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玉華
論文名稱: 小兒麻痺症者休閒參與、阻礙及需求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demands of poliomyelitis patients
指導教授: 王華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小兒麻痺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需求
英文關鍵詞: poliomyeliti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demand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00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兒麻痺症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小兒麻痺症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的差異及上述三者間的關聯性。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採研究者自編之「小兒麻痺症者休閒參與、阻礙與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全臺灣小兒麻痺症者進行抽樣調查。發出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9份,有效問卷268份。並利用 1.敘述性統計之次數統計、百分比統計平均數、標準差;2.無母數檢定之魏氏-曼-惠特尼考驗(Wilcoxon-Mann-Whitney)、克-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3.平均數差異檢定之t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4.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等統計方式進行說明、分析與比較。

    本研究之重要結論摘述如下:
    1.受試者平均每週參與休閒活動的時數為47.19小時。參與時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娛樂放鬆類、資訊取得類、情感交流類、運動類及藝術類最少。此外參與戶外活動類的時間平均每月0.48天。

    2.受試者在休閒阻礙問卷中僅有「環境資源/支援因素」得分高於3分,為受試者認為確實對個人造成休閒阻礙之因素。至於「個人因素」、「他人互動因素」、「生態環境因素」類別得分的離散程度高,顯示不同受試者參與休閒活動中個人自覺之休閒阻礙程度不一。此外,「他人態度」因素的平均得分為2.49分,顯示多數受試者不認為「他人態度」是造成休閒阻礙的重要因素。

    3.受試者在休閒需求問卷中所有需求類別之單題平均得分皆高於3分。其中在「休閒需求總分」、「套裝休閒方案設計」、「無障礙硬體設施/設備」、「素養提昇與體制建構」等項目中更高於4分。顯示受試者在以上類別之休閒需求仍處於尚未滿足之狀態。

    4.男性受試者的休閒參與時數高於女性受試者,且休閒阻礙總分較女性低。此外,不同「年齡層」、「職業類別」、「教育程度」、「家戶月收入」、「婚姻狀況」不同的受試者對「每週參與休閒活動總時數」無具體差異,但各類型休閒活動時數的差異則達到顯著水準。

    5.「教育程度」、「家戶月收入」、「婚姻狀況」不同的小兒麻痺症受試者休閒阻礙總分無具體差異,但各類型休閒阻礙得分的差異則達到顯著水準。

    6.「職業」、「教育程度」、「家戶月收入」、「婚姻狀況」、「肢體障礙等級」「使用輔具狀況」不同的受試者在各類型休閒需求得分差異達顯著水準。

    7.本次研究研擬的休閒阻礙問卷與需求問卷在「阻礙總分」與「人際支持需求」、「他人互動」阻礙與「人際支持需求」及「專業休閒服務需求」、「環境資源/支援」阻礙與「需求問卷總分」、「套裝休閒方案設計」中都有中度相關。顯示受試者的休閒阻礙及其自覺休閒需求確有相關性存在。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小兒麻痺症族群、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與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discussing poliomyelitis pati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demands. Moreover,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of such three factors were analyzed for poliomyelitis patients in different context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o develop the instrument, Questionnaire of Poliomyelitis Pati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Demands and sample Taiwanese poliomyelitis patients. 289 of 300 sent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and 268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here are several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imes, percentages,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Wilcoxon-Mann-Whitney, 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 t-test,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 summar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1.The participants in average took part in leisure activities for 47.19 hours per week. They spent more hours on certain leisure activities such as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acquirement, emotional interaction, sport, and art. Overall, outside activities occupied their leisure time for 0.48 day per month.

    2.The questionnair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shows that only in the factor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support which was deemed as a caus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y the participants, they scored it over 3. As for the factors of individual,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cores dispersed highly that presents the degree of leisure depended on the participants’ self-consciousness. Furthermore, the score of the factor of others’ attitude was 2.49 that appears most participants did not take it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3.In the questionnaire of leisure demands, all factors were scored over 3. Among the factors, the sum score of leisure demands and the factors of leisure projects, barrier-free facilities, and advanc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even scored over 4. It shows that such leisure demands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not satisfied still.

    4.The male participants spent more hours on leisure and got lower scores on leisure constraints than the female participants. Additional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ours of weekly leisure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ages, jobs, educational levels, monthly family incomes, and marital statuses. Howeve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howed in the hours of diverse leisure activities.

    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m scor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monthly family incomes, and marital statuses. Howeve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ppeared in the scores of diverse leisure constraints.

    6.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diverse leisure demand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jobs, educational levels, monthly family incomes, marital statuses, degree of disa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7.In the questionnair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demands, the sum scor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demand for interpersonal support; the score of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demand for interpersonal support and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leisure service; the score of the constrai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support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m score of leisure demands and the score of leisure projects.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results, there was certainly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self-conscious leisure demand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poliomyelitis patients, government agencies, civil socie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nd for their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五節 研究範圍………………………………………………………………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小兒麻痺症及其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的意義……………15 第三節 肢體障礙者的休閒生活…………………………………………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資料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8 第一節 小兒麻痺症者的休閒參與現況 ………………………68 第二節 小兒麻痺症者休閒阻礙分析 ……………………………87 第三節 小兒麻痺症者休閒需求分析……………………………100 第四節 小兒麻痺症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相關分析 ……………………………………………………………………………………112 第五節 開放性資料結果分析…………………………………………116 第六節 綜合討論……………………………………………………………11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2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24 參考書目 ………………………………………………………………………129 附錄 ……………………………………………………………………………………138

    中文部份:
    Kelly著,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臺北:品度。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0年5月1日。小兒麻痺症/急性無力肢體麻痺。取自: 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766&mp=1&ctnode=1498

    王幼玲(2011)。社會參與行不得也的身心障礙人權—2010年的檢視。取自:http://www.enable.org.tw/iss/detail.php?id=142

    王梅香、江澤群(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王乾勇(2005)。過重小兒麻痺後期患者的減重及健康促進成效。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中皓(2004)。身心障礙者對運動休閒參與動機及動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醒吾學報。27,115-140。

    行政院主計處(2009)。2009性別圖像。臺北:行政院。

    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2007)。臺北:內政部。

    更生復健服務中心。臺北市。民99年5月1日。取自:http://odh.oceantaiwan.com/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臺北:偉華。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沈永欽(2002)。臺中市肢體障礙者從事休閒活動型態之質化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晉成(1995)。小兒麻痺患者之下肢支架改進設計。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碩士論文。

    柯福財(2006)。高雄市家庭休閒活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

    林貝遙(2006)。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患者輔具使用特性和臨床症狀相關性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永華(2004)。肢體障礙者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珊(2005)。肢體障礙女人之母職實踐。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硯農、許啟揚、王乾勇、張光華、劉燦宏(2009)。健康促進計劃對過重之小兒麻痺患者的影響。臺灣復健醫學雜誌,37(2),91-97。

    周月清(1997)。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討。臺北:五南。

    周月清(2000)。身心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周海娟(1980)。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周芸慧(2010)。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以北部大學為例。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林宏熾(2001)。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臺北:五南。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官德財(2003)。肢體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松齡(2006)。休閒活動設計與規劃。臺北:揚智。

    胡雅各(1992)。腦性麻痺兒童休閒活動之輔導。特教園丁,8(2),8-11。

    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屏東縣。民99年5月1日。取自:http://61.222.230.206/vhome/index.jsp

    金桐(2002)無障礙環境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7,178-186。

    修慧蘭(1985)。臺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振興醫院。臺北市。民99年5月1日。取自:http://www.chgh.org.tw/

    耿士榮(2007)。肢體障礙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生活品質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涼(2009)。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策略過程 : 以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為例。國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欣宏、高雅鈴(2010)。大專院校教職員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院校教職員為例。屏東教大體育學報,13,201-211。

    陳佩菁(2003)。高雄市中等學校肢體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竹(2001)。肢體障礙者戶外休閒活動設施及空間設計準則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瀅(2010) 。高雄都會公園無障礙環境品質調查及改善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雲(2001)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彎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娟娟(2005)。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第五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

    陳俊成(2007) 。以活體氫磁振頻譜研究補充肉鹼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患者骨骼肌中新陳代謝物含量及復健運動表現的影響。元培科技大學影像醫學研究碩士論文。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臺北,淑馨。

    陳豔麗(2002)。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青(2005)。臺中縣成人肢體障礙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教育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陸大康、黃純德(2007) 。旅館無障礙客房之現況探索。身心障礙研究,5(3), 164- 177。

    郭惠瑜(2006)。右腳告白-一位肢體障礙社會工作學習者的生命書寫與主體實踐。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智鈞(2005)。臺北都會區老年人健康知識與其休閒活動參與情形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傅元幟(2004)。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琦(2004)。聽障者休閒參與對其心理及行為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巧芬(2000)。護理實習學生休閒、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關係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坤雲(2003)。臺灣地區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以1996年臺灣老年人休閒活動調查結果做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彥、鍾思嘉(1984)。老人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7,119-143。

    黃旐濤、吳正華、戴章洲、蔡芳文、賴添福、詹貌等著(2009)。老人退休生活規劃。臺北:五南。

    黃曉琪(2008)。國小肢體障礙學童休閒活動型態、動機及阻礙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

    彰化喜樂保育院。彰化縣。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www.joyce929.org.tw/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9)。臺北市居住空間通用設計指南。臺北:臺北市政府。

    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醫學史工作室(2001)。臺灣根除小兒麻痺症紀實。臺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鄧相揚(2003)。愛在福爾摩沙。臺中:晨星。

    鄧碧珠(2009)。不同社會階層家庭國外旅遊支出之世代分析。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蔡宗武、 洪榮照 (2009)。國小啟智班教師休閒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態度之研究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9。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蔡長清、劉修祥與黃淑貞(2001)。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

    蔡智勇(2008)。肢體障礙者旅遊阻礙與旅遊行爲。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4),58-68。

    鄭婷尹(2010)。小兒麻痺患者合併症風險之探討。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維杉(2002)。現代休閒活動參與之社會學分析。台東師院學報,13,77-106。

    謝明勳(2006)。肢體障礙者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相關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金鐘(2010)。無障礙環境的建構已刻不容緩。取自: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990104.html

    聯合國人權宣言(1948) 。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2006)。

    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76)。

    嚴祖弘(2001) 。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英文部份:
    Argyle, M. (199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Compton & other.(1981).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Varriers to leisure: a Literature review. North Texas State Univ, Denton. Div.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 REIC, NO. ED215,542.

    Crawford,Jackson & Godbey(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13(4),pp.309-320.

    Edginton , Hudson, (1992). Leisure programming : concepts, trend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Dubuque, Iowa : Brown & Benchmark.

    Henderson , K.A.(1995).Woman’s leisure : more truth than facts.World Leisure Recreation 37, 9-13.

    Horna,(1993). Married life and leisure: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couples.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35(3), pp.17-21.

    Jackson, Crawford, Godbey(1993) .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5(1), pp.1-11.

    Jackson & Dunn,(1988).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31-45.

    Kennedy, D. W., Austin, D. R., & Smith, R. W.(1987). Special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BS College.

    Lavery(1975). The Demand for Recreation: A Review of Studies.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Vol.46,(2),pp.185-200

    Mactavish, J., Schleien, S. & Tabourne, C., “Pattern of family recreation in familes that include children with a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1997, pp.21-46.

    Maynard, M. (1983). Cross-nationalIissue Related to Labor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vised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 on leisue and work continuum for special population groups(March 1983) .ERIC NO. ED238 210.

    Shaw, S. M. (1985). The meaning of leisure in everyday life. Leisure Sciences, 7, 1-24.

    Shaw, S. M. (1992). Body image among adolescent women: The role of sports and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6, 349-357.

    Shaw, S. M. (1992). Dereifying family leisure: An examination of women’s and men’s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family time. Leisure Sciences, 14, 271-286.

    Siegenthaler, K.L.;O'Dell,I. (1998). Meeting the leisure needs of families. Parks & Recreation. 33(12), 38-4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