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秋娥
論文名稱: 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
指導教授: 施添福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大武地區區域形成交通走廊生活方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8下載:1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區域傳統是地理學研究的三大傳統之一,區域的研究始於區域的劃分。基本上,地理區應是一系列特定歷史與地理條件下的產物,是人群與土地,人群與人群,長期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基於此一概念,我們想要探討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演變,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形成怎樣的特色。亦即大武地區內的人群與土地,人群與人群,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交互作用,而塑造出本區的區域特色。尤其是從日本和國民政府的政策作為出發,探討兩者對本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過程所具有的影響力。以下是本文呈顯之大武地區的歷史過程與區域特色。
    大武地區是東排灣族的生活領域,本區在荷蘭、清代、日治初期都是部落系統各自分立的世界,主因是本區為山地地形,區內有大的溪流及其分水嶺,對區內人民的往來具有阻隔性,乃使沿海岸及各流域自成部落系統。但另一方面,本區地勢在東部來說,相對較低,故本區也始終是台灣東西部陸路的交通走廊。
    台灣東部躍上歷史的舞台,始於荷蘭時代東部產金的傳聞,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自1637年開始派員經略東部。不過,該公司並未如願尋得金礦。大武地區則因位台灣東西部陸路交通必經之處,區內部落乃與外界接觸較早和較頻繁。
    清初,康熙60年(1721)的「朱一貴事件」,開啟了清政府與東部原住民的接觸。但事平之後,清政府卻劃界封山,不准人民到後山。前後山因而阻絕一百多年,直至道光初年,南部平埔族東遷,才又開通台灣東西部的交通。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之後,為杜絕外國對番地的覬覦,清政府廢除封山禁令,對台灣東部開始設治管理、開通道路、撫順番人、招徠漢人等。
    清政府開鑿的東西部道路,在光緒3年(1877)之後,只剩的恆春-卑南道;光緒11年之後,三條崙-卑南道又成為唯一的官道。兩條南路均途經大武地區,所以,大武地區乃處於台灣東西部交通走廊的地位。但東部整體來說,依然路況不佳、治安不靖。
    荷蘭和清代兩個政權,對大武地區原有的部落系統,並未有所改變或影響。受到地形或交通的影響,本區海岸地方是排灣化卑南族的分布地;各流域則是來自中央山脈西側的社和社系統的分布地;大武地方來源則比較複雜。這些自成一個個小世界的部落系統,到日治時期之後,才開始改變。
    日治初期約十年,台東都在相良長綱的掌理之中。相良長綱廳長對原住民施行懷柔和綏撫政策,對台東廳自有其規劃和構想,與總督府有所不同。森尾茂助繼任廳長之後,台東廳大多能應和總督府的政策,台東廳也進入取締時期。大正3年(1914),因收押銃器,大武地區發生所謂的「南蕃事件」。之後,全台蕃情穩定,進入撫育時期。昭和5年(1930)發生「霧社事件」後,進入教化時期。大武地區在撫育和教化政策下,設立了許多機構,加強對原住民交易、醫療、授產、教育和移住等。
    日治以來,大武地區與台灣東部的交通建設,均有長足進展,不過大武地區原來是東部最重要的交通走廊,卻隨著總督府重花蓮輕台東,海運、鐵路、公路等各種交通建設,多以花蓮為優先建造的地區,遂使大武地區在東部的交通優勢地位相對喪失。日治末,大武地區的山地被調查為適於熱帶栽培業發展的處所,為開發利源,日本政府乃加強本區對外的交通聯繫。昭和8年(1933),大武地區聯絡太麻里溪流域中上游各社的警備道路完成,加上南迴道路太麻里-大武已可通行汽車,區內的道路網四通八達,本區形成一個區域的交通條件已完備。昭和10-14年,台東-恆春道與台東-楓港道先後開通為汽車道路,可說大武地區恢復了台灣東西部交通走廊的地位。昭和12年,在大武地區內外交通易達性增高時,台東廳地方行政改制為「廳-郡-庄」,大武地區乃被納入台東郡的管轄之下,被整編進以台東街為行政中心的範疇中。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生活方式的改變,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來說,在政治生活上的改變,一是頭目地位的衰退,二是部落的遷移。頭目地位的沒落,主要是日本政府各種政策造成的;而日本政府對本區的部落未進行長距離的遷移,原因是﹕(1)大武地區的排灣族是相對溫順的民族;(2)本區的地勢較和緩,在道路開鑿之後,對各部落並不難管理,因而不必進行長距離的遷移。在經濟生活上,大武地區始於狩獵、燒墾,轉而為定耕農業,最後走向全島熱栽作物的種植中心,其改變可謂大矣!日本政府積極推行定耕農業和授產指導,以安定原住民生活,並將土地釋出供企業家投資。日治末,大武地區吸引了大企業來投資熱帶栽培業,形成本區的繁榮景象,也成為該區改變的契機。交通建設、林野開發、作物栽植等,均需大量的勞工,因此吸引不少西部的移民;並因勞力不足,日本政府從高雄州移入西排灣族。在社會生活上,注重大武地區風土病的防治醫療、部落環境衛生的改良等。從1930年代以後,教育對象重點由學童轉向青年和家長,使得教化功能更加彰顯。教育以日語學習為始,以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涵。日治末,原住民青年熱烈地響應太平洋戰爭的號召,勇赴戰場、犧牲性命的表現,或許可作為教化成功的註腳吧!
    簡言之,日治時期大武地區原來以流域為主的各部落系統,在昭和8年(1933)內部交通網路完善之後,配合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政策的實施,各部落系統被打破,區內民眾來往密切,大武地區乃被整編成一個區域。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對原住民的政策,基本上是承接日本政府的政策。不過,國民政府政策方向是漢化與平地化,其執行方式似乎較嚴急,如(1)產業指導方面,所謂「定耕造林」帶有強迫性質;(2)原住民的姓名戰後立刻全面漢化;(3)在學者禁說日語及母語,甚至課餘也干涉其語言的使用方式。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劃為四個鄉,金山、達仁屬山地鄉,太麻里、大武屬平地鄉;原來派出所或駐在所管轄的區域,改為行政村,管理原住民的職務乃鄉長、村長等人。警察除戶政、警政之外,不再插手原住民事務;頭目的地位進一步弱化,只剩族長的象徵地位。但整體來說,大武地區最大的轉變來自於山地鄉部落的大遷移。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的內外交通受到很大的損害,深入各流域的警備道路寸斷,且未積極修復,因此,國民政府輕易地就說服了分布於深山的部落遷至平地來。民國40-45年,政府將原處深山中的金山、達仁鄉之部落遷至平地,改變了大武地區聚落的分布形態。遷出深山的部落,失去了原來的生存空間;而太麻里鄉因撥出土地提供金山鄉的部落移住,也面臨了土地的重新分配。此外,兩個平地鄉因不禁止外人遷入,戰後十年移入大量人口,使二鄉的原住民人口比例大為下降。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的熱帶栽培業並未接續上日治末的熱潮。農業方面的糧食作物,只有太麻里鄉以水稻生產為主,其他各鄉以陸稻、甘藷、小米等為主;經濟作物則以落花生和蔬菜為最重要。文教、衛生、醫療等的設置,隨著部落的遷移、人口的多寡,而有所變革與增減。戰後十年,可以說大武地區面臨了轉變之後的適應與考驗。
    綜而言之,大武地區在荷蘭、清代,因地理條件,成為台灣東西部的交通走廊,但並未改變本區自成部落系統的各小世界。日治時期,因日本政府政治、經濟、社會等的政策作為,才將大武地區整編成一個區域。戰後初期,大武地區又因國民政府的政策措施,面臨了不同的轉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區域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10 第二章 大武地區交通走廊的形成—日治以前‥‥‥‥‥‥‥‥‥‥ 11 第一節 大武地區在臺灣的位置‥‥‥‥‥‥‥‥‥‥‥‥‥‥‥‥‥11 一 與西部南部的關係‥‥‥‥‥‥‥‥‥‥‥‥‥‥‥‥‥‥‥11 二 與東部北部的關係‥‥‥‥‥‥‥‥‥‥‥‥‥‥‥‥‥‥‥12 第二節 陸上運輸的阻礙與克服‥‥‥‥‥‥‥‥‥‥‥‥‥‥‥‥‥14 一 荷蘭時代‥‥‥‥‥‥‥‥‥‥‥‥‥‥‥‥‥‥‥‥‥‥‥14 二 清代‥‥‥‥‥‥‥‥‥‥‥‥‥‥‥‥‥‥‥‥‥‥‥‥‥18 第三節 小結‥‥‥‥‥‥‥‥‥‥‥‥‥‥‥‥‥‥‥‥‥‥‥‥‥38 第三章 大武地區區域的形成—日治時期‥‥‥‥‥‥‥‥‥‥‥‥40 第一節 地形與部落的分布‥‥‥‥‥‥‥‥‥‥‥‥‥‥‥‥‥‥‥40 一 海岸地方‥‥‥‥‥‥‥‥‥‥‥‥‥‥‥‥‥‥‥‥‥‥‥41 二 太麻里溪流域地方‥‥‥‥‥‥‥‥‥‥‥‥‥‥‥‥‥‥‥42 三 虷仔崙溪流域地方‥‥‥‥‥‥‥‥‥‥‥‥‥‥‥‥‥‥‥44 四 大竹高溪流域地方‥‥‥‥‥‥‥‥‥‥‥‥‥‥‥‥‥‥‥46 五 大武地方‥‥‥‥‥‥‥‥‥‥‥‥‥‥‥‥‥‥‥‥‥‥‥47 第二節 政府機構的設置與與理蕃政策的執行‥‥‥‥‥‥‥‥‥‥‥49 一 相良長綱的懷柔政策 1896-1904‥‥‥‥‥‥‥‥‥‥‥‥‥51 二 森尾茂助以後的取締政策 1904-1915‥‥‥‥‥‥‥‥‥‥‥53 三 銃器收押以後的撫育教化政策 1915-1945‥‥‥‥‥‥‥‥‥59 第三節 內外交通的改善與發展‥‥‥‥‥‥‥‥‥‥‥‥‥‥‥‥‥64 一 大武地區內外交通的改善與發展‥‥‥‥‥‥‥‥‥‥‥‥‥64 二 東部內外的交通改善與發展‥‥‥‥‥‥‥‥‥‥‥‥‥‥‥70 第四節 生活方式的改變‥‥‥‥‥‥‥‥‥‥‥‥‥‥‥‥‥‥‥‥81 一 政治生活的改變‥‥‥‥‥‥‥‥‥‥‥‥‥‥‥‥‥‥‥‥81 二 經濟生活的改變 ‥‥‥‥‥‥‥‥‥‥‥‥‥‥‥‥‥‥‥100 三 社會生活的改變 ‥‥‥‥‥‥‥‥‥‥‥‥‥‥‥‥‥‥‥114 第五節 小結 ‥‥‥‥‥‥‥‥‥‥‥‥‥‥‥‥‥‥‥‥‥‥‥‥120 第四章 大武地區的區域轉變—民國時代‥‥‥‥‥‥‥‥‥‥‥‥124 第一節 山地機構的設置與政策的推行‥‥‥‥‥‥‥‥‥‥‥‥‥‥124 第二節 內外交通的發展‥‥‥‥‥‥‥‥‥‥‥‥‥‥‥‥‥‥‥‥128 第三節 區域的轉變‥‥‥‥‥‥‥‥‥‥‥‥‥‥‥‥‥‥‥‥‥‥133 一 山地部落的遷移‥‥‥‥‥‥‥‥‥‥‥‥‥‥‥‥‥‥‥‥133 二 生活方式的轉變‥‥‥‥‥‥‥‥‥‥‥‥‥‥‥‥‥‥‥‥145 第四節 小結‥‥‥‥‥‥‥‥‥‥‥‥‥‥‥‥‥‥‥‥‥‥‥‥‥158 第五章 結論‥‥‥‥‥‥‥‥‥‥‥‥‥‥‥‥‥‥‥‥‥‥‥‥‥‥160 參考文獻‥‥‥‥‥‥‥‥‥‥‥‥‥‥‥‥‥‥‥‥‥‥‥‥‥‥‥‥‥165 附錄一‥‥‥‥‥‥‥‥‥‥‥‥‥‥‥‥‥‥‥‥‥‥‥‥‥‥‥‥‥‥170 附錄二‥‥‥‥‥‥‥‥‥‥‥‥‥‥‥‥‥‥‥‥‥‥‥‥‥‥‥‥‥‥179 附錄三‥‥‥‥‥‥‥‥‥‥‥‥‥‥‥‥‥‥‥‥‥‥‥‥‥‥‥‥‥‥181 圖次 圖一 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地形圖 ‥‥‥‥‥‥‥‥‥‥‥‥‥‥‥‥‥‥ 5 圖二 昭和10年(1935)大武地區的部落分布圖‥‥‥‥‥‥‥‥‥‥‥67 圖三 昭和19年(1944)社戶口圖‥‥‥‥‥‥‥‥‥‥‥‥95 圖四 昭和8年大武支廳的番產品交易金額比例圖‥‥‥‥‥‥‥‥‥‥103 圖五 昭和8年大武支廳的供給品交易金額比例圖‥‥‥‥‥‥‥‥‥‥103 圖六 昭和8年大武支廳的收入比例圖‥‥‥‥‥‥‥‥‥‥‥‥‥‥‥104 圖七 昭和8年大武支廳糧食作物的面積比例圖‥‥‥‥‥‥‥‥‥‥‥104 圖八 民國45年大武地區的村落分布圖 ‥‥‥‥‥‥‥‥‥‥‥‥‥‥135 圖九 民國35-45年台東縣原住民的人口比例圖‥‥‥‥‥‥‥‥‥‥‥148 圖十 民國35-45年大武地區原住民的人口比例圖‥‥‥‥‥‥‥‥‥‥148 圖十一 民國40和45年大武地區糧食作物面積圖‥‥‥‥‥‥‥‥‥‥152 圖十二 民國40和45年大武地區經濟作物面積圖‥‥‥‥‥‥‥‥‥‥152 表次 表1-1 日治時期台東及大武地區的行政所屬 ‥‥‥‥‥‥‥‥‥‥‥‥‥4 表1-2 排灣族系統分類表 ‥‥‥‥‥‥‥‥‥‥‥‥‥‥‥‥‥‥‥‥‥6 表1-3 昭和5年(1930)大武地區排灣族的人口比例 ‥‥‥‥‥‥‥‥‥6 表1-4 民國88年台東縣大武地區排灣族的人口比例‥‥‥‥‥‥‥‥‥‥6 表2-1 荷蘭時代在卑南地區召開的東部地方集會 ‥‥‥‥‥‥‥‥‥‥‥16表2-2 1650-1655年大武地區參與集會的村落名對照 ‥‥‥‥‥‥‥‥‥17 表2-3 康熙年間地方志提到的東部部落 ‥‥‥‥‥‥‥‥‥‥‥‥‥‥‥18 表2-4 乾隆年間地方志提到的大武地區部落 ‥‥‥‥‥‥‥‥‥‥‥‥‥21 表2-5 清代卑南撫墾局所轄的大武地區部落 ‥‥‥‥‥‥‥‥‥‥‥‥‥24 表2-6 清政府所開的南路 ‥‥‥‥‥‥‥‥‥‥‥‥‥‥‥‥‥‥‥‥‥27 表2-7 清代基督長老教會神職人員到東部的旅程 ‥‥‥‥‥‥‥‥‥‥‥33 表3-1 海岸地方各社頭目家族的來源地 ‥‥‥‥‥‥‥‥‥‥‥‥‥‥‥41 表3-2 太麻里溪流域地方各社頭目家族的來源地 ‥‥‥‥‥‥‥‥‥‥‥43 表3-3 虷仔崙溪流域地方各社頭目家族的來源地 ‥‥‥‥‥‥‥‥‥‥‥45 表3-4 大竹高溪流域地方各社頭目家族的來源地 ‥‥‥‥‥‥‥‥‥‥‥46 表3-5 大武地方各社頭目家族的來源地 ‥‥‥‥‥‥‥‥‥‥‥‥‥‥‥48 表3-6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轄下的庄社 ‥‥‥‥‥‥‥‥‥‥‥‥‥‥‥‥55 表3-7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駐在所的廢立時間 ‥‥‥‥‥‥‥‥‥‥‥‥‥57 表3-8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教育、醫療和交易場所的設立時間 ‥‥‥‥‥‥62 表3-9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道路新建及整修 ‥‥‥‥‥‥‥‥‥‥‥‥‥‥66 表3-10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鐵線橋的興築‥‥‥‥‥‥‥‥‥‥‥‥‥‥‥68 表3-11 日治時期台灣東部越嶺道路的興築資料‥‥‥‥‥‥‥‥‥‥‥‥72 表3-12 日治時期台灣東部手押台車道的興築資料‥‥‥‥‥‥‥‥‥‥‥74 表3-13 日治時期台東線鐵路各段完成的時間與經費‥‥‥‥‥‥‥‥‥‥74 表3-14 日治時期基督長老教會神職人員到東部的旅程 ‥‥‥‥‥‥‥‥77 表3-15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的集團移住 ‥‥‥‥‥‥‥‥‥‥‥‥‥‥‥87 表3-16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因行政而調整的社 ‥‥‥‥‥‥‥‥‥‥‥‥88 表3-17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因各種原因而遷移的社 ‥‥‥‥‥‥‥‥‥‥88 表3-18 日治後期大武地區的行政區域改變 ‥‥‥‥‥‥‥‥‥‥‥‥‥89 表3-19 昭和12年(1937)大武地區派出所或駐在所的管轄區域‥‥‥‥90 表3-20 昭和8年(1933)大武支廳的蕃產品交易金額‥‥‥‥‥‥‥‥102 表3-21 昭和8年(1933)大武支廳的供給品交易金額‥‥‥‥‥‥‥‥102 表3-22 昭和8年(1933)大武支廳的收入‥‥‥‥‥‥‥‥‥‥‥‥‥102 表3-23 昭和8年(1933)大武支廳的義務出役類別‥‥‥‥‥‥‥‥‥102 表3-24 昭和8年(1933)大武支廳的糧食作物產量‥‥‥‥‥‥‥‥‥106 表3-25 昭和8年(1933)大武支廳的經濟作物產量‥‥‥‥‥‥‥‥‥106 表3-26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和養蠶有關場所的設立時間‥‥‥‥‥‥‥‥108 表3-27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熱帶栽植企業適地一覽表‥‥‥‥‥‥‥‥‥112 表3-28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舉行的「高砂族助產婦講習會」‥‥‥‥‥‥117 表3-29 日治時期台東廳高砂族國語演習會‥‥‥‥‥‥‥‥‥‥‥‥‥118 表3-30 日治時期大武地區原住民的觀光與見學‥‥‥‥‥‥‥‥‥‥‥119 表4-1 戰後初期台灣省級和縣級山地機關的演變 ‥‥‥‥‥‥‥‥‥‥125 表4-2 民國35-45年台東縣對外交通的發展情形 ‥‥‥‥‥‥‥‥‥‥129 表4-3 民國39年金山鄉和達仁鄉道路的情況‥‥‥‥‥‥‥‥‥‥‥‥131 表4-4 民國39年金山鄉和達仁鄉橋樑的情況‥‥‥‥‥‥‥‥‥‥‥‥131 表4-5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的行政所屬 ‥‥‥‥‥‥‥‥‥‥‥‥‥‥‥134 表4-6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四個鄉的行政區劃 ‥‥‥‥‥‥‥‥‥‥‥‥134 表4-7 大武地區日治末期的駐在所和戰後初期的村落對照 ‥‥‥‥‥‥136 表4-8 民國35-45年大武地區高山族的人口數與其比例 ‥‥‥‥‥‥‥147 表4-9 民國43-45年台東縣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的競賽 ‥‥‥‥‥‥149 表4-10 民國35-45年大武地區水圳的開鑿與維修‥‥‥‥‥‥‥‥‥‥149 表4-11 民國39年和43年金山鄉和達仁鄉的水圳調查‥‥‥‥‥‥‥‥150 表4-12 民國40和45年大武地區糧食作物的產量‥‥‥‥‥‥‥‥‥‥151 表4-13 民國40和45年大武地區經濟作物的產量‥‥‥‥‥‥‥‥‥‥153 表4-14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衛生所室的興修‥‥‥‥‥‥‥‥‥‥‥‥‥156 表4-15 戰後初期大武地區國民學校的改變時間‥‥‥‥‥‥‥‥‥‥‥157

    中文
    1.清代地方志
    王瑛曾 1962 《鳳山縣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 1962 《重修台灣府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贊誠 1966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 台灣文獻叢刊第231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 1960 《重修台灣府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 傳 1993 《台東州采訪冊》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 咸 1961 《重修台灣府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959 《稗海紀遊》 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60 《台灣府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 1961 《鳳山縣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 1957 《臺海使搓錄》 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61 《重修福建台灣府志》 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 1985 《台灣府志》 廈門大學出版社
    諸 家 1960 《台灣遊記》 台灣文獻叢刊第89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a 《東征集》 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b 《平臺紀略》 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民國時代
    (1)論著
    王世慶 1991 《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美瑤 1997 《日治時代以來台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83 《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敏慧 1997 《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孟祥瀚 1988 《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祥瀚 1997 《台東縣史開拓篇》 台東縣政府
    林繼文 1996 《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 稻鄉出版社
    施添福 2001 《台東縣史大事篇(上)》 台東縣政府(未出版)
    施雅軒 1995 《花蓮平原於中央政策下的區域變遷:從清政府到國民政府1875-1995》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克威 1982 《世界體系與邊陲地區的低度發展—兼論晚清的社會變遷(1840-1911)》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允豐 1974 《花蓮縣志 卷十五交通》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張金生 《達仁鄉誌》 手稿
    張家菁 1993 《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台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孝義 1994 《出大武山記—山中俊傑陳天成的故事》 稻鄉出版社
    陳秀淳 1998 《日治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 稻鄉
    陳宗韓 1994 《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社會的觀點》 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川、林聖欽 2000 《台東縣史產業篇》 台東縣政府
    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一卷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原名:理番誌稿)
    陳金田譯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上)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建和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下)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萬煌、古瑞雲譯 1998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三卷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萬煌譯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四卷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曾振名 1991 《台東縣魯凱、排灣族山地舊社遺址》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八種
    黃昭堂著 黃英哲譯 1994 《台灣總督府》 前衛出版社
    黃茂卿 1991 《迪階觀音山教會早期五十年史》 觀音山教會
    廖文生 1984 《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南郡 1996 《台灣百年前的足跡》 玉山社
    劉克襄 1992 《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台灣東海岸的旅行》 自立晚報
    劉克襄 1993 《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 自立晚報出版社
    潘繼道 1992 《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光慧 1998 《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全玄 1995 《台東平原之移民拓墾與聚落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藤井志津枝 1997《理蕃》 文英堂
    譚昌國1992 《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台坂村為例的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期刊
    中村孝志 1957 〈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台灣的探金事業〉 《台灣經濟史五集》 臺灣研究叢刊第四四種
    中村孝志著 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 〈荷蘭時代的蕃社戶口表〉 《台灣風物》44(1)234-197
    中村孝志著 許賢瑤譯 1990 〈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台灣原住民族統治〉 《台灣風物》40(2):89-103
    中村孝志著 許賢瑤譯 1993 〈1655年的台灣東部地方集會〉 《台灣風物》43(1):155-168
    中村孝志著 許賢瑤譯 1992 〈日本的高砂族統治—從霧社事件到高砂族義勇隊〉 《台灣風物》42(4):47-57
    石 磊 1999 〈排灣族〉 《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 台東縣政府
    吳燕和 1993 〈台東太麻里溪的東排灣族〉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第七期
    近藤正己 1988 〈霧社事後的理蕃政策〉 《當代》30:40-45
    孟祥翰 1998 〈日據時期台東原住民的抗日事件〉 《台東文獻》3﹕4-16
    施添福 1980 〈論地理學的結構〉 《思與言》17(5)﹕419-441
    施添福 1995a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39-72
    施添福 1995b 〈日治時期台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業和區域發展〉 《台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施添福 1998 〈台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 《族群.歷史與空間—東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
    施添福 1999 〈開山與築路:晚清台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0:65-99
    施添福 1996 〈清代台灣東部的族群遷移〉 《宜蘭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講義》 頁107-122 宜蘭縣市政府
    洪敏麟 1971 〈綜觀台灣山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演變之軌跡〉 《台灣文獻》22(3):26-54
    凌純聲 1956 〈台東的吐舌人像及其在太平洋的類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137-149
    翁佳音 1991a 〈室藏資料《台灣府城教會報》介紹〉 《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7:47-49
    翁佳音 1991b 〈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台前後歷史像〉 《台灣風物》4(3):83-100
    郭秀岩 1970 〈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97-106
    黃昭堂著 林偉盛譯 1991 〈殖民地與文化摩擦—台灣同化的糾葛〉 《台灣風物》41(3):17-44
    董芳苑 1998a 〈日本帝國領台前後《台灣府城教會報》之消息報導〉 (上) 《台灣史料研究》11:165-180
    董芳苑 1998b 〈日本帝國領台前後《台灣府城教會報》之消息報導〉 (下) 《台灣史料研究》12:137-158
    趙川明 1999 〈太麻里鄉〉 〈金峰鄉〉 《台灣地名辭書 卷三 台東縣》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府城教會報〉〈台南府城教會報〉各年度
    (3)官方文書、統計資料
    台東農田水利會 1990 《台東農田水利會誌》
    台東縣文獻委員會 1963 《台東縣志大事記》
    台東縣文獻委員會 1964 《台東縣志卷六文教志》
    台東縣政府 《台東縣統計要覽》 各年度
    台東縣政府 1957 《台東縣政五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0 《台灣省通誌 卷一土地志疆域篇上》 眾文圖書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3-台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
    台灣省農林廳 1954 《山地定耕地基本調查》
    行政院委員會 1996 《原住民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
    東峰區署 1950 《東峰區山地行政概況》
    日文
    (1)論著
    伊能嘉矩編 1918 《理蕃誌稿 第一篇、第二篇》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1995 《理蕃誌稿 第一卷》 南天書局二刷發行
    豬口安喜編 1921 《理蕃誌稿 第三篇》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5 《理蕃誌稿 第二卷》 南天書局二刷發行
    原田倭編 1932 《理蕃誌稿 第四篇》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5 《理蕃誌稿 第三卷》 南天書局二刷發行
    桂長平編 1938 《理蕃誌稿 第五篇》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5 《理蕃誌稿 第四卷》 南天書局二刷發行
    入澤滲 1925 《臺東廳人名要鑑》 東台灣宣傳協會
    馬淵東一 1974 《馬淵東一著作集》 東京﹕社會思想社
    馬淵東一等 1935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南天書局複印
    東台灣研究會 1924 《東台灣調查》 第七篇
    (2)期刊
    中村文治 1942 〈高砂義勇隊〉 《理蕃友》 第127號:2-5 東京綠蔭書房
    巴塱衛生 1936 〈第二高原君出現?〉 《理蕃友》第五年五月號:10 東京綠蔭書房
    鈴木秀夫 1937 〈本島理蕃警察過去、現在、將來〉 《台灣警察時報》259號﹕60-77
    澤井生 古賀生等 1937 〈特別生旅行記〉 《台灣警察時報》257號﹕162-180
    齋田悟 1934 〈番人觀光沿革其實績〉 《理蕃友》第三年十月號﹕3-5 東京綠蔭書房
    齋藤生 1933 〈大武支廳下社會教化〉 《理蕃友》第二年六月號﹕5 東京綠蔭書房
    鯉魚山生 1936 〈番地咲紅一輪同族教化勵一少女〉 《理蕃友》第五年二月號﹕12 東京綠蔭書房
    (3)官方文書、統計資料
    台東廳 1919 《台東廳第六統計摘要》
    台東廳 《台東廳報》 1902-1928
    台東廳 《履歷書—高等官》 (手稿)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3《國勢調查結果表》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6 《番社戶口》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 《高砂族調查書》 第二篇 1994南天書局二刷發行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8 《高砂族調查書》 第五篇 1994南天書局二刷發行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2 《高砂族授產年報》 昭和十一年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3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冊 1995年南天書局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8 《台灣警察及衛生統計書》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4 《台東廳教育要覽》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蕃人所要地調查書—台東廳大武支廳》 (手稿)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1993復刻版 《理蕃友》第一~三卷 東京綠蔭書房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