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瑞萍
Wu, Jui-Ping
論文名稱: 女子競技體操裁判員評分優質化之探討
Research on the Advanced Score of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Judges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競技體操體操裁判評分規則
英文關鍵詞: artistic gymnastics, gymnastic judge, score regu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896年國際體操聯盟F.I.G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Gymnastics)成立,並確定競賽規程辦法,在同年所舉行之第一屆奧運會,將競技體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2年女子競技體操確定為四個項目,包括跳馬、高低槓、平衡木、地板。比賽中,選手整套動作實施所得之結果,需同時透過多名裁判員從不同角度,精準、合理、公平為選手進行判決。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女子競技體操裁判員評分實務知識與相關因素,以瞭解F.I.G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及目前國內女子裁判員評分之情形。透過女子競技體操裁判員評分過程各面向問題,以8名女子裁判員質性訪談,深入剖析比賽前評分準備,比賽中評分細節,比賽後評分協調,對評分優質化看法與期待,以期提供更好評分機制,結果顯示:一、精熟規則及賽前協調講習,讓評分更趨合理與公平;二、依女子競技體操各項目動作內容、難度與完成程度給予正確評判;三、當判決未一致時,裁判員經協調取得一致評判觀點以達成評分共識,讓評分更公平;四、強化專業知能,經學習與經驗累積,讓評分品質愈趨穩定。

    關鍵詞:競技體操、體操裁判、評分規則

    Ever since the F.I.G.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Gymnastics) was established in 1896 and made competition regulations for the First Olympics in the same year, gymnastics has become the official apparatus. In 1952, four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apparatus were certain, including Vault, Uneven Bars, Balance Beam, and Floor Exercise. The performances have to be judged by different judg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precision, equitableness, fairness. This research aims to find the pragmatic knowledge and relative factors on the score of 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judges and understand F.I.G. regulations and how judges work now. 8 female judges were interviewed with their preparation before the games, score details during it, and co-ordination after, their views and expectations on advanced and better score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1.Mastering the rules and joining pre-game coordination help reasonable scoring. 2. Judges can correctly evaluate each content, difficulty, and perfection. 3. Judges must consult to reach a common consensus. 4.Enh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nd accumulation experiences make score quality stable.

    Keyword: artistic gymnastics, gymnastic judge, score regulation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五節 研究限制…………………………………………………………………4 第六節 名詞釋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女子競技體操規則與項目分類…………………………………………9 第二節 整套動作編排與落地動作………………………………………………24 第三節 裁判員評分調過程………………………………………………………29 第四節 裁判員資格………………………………………………………………32 第五節 本章小結…………………………………………………………………3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流程…………………………………………………………………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47 第一節 比賽前評分準備…………………………………………………………47 第二節 比賽中評分細節…………………………………………………………53 第三節 比賽後評分協調過程……………………………………………………67 第四節 裁判員對評分優質化看法與期望………………………………………7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9 第一節 結論………………………………………………………………………79 第二節 建議………………………………………………………………………81 參考文獻……………………………………………………………………………83 中文文獻……………………………………………………………………………83 英文文獻……………………………………………………………………………87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88 附錄二 訪談大綱…………………………………………………………………89 附錄三 裁判員A訪談稿…………………………………………………………90 附錄四 裁判員B訪談稿…………………………………………………………96 附錄五 裁判員C訪談稿…………………………………………………………98 附錄六 裁判員D訪談稿…………………………………………………………104 附錄七 裁判員E訪談稿…………………………………………………………106 附錄八 裁判員F訪談稿…………………………………………………………109 附錄九 裁判員G訪談稿…………………………………………………………111 附錄十 裁判員H訪談稿…………………………………………………………116

    外文部分:
    王品義(1986)。體操訓練三十二年。國民體育季刊,66-68。
    王燦、李偉峰(2009)。試論女子競技體操裁判評分的自由裁量權。南京體育學報,23(4),120-122。
    方雩、陳光輝、陳銘堯(2009)。2007年全國運動會男子競技體操第III競賽成績分析。北體學報,17,38-48。
    方雩、陳銘堯、陳金鼓(2010)。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之演變。運動研究,19(1),152-166。
    方雩、陳光輝、鄭黎暉(2011)。競技體操參與人數現況分析與提昇策略。運動研究,20(2),30-39。
    史瑞臨(2004)-男子競技體操鞍馬項目致勝因素分析-以2003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田克敉、關輝、王昌貴、楊健林(2001)。淺談影響競技體操裁判客觀公正的若干因素及改善意見。四川體育科學,3,45-46。
    江麗玉(2001)。台灣地區女子體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績效表現關係之實證研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璧璇(2007)-體操技術報告書以96年全國運動會江璧璇選手女子個人全能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美麗(1989)。女子體操裁判法。國民體育季刊,18 (4),102-116。
    余美麗(1992)。武術與體操裁判法分析與比較之探討。臺北師範學報,5,963-978。
    余美麗(2006)。國際女子體操裁判的分級制度與評量方法。國北教大體育,91-96。
    何采容(2003)。2002國際女子體操評分規則修訂趨勢。文化體育學刊,1,225-236。
    汪康東(1997)。論提高體操運動員落地穩定性。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3(1),49-51。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林清和(1981)。中華民國64年和67年台灣區運動會競技體操裁判評審分數客觀性的比較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3,107-142。
    林清和(1982)。中、日兩國競技體操選手出場順序與裁判評審分數客觀性的比較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4,177-203。
    林祥威(2011)。體操技術報告-以2011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林祥威選手鞍馬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靜玲(2010)。女子競技體操優秀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皖珍(2007)。不同背景體操選手的期望價值信念及退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俞智贏(2000)。男子跳馬羅杰跳之技術分析及訓練法之研究。中華體育,14(4),56-65。
    俞智贏(2006)。從新規則的修訂探討男子體操訓練方法的因應。中華體育季刊,20(2),86-91。
    涂瑛芳、邱永興、林信佑、涂瑞洪(2006)。女子體操平衡木項目穩定性技術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0,659-664。
    胡建國、韋廣忠(1999)。從體操規則看動作難度、編排和質量。體育函授通訊,4,37-38。
    許樹淵(1993)。1992年奧運會男體操賽裁判員評分一致性的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5,163-180。
    黃淑貞(2002)。最新國際女子體操規則之修訂對比賽成績的影響。大專體育,58,108-113。
    黃怡學(2006)。競技體操男子跳馬-以黃怡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黃淑貞、張秀卿(2007)女子競技體操選手害怕失敗動機與完美主義之相關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80-87。
    黃淑貞(2007)。從國際規則的修訂分析女子競技體操的結構與美學。大專體育,88,128-131。
    黃淑貞、張秀卿(2007)。試述女子競技體操規則的變化愈技術發展的格局。大專體育,90,39-42。
    黃哲奎(2007)。體操技術報告-以2007年曼谷世界大學運動會黃哲奎選手鞍馬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秀卿(2002)。最新國際女子體操規則修訂-2002年版。大專體育,60,77-79。
    張秀卿(2005)。從規則變化分析女子競技體操技術的演變與發展。大專體育,79,153-157。
    張秀卿、黃淑貞(2009)。女子競技體操跳馬動作發展之新思維。大專體育,102,124-130。
    張雁婷(2011)。國內優秀女子競技體操選手舞蹈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賀代吉、張鯤(2012),我國體操運動的發展與技術創新的關係分析。遼寧體育科技,34(3),62-64。
    蔡恆政(2003)。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裁判員評分準確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惠凰(2006)。增強式訓練介入對女子體操選手實施垂直分腿跳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梁祖彬(1999)。邁向優質管理的再思。http://web.hku.hk/~hrnwlck/sqstrain/joepaper.htm
    郭楓伶(2011)。體操技術報告-以10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郭楓伶選手高低槓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士航(2011)。成年女子體操選手透過振動訓練後下肢能力表現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109-116。
    翁士航(2011)。競技體操跳馬實施動作流程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5(2),382-387。
    鄭黎暉、吳福明(2004)。競技體操的回顧。藝術學報,75,297-306。
    鄭豐億(2008)。競技體操裁判員評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葉家華(2006)。國小競技體操選手訓練歷程的心流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革新、張寶華(1999)。論評分規則對競技體操的影響。湖北體育科技,2,6-8。
    陳光輝、王明鴈、蔡亨(2005)。2002亞運會及2003全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選手整套動作之實施扣分比較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183-292。
    陳蘭芝(2007)。淺談體操運動-平衡木。學校體育,17(3)。
    陳光輝、鄭黎暉、陳銘堯(2009)。競技體操選手基本動作練習應注意事項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1),138-143。
    陳欣慧(2009)。增強式訓練對女子大專體操選手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光輝、陳五洲(2011)。從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的規範探討結束動作之選擇-質與量的考量。中華體育季刊,25(3),548-554。
    遲振國(2000)。對體操規則的變遷及裁判評分的初步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3(4),553-554。
    顏智淵(1997)。第二十二屆台灣區運動會韻律體操比賽裁判員,評分一致性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2),95-117。
    韓華、盧慶榮(2012)。當今世界女子自由體操技術發展的新趨向-第42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分析。濟寧學院學報,33(3),75-79。
    鐘明寶(2000)。第34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單項決賽項現象透視。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5(3),73-75。
    藍雪華(2006)。女子競技體操2006年規則變化之解析及發展趨勢。北縣體育,20,41-45。
    藍雪華(2008)。競技體操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外文部分:
    Ste-Marie,D.M.(1999).Expert-novice Differences in Gymnastic Judging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 gy,13,269-281.
    Plessner,H.(1999).Expectation Biases in Gymnastics judging.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1,131-144.
    Ste-Marie,D.M.(1996).International Bias in Gymnastic Judging:Conscio- us or unconscious influence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83,936- 975。
    Ansorge,C.J.,Scheer,J.K.,Howard,J.(1978).Bias in judging Women's Gymnastics Induced by Expectations of Within-Team Order.Resarch Quarterly,49(4),399-4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