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清華 Wu Ching-War |
---|---|
論文名稱: |
國中運動代表隊實施觀功念恩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立蘆洲國中男子籃球隊為例 The Action Research of Observing Merits and Appreciating Kindness on Junior Sports Team—A Case Study of Male Basketball Team of Lujhou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卓俊辰
Jwo, Jiunn-cher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觀功念恩 、正向思考 |
英文關鍵詞: | Observe Merits and Appreciate Kindness (OMAK), positive think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3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運動代表隊實施觀功念恩課程後,分析球員於找功德、學念恩的學習情形,探究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法。本研究以台北縣立蘆洲國中男子籃球代表隊為研究對象,實施時間從民國九十九年三月至五月共計12 週,並於每週一實施二節體驗活動與影片賞析等課程。研究期間運用觀功念恩檢核表、正向思考檢核表、學生學習單、研究者教學日誌、家長回饋、成長札記等資料,以評估球員學習成效,本研究經資料分析後,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實施觀功念恩有助於運動代表隊的訓練態度。
二、實施觀功念恩課程後,有效提升球員學習找功德(觀功)。
三、實施觀功念恩課程後,有效提升球員學習學念恩。
四、實施觀功念恩課程後,有效提升球員的正向思考情緒。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實施觀功念恩課程及未來研究提出
一些具體建議。
關鍵詞:觀功念恩、正向思考
This study primarily conducts the course of Observe Merits and Appreciate Kindness (OMAK)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the sports team by applying the approach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meet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re men’s basketball team of Lujhou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The study lasts twelve weeks from March to May in 2010, and it spends two periods on activity experience and film appreciation on every Monday.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he OMAK checklists, charts of positive thinking, sheets of students’ learning, teaching diary of researcher, parent’s respondence, growth diary of players, and so on. They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player’s learning. Consequently,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shown below:
1.The approach of OMAK could benefit sports team in terms of training attitudes.
2.The course of OMAK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player’s ability of observing merits.
3.The course of OMAK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player’s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kindness.
4.The course of OMAK could advance in positive thinking of player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urse of OMAK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Observe Merits and Appreciate Kindness (OMAK);positive thinking.
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9)。2009教育特刊:生命教育。435,286~289。
日常法師(1996)。教育:人類升沉的樞紐。台北: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秋燕(2008)。真運動員應有的情緒認知- 以「認知治療法」的觀點探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92~102。
王誼邦(1998)。體育教師角色。載於許義雄(主編),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師大書苑。
朱仲謀譯( 2006)。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何琦瑜、吳毓真(2007)。教出品格力。台北:天下雜誌。
卓俊辰(2002)。學校體育特色的凸顯。學校體育雙月刊,12(4),3-6。
宗喀巴大師(1998)。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本) 。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林沛玲(2007)。以聖經為基礎之感恩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林素卿、黃月嬋(2000)。協同行動研究與體育教學的改進。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7,1-20。
林清山譯(Ricgard E.Mayer (198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東華。
林莉芳(2005)。感恩經驗與目標設定對幸福感效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玉惠(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中國文科教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長安靜美譯(江本勝著) (2002)。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如何出版社。
春山茂雄(2002)。The great revolution in the brain world,魏珠恩譯,腦內革命。台北:創意力。
紀佩妤(2009)。青少年感恩心測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淑萍(2002)。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范梅英(2008)。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
夏林清譯(2001)。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常雅珍(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1,121
-146。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鈿富( 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收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研習叢書(十)「教育研究法之介紹」。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梁永安譯(Lynne Mctaggart著)(2008)。念力的秘密-叫喚自己內在的力量。台北:橡實文化。
船井幸雄(2002)。波動讓生活更美好一書。台北。花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3(3)
,60-62。
許義雄(1998)。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載於許義雄(主編),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龍弘(2009)。感恩與青少年運動員幸福感:中介歷程與與調節效果之探討。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文祥(2000)。從正向心理學淺談幸福感受的提升。學生輔導,100,124-134。
曾文祥(2005)。感恩方案對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幸福感的效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程紹同(1996)。成功教練必備的管理能力。國民體育季刊,25(4),44-50。
黃月嬋(2000)。學校體育教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9(2)
,14-19。
黃俊傑(2008)。校園友善與正向心理學。北縣教育,64,79-81。
黃素敷(2007)。國小三年級福智教師生命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3)。觀功念恩學習單。圓音有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8)。 97年生命教育師資培訓「觀功念恩」講義。雲林:福智中小學。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9)。 98年生命教育師資培訓「觀功念恩」講義。雲林:福智中小學。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0)。2010年教師生命教育成長營—幸福之鑰。雲林:福智中小學。
福智文教基金會(2010)。觀功念恩在校園。台北:圓音有聲。
褚耐安譯(David Halberstam著)(1999)。為萬世英名而戰-邁可˙喬丹傳。台北:智庫。
齊藤茂太(1998)。The power of plus thinking。周敏珠譯,正面思考的魔力。台中縣:日之昇。
歐用生(1994)。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訊資,JJ(4),頁5-11。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台北:學富。
蔡清田( 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淑玲(2002)。國小實施兩性平等教室之行動研究-以一班三年級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呈皇(2006)。正面思考的威力,台北:商業周刊第 974 期。
謝明憲譯(Rhonda Byme著)(2007)。The Secret祕密。台北:方智出版社。
韓良億譯(Dan Millman著)(2006)。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釋證嚴(2002)。證嚴法師靜思語錄第二集。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Emmons, R. A., & McCullough, M. E. (2003).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4(2), 377-389.
Frankl, V. E. (1969). Self-transcendence as a human phenomenon. In A. J. Sutich & M. A. Vich (Ed.), Readings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NY: The Free Press.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Mills, G. E. (2007). 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3rd ed.). NJ: Upper Saddle River.
Scheier, M. F., & Carver, C. S. (1985).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 Health Psychology, 4, 219-247.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洪蘭譯(2003)
。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New York: Free Press.
Hill, N. (2001). Success Through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New York:Pocket Books.
三、網路参考資料
二十四孝-單衣順母
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windn01/12726898
天下影音網站取自http://video.cw.com.tw
正見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取至 http://210.60.194.100/life2000/epaper/epaper_index.htm
何芳,陳怡吟,鄒玉秀,陳怡卉(2008)。生命中的啄木鳥~「轉過為功」教學對兒童人際衝突事件處理效能之行動研究。2008年5月8日
取自http://etweb.tp.edu.tw/active/show.aspx?RES=RES200805051530426L2
明慧網 2005年4月9日
取自http://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4/9/99206.html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取至 http://210.60.194.100/life2000/eduteam/eduteam.htm
教育部電子報 2010年1月4日 ; 401期 2010年3月18日
取至 http://epaper.edu.tw/
雅虎電子報 2009年11月30日取至 http://tw.news.yahoo.com
新浪新聞網 2009年11月30日
取至http://books.sina.com.tw/article/20091130/2463628.html
運動生理週訊(第264期) 。同心協力喚回運動家風度,作者:林正常,2009-5-26。取至 http://epsport.ccu.edu.tw
福智文教基金會取至 http://educational.blisswisdom.org/index.php
體育廣場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取至 http://www.sac.gov.tw/resource/annualreport/Quarterly153/p1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