進步改變了台灣社會的經濟社會結構,使台灣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轉變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社會,都市化加深,中產階級興起,衝擊並瓦解了台灣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促成人民對政治參與意識的成長,政治參與意識乃逐漸上升。在台灣社會逐步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新聞傳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台灣人民政治參與的意願。這種政治參與文化的形成,是經由兩個管道同時進行的;一方面是通過台灣政治反對派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使許多政治參與的理念普及並深入台灣人民之中;另一方面台灣社會政治參與意識的提昇也經由國民黨政府的政治改革及政治參與的訓練,如自1950年起即定期舉行的地方自治選舉,以及後來中央民代的增補選等,使民主政治、政治參與、選賢與能等等現代民主理念逐漸普及化,政治參與成為台灣人民生活的重要內涵,參與型的政治文化遂成為台灣九0年代主流的力量。 除了內部環境的轉變促成台灣政治文化的轉型,同時,國際環境的外部條件對台灣政治文化從臣民型轉向參與型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杭廷頓(Samul. Huntington)所述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亦衝擊台灣民主化的歷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參與型的政治文化仍不足應付台灣轉型的需求,熱情的人民雖是改革的動力,但往往也成為民主鞏固的障礙。此時,理性冷靜的公民文化的形塑,是堅固台灣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工作。
      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已然在台灣確立,1990年代之前的威權體制已成功轉型為民主體制,而且這個民主體制將會持續下去。然而,為追求更鞏固的民主體制,轉型後的台灣政治文化還有那些需要調整?本論文認為公民文化的形塑將是台灣政治文化發展的目標,透過公民意識及公民能力的培養,以型塑台灣的公民文化,再經由改進學校公民教育、發展社區總體營造並推動非營利組織以琣養公民能力,逐漸建構以公民認同為基礎的國家認同,進而建構穩健成熟的公民文化。也唯有建構穩健成熟的公民文化,台灣的民主政治才能順利由民主化進入到民主鞏固,而非民主崩潰。

    Chinese Confucianism. In history, it has been the regime not producing independence all the time , add authoritative system influence for a long time , make Taiwan political culture, society that all the time all been subject's culture occupies the leading status. But from 1990 times, Taiwan sets up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progressively , even if a lot of people mean and banish this system, but the democratic form and intension of Taiwan, still run steadily so fa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firm social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in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aiwan, and get the approval and support of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Taiwan. Approval and support of such social psychology, but a kind of participant's political culture. From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subject type attitude, make the transition political culture to arrive person who participate in, Taiwan how about make the transition and succeed in?
    Meet those questions while making the transition? Which kind of predicament is met after making the transition? How should the Taiwanese people solve these predicaments? Reason and motive force why this text makes the transition 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to the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 after making the transition , plan to make a deep analysis.
    The centre argume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since 1949 in Taiwan, progresses to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n the middle class rises, social sport grow vigorously, folk democratization of personage pursue and democratic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 great change of environment of person in power, it is origin and motive force of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to make the transition; Difference , consciousness of Taiwan and China's consciousness battle of the national approval are the predicament after making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 The solution is to set up new national approval , and mould modern citizen's culture and become political culture of mainstream of Taiwan via the way with stable democracy, calculate and make the transition so successfully.
    The progress of economy changed the economic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of Taiwan in five 0 times , make Taiwan change and become a modernized industrial society from a society relying mainly on agriculture, urbanization is strengthened, the middle class rises, has assaulted and disintegrat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facilitating people's growth of the political sense of participation, the political sense of participation is rising gradually. While Taiwanese society enters industrial society progressively ,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aiwan,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evel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influence the will that Taiwanese people's politics is participated in directly.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ing of culture, carried on at the same time via two channels in this kind of politics; On one hand pass a series of political movements of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faction of Taiwan, the idea of making a lot of politics participated in is popularized and deepened among the Taiwanese people; Training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s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too in promotion of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society and politics of Taiwan on the other hand, for instance from 1950 promptly regularly local autonomy election when it hold,and later take the place of the people not central augment not selecting etc., the modern democratic idea is popularized and melted gradually to make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 politics participated in , selected virtuously with wait a moment, politics is participated in becoming important intension of the people's lives in Taiwa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participating in type then becomes strength of the mainstream of nine 0 Taiwanese timeses . Except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side environment facilitat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meanwhile, the external con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played a great role from subject types too to the participating in type 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Samul.Huntington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tide of Huntington, also assaulting th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course of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 U.S.A. ,etc. will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course of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of Taiwan.
    But enter Taiwa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participating in type is not still enough to deal with the demand that Taiwan make the transition, although hospitable people are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reform, often become the obstacle with stable democracy. At this moment, reason calm citizen culture mould, firm Taiwan democratic politics most important work.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participating in type has already become a fact and established in Taiwan, the authoritative system before 1990 times has already succeeded in making the transition as the democratic system, and this democratic system will continue. But, in order to pursue more stable democratic system, are there those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aiwan after making the transition to need adjusting? It is goals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at the ones that think citizen's culture in this thesis will be moulded ,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awareness of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and citizen's ability , mould citizens of Taiwan culture with the type, and then educates , develops the community to build and promot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verallly in order to raise citizen's ability via improving the school citizen, build and construct and consider the basic national approval with the citizen gradually, and then build and construct sane and ripe citizen's culture. Only build and construct sane and ripe citizen's culture too,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aiwan could enter into democracy to consolidate smoothly from democratization , but not democracy collapse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設定………………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重要性………………7 第三節、文獻探討………………9 第四節、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18 第五節、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49 第二章 台灣的政治文化………………53 第一節、台灣傳統政治文化的淵源………………53 第二節、台灣傳統政治文化的社會基礎………………67 第三節、威權政治對人民心理的影響………………76 第四節、戰後台灣的政治文化………………82 第五節、九十年代台灣的政治文化………………91 第三章 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轉型………………103 第一節、台灣的經濟改革………………105 第二節、土地所有權轉移與農民政治態度的關係………………117 第三節、經濟轉型對農業社會的影響………………130 第四章 社會變遷與政治文化轉型………………157 第一節、中產階級與政治參與………………158 第二節、教育發展與政治參與………………177 第三節、台灣的社會運動與政治參與………………208 第五章 政治運動與政治文化轉型………………221 第一節、知識分子對民主文化的啟蒙………………222 第二節、黨外運動與民主理念的傳播………………241 第三節、民進黨的成立對政治文化的影響………………257 第六章 民主化改革與參與轉型政治文化………………267 第一節、地方自治與中央民代增補選………………267 第二節、民主化改革對政治文化轉型的意義………………28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314 one, introduction Section one: Research motive and research purpose 1 Section two: Document discussion 6 Section three: Research way and research approach 13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and type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Taiwan Section one: Origin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43 Section two: Social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54 Section three: The authority rules the impact on people's psychology 61 Section four : Type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aiwan Chapter thre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culture make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ne: Influence of the farmland reform of Taiwan after the war 80 Section two: Impact on peasa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86 Section three: Industrialized impact on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Taiwan 94 Chapter four, soci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culture make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ne: Middle class and politics participate in 101 Section two: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 are participated in 110 Section three: Social movement and politics are participated in 124 Chapter five, political movement and political culture make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ne: Intellectual teaching beginners to democratic culture 132 Section two: Spread of the movement outside the party and democratic idea . 144 Section three: Impact on political culture of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 154 Chapter six, democratization reform and participating in type political culture Section one: Local autonomy and central member of a nationality take the place of and augment and select 161 Section two: Meaning in which the democratic reform makes the transition to political culture 173 Section three: Taiwan moulds the predicament of citizen's culture 188 Chapter seven,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Section one: Discover 255 Section two: Study the prospect 260 Appendix: This research bibliography 265 圖次 圖1-1:研究架構圖……………………………………………37 圖1-2:「政治、經濟、社會條件」、「政治文化」、「政治 體制的關係」…………………………………………38 圖2-1:儒家思想與民主政治係圖……………………………44 圖 7-1:地方政府的治理型態……………………………………………232 圖7-2:地方自治的權力分化示意圖……………………………………………228 圖7-3:地方自治組織關係架構………….……………………………………251

    參考資料
    一、中文資料
    1. 中央日報編印,1987:《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選集》,第八輯,台北,中央文物共應社,一版。
    2. 中國時報,1999.1.25,〈<放棄官方樣板戲,才有社區生命力〈〉>,第3版。
    3. 中國時報,2000.1.25,〈〉<南韓公民團體公佈濫政客黑名單>,第13版。
    4. 中國時報,2000.4.10,〈〉<社區大學成為推廣教育>,6版
    5. 中國時報,2000.4.14,〈〉<南韓國會大選黑名單,各黨都上榜>,第13版。
    6. 天下編輯,1992,《發現台灣,(1620-1945)》,(下)1992,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第二版。
    7. 天下雜誌,2001,〈〉<黑金政治,人民最恨>,《天下雜誌》,第224期。頁92-96。
    8. 文山區社區大學 ,1998,《文山區社區大學手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山區公所印行。
    9.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9,《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劃》,台北市,文化環境工作室出版。
    10. 王平,2002,<台灣立委暨縣市長選舉觀察>,《中國評論》,2002年1月號,頁31-42。
    11. 王甫昌,1992:〈〉<社會運動>,載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初版,頁241-298。
    12. 王育德,2002,《蔣政權統治下的臺灣》,台北,前衛 : 旭昇圖書總代理 初版 。
    13. 王振寰,1999,〈〉<邁向常態化政治—台灣民主化中統治機構的轉變>,文收錄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頁153-189。
    14. 王浦劬主編,1995:《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15. 丘宏達,〈〉<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的法律地位>,1992,《法令月刊》頁3-10
    16. 丘昌泰,1998,〈〉<再造地方政府—修憲後縣市政府組織架構的調整方向>,《中國地方自治》,1998出版,第51卷,第5期,頁51-70。
    17. 台灣史文獻會編,1990,《台灣史》,台北,眾文出版社,初版。
    18.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1995,《台灣光復五十年專輯: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台灣省新聞處編印,初版。
    19. 《台灣新生報》,1960年9月5日:第一版
    20. 玉樹圖書印刷有限公司編印,1993:《台灣重大事件紀實》,台北縣,玉樹圖書印刷有限公司出版
    21. 田弘茂,1989,《威權黨國的轉型: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市,時報,一版。
    22. 田弘茂,1989,威權黨國的轉型: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23. 田弘茂,1992,李晴輝、汀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台北市,時報,一版。
    24. 田弘茂,1992,李晴輝、汀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25. 白魯峋原著;(LucianW. Pye),1973,李偉成譯,1993,《東南亞國家政治體系論》《Southeast Asia's Political Systems》 ,台北,風雲出版社。
    26. 任育德,1999,《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出版。
    27. 朱浤源,2004,〈〉<孫中山地方自治的理論與實際,以20世紀台閩粵桂為例>,收錄於《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父紀念館發行,頁21-46。
    28. 朱匯森主編,1988,《土地改革史料》,台北,國史館,初版。
    29. 朱謙和漆敬堯,1984,《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初版。
    30. 朱顯龍、彭付芝,1998,《台灣政黨縱橫》,福建人民出版社,初版。
    31.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3期,頁23-72。
    32. 江炳倫,1983,《政治文化導論》,修訂一版,台北,正中。
    33. 艾琳達,1997:《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
    3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社區總體營造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35. 吳文程,1996,《台灣的民主轉型:從威權的建國體系到競爭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一版。
    36.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二板。
    37. 吳英明,1999,<政府再造與民主行政>,世新大學行管系主辦,《政府再造與民主行政學術研討會》,頁1-21
    38. 呂秀蓮,1997:《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
    39. 呂育誠,1999,〈〉<地方政府管理的理論基礎與定位>,Golemibiewski、孫本初、江岷欽主編,《公共管理論文精選》。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頁277-299。
    40. 呂亞力,1991,《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修訂四版。
    41. 李丁讚,1999,〈〉<權力與共善:從暨大復學案談對社區主義的反思>,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頁21-44。
    42. 李功勤,2004,《中華民國發展史—兼論兩個中國的互動與衝突》,台北:幼獅,初版。
    43. 李國鼎、陳木在,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台北:聯經,初版。
    44. 李國鼎主編,1994,《台灣經濟總覽》,台北市:台灣財務經濟出版社,初版。
    45. 李惠宗,1997,《省、縣、鄉(鎮、市)自治事項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46. 李琪明,2001,《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台北,五南,一版 。
    47. 李筱峰,1991,《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一版。
    48. 李筱峰,2003,《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冊,台北:玉山社,二版。
    49. 李遠哲1998,〈〉<過度追求競爭力,人類將滅亡>,中國時報,87.4.24,第9版。
    50. 李憲文,1982,《農地改革對台灣農村權力結構之影響》,台北:正中,初版。
    51. 周婉窈,1999,《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初版。
    52. 周濟,1999,《進入WTO對國總體經濟影響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53. 孟樊編,1989:《1988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
    54. 明尼,1992,〈〉<自由化、民主化及國民黨的角色>,載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55. 林水吉,1998,《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台北:林水吉出版,一版。
    56.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初版。
    57. 林岡,1994:〈〉<台灣民主轉型的條件和過程>,載黃小明編,1999,《再看台灣:政治、社會、經濟和兩岸關係》。台北:黎明,一版。
    58. 林健勛主編,2001,《西方政黨是如何執政的》,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59. 林毓生,1996,〈〉<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文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四十週年文化藝術學術演講論文集—台灣光復後中華文化發展之回顧與省思》,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71-199.
    60. 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61. 林嘉誠,1989,《中華民國政黨政治發展之展望》,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出版。
    62. 林嘉誠,1990 ,《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市,黎明,一版。
    63. 林樹枝,1992,《未出土的政治冤獄》,作者自刊,未出版。
    64.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初版。
    65. 金耀基,1990,《從傳統到現代》,台北市:時報,三版。
    66. 姜南揚,1993,《台灣政治轉型之謎》,北京大學政治學研究博士論文,未出版。
    67. 施正鋒,199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68. 洪秋芬,1991,〈〉<台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文收錄於《思與言》1991,27卷4期,頁141-240。
    69. 洪浚浩,1996,《媒介與社會》,台北,巨流,初版。
    70. 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
    71. 胡佛,1992:〈〉<台灣地區民眾對政治參與的態度:系統功能的權力價值取向>,載《變遷中的台灣社會》(楊國樞、瞿海源主編),台北,三民,增訂二版 。
    72. 胡佛,1993,〈〉<選舉與政治轉型>《選舉行為、憲政秩序與政治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轉引自游盈隆主編,1999,《民主的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73. 胡佛,1998,《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市:三民,初版。
    74. 胡佛、游盈隆,1988,《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委會。
    75.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76. 英格爾斯.阿厲克斯,1985:《人的現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初版。
    77. 韋政通編,1988,《衝破禁忌 : 一九八七臺灣思想批判》台北,敦理。
    78. 風雲論壇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96:《揭民進黨內幕》,台北:風雲。
    79.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民主化的歷程,台北市,月旦。
    80. 孫同文、王家英,1999,〈〉<台灣民主政治論述的重構>,《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出版,頁54-69。
    81. 孫青山、黃毅志,1997:〈〉<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載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都市社會》,台北,巨流,頁71-101。
    82. 徐正光,1988,〈〉<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載《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載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83. 徐宗林,1990,〈〉<杜威論民主教育>,中國教育協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修訂三版,台北,台灣書店,頁110-142。
    84. 徐振國,2003,《政治學的發展:新議題與新挑戰》,台北,韋伯,一版。
    85. 秦孝儀主編,1985,《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初版。
    86. 袁頌西、陳德禹,1988,〈〉<台灣地區民眾的政治文化:系統結構的權力價值取向>,載於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頁298-342。
    87. 馬克斯.韋伯,1987,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韋伯,初版。
    88. 馬克斯.韋伯,1995, 《儒教與道教》,台北:商務,初版。
    89. 馬起華,1988,《當前政治問題研究》,台北:黎明,初版。
    90. 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台北市 : 自立晚報出版 : 吳氏總經銷。
    91. 高承恕,1996:〈〉<台灣新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載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初版,頁11-39。
    92. 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四十週年文化藝術學術演講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9-44。
    93. 專業里長連線,1998,《專業里長經營手冊》,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
    94. 傅正主編,1990,《雷震全集,1989-1990》台北市 : 桂冠。
    95. 張佑宗,1990,《東亞民主化與價值變遷:台灣民主化經驗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96. 張京育,1992:《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
    97. 張研田,1982,《農企業的發展》,台北,聯經,初版。
    98. 張茂桂,1999,〈〉<「新台灣人」之非論>。《當代》,第137期。頁66-77。
    99. 張潤書,1998,《行政學》,修訂六版,台北:三民。
    100.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 周知。
    101. 戚嘉林,1998,《台灣史》,第四冊,台北:農學,初版。
    102. 教育部編印,198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指標》,台北,教育部出版,初版。
    103. 曹錦清選編,1995,《民權與國族-孫中山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初版。
    104. 許世雨,1992,《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5. 許宗力,2000,《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
    106. 許慶復主編,1994,《邁向21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二版。
    107. 郭譽孚,1998,《自惕的主體的台灣史》,台北:汗曼書屋,初版。
    108. 陳士誠,1991:〈〉<台灣社會結構變動初析>,載《TAIWAN:Economy,Society and History》,edited by Edward K.Y. Chen(University of Hong Kong)頁25-35
    109. 陳孔立,1996,《台灣史綱要》,台北:人間,初版。
    110. 陳木杉,1990,《二二八真相探討》,台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初版。
    111. 陳正祥,1997,《台灣的人口》,台北市:南天書局,初版。
    112. 陳立剛,1998,〈〉<地方政府體制再造—鄉鎮市級政府體制之研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1卷,第2期,頁4-14。
    113. 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三版,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114. 陳其南,1988,《關鍵年代的台灣》,增訂二版, 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
    115.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三版
    116. 陳其南,1995,<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轉型—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成學習體制的建立>,《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論文集》頁25-40
    117. 陳其南,1998,〈〉<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現況》,初版,台北:師大書苑。頁111-126。
    118. 陳忠信,1999,<台灣社會傳統與現代因素的競賽:公民社會出現了嗎?>文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88.11.27)》,頁28-41
    119. 陳明通,1998,〈〉<兩岸基層選舉研究與社會變遷>,文載於《兩岸基層選舉 研討會論文集》(1997哈佛大學),台北市,農學,頁26-49。
    120. 陳明通1998,兩岸基層選舉研究與社會變遷,文載於<兩岸基層選舉研討會>論文集(1997哈佛大學),台北市,農學總經銷,頁35-50。
    121. 陳春生,2001,《政黨政治與政治文化》,台北:瀚蘆,2版。
    122. 陳春生,2003,《憲法》,台北:瀚蘆,初版。
    123. 陳秋坤,1999,《台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台北市,古今初版社。
    124. 陳弱水,1999,〈〉<愛、善惡與公民倫理>,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邁向公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頁75-92。
    125. 陳陽德,1998,〈〉<鄉(鎮市)制改造芻議>,《政策月刊》,第41期。頁23-33。
    126. 陳滄海,1999,《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証》,台北:五南,初版。
    127.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一版。
    128. 陳誠,1961,《台灣之農業經濟》,台北,台灣中華書店,二版。
    129. 陳德禹,2003,《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出版。
    130. 彭明敏著,林美惠譯,1989,《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
    131. 彭明輝,1999,〈〉<要不要轉型了?社區營造的回顧與前瞻>,《新故鄉》,第2期,頁166-169。
    132.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增訂版。
    133. 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一版。
    134. 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一版。
    135. 隅谷三喜男等著,1996,《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就與問題》,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初版。
    136. 黃小明編,1999:《再看台灣:政治、社會、經濟和兩岸關係》,台北,黎明,初版。
    137. 黃秀端,1997,〈〉<政治文化:過去、現在與未來>,文載於《東吳政治學報》,1997:頁47-85。
    138. 黃秀端,1999,〈〉<台灣政治文化變遷與政治民主化>,載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台北,新自然出版社,初版,頁70-86。
    139. 黃武雄 ,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第一季)。
    140. 黃武雄,1997,〈〉<深化民主與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86.12.26,第15版。
    141. 黃俊杰,1988,《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初版。
    142. 黃俊杰,1998,《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初版。
    143. 黃國敏,2001,〈〉<政府再造與品質績效:影響地方首長連任之路與施政滿意度之政經因素分析>,《中國行政》,台北,第69期,頁80-92。
    144. 黃嘉樹,1991:《國民黨在台灣》,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45.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146. 黃錦堂,1999,〈〉<地方制度法重大問題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3期,頁42-51。
    147.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8. 楊欽堯,2004: 〈〉<從基層結構看20世紀台閩粵地方自治>,收錄於《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父紀念館發行,頁47-60。
    149. 楊孝,1978:《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台北:聯經,三版。
    150. 楊建成,1995:《台灣紳士皇民化個案研究》,台北,龍文,初版。
    151. 楊國樞,1984:〈〉<工業化過程中國人性格與行為的矛盾現象>,載楊國樞、葉啟正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二版。
    152. 楊國樞、葉啟正,1984:《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153. 楊淑芬,1995,《宜蘭縣玉田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54. 經濟部,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
    155. 董正華、羅榮渠編,1997,《東亞現代化,新模式與新經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156. 廖正宏、黃俊杰,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二版。
    157. 熊中果,1984,《農業發展策略》,台北,聯經,初版。
    158. 管歐,1996,《地方自治》,台北市:三民書局,四版。
    159. 趙天儀,1979:《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 : 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台北,花孩兒出版社
    160. 趙永茂,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載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出版。
    161. 趙永茂,1997,《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翰蘆,一版。
    162. 趙永茂,1999,《地方自治立法監督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163. 齊光裕,1998,《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台北,揚智,初版。
    164. 劉克智,1995:《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初版。
    165. 劉明,1992:《彼岸的起飛-台灣戰後四十年發展歷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66. 劉明德,1998:《地方政府層級簡化及其組織形態之研究》,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二版。
    167. 劉澤華,2000,《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8. 潘一禾,《觀念與體制: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上海市,學林出版社,初版。
    169. 潘維,2000:〈〉<民主迷信與諮詢型法治政體>,裁《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年秋季號,頁35-48。
    170. 鄭梓,1990:〈〉<試探台灣經驗中的議政傳承>,載《海峽兩岸首次台灣史學術交流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頁89-103。
    171. 盧瑞鍾,1989,《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台北市,作者自刊。
    172. 盧瑞鍾,2005,〈〉<從西方民主發展經驗論正統儒家思想無礙與民主之出現>文刊於《儒家思想與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頁1-18。
    173. 蕭公權,1990,《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台北市,聯經。
    174. 蕭高彥,1998,《公民共和主義與民主理論》,行政院國科會資料中心研究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
    175. 蕭新煌,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段》,台北,巨流,二版。
    176. 蕭新煌,1993,《東亞的發展模式:經驗性的探索》,上海,譯文出版,初版。
    177. 蕭新煌,1994,<台灣民眾對社會運動的了解與支持:變與不變>,載伊慶春主編,《台灣社會的民眾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頁42-59。
    178. 蕭新煌,1996:《台灣民眾對社會運動的暸解與支持,變與不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初版,
    179. 蕭新煌,1999,《好社會:浩劫後的台灣願景》,初版,台北市:月旦。
    180. 賴特(Donald Light Jr.)著,1982,林義男譯,1988, 《社會學》,台北,巨流,二版。
    181. 賴澤涵等執筆,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 。
    182. 錢永祥,1999,〈〉<自由主義與國族主義:兩種政治價值的反思>,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88.11.20)》,頁16-30
    183. 駱翠英,1987,政治文化對對政治發展影響之研究--中華民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4. 龍應台,1999,〈〉<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88.11.27)》。頁21-32
    185. 戴維.米勒,書農.波格丹諾,1992,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
    186. 聯合報,2000年1月17日第4版。
    187. 聯合報,2000年2月19日第4版。
    188. 聯合報,2000年3月19日第4版。
    189. 謝高橋研究計劃主持 ; 張清富, 馮燕協同計劃主持,1995,《全民健康保險的社會效果 : 全民健康保險研究報告》台北市 : 行政院經建會出版。
    190. 薄慶玖,1997,《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五版。
    191.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縣,稻鄉。
    192. 薛化元,2004a,《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增訂二版。
    193. 薛化元,2004b,《戰後台灣修憲制憲爭議與國家認同:一個歷史的探討》,台灣新憲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4,11月27-28日,頁200-222
    194. 薛化元等編纂,2004,《台灣的歷史》,台北,玉山社,二版。
    195. 瞿海源,1998,〈〉<跨世紀公民教育的問題>,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初版,台北:桂冠,頁75-102。
    196. 瞿海源,1999,〈〉<結社自由、團體參與與民主>,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主辦:《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88.9.16-17),頁81-93。
    197. 譚青山,1999,〈〉<市場化改革與中國民主進程>,文收錄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初版,頁263-284
    198. 顧忠華,1997,〈〉<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責任與發展趨勢>,司徒達賢等著,《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台北市:洪建全基金會。頁17-28。
    199. 顧忠華,1999a ,〈〉<公民社會出現了嗎?對陳忠信先生專文之回應>。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頁18-34。
    200. 顧忠華,1999b,〈〉<公民社會在台灣的成形經驗>,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主辦:《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研討會論文集》(88.9.16-17)。
    二、英文資料
    1. Almond Gabriel A. and G. Powell Jr.Bingham,1992,,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first ed. Harper Collins Publshers,
    2. 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Sideny , 1963: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first editi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Sidney,1989, The Civil Culture Revisited. first edition, Sage Publicarions,.
    4. Ball,Alan R. 1993,Modern Politics & Government,.first edtion ,Chicargo,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s。
    5. Bradley Richardson.,1974,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Japan, first edition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 Byeme著,李黎譯,1990,Die Politischem theorien der gegenwart,北京,商務,初版。
    7. Canovan Margaret.,1999,Trust the People! 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 first edtio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8. Coleman, James.,1965,Edu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first edi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Dahl, Robert著,李柏光, 林猛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
    10. Diamond Larry (ed.),1993,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irst edtion,New York,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1. Diamond Larry and Plattner Marc F.,1993,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Democrac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2. Diamond, Larry,1997,<緒論:民主鞏固的追求>,文收錄在田弘茂等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13. Diamond.Lar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Reconsidered,”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5(4/5,March/June),pp450-99
    14. Drucker.F.Peter,1988,Mana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first edition
    15. Engle,Shirley H.,1988,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first editio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6. Erikson,Roberts etc,1991,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4th edit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ony.。
    17. Greenstein Fred and Polsby Nelson 編,幼獅出版社編譯,1982,政治科學大全(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台北,幼獅出版社
    18. Haggard,Stphen and Robert R.Kaufman,1995,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third editi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 Harrop Rod Hague Martin. and Breslin Shaun,1992,Political Science: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first edition New York,
    20. Hodgkinson , V. A. and Lyman , R. W.,1989.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irst edition, San Francisco ,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
    21. Huntington Samuel p.,1968,Political order in chaging society ,,first editi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2. Huntington,Samuel P., 1991,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first edtio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3. Inglehart Ronald.,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first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4. Ingram, Helen and Steven R. Smith(eds.),1993. Public Policy for Democracy. first edition New York: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5. Jun, John S.,1994,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first edition Seoul, Korea: Dae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al。
    26. Kavanagh,Dennis,1972,Politicalculturefirstedition,London,Macmillan Press。
    27. Kornberg Allan.,and Clarke Harold D., 1992,Citizens and community : political support in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Leach, S., John Stewart, and Kieron Walsh,1994,.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first edition ,London: Macmillian.。
    29. Lerner,Daniel.,1958,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second edition,Gloncoe,IL:The Free Press.London: Macmillian.。
    30.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邁向鞏固的民主體制」,文收錄在田弘茂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頁65-96。
    31.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1997,<邁向鞏固的民主體制>,在田弘茂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頁65-96。
    32. Merelman. Richard M.,1995,Representing Black culture : racial conflict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 New York : Routledge.
    33. Musgrave,P.W.,1972,Educational Sociology,forth edition London:Methuen.Macraids Roy C Press,New York: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34. O’Donnel ,Guilermo,and Philippe C Schmitter.,1986,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Tanative Conclusion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Baltomore,first,John Hopkins Uniersity Press.。
    35. O’Donnell, Guillermo,1997,<關於民主鞏固的迷思>,在田弘茂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頁105-29
    36. Przeworski ,Adam.,1986,Democracy as Acontingent Outcome of Conflicts,second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37. Przeworski,Adam.,1997,<What Make Democracies Endure﹖>In Larry Diamond Marc Plattner,(eds),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 Democracies,second edition.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8. Putnam.Robert D. with Leonardi.Robert and Raffaella NanettiY.,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9. Pye Lucian W. and Verba Sidney.,1965,Political Cultr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first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0. Rigger,.Shelley.,1999,Politics in Taiwan:voting for democracy,first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
    41. Rostow Walt. W.,1971,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2. Roy Denny著,2003,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台灣政治史》(Taiwan:A Political History),台北,商務。
    43. Rustow. Dankwart A.,1970,Transition to Democracy:Toward a Dynamic Model.Comparative Politics,Vol.2,No.3.first ed.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pp337-363。
    44. Stephen,White., 1979,Political culture and Soviet politics, ,first ed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45. Warren H. G.,1967,Our Democracy at Work,first edition,Prentice-Hall,Inc Inglewood Cliff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