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金雅瑩
論文名稱: 臺灣於中國大陸設置辦事處之可行模式
The Feasible Model for Setting Up Office in Mainland China by Taiwan
指導教授: 施人英
Shih, Jen-Ying
高聖惕
Gau, Sheng-T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Global Business and Strate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兩岸關係馬英九政府辦事處中國大陸臺商臺灣留學生
英文關鍵詞: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Ma’s government, set up office, mainland China, Taiwanese businessmen, Taiwanese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顧兩岸發展歷史,自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以來,兩岸人民、經貿和文教交流復始,彼此往來與互動日益繁盛,而隨著兩岸交往與交流至一定的廣度與深度後,必然會使得兩岸互動與作業的「需求」增加。

    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臺執政之後,中共對臺態度開始轉為和善,而臺灣的大陸政策亦不斷擴大與開放,海基會與海協會再度恢復會談。在今日兩岸關係此種「經熱,政也熱」之氛圍下,為了處理因為彼此交流熱絡所衍生的兩岸事務,兩岸雙方開始就設置辦事處之議題進行對話與討論,以期達到服務兩岸人民之目的。

    本文主要探討之目的,即是一旦臺灣於中國大陸設置辦事處,此辦事處應具備何種職能。筆者參照過去歷史與當代關於設置「辦事處」之經驗,並且透過訪問長期居住於中國大陸之臺商、臺籍幹部與臺灣留學生,瞭解到臺灣確實有其「需要」和「必要」於中國大陸設置常駐性辦事處,以協助處理那些長期在中國大陸生活之臺灣民眾的問題與需求。最後,筆者規劃出一個可行的辦事處模式,希冀日後能夠作為臺灣於中國大陸設置辦事處之參考。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 the interactions and exchanges of the two sides’ people, activities of trade, culture and education have restarted and become more prosperous since Taiwan’s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open policy to Taiwanese which allowed them to visit their relatives in mainland China in 1987. As the contacts and exchanges of the cross-strait growing to a certain breadth and depth,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 of the two sides must be increased.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has been cultivating ties with mainland China since winning the election in 2008 so that the attitude of mainland China has turned to friendly instead of hostility as well. Taiwan’ s China policy has continued to expand and open, especially the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and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ve restarted to dialogize and negotiate since 2008. In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 nowadays, this situation of “both economy and politics boom”, the two sides began to discuss the issues of setting up office for dealing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affairs which derived from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s of each other. They hop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ervicing people of the both sides by setting up office for handling their affairs.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feasible model of office for Taiwan. I referred to the past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samples of setting up offices, and I also interviewed some Taiwanese who have long stayed in mainland China for business, working, and studying. It’s necessary to setting up a permanent office in mainland China by Taiwan for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aiwanese. Finally,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a feasible model of the office as a reference by Taiwan’s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etting up a permanent office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5 第三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辦事處之意涵 15 第二節 兩岸關係發展 19 第三節 兩岸法制比較 30 第三章 兩岸關係之演變 32 第一節 兩岸關係與政策發展 32 第二節 兩岸法規分析 44 第三節 民意的變化 52 第四章 臺灣與其他國家(地區)交流情況 56 第一節 外交與領事關係 56 第二節 臺美關係 60 第三節 臺日關係 62 第四節 臺灣人在中國大陸 64 第五章 設置辦事處之可行模式 83 第一節 經驗參照 84 第二節 臺灣辦事處可行模式 100 第六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05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英文部分 119 附錄 120 附錄一 兩岸有關「互設辦事處」之新聞報導與內容 120 附錄二 臺商、臺籍幹部和臺灣留學生之訪談記錄 125

    中文部分:
    才家瑞(1999)。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其在實踐中的發展。理論與現代化(北京),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7)。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998)。中國臺灣問題。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二版)(1997)。北京:法律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2003)。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2004)。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2005)。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2006)。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2007)。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2008)。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印(2006)。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組織規程,外交法規彙編。臺北: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中華民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印(2006)。「亞東關係協會組織規程」及「亞東關係協會組織及職掌」,外交法規彙編。臺北: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王人傑(1992)。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國際關係。臺北:商務。
    王泰銓(1997)。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臺北:五南。
    王泰銓、謝國廉(1997)。「九七」後我駐港機構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論我邦交國駐港機構之法律地位。中國大陸研究,40(11),頁11。
    王智盛(2008)。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國家安全分析:以「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鐵崖、陳體強譯(1981)。奧本海國際法,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丘宏達(2006)。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
    包宗和主編(2009)。國際關係辭典。臺北:五南。
    外交部(1992)。外交報告書,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臺北:外交部。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2004)。外交法規彙編。臺北:外交部條法司。
    朱建民(1977)。外交與外交關係。臺北:正中。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中華科技整合研究會。
    朱新民、洪中明(1992)。衝突?整合?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1988-1992)。臺北:永然。
    朱維究、王崇理(2003)。海峽兩岸關係政策與法律研究。臺北:海峽學術。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第15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港澳事務法規彙編。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臺灣心 港澳情─臺港澳交流Q&A。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1)。大陸工作法規彙編。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何振盛、劉性仁(2006)。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中澳門角色的新定位。展望與探索,4(6),頁66-67。
    佛里曼(Friedman, T. L.)著(2007)。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楊振富、潘勛譯)。臺北:雅言文化出版公司。
    吳天明(1999)。兩岸法律衝突與區際衝突法之研究─兼論港澳關係。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志良(1999)。澳門政治發展史。上海:新華書店。
    吳新興(1998)。海峽兩岸交流。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世源(1998)。澳門一九九九。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家泉(2005)。當前臺海形勢和中共中央對臺政策新思維探討。中國評論(香港),8月號,頁18-32。
    貝里奇(Berridge, G. R.)、詹姆斯(James, A.)著(2008)。外交辭典(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高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杭廷頓(Huntington, S. P.)著(2008)。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劉軍寧譯)。臺北:五南(二版)。
    林碧炤、林正義(2009)。美中臺關係總體驗:臺灣關係法30年,臺北:巨流。
    姜皇池(2009)。從《臺灣關係法》剖析臺灣之法律地位,美中臺關係總體檢:臺灣關係法30年。臺北:巨流。
    施逸銘(2001)。中共對港之研究:1997-2000。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敏政(2009)。從兩岸治理剖析兩會運作機制:對海基與海協兩會朝準非政府組織發展之剖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東海(2006)。臺商權益保障之路仍待努力。展望與探索,4(10),頁5-6。
    海協兩岸關係協會編(2003)。兩岸對話與談判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九州。
    耿曙、林瑞華(2007)。制度環境與協會效能:大陸臺商協會的個案研究。臺灣政治學刊,11(2),頁14-15。
    馬英九(1992)。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崔建樹(2007)。歷史學與國際關係研究。國際政治研究,1。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業強。
    張五岳(2007)。處理兩岸事務專責機構的演變,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臺北:遠景基金會。
    張麟徵(1990)。務實外交─政策與理論之解析。問題與研究,29(12),頁62。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
    莊美蓮(1999)。「基礎條約」與兩德邁向統一的關係。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惠祐(2007)。兩岸交流政策與法律。臺北,華泰文化。
    郭石城研究主持、孟昭昶、藍月素、翁明賢研究助理(1995)。統一前東、西德交流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郭華倫(1982)。關於研究中國大陸問題之方法。中共問題論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郭瑞華(2004)。中共對臺工作組織體系概論(修訂二版)。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陳長文、謝英士(2009)。法治是兩岸共創新局的基石。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臺北:遠景基金會。
    陳偉華(2003)。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
    陳榮傳(2003)。兩岸法律衝突的現況與實務。臺北:學林文化。
    焦洪昌編(2007)。港澳基本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費孝通(2001)。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文庫。
    黃昆輝(1993)。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臺北:行政院陸委會。
    黃奎博(2009)。從「零和」走向「雙贏」:我國活路外交的戰略轉折。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臺北:遠景基金會。
    黃剛(1990)。文獻析述:中華民國/臺灣與美國間關係運作之建制(1979-1999)。臺北:政治大學國研中心。
    楊立憲(1998)。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談判主張及其演變。臺灣研究(北京),4。
    楊開煌(2002)。兩岸關係評述。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下)。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楊開煌(2009)。中共對兩岸互設辦事處議題之分析。中共研究,43(6),頁30-36。
    楊開煌(2009)。對臺政策30年:從和平統一而和平發展。海峽評論,217。
    楊傳裕(1988)。東西德間「條約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春山(1991)。臺海兩岸交流之檢討。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臺北:民主基金會。
    劉性仁(2002)。兩岸主權爭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東原(2005)。大陸臺商人身安全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劉興漢、周祝瑛等著(2000)。大陸高等學校招收臺生制度之相關研究(期末報告)。臺北:教育部高教司。
    劉麗娟(2008)。「助手」或「黑手」?大陸臺資企業協會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發展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潘錫堂(2000)。從澳門移轉看澳門問題與臺澳陸關係。政策月刊,58,頁61。
    蔡政文、林嘉誠(1989)。臺海兩岸政治關係。臺北: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
    蔡瑋(2000)。中共的涉臺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臺北:風雲論壇。
    衛民(1993)。中華民國的雙邊外交:功能主義外交的檢討。臺北:業強。
    鄭宇碩、岳經綸(1999)。香港與兩岸互動及其相互影響:香港回歸兩年來的觀察與評估。臺北:遠景基金會。
    蕭新煌(2002)。新世紀的沉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臺北:新自然主義。
    賽德曼(Seidman, I.)著(2009)。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李政賢譯)。臺北:五南。
    韓念龍編(1988)。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藍天主編(1997)。「一國兩制」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魏鏞(2002)。兩岸關係互動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蘇起、張良任(1996)。兩岸文化交流:理念、歷程與展望。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蘇誌盟(1997)。會議外交與國際環保運動。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取自:http://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聯合網站,取自:http://www.taiwanembassy.org/dept.asp?mp=2&codemeta=locationIDE
    中華民國教育部大陸事務工作小組「業務簡介」,取自:http://www.edu.tw/mainland/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356
    中國大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取自:http://www.gwytb.gov.cn/tbjs/zyzz.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28/list.html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取自: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陸委會「2008年兩岸關係國內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2009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mac.gov.tw/fp.asp?fpage=cp&xItem=53675&ctNode=5649&mp=1
    行政院陸委會「2009年兩岸關係國內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2010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3767&ctNode=6333&mp=1
    江陳會四次會談共簽署之協議。2010年12月取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7145&CtNode=5710&mp=1
    兩岸60年來守派官員互駐(2009)。2009年10月26日,新華澳報網路版,取自: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39510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取自:http://www.sef.org.tw
    財政部統計資料庫,取自:http://web01.mof.gov.tw/njswww/jsp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t2
    臺旅會海旅會將互設機構,兩岸首個准官方機構(2009)。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720/1938583.html
    臺商社群對兩岸互設辦事處的看法(2009)。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57。取自: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0869881
    鄧岱賢(2006)。保障臺商權益 兩岸合作雙贏。2006年10月2日,中央日報網路版,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5/NS-C-095-343.htm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取自: http://treaties.un.org/Pages/ViewDetails.aspx?src=UNTSONLINE&tabid=2&mtdsg_no=III-3&chapter=3&lang=en#Participants

    報紙資料
    王玉燕(2008年6月14日)。兩會互設辦事處?孫亞夫:互設機構 細節待協商。 聯合報,A4版。
    王銘義、徐尚禮(2008年6月13日)。江陳共識 兩會互設辦事處。中國時報,A1版。
    王銘義、陳洛薇(2009年5月20日)。總統明講 兩岸互設辦事處 可討論了。中國時報,A6版。
    王銘義(2010年9月7日)。蔡武提文化協議 我倡設辦事處。中國時報,A14版。
    朱婉寧(2010年6月30日)。互設辦事處 貿協、貿促會 可望打頭陣。聯合報,A4版。
    何榮幸、徐尚禮、王銘義、林庭瑤(2008年6月13日)。互設辦事處 陳提議 江加碼。中國時報,A2版。
    何榮幸、徐尚禮(2008年6月13日)。前線衝太快?效應未可知。中國時報,A2版。
    何蕙安(2010年2月9日)。兩岸協商 愈走愈艱辛。經濟日報,A3版。
    李志德(2008年5月24日)。國臺辦:開放的都能談。聯合報,A4版。
    李志德(2008年5月24日)。賴幸媛:兩會派員常駐 不排除登陸。聯合報,A4版。
    李志德(2009年5月9日)。馬拋出 兩岸可互設機構。聯合報,A1版。
    林庭瑤(2008年6月13日)。兩會設點 洪奇昌任內就想做。中國時報,A2版。
    林庭瑤(2009年5月9日)。馬促兩岸互設辦事處。經濟日報,A8版。
    林海(2010年9月4日)。澳門 擬在臺設辦事處。經濟日報,A11版。
    林河名、林新輝(2009年5月9日)。林濁水:若對等 有助關係正常化。聯合報,A2版。
    施曉光(2009年6月11日)。兩岸互設辦事處 綠問算不算大使館。自由時報,A3版。
    徐銀磯(2009年5月27日)。兩會互設辦事處 逾7成民眾贊成(2009)。工商時報,A2版。
    徐銀磯(2010年2月9日)。江丙坤:兩會互設辦事處 待政府批准。中國時報,A12版。
    陳東旭(2009年7月13日)。憑學測上大陸大學 陸委會贊同。聯合報,A11版。
    陳俍任、李順德、陳東旭(2009年10月24日)。破天荒!兩岸將互設辦事處。世界日報,A1版。
    黃如萍、白德華(2010年5月5日)。六十年頭一遭 臺旅會北京掛牌 兩岸官方首次。中國時報,A13版。
    黃國樑(2009年5月26日)。76%贊成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聯合晚報,A4版。
    賀靜萍、李道成(2008年6月13日)。兩會互設辦事機構 辦旅簽。工商時報,A3版。
    雷盈、林庭瑤(2009年10月15日)。曾蔭權:港將在臺設辦事處。經濟日報,A11版。
    劉馥瑜、康彰榮(2010年6月30日)。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工商時報,A2版。
    賴錦宏(2009年10月28日)。兩岸媒體互設辦事處 腳步近。經濟日報,A9版。
    藍孝威(2009年5月14日)。兩會互設機構 大陸願意協商。聯合報,A9版。
    顏瓊玉、羅暐智(2008年6月14日)。賴幸媛:辦事處議題 先對話再授權協商。中國時報,A2版。
    羅添斌(2009年5月9日)。馬:兩岸某些項目可互設辦事處。自由時報,A2版。
    羅暐智、林修卉、黃菁菁(2008年4月20日)。江丙坤:爭取在大陸設辦事處。中國時報,A2版。

    英文部分:
    David Easton (1956).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p.111-112
    Hedley Bull (1972).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19-196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98.
    Karl Deutsch (1963). The Nerve of the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yce A. Singleton & Bruce C. Straits (1999).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547.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1979), 79(2202), p.26.
    Volker Rittberger (1983). Global Conference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Making: The Case of UN-Sponsored World Confer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II, pp.167-182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