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冠良 |
---|---|
論文名稱: |
<東算抄>之內容分析 |
指導教授: | 洪萬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東算抄 、東國 、朝鮮 、算學啟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國」是朝鮮的別稱,很明顯的是以「中國」為座標原點,在文化的交流上,韓國曾像海綿般地大量汲取中國的文明,並恪守與中國之間的藩屬關係。在這樣的關係底下,韓國人並不是「被動」地承接外來文化,而是透過「主動」地學習,積極地轉化與創新,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文化風格,本論文是由算學的角度切入,來探討朝鮮算學-「東算」的自主與轉化。
筆者以《東算抄》為例,來印證東算在經過世宗的奠基及肅宗的整備之後,所呈現出的張力。朝鮮算學可說是以《九章算術》、《楊輝算法》、《算學啟蒙》、《詳明算法》為基本核心,於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再加入《算法統宗》,形成東算整備期算學內容的主要元素。東算家把這些元素融合成新的「化合物」。
《東算抄》雖以《算學啟蒙》的架構為參考依據,「門」面相似,「內裝」有所差異。主要由《算學啟蒙》、《算法統宗》中收錄數學題目,但其在解法上採取一題多解、靈活變換的方式,在題目類型上利用「已知」及「求解」的變換,創造出更多樣化的問題。再者,雖然參考了《算法統宗》,不過,卻未被其歌訣及珠算所影響,保存了籌算的優點。另一方面,對「率」的掌握,有優於中算家之處。在「勾股」、「開方術」、「方程術」方面,亦有相當的發展,可看出東算家以幾何問題建構出高次方程,並利用純熟的「開方術」來解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可從中窺見「天元術」的保存。
《東算抄》的成書時間恰為朝鮮算學整備期之尾聲,從其中已經可以約略看出「承先啟後」的樣貌,自世宗奠基期時所開創的成果,由《東算抄》中看到了「傳統」的保存,亦看見了「前瞻」的契機。
一、 史料
1、 韓國.金容雲編,《籌學入格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2、 韓國.金容雲編,《籌學先生案》,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3、 朝鮮.《東算抄》,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 數學篇(8)》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4、 朝鮮.洪正夏,《九一集》,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 數學篇(2)》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5、 韓國.崔錫鼎,《九數略》,收入金容雲主編 ,《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1)》,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6、 朝鮮.趙泰耉,《籌書管見》,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 數學篇(2)》,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7、 朝鮮.慶善徵,《默思集算法》,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 數學篇(1)》,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
8、 韓國.朝鮮史學會編輯,《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京城府:朝鮮史學會,1930。
9、 韓國.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經國大典》,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10、 韓國.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經國大典註解》,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11、 魏.劉徽注、唐.李淳風釋,《九章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2、 南宋.楊輝,《楊輝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3、 元.朱世傑,《算學啟蒙》,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4、 元.安止齋,《詳明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5、 明.王文素《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 明‧程大位,《算法統宗》,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7、 梅榮照、李兆華主編,《算法統宗校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18、 清.康熙御製,《數理精蘊》,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三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二、 近人著作
1、 金容雲、金容局共著,《韓国數學史》(日文),東京:槙書店,1978。
2、 王文珮,《楊輝算書探微:一個HPM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8月。
3、 王連發,《明代顧應祥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4、 王大任、林秋山主編,《中韓文化論集 第三輯、第四輯》,臺北市:中華學術院韓國研究所,1975。
5、 王澎宇,《也是歷史-韓國》,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6、 丘明光著,《中國古代度量衡》,台北:臺灣商務印館,1995年。
7、 平山 諦著,《關孝和》東京:恆星社,1988。
8、 孔國平著,《李冶朱世杰與金元數學》,石家莊市:河北科技,2000。
9、 任正爀編著,《朝鮮の科學と技術》,東京:明石書店,1993。
10、 李約瑟著(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中華科學文明史(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四冊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12、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五冊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13、 曲安京主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數學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4、 曲安京、紀志剛、王榮彬著,《中國古代數理天文學探析》,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15、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台北:正中書局,1961。
16、 李成茂著(楊秀芝譯),《朝鮮初期兩班研究》,台北:韓國研究學會出版,1996。
17、 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5。
18、 李建宗,《朝鮮算學家∙慶善徵《默思集算法》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19、 李人言,《中國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20、 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一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0。
21、 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二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
22、 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三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2。
23、 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24、 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五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25、 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七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
26、 李迪主編,《中國數學通史》宋元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27、 李迪、查永平編,《中國歷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8、 李繼閔,《《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29、 李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75。
30、 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31、 何芳川、萬明著,《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台北:臺灣商務印館,1998。
32、 杜瑞芝主編,《數學史辭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3、 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4、 吳秉鴻,《李尚爀《借根方蒙求》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35、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卷九,北京,中華書局,1980。
36、 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7、 林倉億,《中國清代1723~1820年的借根方與天元術》,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8、 林肯輝,《《書計瑣錄》之內容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39、 金容雲、金容局共著,《韓國數學史》(日文),東京:槙書店,1978。
40、 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
41、 洪萬生,《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9。
42、 徐洪嵐編著,《中、日、朝三國歷史年表》,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
43、 袁遠開、週瀚光主編《中國科學思想史》,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4、 席澤宗著,《科學史八講》,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45、 紀志剛,《南北朝隋唐數學》,石家庄: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6、 孫宏安,《楊輝算法譯註》,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47、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48、 葉吉海,《李朝世宗時期的朝鮮算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49、 葉泉宏撰,《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一三六八-一四八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50、 董芳成,《從「啟蒙」觀點看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51、 粱宗巨著,《數學歷史典故》,台北:九章出版社,1998。
52、 粱宗巨著,《世界數學通史》,瀋陽:遼寧出版社,2001。
53、 黃武雄編,《中西數學簡史》,台北:人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54、 華羅庚,《從楊輝三角談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55、 華羅庚,《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56、 華羅庚、蘇步青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57、 勞斯.鮑爾著(楊應辰譯),《數學遊戲與欣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8、 楊碧川編著,《昭明歷史手冊》,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
59、 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60、 張奠宙著,《組合數學方興未艾》,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61、 張靜芬著,《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台北:臺灣商務印館,1995。
62、 張勉之著,《文明的推手-中國四大發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63、 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出版社,1995。
64、 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台北:臺灣商務印館,1995。
65、 郭書春、劉鈍點校,《算經十書》,台北:九章出版社,2001。
66、 圖書刊行會編,《中國.朝鮮地名異稱辭典》(日文),東京:圖書刊行會,1993。
67、 陳美東、杜石然、金秋鵬、范楚玉著,《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台北:明文出版社,1992。
68、 陳九金、楊怡著,《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台北:臺灣商務印館,1995。
69、 陳威男,《明代算書《算法統宗》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8月。
70、 陳敏皓,《《同文算指》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8月。
71、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72、 劉鈍,《大哉言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73、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74、 藪內清,《中國數學史》,陳瑞明譯,台北:南宏圖書出版社,1984。
75、 《新編圖書世界歷史(7)》,台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76、 《韓國》,台北:協和國際多媒體股分有限公司,2002。
77、 Allen G. Debus著(任定成、朱傳方、周雁翎、劉鶴玲譯),《科學與歷史-一個化學論者的評價》,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78、 A.N.Whitehead著(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79、 Denis Guedj著(漢斯譯),《鸚鵡定理-跨越兩千年的數學之旅》,台北:究竟出版社,2003。
80、 Georg G. Iggers著(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
81、 Stephen Jay Gould著(程樹德譯),《達爾文大震撼-聽聽古爾徳怎麼說》台北:天下文化,2001。
三、 期刊或專文
1、 川原秀城,〈東算と天元術–一七世紀中期~一八世紀初期の朝鮮數學〉,《朝鮮學報》第一百六十九輯(1998),頁35-71。
2、 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28-47。
3、 孔國平,〈《算學啟蒙》的流傳與影響〉,《李冶、朱世傑與金元數學》(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頁360-362。
4、 李元淳,〈朝中圖書交流瞥見〉,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編,《韓國研究論叢》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245-272。
5、 李伯春,〈漢語區的數學交流〉,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1993年),頁68-74。
6、 李儼,〈從中國算學史上看中朝文化交流〉,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559-563。
7、 金容雲,〈《九一集》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2)》(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頁2-5。
8、 金容雲,〈《東算抄》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2)》(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頁2-3。
9、 金容雲,〈泛範式與李朝數學〉,劉鈍、韓琦等編,《科史傳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185-200。本文由郝劉祥譯自Kim Yong Woon,“Pan-paradigm and Korean Mathematics in the Choson Dynasty”, Korea Journal, March 1986.
10、 金虎俊,〈歷史上的中國天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16卷,第4期(1995年),頁3-7。
11、 金虎俊,〈《九章算術》、《綴術》與朝鮮半島古代數學教育〉,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聯合出版,1993年),頁64-67。
12、 金虎俊,〈歷史上的中國天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16卷,第4期(1995年),頁3-7。
13、 洪萬生,〈文化多樣性與輝格式史觀-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有感〉,《科技報導》十二月號第十八、十九版,2001年。
14、 洪萬生,〈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二期(2002年),頁297-324。
15、 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vs.何國柱〉,漢學研究中心,《漢學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總第41號),2002。
16、 洪萬生,〈數學文化的交流與程序性知識〉,提交「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第三屆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
17、 洪萬生,〈中日韓數學文化交流的歷史問題〉,王玉豊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論文集(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年),頁61-72。
18、 洪萬生,〈東算史研究與歷史論述之主體性〉,《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十六期 ,頁73-76。
19、 洪萬生,〈如何在課堂上使用數學史?〉,《HPM通訊》第一卷第一期1998。
20、 洪萬生,〈HPM隨筆(二): 數學史與數學的教與學 〉,《HPM通訊》第二卷第四期,1999。
21、 洪萬生,〈如何詮釋數學文本?〉,《HPM通訊》第三卷第六、七期合刊,2000。
22、 洪萬生,〈數學文本與問題意識〉,《HPM通訊》第五卷第一期,2002。
23、 紀志剛,〈隋唐時代的中外數學交流〉,收入王渝生、劉頓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之《南北朝隋唐數學》(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頁356-365。
24、 馮立昇,〈中國幻方的起源問題〉,李迪主編,《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台北:九章出版社聯合出版,1993年),頁10-18。
25、 郭世榮,〈論《算法統宗》的資料來源〉,收入《數學史研究文集》第四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頁165-170。
26、 郭世榮,〈方中通《數度衍》中所見的約瑟夫斯問題〉,收入《自然科學史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一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頁49-55。
27、 錢寶琮,〈增乘開方法的歷史發展〉,收入錢寶琮等著,《宋元數學史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頁36-59。
28、 錢寶琮,〈朱世傑的垛積招差術〉,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5)》(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頁218-227。
29、 錢寶琮,〈楊輝〉,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311-318。
30、 陳尚勝,〈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與中國記聞-兼論《朝天錄》和《燕行錄》的資料價值〉,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海交史研究》第二期(福建: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2001)頁38-54。
31、 蔣復璁,〈中韓書緣〉,董作賓等著,《中韓文化論集(一)》(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頁275-294。
32、 鄒大海,《算學啟蒙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1119-1121。
33、 蘇意雯,〈從一封函札看中韓儒家明算者的交流〉,《HPM通訊》第四卷第八、九期( 2001),頁3-6。
34、 Feng Lisheng (2001).“Spreading of Suanxue Qimeng《算學啟蒙》and Its Influence in Japan and Korea”, presented to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October 9-12,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5、 Horng , Wann-Sheng (2002).“Sino-Korean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Texts in the 19thCentury:A Case Study of Nam Pyong-gil’s Kugo Sulyo Tohae”,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12-2:87-99.
36、 Kim , Yung Sik (1998).“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Korean Science”,Osiris,13:48-79.
37、 Kim , Yong Woon (1973).“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Ⅰ)”, Korea Journal(July):16-23.
38、 Kim , Yong Woon (1973).“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Ⅱ)”,Korea Journal(August):27-32.
39、 Kim , Yong Woon (1973).“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Ⅲ)”,Korea Journal(September):35-39.
40、 Li Wenlin , Xu Zelin and Feng Lisheng (1999).“Mathemat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9-1:73-83.
四、 網際網路(WWW)
1、 http://210.115.49.23/~kumgang/ch/contents/name1.html(金昌集)
2、 http://www3.lib.nccu.edu.tw/documents/classify2/100.pdf(金昌翕)
3、 洪萬生主持,「數學史與數學教育」(http://math.ntnu.edu.tw/~horng/history/history.html)
五、 圖片來源
1、華羅庚、蘇步青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2、《新編圖書世界歷史(7)》,台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3、《韓國》,台北:協和國際多媒體股分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