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思婷
論文名稱: 來自遠方的禮物-「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紀錄片
指導教授: 黃均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歐樂思史惟亮華歐學社東亞研究院紀錄片製作
英文關鍵詞: Alois Osterwalder, SHIH Wei-liang, Chinese-European Study Group, Ostasien-Institut, Documentar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82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4年臺灣音樂家史惟亮與瑞士籍神父歐樂思,在波昂成立「華歐學社」(Chinese-European Study Group),此單位以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為宗旨,兩人在此段合作而衍生之文物稱為「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然而於1977年史惟亮過世後,歐樂思與臺灣不再有連繫,使此段歷史鮮為人知。
    本研究以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回溯史惟亮與歐樂思如何透過接納和參與他人文化而產生跨國界的連結,並在過程中努力完成各自所追求的理想。再者,透過自身觀點反思保存文物之意義,進而讓觀者對此議題產生感受與省思。本論文首先爬梳史料並參考相關紀錄片,再將前述探討轉化為製作理念與規劃,並紀錄拍攝之各項作業,包含前期規劃以及後製剪接之歷程,補足無法收錄於影片的細節。

    In 1964, SHIH Wei-liang and Alois Osterwalder from Steyler Missinaries organized “Chinese-European Study Group” in Bonn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 with music 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The archives derived from the cooperation are called “Alois Osterwalder Collection of the SHIH Wei-Liang Archive”. Since SHIH passed away in 1977, Alois no longer had connection with Taiwan. Therefore, it is rarely known about this history period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This study filmed as documentary, tried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the mus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world, as well as the life track of SHIH and Alois. Ultimately, expects to review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histories, and bring more experience for viewers. This thesis supported by the documentary, through the detailed coverages and explanation of the motivation and concept planning, as well as pre-production and editorial process of the film.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凡例 v 目次 vi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歐樂思─史惟亮檔案」內容 6 第二章 製作規劃 25 第一節 文獻探討 25 第二節 影片製作理念 31 第三章 前置作業 35 第一節 製作流程 35 第二節 拍攝時程 36 第三節 拍攝對象 38 第四節 拍攝地點 44 第四章 後製剪接 48 第一節 影音素材管理48 第二節 剪接規劃 51 第三節 音樂選用 53 第四節 影像處理 56 第五節 聲音處理 59 第五章 結論 60 附錄一 影片規劃與時程表 63 附錄二 拍攝器材表 64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節錄)65 參考資料 82

    一、 中文專書

    史惟亮。《新音樂》。臺北:愛樂書店,1965。

    ______。《浮雲歌—旅歐音樂散記》。臺北:愛樂書店,1965。

    ______。《一個中國人在歐洲》。臺北:文星書店,1966。

    ______。《論民歌》。臺北:幼獅書店,1967。

    ______。《論音樂形式》。臺北:幼獅書店,1967。

    ______。《畫中的音樂歷史》。臺北:幼獅書店,1967。

    ______。《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臺北:希望出版社,1971。

    ______。《一個音樂家的畫像:史惟亮先生紀念集》。臺北:幼獅書店,1978。

    ______。《音樂向歷史求證》。臺北:中華書局,1985。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出版社(時報),1979。

    丘延亮。《極目田野》。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

    許常惠。《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1992。

    吳榮順、謝宜文。《客家山歌-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二)》。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

    吳嘉瑜。《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僧》。臺北:時報文化,2002。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2003。

    吳榮順。《重返部落 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一)花蓮縣阿美族音樂篇》。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0。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臺北:三民,2015。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臺北:遠足文化,2015。

    二、 翻譯專書

    Bordwell, D. &Thompson, K《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Original: Film Art-An Introduction),曾偉禎譯。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6。

    Burch, N《電影理論與實踐》李天鐸、劉現成譯。臺北:遠流,1997。

    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Story :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 譯。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社。2014。

    Michael, Rabiger《製作紀錄片【全新增訂第五版】》(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5th ed.)。王亞維、喻溟 譯。臺北:遠流,2016。

    Walter Murch《剪接的法則》(In the blink of an eye : a perspective on film editing)。夏彤 譯。臺北:原點出版。2017。

    三、 學術期刊

    史惟亮。〈音樂圖書館的理想和實踐〉。《功學月刊》第65期,1965。

    ______。〈音樂圖書館的工作報告〉。《愛樂月刊》第01期,1966。

    王慰慈。〈臺灣紀錄片的類型與發展分析 – 以 Bill Nichols 的六種模式為
    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第20期,2003。

    陳俊斌。〈「民歌」再思考:從《重返部落》談起〉。《民俗曲藝》178期,2012。

    黃均人。〈淺論音樂檔案的保存策略與方法:以《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的工作為例〉。《音樂研究》第26期,2017。

    戴麗雪。〈1968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美濃客家〈催眠歌〉研究〉。《音樂研究》第26期,2017。

    四、 學術論文

    張怡仙。〈民國五十六年民歌採集運動始末及成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吳嘉瑜。〈史惟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斐雯。〈西洋嚴肅音樂在臺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1999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孫芝君。〈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始末探索—兼從音樂圖書館立場看「民歌採集運動」意涵〉。《2001年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2。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冠如。〈臺灣音樂活動斷代之研究─1960 至 1969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呂邠。〈呂錦明民歌採集與合唱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陳詩婷。〈史惟亮再探與多媒體紀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亭卉。〈許常惠的音樂行腳:「民歌採集運動」、「民族音樂調查隊」、「彰化縣民俗曲藝田野調查」之影音呈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依辰。〈史惟亮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紀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阮琬琪。〈從《歐樂思-史惟亮檔案》探華歐學社音樂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組碩士學位論文,2016。

    劉馨茹。〈「神明的匠師」在臺灣-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紀錄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陳映璇。〈《聽,1967》-〈歐樂思-史惟亮檔案〉重返部落影音紀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黃佩君。〈傳承・蛻變《亞洲迴聲》音樂會紀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五、 影音資料

    (一) 紀錄片
    林君城。《紅塵中的苦行僧-史惟亮》。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

    陳安琪。《三生三世聶華苓》。台聖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3。

    Bálint RÉVÉSZ。《借問阿嬤》(Granny Project)。Gallivant Film & Új Budapest Filmstudió。2017。

    林子穎。《華人作家系列lll:坐看雲起時》。香港電臺。2019。

    (二) 音樂資料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史惟亮逝世三十年週年紀念音樂會》。2004。

    風潮音樂。《美濃人美濃歌 / 客家山歌現場紀實》。1997。

    六、 數位資料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http://musiciantw.ncfta.gov.tw/。

    〈史惟亮音樂數位典藏計畫〉。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wlsh/index.html。

    〈李泰祥-臺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 http://lth.e-lib.nctu.edu.tw/bio-1.ht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簡介〉http://music.tnua.edu.tw/music/teacher/vocal.html。

    〈重返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草原民歌〉學術研討會實況錄影(1、2、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guUhwrQ。

    〈臺灣客籍作曲家-徐頌仁小傳〉於〈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客家雲〉。
    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3726。

    七、 其他

    黃淑娟報告。The Society of the Devine Word and the East Asia Research Institute: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Taiwanese composer Shih Wei-Liang。《2013 TELDAP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臺北,2013年03月16日。

    歐樂思報告。Statement on Shih Wei-Liang’s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ACE) in Germany。《2013 TELDAP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臺北,2013年03月16日。

    世界影音遺產日關懷座談暨歐樂思講座成立大會手冊。臺北,2013年10月28日。

    民歌採集運動50周年特展系列【世界影音遺產日】關懷座談手冊。臺北,2017年10月27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