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祥瑞 Kuo Hsiang Jui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議會功能運作之研究-以地方治理途徑分析 Th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Operation of Taipei City Council--Analysis Through Local Governance Approach |
指導教授: | 紀俊臣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30 |
中文關鍵詞: | 治理 、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 、代議政治 、區域網絡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議會 |
英文關鍵詞: | governance, local governance, local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district net-work,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aipei City Counci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5 下載:9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中央之立法院因牽涉五權政府,五權相互間關係複雜,立法院雖然與地方議會政治原理之植基類同,但因另與總統和五院之錯綜關係,尚有高度政治性寓藏其中,不易自單純議會政治角度就我國議會政治機制清晰研究;地方制度法自1999年實施後,因地方分權致使中央不斷正視地方事務之自主性,而將權力下放,地方政府政治實力不容忽視。隨之地方政府在全球化績效型與服務型政府趨勢之駕臨,以及政黨輪替之執政壓力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能否契合地方住民之需求,成為地方政府無論行政、立法部門或公私營企業或地方各網絡層級必須共同努力之方向,故以地方治理模式作為本研究試圖滿足地方民主、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之藥石方案,而以臺北市之地方政府作為研究標的;復因廣義之地方政府實際乃兼含行政部門與民意機關之議會,且現今地方議會對行政部門之箝制,已有「民主之惡」之譏議,地方議會政治能否運行良善,成為地方治理果否成功之北門鎖鑰。
代議政治在歐洲中世紀以對付君主獨裁而濫觴,已成為十九世紀至今莫之能禦之政治體制,然而代議政治鴻潮移植在公民民主成熟度尚未臻水準之國家後,反令人民就代議政治本質產生疑懼,對代議士角色職能更不禁失望和憎厭。臺灣於解嚴後進入政治民主化新階段,更多代議士藉由選舉之途進入議會參政,但所呈現政商勾結、黑金干涉、利益交換等既動搖代議民主根基,而問政能力不足、議題無法深化、議會制度不明、議程規定不清、派系凝結傾軋、黨政協調不良等等問題,亦早為識者詬病撻伐呈現束手無策之困境。時至現代,科技昌明,交通便利,網路全球化效應已泯滅國界籓離,曩昔人民參政困難之障礙已可被資訊傳遞克服,訊息之取得更已平臺式而共用,濃度愈高的民主參與程度,其實已重獲嶄新環境之支援,在地區住民隨著全球化對績效型與服務型政府殷切期盼之際,舊環境所維繫之議會政治是否應因應此新環境來臨而畀與新的思維?
全球治理之新思維隨全球化之推移對各國政府治理之模式產生體制性之影響,從而由區域網絡、公私協調、分權合作等內涵鼓舞地方經營發展模式,其中藉諸參與式民主、標竿學習等,使地方獲致總體經營績效,反饋社區住民。代議政治原所依賴建構之理由已逐漸解組,藉由地方治理各參與式民主模式,針對代議士操縱之間接議會政治之代表、監督、制衡等職能,均可能產生質變性之興革。
本研究以臺北市議會為研究範疇,並以地方治理為為分析之經緯,重新檢視代議政治本質與臺灣地方議會困境之現實,取法地方治理學理之內涵與方法,從市議會議員之立法角色、市議會對重大市政決策作為、市議會與市民之關係以及市議會內各種組織運作之面向,以結構面和功能面進行診斷,發現臺北市議會政治運作現行呈現之困境,進而藉諸地方治理途徑,調整議會政治之職權行使、檢討議會政治之組織法制及形塑議會政治之決策機器,並且提出符合民主性、代表性且具現代性之新議會體制設計,作為本研究之發展目標和建議,希望不但應用在臺北市之地方治理,更能普遍提升臺灣地方政府行政效能。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system was set up for preventing from despotism in Europe in the medieval age, and was popular all voer the world from then on.
Whereas, the system transplanted to those countries which civic culture was not matured enough to adapt it yet, some irregularties appeared constantly, and obviously faltered and chanllenged the basis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People living in these countries began to doubt if they ought to live under the operation of such irregular democratic insistution, evev though it is a sysmbol of democratic country at present time, it seemed that what people could do to those irregularities was only folding their hands helpless .
Taiwan suffered the same experience too. Since Martial Law was abolished by authorities in 1987 in Taiwan, it has opened a cutting age, and igniting the wave of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while the quality of candidates were worse eligible, so as to demean the functional operation of representative mechanism, and it will relate to the results of central or local government for sure.
As we know, “performance-orientation” , “customer- orientation” or “service- orientation” government is now urgently expected by all citizens. New tendency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 government” are in a advantangeous condition. That means a good government eagering to invite people to join his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r public constructions, tring to find the thoughts of policy from people in order to improve his achievements.With the upcoming days of new style government comes, that indicates a new way that the old traditional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should have a new progressive changeable conception.
In the meantime, a knowledge of management-“governance” developed, that is a natural approach different from “government”, and which has influenced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field before long. Using “governance” in politics can avoid some prejudicial mistakes made from governmental dogmatic manners.
Governance, though not perfect, will not only do benefits to government, but also will response the benefits to people indirectly. Besides, “local governance” used on local affairs can attract each local community, social group, district net-work….etc to attend the process of policy-making, also can overview the ope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imultaneously.
Taipei City Council plays a legislative roll in whole Taipei city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Both city government and city council are significant to the flourishing, if they have healthy functional operation. And if City Council improves ahead of City Government, that means City Council has to recognize “some defaults existing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circumstance of traditional representative system having deteriorated a lot”, then trying to take valid measures to remedy or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sults of city council will affect city government’s operation and raise whole efficiency of Taipei local government.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the issue of functional operation of Taipei City council, using “local governance” as th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ouncil, then finding some new insights through research which maybe should be made allusions and applied to Taipei local government oper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at the end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floats political designs about local governance as improvable suggestions of Taipei City Council.
一、中文部分
(一)書刊、論文
王國璋,1989.3,<白宮聯絡國會的機構與人員(上)(下)>,美國月刊,3卷11期 頁4-13、12期 頁47-57。
王業立等譯,Herbert M. Levine著,1990.10,《Political Issues Debated: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娟娟,1996,《第七屆臺北市議會內三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85年度總預算審議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卞鳳奎編著,黃富三主持,2001.7,《臺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丘昌泰,1998,<環境影響評估中民眾參與的困境與突破-從美國經驗看臺灣的改革方向(上)(下)>,《公訓報導》,第82期、83期,頁6-13及頁24-30。
石之瑜,1996,<代議制與中國的公民文化>,《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
史美東,1991.4.24,<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國政評論》090-020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19。
古登美、沈中元、周萬來,2000.10,《立法理論與實務》,修訂三版,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田弘茂主編,曹沛霖等譯,1990.8,《比較政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田麗虹,2001.9,《國會助理工作手冊:國會地圖生態總導覽》,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朱元祥,2001.03,<衝突管理策略分析>,《教育研究》,83期。
朱武獻等,2002.12,《地方制度法》,臺北: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
江明修、鄭勝分,2003.6,<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中國行政》73期,頁71-95。
江明修審定,Ann C. Hudock原著,2003.9,《非政府組織》,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等,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任德厚,1999.4,增訂五版,《政治學》,臺北:任德厚。
宋玉波,2004.1,《民主憲政比較研究》,臺北:韋伯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宋筱元,1992,<柏克代議政治之分析>,《警政學報》21期,頁483-495。
李宗勳,2000.9,<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9卷4期,頁35-80。
李宗勳,2001.8.6,<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臺北市社區、學區聯防行動方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430號,頁1-20。
李宗勳、賽明成、吳光蔚,2003.4.26,<社區互動策略對社區信任之影響:以新竹市仁德里口試本.2.參考文獻口試本.2.參考文獻個案為例>,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李英明,2001.12,《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李鴻禧,1995,《憲法教室》,臺北:月旦出版社。
呂亞力,2001.8,《政治學》,修訂五版一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呂育誠,2001.6,《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呂育誠,2000.4,<地方政府與議會之關係-多元觀點下行政與立法功能的組合與運作>,《中國地方自治》,53卷7期,頁3-17。
吳大因,1996,《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剖析》,臺北:經濟管理出版社。
吳明儒,2003.4.26,<社區發展組織之反省與出路-以美國社區發展法人(CDC)為例>,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吳英明,1999,《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宏文館圖書公司。
吳堯峰,1986,《縣市議會之職權與議事功能的發揮》,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杜鋼建,1996.12,<代議制原理與賢人政治理論—中國古代賢人政治論的新仁學思考>,《中國研究》2卷9冊21期,頁2-12。
余金樹,1996.6,<孫中山先生權能區分政治理念之探討—從政治學的觀點分析>,《黃埔學報》31期,頁17-28。
何鴻榮,2001,《臺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觀點》,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鴻榮,2001.11,<行政與立法互動—臺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發展與變遷(上)>,《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1期,頁72-84。
汪明生、陳建寧,2003.4.26,<知識經濟時代地方發展與公民文化之研究>,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林子儀,1993.10,一版二刷,《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水波,1999a,《公共政策論衡》,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水波,1999b,《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水波、李長晏,2003.4.26,<標竿學習與地方治理能力>,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林玉華,2001,《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正順,1992.3,<論國會監督與監督國會>,《中央月刊》,第25卷3期。
林桂圃,1977.1,《國父思想精義》,再版,臺北:林桂圃。
紀俊臣,1996<從法制觀點評析我國都市行政組織之結構與功能>,內政部編印《地方自治論叢》,第二輯,頁355-399。
紀俊臣,19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始末.設計.發展系論》,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發行,時英出版社出版。
紀俊臣,2000.9,《地方政府再造-建構機制、發展願景系論》,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發行,時英出版社出版。
紀俊臣,2001.10,<臺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機制之評析>,《國教新知》,48卷1期,頁34-43。
紀俊臣,2002.11.7,<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與推展>,《國政評論》091-087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11。
紀俊臣,2003a,<行政區劃法制建構與地方自治>,《月旦法學雜誌》93期,頁40-56。
紀俊臣,2003b,<自治條例與自治規則在地方立法權行使之機制設計>,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與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一屆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洪榮昭譯,松田米次作,1987,《21世紀的資訊社會:電腦理想國之省思》,臺北:幼獅書局。
洪添祥,2002,《地方立法權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2000,<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28卷4期,頁45-52。
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歷史的凝結:1977~79臺灣民主運動影像史》,臺北:時報出版社。
孫惠生,2002,《地方制度法施行後縣市府會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徐百齊譯,Jean-Jacques Rousseau著,1999,《社約論(DU CONTRACT SOCIAL)》,,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夏鑄九譯,Manuel Castells著,《網路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出版社。
柯憲榮編著,1995.1,《地方政府與地方自治》,臺北:李健出版社。
高旭輝,1981.7,《五權憲法與三權憲法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倪達仁譯,Austin Ranny著, 1998.8一版二印,《政治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孫本初審定,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建銘譯, B. Guy Peters著,2000.9,《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本初審定,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John Pierre 、B. Guy Peters著,2002.12,《治理-政治與國家》,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同文,2003.6,《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臺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張四明,1998,<府際間的協調: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29期,頁213-250。
張世熒,1997.1,<臺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議會政治的特質及轉變>,《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6期,頁85-97。
張希哲,1993.2,<論議會政治的運作規範>,《革命思想》74卷2期,頁4-11。
張明貴,2002 .1,《政治學-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其祿、黃榮護,2002.8,<全球化下之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頁147-167。
張建弘,1997,《臺北市府會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許介麟,1989.4,《政黨政治之秩序與倫理》,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許立一,2003.4.26,<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之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之策略>,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許世煜,1985,《新聞報導對臺灣省府會關係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秀媛,2002.6.14,<歐盟多層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模式-以德國Niedersachsen邦結構基金的運作為例>,《九十學年度淡江大學歐研所博士班學術研討會論文》。
許宗力,1996,<從行政與立法的分際談府會關係>,《臺灣法學會學報》第17卷,頁364-374。
許德珩譯,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1999.1,《社會學方法論》,臺二版一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曹俊漢,2002.6.12,<建構植基地方自治的公民社會文化>,《國政評論》091-126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3。
陳文政,2003.10.24,<司法院大法官有關臺灣地方自治解釋之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與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一屆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志瑋,2003.4.26,<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之提升:邁向無邊界的組際關係>,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陳金貴,1990,<美國府際關係和府際管理之探討>,《行政學報》22期。
陳思澤編著,1999.11,《地方政府與政治》,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昭峰,1978,《直轄臺北市第二屆議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恆鈞,2002.7,《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順珍,2003.10.24,<臺北市議會預算審議附帶決議行使問題研究-以間接創制之觀點討論>,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與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一屆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慈陽,1995,<地方制度法之地方議會議員言論免責特權之研究>,《律師雜誌》244期。
陳德禹,2001.10,《行政管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莊輝濤,1998.9,《重建民主理論》,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郭祥瑞,2004.3,<我國議會政治衝突問題與政黨協商機制之研究—以衝突管理為觀點>,《師大政治論叢》2期,頁143-176。
彭懷恩譯著,2003.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連哲偉,1995,《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93)》,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一峰、黃劉琳,<地方治理職能模式之研究:新竹縣市實證分析>,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黃三榮,1996.6,<論住民及其權利義務—兼評省縣自治法及直轄市自治法之相關規定>,《萬國法律雙月刊》87期,頁9-24。
黃正雄,1996.6,<府會互動關係之檢視>,《國家政策雙週刊》,期,頁5-6。
黃炎東,1990.6,《政黨政治與選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東益,2003.4.26,<公共商議與地方政策參與—四種民主商議機制探討>,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黃 城,2003.10.23,<孫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與臺灣實施經驗>,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與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一屆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建銘,2003.4.26,<從地方治理觀點論行政區劃調整之可行策略>,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黃鉦堤,2001.9,《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公司。
黃錦堂,1996.7,<臺北市府會關係的制度面與政治面分析>,《律師通訊》202期,頁38-42。
黃錦堂,1998,<現行府會法制之研究>,地方議會:《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錦堂,2000.8,《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北:黃錦堂。
黃錦堂,2003. 2,<論地方自治團體間之合作>,《月旦法學雜誌》,93期,頁8-22。
費思金(Fishkin, J. S.), 2003.10,<協商式民調、民主理論與地方公共諮詢(Deliberative Polling, Democratic Theory and Local public Consultation)>,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與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一屆臺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董翔飛,1983.3,<政黨在立法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之運作》,臺北: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主編,中央文物供應社印行。
鄒文海,1998,《代議政治》,臺北:帕米爾書店。
鄒文海,2000.3,《各國政府及政治》,臺北:國立編譯館大學用書編輯委員會。
趙永茂,1994,<臺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之轉變及其特質>,《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
趙永茂,1996.8,<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與府會衝突的改善途徑>,《研考雙月刊》,20卷4期,頁16-22。
趙永茂,1998.9再版,《臺灣地方自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之關係>,《修憲後地方政治與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雷飛龍譯,Giovanni Sartori 著, 2000.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政黨與政黨制度>》,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等譯,Andrew Heywood著, 1999.11重譯本,《政治學新論》,臺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楊泰順編著,1991. 11,《政黨政治與臺灣民主文化》,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楊愛民,2002.11.8,<直接民權與直接民主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第四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
謝長廷,1985.10,《議會運動家》,臺北:作者自印。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等譯,Jon Pierre and B. Guy Peters,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政達譯,Albert Weale著,2001.9,《民主政治》,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謝復生、盛杏湲,2000.4,《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初版一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謝瑞智,2003.3,《憲政體制與民主政治》,臺北:文笙書局。
蔡宏進,2002.9,《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臺北:唐山出版社。
蔡相廷,1990,《臺北市政府與臺北市議會權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榮,2002.3,《面對行政程式法-轉型臺灣的程式建制》,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劉文仕,2003. 2,<我國憲政體制下的地方制度改造芻議>,《月旦法學雜誌》,93期,頁159-170。
劉后安、洪聖斐等譯,Michael Roskin, Robert L. Cord等著,《政治學的世界》,臺北:時英出版社出版。
劉宜君、陳敦源,2003.4.26,<新地方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保險費負擔爭議之個案分析>,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謝宜芳,2002,《分立政府下的府會關係—臺北市議會口頭質詢之內容分析(1991-2001)》,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劉坤億,2001.5.5,<治理概念與政府治理模式變革:評估性分析架構之提出>,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第二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論文研討會論文》。
劉坤億,2002a,<全球治理趨勢下之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之解構與重組>,《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期,頁57-83。
2002b,<地方政府治理機制之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之功能與限制>,《法政學報》第15期,頁79-113。
劉坤億,2003.4.26,<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之職能轉換>,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劉哲榮,1998,《政策與政治:臺北市府會互動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劉淑惠,1997.7,<立法院怪現象與媒體的角色>,《國家政策雙月刊》第143期,頁6-7。
劉嶽雲著,蔡文輝主編,2001.6一版一刷,《政治理論與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 Maija Setålå著,2003.1,《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廖達琪,1997. 9,《立法院衝突現象論衡》,高雄:復文出版社。
鄭明達,1998,《地方國家初探-相關論述之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經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梓,1987.3,《本土菁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史研究(1946-1951)》,增訂版,臺北:華世出版社。
蔡允棟,2002.3,<新治理與治理工具之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卷2期,頁47-76。
蔡茂寅,1997,<地方自治立法權的界限>,《中國地方自治》50卷10期。
蔡茂寅,2003. 2,<論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93期,頁23-39。
蔡茂寅,2004.3,<預算主決議與附帶決議之效力>,《行政院九十二年度第二次法制人員研討會實錄》,臺北:行政院法規委員會,頁61-80。
盧思嶽,2003. 2,<社造轉型的實驗與挑戰>,《社造雙月刊》,第4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九十一年度經驗總整理,頁1-5。
賴錦珖,1998,<地方行政與立法機關之互動關係>,《中國地方自治雜誌》,51卷7期,頁4-12。
謝秉憲,1998,<地方自治立法權界限的探討>,《立法院院聞》26卷9期。
魏耀乾,1994. 8,<議會政治與社會教育>,《社教雙月刊》62期,頁6-20。
羅傳賢,1996.1,《立法程式與技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志淵譯,Harold Zink著, 1991.10臺初版八印,《現代各國政府》,臺北:正中書局。
羅理平等譯,R.A. Webber原著,《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薩孟武、梅仲協、林紀東、劉慶瑞編著,1970,《法律辭典》,臺北:臺灣書店。
蕭元哲、蘇偉業,2003.4.26,<網路社會下的地方治理:公共管理觀點>,佛光大學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
蕭家興,2002.9,《社區規劃學》,臺北:唐山出版社。
蕭全政,1995,《臺灣新思維:國民主義》,臺北:時英出版社。
薄慶久,2001.10,《地方政府與自治》,五版一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顧長永編,2003.7,《全球化與區域化-臺灣的觀點》,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二)政府出版品
內政部,2002.6,《地方制度法及解釋彙編》,臺北:內政部印。
內政部,2003.2,《地方制度法規彙編》,臺北:內政部編印。
內政部營建署譯,Brendan O’Leary 著, 1987,《廢除大倫敦議會決策的迷思》,臺北縣:內政部營建署。
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七輯,1987.4,《立法制度與助理》,臺北:立法院圖書館編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2,<九十二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社造˙2003」>雙月刊,頁1-5。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2004.3,《行政院九十二年度第二次法制人員研討會實錄》,臺北:行政院法規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1,《中華民國政府組織與工作》,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2001.10,《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編印,2001.10,《地方自治法》,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編印,2003.7,《行政程序法施行後現行臺北市法規之衝擊與因應》,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88.3,《臺北市改制二十年》,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2.6,《如果在臺北》,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3.12,《臺北浮生八記》,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北市議會秘書處,1999.6,《臺北市議會簡介》,臺北市:漢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臺北市議會秘書處編印,2001修訂,《認識臺北市議會》,臺北市:臺北市議會。
臺北市議會,2001.5《臺北市議會議事有關法規彙編》,臺北:臺北市議會。
臺北市議會,2002.12.24《臺北市議會第八屆紀念特利》,臺北:臺北市議會。
(三)研究報告
紀俊臣研究主持,2002.10,「地方政府組織結構與功能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臺北市政府研考會,2001,「北市網路族市政參與行為之研究」,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05輯。
臺北市政府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研究「臺北市市政之發展」專題研究報告之二,王切女撰,1977,臺北市議會議員行使職權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12-2輯,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黃錦堂主持,1996.5,「臺北市與中央權限劃分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63集,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樊中原主持,2001.11,「地方制度法下地方自治權限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306集,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周繼徉主持,2001.11,「臺北市網路族市政參與行為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305集,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8.2,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省(市)政府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MIS-089-027),2000,網路使用人參與政府事務之研究,臺北市: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出國類別:考察),羅素娟(服務機關:內政部),1998.1,地方議會議事運作暨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法制考察報告書。
(四)報紙、媒體
夏鑄九,2002.9.25,「國土規劃 在全球網絡的節點」,聯合報「地方自治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
紀俊臣等,2002.7.8,「改革地方制度 重構空間圖貌」,聯合報第21版「地方制度改造圖貌」座談會。
聯合報,2002.10.29第18版。
(五)座談會
「直轄市自治下的府會關係」綜合討論紀錄,1995.7.23,臺灣法學會、澄社、臺北律師公會主辦,地點:臺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從行政與立法的分際談府會關係」,許宗力,1996.9,載於臺灣法學會學報17期頁364-374。
「從直轄市自治法談府會關係座談會」記錄,洪貴參主持,1996.9,載於臺灣法學會學報17期頁389-403。
「直轄市自治下的府會關係」綜合討論,范光群主持,1996.9,載於臺灣法學會學報17期。
「與永康社區談公共空間與高極化」,夏鑄九,2001.11.24,臺北市永康理地區發展工作坊第一階段課程二。
二、外文部分
Arnold, R. Douglas, 1990, The Logic of Congressional A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ogason, Peter,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ce: Institution in Post Societ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Bovaird, Tony and Elke Löffler, 2002, “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No. 68:9-24.
Brunsson, Nils and Johan P. Olson, 1993, The Reform Organization, New York:Routledge.
Cronin, Thoas E. ,1989, Direct Democracy: The Politics of Intiative, Referrendum and Recal”,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Dye Thomas R, 1996, Politics In State and Communiti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Fisher, Louis, 1981, The Politics of Shared Power-Congress and the Executive, Congressional Quartely Press.
Gross, S.,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w York: Palgrave.
Ian Leigh, 2000, Law, Politics, and Local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
Jessop, 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No.155, pp.29-45.
John, Peter,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Western Europe , London: Sage .
Jorgenson, T. B., 1993, “Mode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Chang.”in Kooiman, J.,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pp219-232.
Joson, Stephen M., 1998, “The Internet Changes Everything: Revolutio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Admission Law Review, Vol. 50, No.2, pp.277-337.
Kavanagh, dennis, 1997, British Politics: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Karp, H.B.,1983, ” The art of creative fighting ”, The 1983 Annual for Facilitators, Trainers and Consultants, pp.214-223.
Kooiman, J.,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ooiman, J., 1999, “Social-Political Governance: Overview”, Reflections and Design, Public Management, Vol. 1, No. 1, pp.67-92.
Kooiman, J., 2000, “Social Governance: Level, Model, and Orders of Social-Political Interaction.”In J.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p.110-137.
Leach, R. and J.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Mayntz, R., 1993, “ Governing Failures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ability: Some Comments on a Theoretical Paradigm”.in J. Kooiman. Modern Governance, ed. London: Sage.
Moon, M. J. and E. W. Welch, 2000, “Manageri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5, No. 2, pp. 129-141.
Newman, Janet, 2001, Modern Governance: New labour,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Toole, Laurence J, 1993 , America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 Foundations,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Osborne, David and Plastrik, 1997,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
Pierre, J. and Peters, B. Guy, 2000, 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Plasencia, Madeleine Mercedes, 2000,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Perspectives On Community and Diaspora Among Netcitizens”, Administration Law Review, 52(3) 1033-1043.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ssel, Steven A., 1999, Renew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by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outs, M. S.,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15: 81-89.
Spencer, Deil Wright, 1988,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Co.
Stocker, G.,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
Stocker, G., 2000, “Urba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Urban Governance”, in J.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K.W. E, 1991,”Conflict and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 In M. Dunnette(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 McNally.
Ware Alan, 1996,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Wellman B, Gulia M. 1999. “Net su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y as community”. Barry Wellman ,In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ed., pp. 331-367.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