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芳瑜 Chiang, Fang-Yu |
---|---|
論文名稱: |
藍染工藝技術以臺灣特有種植物紋樣應用於女裝設計創作研究 Application of “Indigo Dyeing” Techniques for Taiwan Endemic Plants Pattern on Women's Apparel |
指導教授: |
廖偉民
Liao, Wei-Ming |
口試委員: | 黃文宗 蘇文清 廖偉民 |
口試日期: | 2021/07/1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藍染 、臺灣特有種植物 、服裝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Indigo dyeing, Taiwan endemic plants, fashion design |
研究方法: | 深度訪談法 、 文獻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950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作品連同書面報告(藝術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食、衣、住、行、育、樂」為民生六大需求,其中「衣」排序前列,可見服飾在人類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服飾不僅具有禦寒及保護身體的作用,更與藝術美學、文化象徵及時代思潮緊密相連;又近年環境保護及養生哲學意識高漲,在不破壞自然環境、不危害人體健康的前提下,衣飾布料採用天然染料印染,絕對是最好的方法。據此,本文旨透過最天然傳統的藍染工藝技術與服裝設計相互結合,將布面上漸層的色彩及絢麗的臺灣特有種植物圖案嵌入女裝服飾中。本文首先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臺灣特有種植物,其次,利用「深度訪談法」與三位具有藍染工藝技術之專家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聚焦於根據臺灣特有種植物之形體、狀態、樣貌及紋路等特徵,建議運用何種技法呈現,進而提出本文創作所能運用之印染技法,合適的技法能夠使染印的圖紋更具有生命力及穿透力,透過與專家訪談後得出十種植物藍染紋樣與對應之技法運用,臺灣扁柏毬果呈球形,毬果上具特殊紋路,而臺灣荖藤之果呈密集的圓球形狀,故兩者使用綁染技法;南仁山天南星葉片輪廓明顯具有葉紋,瓜葉馬兜鈴圖形輪廓似掌狀,特殊且清晰,故兩者使用縫染技法;鵝鑾鼻燈籠草由四片花瓣組成,而臺灣藜蘆的花具有六枚花瓣,利用布料可摺疊的特性夾出對稱的圖案,故兩者使用夾染技法;臺灣百合及阿里山根節蘭花形姿態生動且線條輪廓較為複雜,故兩者使用型染技法;烏來杜鵑花形姿態生動呈不規則狀,而臺北堇菜具似血管紋路的紫色縱紋,故兩者使用蠟染技法。最後,再結合服裝設計,服飾的創作理念是以一種復古翻新的現代簡約設計回溯當時藍染產業衰退的日治時期,透過打樣版型、縫製作業,創作出兼具臺灣文化傳統性、特有種植物意象性及現代簡約感的女裝服飾,並結合日治時期所建造的建築物作為拍攝背景,以推廣復甦藍染產業昔日的風華歷史。
"Food, clothing,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re the six major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mong which "clothing" ranks the second, indicating its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people’s life. Clothing not only protects our body from the cold, bu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artistic aesthetics, cultural symbol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In recent years,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increased, so on the premise of not damag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health, using natural dyes for printing and dyeing clothes and fabrics is definitely the best metho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bine the most natural and traditional indigo dyeing skill with fashion design, and to apply the gradational colors and the gorgeous patterns of Taiwan endemic plants on the fabric into ladies wear. First, this article uses the "Document Analysis" to collect Taiwan endemic plants, then interviews three indigo dyeing expert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 The inter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perts’ proposed techniques for presentation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pe, state, appearance and pattern of Taiwan endemic plants, and then concludes the appropriate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creation to bestow more vitality and penetration on the printing and dyeing patterns. After the interview, ten kinds of plant patterns for indigo dyeing and corresponding techniques are concluded. Taiwan Cypress pine cone is spherical with special veined pattern, and the fruit of Piper Taiwanese is a dense-shaped sphere, thus they both use tie-dyed technique. The pattern of Arisaema nanjenense leaves is obvious, and the outline of 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 leaves is palm-like, so these two use sew-dyed technique. The flower of Kalanchoe garambiensis Kudo has four petals while Veratrum formosanum Loes has six petals, thus they could use clip-dyed technique to create symmetrical patterns due to the foldab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abric. The flower of Taiwan Lily and Calanthe arisanensis Hayata have lively figure and complex outline, so they use shape-dyed technique. The flower of Rhododendron kanehirae is vivid and irregular while Viola nagasawae has purple vertical lines that resemble blood vessel, so these two use batik-dyed technique. Last, use the forementioned techniques in the fashion design.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a retro-renovated modern minimalist design which recalls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hen the indigo dyeing was declining to serve as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create ladies wear articulating traditional Taiwanese culture, the image of Taiwan endemic plants and modern simplicity through proof-making and sewing. Then shoot with the architecture built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reproduce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indigo dyeing industry at that time.
一、專書
馬芬妹(2016)。《臺灣藍草木情:植物藍靛染色技藝手冊》。臺北:財政部印刷廠。
蕭靜芬(2015)。《染藝起手式:縫染&藍染的初心相遇》。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翁邦鳳(2019)。《I DESIGN》。臺北:麥浩斯出版。
莊世琦(2007)。《染色技法1˙2˙3》。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謝后蘭、張慧貞、黃世明(2017)。《文化觀光的時尚風格:凝視藍染的美藝風華》,臺北:五南出版。
Kumar, Ranjit(2000)。胡龍騰、潘道中、蘇文賢(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陳文彬(2018)。《新細說台灣原生植物》,臺北:書林出版。
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1995)。李天任、藍莘(譯),《大眾媒體研究》。臺北:亞太圖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洪裕榮(2020)。《台灣蝴蝶食草植物全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鐘詩文、許天銓(2017)。《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一卷:蘇鐵科──蘭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吳永華(2006)。《台灣特有植物發現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8)。《2008臺灣藍新風格藍染服飾設計作品專輯》,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二、期刊/論文
林青玫、林卿慧、鄭庭歡(2017)。〈藍染工藝圖文設計與服裝應用之探討–以蠟染為例〉,《華岡紡織期刊》24(2),頁66-71。
王怡茹(2004)。〈鳶山下的染坊:清代三峽藍染業發展因素探討〉,《台灣民俗藝術彙刊》1,頁107-120。
陳超仁(2016)。〈關懷臺灣的原生植物〉。《科學發展》519,頁44-48。
林青玫、蕭淑華、林卿慧、姚亦庭、黃于恬(2009)。〈台灣藍染文化與服飾設計之用〉,《華岡紡織期刊》16(2),頁191-199。
呂佳珍、張淵然、柯耀宗、陳詩捷(2018)。〈藍染產品的愉悅感與懷舊感分析〉,《設計學研究》21(1),頁65-82。
黃文卿、林宴州(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專用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頁166-178。
許天銓、張藝翰(2011)。〈台灣新紀錄蕨類植物:多羽三叉蕨(鱗毛蕨科)〉,《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13(2),頁175-178。
鐘詩文(2009)。〈台灣蘭花多樣性〉,《林業研究專訊》16(1),頁15-17。
陳文輝(1993)。〈台灣蝴蝶蘭介紹〉,《高雄區農業專訊》5,頁16-17。
陳思寧、陳志堯、何俊亨(2010)。〈台灣本土蕨類葉子造形分析及其創意設計之研究〉,《工業設計》123,頁138-143。
張翠園、管仲萍(2013)。〈服飾造型設計應用之研究〉,《習慣領域期刊》5(1),頁89-95。
陳薇(2014)。《剪紙藝術應用於服飾設計之創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愷庭、黃紫蓉(2015)。〈植物造型設計應用於插畫創作-以二方連續圖之紙膠帶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報》,頁281-298。
曾冠瑜(2019)。《以臺灣特有種水生植物為主題之圖案創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三、網路資料
大紀元(2003)。檢索日期2020年5月23日,檢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3/5/19/n314860.htm。
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臺
【A】檢索日期2020年5月23日,檢自: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SpeciesDetail.aspx?SP_ID=201097。
【B】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SpeciesDetail.aspx?SP_ID=202340。
輝盟國際(2019)。〈日常的穿搭:天然的染–對得起地球的天然染服飾〉。《環境資源中心》,2019年5月4日,檢自https://e-info.org.tw/node/217783。
卓也藍染網站。檢索日期2020年9月1日,檢自:https://www.joye.com.tw/activity/about.php?PKey=12。
FLIPER網站。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1日,檢自:https://flipermag.com/2020/04/03/hanna-chen-alishan-blossom/。
每日頭條(2018)。檢索日期2020年11月1日,檢自:https://kknews.cc/zh-tw/home/5xyj9jk.html。
中國藍(2020)。檢索日期2020年11月1日,檢自:http://www.anewei.com.tw/product/528。
中國藍(2020)。檢索日期2020年11月1日,檢自:http://www.anewei.com.tw/product/527。
維基百科(2020)。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8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A1%E4%B8%B9。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1)。檢索日期2021年5月26日,檢自:https://www.ntcri.gov.tw/dnatypelist_196_12.html。
認識植物(2020)。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kplant.biodiv.tw/%E5%8F%B0%E7%81%A3%E8%8D%96%E8%97%A4/%E5%8F%B0%E7%81%A3%E8%8D%96%E8%97%A4.htm。
臺灣生命大百科(2013)。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s://taieol.tw/pages/37085。
認識植物(2020)。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kplant.biodiv.tw/%E5%8F%B0%E7%81%A3%E8%97%9C%E8%98%86/%E5%8F%B0%E7%81%A3%E8%97%9C%E8%98%86.htm。
臺灣生命大百科(2013)。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s://taieol.tw/pages/38831#3。
臺灣生命大百科(2013)。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s://taieol.tw/pages/39221。
台灣景觀植物介紹(2020)。檢索日期2020年8月28日,檢自:http://tlpg.hsiliu.org.tw/plant/view/2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1)。檢索日期2021年6月3日,檢自:https://pr.ntnu.edu.tw/reception/index.php?parent_id=560。